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方孝孺之女走失,科技伯仗义相助【求追订】

    方孝孺却并未生气,他用手势阻止妻子继续训斥儿子,道:“宪儿已经十岁了,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而有些事也须得让他明白其中道理。

    说完便看着方中宪道,“为父并不否认数学、科学在治国方面也有些作用,但却只能作为辅助。”

    “大明治理天下之核心仍是儒学——这一点若你现在不明白也不要紧,等见识多了,自然会明白。”

    方中宪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这时方晓淑忽然指向不远处的街边商店,惊喜地叫道:“那里有玻璃灯笼,好好看!”

    夫妻俩闻声看去,果然瞧见一家店铺前挂上了好几盏透明玻璃做的灯笼,上面绘着红色的福字,还有胖娃娃嬉闹的场景,流光溢彩,格外好看。

    店铺前围了不少人在购买,店里活计都要忙不过来了。

    李氏道,“夫君,我们也买两盏给孩子们吧?”

    方孝孺看出李氏分明是自己想要那玻璃灯笼,也不说破,含笑点头,“那夫人看好孩子,我去买。”

    方晓淑本是由方孝孺牵着,人多的地方甚至会抱起来走过去,以免孩子被挤到。如今他要去买东西,自是将女儿交给李氏——至于方中宪,已经十岁,又是男孩子,自是无需父母牵着。

    买玻璃灯笼的人很多,方孝孺到了店铺前只能排队,耐心等候。

    另一边,方中宪看着街上各种商品,忽然被一个年轻摊贩的叫卖声吸引。

    “京师玻璃厂生产的三棱镜、放大镜、放小镜、玻璃烧杯,小的五贯一个,大的十贯一个,都是做科学实验的好东西,快来买喽!”

    这类用于科学实验的玻璃器具方中宪在官学里接触过,可还是头回见市面上有卖的,便道:“娘,我想买那些玻璃器具!”

    李氏道,“你爹已经去买玻璃灯笼了,还买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干吗?”

    “娘,那些都是科学实验上用得着的——我不要灯笼,就要那些玻璃器具!”方中宪忍不住跟李氏耍起性子来。

    李氏还是比较疼爱儿子的,也听明白那些东西有助于学习科学,便道:“行,我给你买。”

    说完牵着女儿,带着儿子,去那年轻摊贩前买东西。

    方中宪倒也懂事,三棱镜等四样器具都只选了一个小的。

    方孝孺在翰林院不过是正七品的翰林编修,年俸一百多贯而已,即便将各种福利待遇折算起来,也不过堪堪两百贯。

    方家虽然原是官宦世家,但因为方孝孺父亲方克勤受空印案牵连,被斩首于京师,方家家境便有些败落了。

    故而方孝孺如今在京师做官,只有一位从老家带来的老仆,另雇了一位当地的中年妇人帮厨和洒洗(相当于后世保姆)。

    李氏虽然有点不舍二十贯钱,但还是小心的从手提包(古代市民很早就流行手提包了,宋、明犹甚)里取出二十贯宝钞,递给了摊贩。

    她见儿子拿着放大镜喜不自禁,心里也高兴,但还是提醒道:“小心点,别摔了。”

    待整理好手提包,又习惯性去牵旁边女儿的手,却没牵到,一扭头竟找不到方晓淑了!

    周围都是人,她环顾一圈都不见女儿身影,顿时急了,顾不得曾经的闺秀教养,急声连喊:“淑儿!淑儿!”

    然而街上不仅人多,还颇为噪杂,她声音根本传不了多远,也没人理她。

    这时方中宪才从刚到手的玻璃器具上转移注意力,跟着向周围寻找妹妹身影。可惜他身高不够,能看到的范围更少,根本看不到妹妹在哪儿。

    “方晓淑!方晓淑!”他直接喊大名,希望能引起妹妹注意。

    然而没用。

    李氏此时想起曾听过的诸多拍花子的传闻,以及被拐孩子的悲惨遭遇,人直接慌了,带着哭声道:“怎么办?怎么办?淑儿不见了,莫不是让拍花子拐走了?”

    方中宪头回碰到这种大事,也颇为惊慌,但到底没像李氏一般六神无主。

    他先问年轻摊主,“掌柜,刚才有看到我妹妹去哪儿了吗?”

    摊主摇头,“我在做生意,周围人又多,都没注意你妹妹长何模样,哪里会知道她去了哪儿?”

    方中宪道,“我妹妹六岁,大概这么高,穿着翠绿色的绸缎面棉袄,若一会儿她找到这里来,烦请掌柜一定叫住她。”

    摊主这才意识到这家孩子可能走丢了,点头道:“行,我看着点——不过你妹妹若真丢了,最好尽快报给巡警衙门。”

    “多谢了。”

    方中宪拱手道了谢,便拉着李氏往卖玻璃灯笼的店铺前行去。

    穿过人群,好不容易来到店门前,便见方孝孺刚买到两盏玻璃灯,左右手各拎一个,笑盈盈地走出来。

    在店门外瞧见妻子、儿子,再见两人脸色,他立马意识到出事了。

    再瞧不见女儿,他便有了猜测,急问:“淑儿呢?”

    李氏已经开始流泪,哭着道:“夫君,淑儿不见了——我就付个钱的功夫,哪晓得一转眼她就没了。呜呜,她肯定是给拍花子拐去了,怎么办,怎么办···”

    方中宪也焦急道,“父亲,此事怪儿子,是我不该要买玻璃器具···不过当务之急还是尽快报给巡警,让他们帮忙找人。”

    方孝孺先往街上各处看了看,见到处都是游人,便知道仅凭他们一家三口的力量想找到女儿无异于痴人说梦,更别说妻子已经乱了方寸。

    “走,去找巡警——之前我们来的路上不就看到一队巡警么,往回走!”

    方孝孺先牵住了李氏的手,想了想又将方中宪也牵住了,逆着人流往离开太平街的方向走。

    他虽然表面镇定,可心中其实已焦急万分——若女儿真的被拐卖,那后果不堪设想!

    来到太平街竹桥处,便见一队巡警正在维持此处的秩序——竹桥实为石桥,亦是太平、里仁两条大街交通之地,今夜人流更多,故府县两级警衙都在此处安排了巡警。

    另外,朝廷还在此安排了一个总旗的天子亲军,以防万一。

    方孝孺到来时,恰好瞧见巡警将桥上人流往下疏散,却是十好几个仪鸾司的将士护着一户贵人上了桥,方孝孺一眼就认出那户贵人中的男子乃科技伯刘宽。

    但他只看了一眼,便收回目光,直接找上一个巡警吏目,急切道:“我乃翰林编修方孝孺,这是我的腰牌。”

    出示了腰牌,方孝孺接着便道,“我女儿不见了,极有可能是被人贩子拐走,烦请帮忙封锁街道,派人寻找。”

    大明成立警部后,这些由捕快、衙役专职的巡警虽然素质提高不少,但肯定不能跟后世新朝警察相比。

    便如这巡警吏目,听了方孝孺的话便皱眉道:“今日年夜,皇上难得开恩放开宵禁,允许百姓来皇宫附近观灯,与民同乐,怎可因你一家之事就封街?”

    “另外,我们这些人今夜职责便是维持竹桥的秩序,不可能擅离职守帮你找女儿。”

    “方翰林还是直接去警衙报警吧,让上面派人帮你寻找。”

    方孝孺虽然知道这巡警吏目说的基本在理,可还是忍不住怒道:“我女儿丢了!多耽搁一刻便更难找回!这里离各警衙最近也有几里远,你让我去警衙报警?!”

    吏目神色微变,但还是道:“对不住方翰林,我们确不能擅离职守——你若不想去报警,便去找去负责太平街巡逻治安的警队吧。”

    “巡逻警队在哪儿?”方孝孺压住了怒气问。

    “自然就在这条街上。”

    方孝孺回头一望,发现街上都是人,又因为是夜里,哪怕巡警都穿着制服,一时也找不到。

    他于是道,“你们派几个人帮我找到巡逻警队!”

    巡警吏目看着竹桥周围熙熙攘攘的人流,依旧为难,重复道:“方翰林,我们不能擅离职守。”

    李氏此时也上来,却是拿出了宝钞往巡警吏目手中塞,“求求你了,就帮我们找找女儿吧,她才六岁(前文已改)···”

    巡警吏目神色骤变,忙将宝钞往外推,道:“莫要害我!”

    他娘的洪武帝当朝,皇城根儿下,谁敢受贿?

    方孝孺知道李氏失了方寸才做出这等事,忙将她拉了回来。正想着是不是自己去找巡逻警队时,便听见旁边一人问:“出了何事?”

    一看,却是科技伯刘宽一家不知何时过了桥,来到此处。

    这里的几个巡警忙向刘宽行礼,然后吏目便将方孝孺女儿走丢之事说了。

    刘宽听了看向方孝孺——他虽在大朝会上见过方孝孺的人,却不知其名,而今才知道这人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建文忠臣。

    他当即对身侧的王广岳道,“王总旗,派几个人帮方翰林寻找太平、长安及附近几条街的巡逻警队,让他们注意疑似拐带儿童的人。”

    “另外再派人拿着我的腰牌,去六扇门找当值之人报案,让他们出动神捕、警犬,过来帮忙找人!”

    方孝孺虽然作为儒生,内心之前对刘宽有些抵触,甚至些许敌意,可此时心里却全都是感激,微红着眼眶连连作揖道:“多谢科技伯,多谢科技伯。”

    刘宽道,“不过举手之劳而已,方翰林不必如此感谢。你还是带着妻儿再在街上找一找,毕竟巡警们并不认识你女儿,你们亲自找,机会大一些。”

    “另外你也别太忧心,也许令嫒并未被拐走,只是走失了也说不定。”

    第二更。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