第303章 老朱畅想,年夜观灯

    因为距离过年没多少天了,次日刘宽便带着天工院下多个局、所出人组建的临时工队,到皇宫中布置电线、安装电灯。

    考虑到皇宫颇大,且其中一些宫殿庭苑晚上基本没照明的需求,刘宽便没有安装电灯。

    毕竟如今的碳丝电灯使用时长目前也才延长到三四百个小时,差不多一个月就要换一次灯泡。需要多少经费且不说,关键还麻烦,不如等以后装更好的电灯。

    同时,为了防止电线、电灯出现问题,导致宫中夜晚没有光亮,原先的灯烛照明设施都保留着,并未废弃。

    五天之后,距离过年还有四天时,皇宫的电线、电灯以及畜力发电站都安装好了。

    为了给老朱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以及为临时工队及其他相关人员请功,刘宽一直等到天黑,才来到奉先殿。

    “启禀陛下,皇宫今夜便可使用电灯照明了。”

    前几天工队在奉先殿安装电线、电灯时,老朱就搬去武英殿处理奏本。同样的,在武英殿施工时,他又搬回奉先殿。

    再加上畜力发电站是最后安装好的,故而老朱一直没见到几个大殿电灯都装好后的效果。

    此时听了刘宽的禀报,他便兴趣勃勃地离开了龙椅,道:“那便开灯吧,咱先瞧瞧这奉先殿的照明效果,然后再去看别处的。”

    “是。”

    刘宽应了声,便示意原本掌灯的两名小宦官去开奉先殿的灯。

    为了避免直接接触电线造成触电危险,刘宽让电器研究所研制出了小时候印象中那种用绳子拉的开关。

    这两名小宦官早经过“训练”,闻言各自来到奉先殿正殿南边的东、西角落。那里有一根筷子一半粗的丝绳,下面系着有色玻璃制作的玉环。

    两人对视了眼,几乎是同时拉下丝绳。

    朱元璋便瞧见,安置于大殿墙壁以及中间柱子上的几十盏灯泡几乎是同时亮起!

    此时已经是晚上,奉先殿烛台早就被点亮了。奉先殿用的大蜡烛要比普通蜡烛和油灯亮不少,可在几十盏电灯的光芒照耀下,却彷如萤火,黯然失色。

    “好!好!”朱元璋望着诸多电灯,满脸笑容,拍着手掌连声叫好。

    刘宽则道:“陛下,这里还有电器研究所研制的台灯。”

    说完,刘宽拍了拍手,外面的天子亲军便带着天工院的匠人,抬着一个箱子进来了。

    “这台灯需安装到御案上才好用,还请陛下允许工匠为您安装台灯。”

    朱元璋道,“李贵,带人将御案上的奏本等物件清理一番,好让他们安装台灯。”

    李贵应声,带着几个宦官麻利地将御案清理出来了。

    刘宽亲自带着几个工匠去安装台灯——这个台灯的接线处之前便布置好,所以只需工匠将台灯安放在御案上,连好电线,测试一番即可。

    朱元璋旁观了安装及测试过程。

    待工匠们弄好,他便迫不及待地坐回了龙椅,看向御案上不足三尺高,底座只有海碗大小的台灯。

    只见这台灯灯罩仿佛半个椭圆,开口处被调整得正对着桌面。灯罩背面由青瓷制成,绘着五彩云纹,里面却似乎是镶嵌了银箔。

    灯罩下面有一根精致的紫色丝绳,末端悬挂着白玉环。灯柱由红木制成,上面雕刻着一条上了金漆的盘龙。

    底座亦是瓷制,只不过黄色为底,绘有花鸟虫鱼纹。

    整个台灯仿佛一件艺术品。

    朱元璋虽不喜奢靡,可看到这个台灯也是心生喜爱。他按照之前工匠测试时的动作,轻轻下拉灯绳,只听“哒”的一声,灯罩里的大灯泡就亮了。

    且灯光被灯罩汇聚为一道逐渐扩大的光柱,照在御案桌面上。因为碳丝灯相对昏黄,故此时光芒虽亮,却并不刺眼。

    “李贵,随便拿一份奏本来!”

    “是,皇上。”

    很快,李贵拿来奏本,朱元璋摊在桌上,看着上面的字,感觉果然比之前用蜡烛好看多了。

    “好!好!”朱元璋又笑着连声叫好,“有此台灯,咱便是处理奏本到深夜,也不怎么费眼睛了。”

    刘宽听了忍不住劝道,“虽有台灯相助,可陛下还是得注意身体,莫要为国事操劳太晚了。”

    “咱清楚。”

    朱元璋说着,又尝试几次拉灯绳开关台灯,越发的满意。

    “走,咱们一起去看看其他宫殿的灯光。”说着,朱元璋便当先走出奉先殿。

    刘宽、李贵等人则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不过刘宽仅落后朱元璋一个身位,好方便随时解说。

    走出奉先殿,朱元璋抬头,便见廊柱及墙壁上每隔三丈左右便安装了一盏电灯。

    而放眼远望其他宫殿走廊,也是如此。

    在明亮的电灯光芒下,此时的皇宫虽不像后世夜景那般亮如白昼,却比以前的烛火、灯笼亮多了。

    朱元璋先逛完前朝,随即便撇下刘宽等外男,带着李贵等宦官进了后宫。

    到了坤宁宫,他便见马皇后正领着几位年幼的皇子、皇女还有宫女、宦官们在廊檐下赏灯。

    瞧见他过来,这些人便在马皇后的带领下一起行万福礼,“皇上万福。”

    “哈哈哈,”朱元璋笑着过去牵住了马皇后的手,“妹子觉得这电灯如何,是不是比以前的烛火、灯笼亮多了?”

    若刘宽见了老朱这幅神情,必然会联想到后世刚为家中添了一样大件电器的父亲。

    马皇后笑道,“确实是亮多了——多亏有宽儿,咱们才能在有生之年见到如此奇景。”

    朱元璋道,“咱们不仅能见到电灯,说不定过几年还能见到电报哩。你不是一直担心将来老四他们到海外就藩便再难以联系么?”

    “若无线电报研制出来,即便儿孙们远在海外,咱俩也可天天联络,让他们日日请安问候。”

    马皇后早就听朱蕙兰讲过无线电报,此时忍不住笑道,“电报那么精贵的东西,到你嘴里竟成请安问候的工具了。”

    朱元璋与马皇后并肩站在廊檐下,望着电灯,道:“其实便是去往美洲,若无意外,来回也就半年而已。若去澳洲、印度、非洲,需要的时间更短。”

    “将来你若真想念孩子们,大可过几年便让他们回来一趟。”

    马皇后摇头,“海上终究有些凶险,我就是想念孩子,也不会让他们冒险来回的跑——咱们本就不可能陪孩子们一辈子的。”

    “是,孩子们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咱俩一起就行了。”

    ···

    ···

    今年的大年夜,老朱解除了宵禁,并允许百姓到西华门外的太平大街及午门外的长安大街观赏电灯。

    是夜,京师各街道车水马龙,太平、长安两条大街更是游人如织。

    方孝孺亦带着发妻和一双儿女来游街观灯。

    方孝孺的长子方中宪在他的严格教导下,虽然才十岁,却性格沉稳安静,像个小大人。反倒是六岁的女儿方晓淑颇为活泼,瞪着一双大眼睛四处张望,时不时的询问。

    “爹爹,那就是电灯吗?”

    “没错。”

    “好亮呀。”方明淑望着宫墙上的电灯不眨眼,“我们家什么时候可以装上电灯?那样哥哥晚上温书就不伤眼睛了。”

    方孝孺虽然性子正直,但对女儿却颇为温和,甚至有点宠溺。

    他解释道,“这宫中也才用上电灯,听说明年会给京师各衙门也装上。但百姓家要用到,只怕还得等好几年。”

    大约是见方孝孺今日很温和,方中宪也大着胆子问:“爹爹,这电灯也是因科学、科技而造出来的吗?”

    方孝孺虽是儒生,却不会否认事实,于是情绪莫名地点头道:“不错。”

    方中宪鼓起勇气又问,“那儒家学问可能造出更厉害的物事?”

    方孝孺看了儿子一眼,道:“儒家学问并不在于研制这些物事,而在于修身治国,教化百姓。”

    “你也是上了几年学的人,且仔细想想,那自然科学在修身、治国、教化方面是否并无论述?”

    方中宪先点了点头,随即却忍不住道:“可教我们自然科学的老师讲,便是在治国方面,科学也是诸多用处,乃至大用的。”

    发妻李氏担心儿子触怒丈夫,忙轻声喝斥,“宪儿,怎可与你父亲争辩?”

    第一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