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秦王变雍王,骑兵坐火车【求追订】

    洪武二十年,正月初八,大明朝廷各部院等衙门准时开衙,开始处理各种国事、公务。

    当日,朱元璋便下发了一份在朝中惹来颇多瞩目的圣旨。

    恢复皇二子朱樉亲王爵位,然因其过错,故易王号为戒,改封为雍王。

    朝中大臣对此事虽然瞩目,但并不意外——只要对朱元璋有些了解的臣子,都知道朱元璋相当护短,尤其喜欢袒护亲人。

    当然,如果这个亲人威胁到了他的皇位、社稷安危,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自几年前朱樉被废除王爵,很多人便预料到其必有恢复王爵的一日。

    不过,绝大多数臣子也没想到,朱元璋竟真能让朱樉当了几年实实在在的庶人——朱樉在外城码头扛包过活儿的事这些大臣可都知道,甚至还有不少人假装无意路过那码头附近,“欣赏”朱樉干活儿的场面。

    等到后来两位王妃也被送到京师,种地、卖菜乃至到工厂做工,大臣们自是又一番惊讶。

    然后便适应了。

    却也对朱元璋更加的敬畏。

    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儿媳都这么狠,若是他们犯了事,估计即便是元从功臣,惩罚也轻不了。

    没了最初的新鲜感后,一些人甚至觉得,朱樉、邓氏、观音奴三个,就是朱元璋用来警告、震慑他们的,让他们不敢轻易违法,不敢依仗权势凌虐下民。

    如今朱元璋恢复了朱樉的爵位,反倒是让很多人松了口气。

    槐树里。

    “朱二”家小院中。

    朱樉从传旨的太监手里接过圣旨后,再也忍不住,跟身边的邓氏、观音奴抱头痛哭。

    四年啊,三个出身天潢贵胄的人竟在外城实实在在地过了四年普通人日子。

    在真正的普通人看来,他朱樉有两个美女老婆,三人又都年轻力壮,既不需要养老,也不需要养孩子,只需养活自己就行,日子简直过得不要太逍遥自在。

    可若是跟他先前的亲王生活相比,这种日子便是一种身体、心理上的双重磋磨了。

    被磋磨了四年,他朱樉终于熬到了头!

    三人抱头痛哭一番后,邓氏最先恢复过来,抹了把眼泪道:“夫君,不,大王,咱们赶紧收拾收拾,去王府吧?”

    朱樉道,“这里都是些破烂,有什么值得收拾的?走,咱们直接回王府!”

    朱樉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重新享受亲王生活了。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四年磋磨虽然让他能够吃得一些苦,不敢再肆意戕害仆从,却不意味着他不喜欢过去那种被伺候的奢靡生活。

    邓氏也觉得这小院中的家当不值得往王府带,当即就要跟朱樉一起走。

    唯有观音奴对小院有些不舍,遂问传旨的太监,“请问这位中官,我们若走了,这小院会如何处理?”

    太监笑着道,“皇上说了,这小院还是雍王殿下的,殿下和王妃随时都可回来小住。”

    朱樉哼道,“我才不回这破地方住呢。”

    说完就要拉着邓氏离开。

    太监却道,“雍王殿下别急,奴婢还有几句皇上的口谕要传达呢。”

    朱樉有点不耐地道,“快些说,别耽误孤回王府。”

    太监道,“皇上说,请雍王殿下和两位王妃到各自工作之处好好辞了工,再回王府——做事得有始有终。”

    屁的有始有终。

    朱樉心中腹诽了句,面上却点头道,“行,孤知道了——咱们这就去辞工,然后直接回王府。”

    邓氏点头,“对!咱们搞快点,争取中午在王府吃一顿丰盛的洗尘宴!”

    在邓氏看来,朱樉被贬为庶人就跟普通百姓坐牢差不多,如今既然被“释放”了,自然要吃一顿洗尘宴才行。

    她可是想念王府的珍馐美味很久了——过去几年只有在皇宫参与家庭观影聚会时才能吃到一些美味佳肴,根本难以解馋。

    随后,朱樉几乎是以小跑的姿势往码头赶去,邓氏亦急着走,观音奴却非要锁好屋门。

    邓氏如今跟观音奴关系早已不同往日,可以说如同姐妹,比跟朱樉的关系都好。

    她虽然不耐,但还是等了观音奴一会儿。

    随后两人便一起来到了金陵棉织厂——原来的金陵纺织厂在一年多前拆解为纺纱厂、棉织厂、丝织厂,并且规模都比以前大得多。

    最初的金陵纺织厂只有几百工人,如今单是棉织厂便有三千多名员工!

    邓氏、观音奴作为最早一批进入纺织厂的女工,再加上背景超级硬,如今都已做到了中层管理,各自在棉织厂管着一摊事。

    观音奴成为了管着一个生产厂房的管事,邓氏则成了食堂管事。

    说起来,食堂管事这个差事当初可是邓氏好不容易拿到手的——虽说厂里管理严格,她难以贪污,也不可能去贪污,但借助职务之便吃些好肉却可以办到。

    这大概就是她如今比三年前略微胖了一圈的缘故。

    临到厂门外,观音奴忽然拉住邓氏衣袖,问:“咱们真要这么辞了工?”

    邓氏也停下来,叉着腰道,“当初好不容易得到的差事,如今就这么辞了是怪可惜的。不过,当家的都恢复了王爵,我们也重新成为了王妃,再呆在厂里属实不合适。”

    观音奴看着棉织厂所在的一大片建筑,叹道:“真有些不舍。”

    邓氏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闻言道:“有什么不舍的?你若真想做事,等将来当家的到海外就了藩,让他分给你一摊事情做便是。”

    “再说了,你不舍这厂里的差事,难道舍得与吉芳分隔,一月才能见一次?”

    吉芳是观音奴给朱樉生的女儿,已经两岁了,目前同样在宫中由马皇后安排人抚养。

    听邓氏提到女儿,观音奴终于不再纠结,与邓氏一起进厂里找管人事的吏员辞工···

    ···

    时间一晃,过了正月十五。

    朱樉、朱棢、朱棣等皇子相继离开京师,奔赴北疆,为今春大明北伐残元做准备。

    整个大明朝廷亦为此事运转起来。

    一支支卫所军根据调令前往北疆,各种粮草、军备等物资亦继续运送往北疆几座大城。

    滁州火车站。

    百户陈兴友正带着他麾下的骑兵及马匹,与同一千户所的其他骑兵一起耐心等待着。他皱着眉头,眉宇间隐带忧色,显然心情并不好。

    一旁麾下总旗马祥亦在低声抱怨着。

    “真不知朝廷兵部那些文官怎么想的,非要让咱们到这儿坐劳什子火车北上。”

    “咱们可是骑兵,庐州到北平皆是平原,纵然有数千骑兵行军,半个月亦可赶到北平,难道还不够快?”

    “实在不行,让咱们到扬州去坐船也可,不比做劳什子火车让人安心得多?”

    陈兴友觉得马祥说得挺对——他之所以皱眉、忧虑,便是担心带着战马上火车会出事。

    火车这种新奇无比的东西,虽然几年前就出现了,且几乎日日听人议论,但不论是他和麾下将士,还是他们的马儿,都是头一回坐。

    人坐火车不安,尚且可以约束;马坐火车若是惊了,该怎么办?

    不过他作为百户,不能带着麾下将士一起质疑朝廷的决定,这样会影响军心、士气。

    于是低声呵斥道,“说一两句就行了,别没完没了的——朝廷这么做,自然有朝廷的道理,咱们服从军令便是。”

    “咱就是心里不安稳。”马祥又嘟囔了一句,终于不再多说了。

    “呜——”

    约莫半个小时后,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火车哐当哐当地从南边驶进了滁州火车站。

    很快千户传令兵骑马过来传达军令。

    “千户有令,所有百户、总旗、小旗到火车站内观摩如何驱使马匹上马,以及如何正确在火车上安置马匹!”

    “各将官都须得学仔细了,然后回来教导士卒,尽快将本千户人、马俱都运上火车,不得有误!”

    这支来自庐州马场附近卫所的骑兵,绝大多数将官都跟陈兴友、马祥一样,有些抵触带马匹上火车。然而上面既下了军令,别说是带马上火车,便是上刀山,他们也得服从命令。

    于是各百户都带着总旗、小旗进了火车站里面。

    这里早有一些天子亲军中的骑兵在等候,分成了好几组,来教导这些卫所骑兵将官。

    陈兴友虽是百户官,可自大明有火车以来,他还是头回这么近地观察火车。

    只见眼前的火车大部分都是精铁打造,尤其是车厢底盘,似乎都是精铁所铸。

    或许是要运送马匹的缘故,他眼前车厢窗户并非传闻中的玻璃窗,而是木格窗——玻璃似乎是被取下了。

    待他随着天子亲军的教导人员进入车厢内,才发现里面并无座位,而是被改造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马栏。

    这马栏虽是木制,但看着就很结实,有给马匹喂食的食槽、水槽,里面还铺了稻草,且一马一小间。

    如此情况,即便一匹马受惊,也难影响其他马匹,更难逃出车厢。

    只不过这么一来,这一车厢估计也就能运送几十匹马而已。

    陈兴友虽然仍不理解,朝廷为何这般费力地用火车运送骑兵北上,但心里却安稳很多——火车上这般安排,倒是不用担心马匹受惊的情况了。

    学习完驱使马匹上车并安置的流程后,陈兴友便带着麾下将官回到队伍中,将看到的、学到的一一教给骑兵士卒们。

    第一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