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诸衙门通电,观觉醒时代!【求追订】

    两日后便是八月十四。

    天工院组织的几个施工队终于是在中秋节前完成了给京师各衙门牵电线、安电灯的工作,让各衙门都通上了电。

    相较于皇城,京师诸多衙门虽主要位于洪武门前的大广场上,但位于其他地方的也很多。

    当这些衙门通上电,并在夜晚扯亮了电灯,便引得不少百姓观看。即便到了宵禁时刻,亦有不少百姓爬上自家墙头眺望衙门里的灯光。

    虽然不是自家用上了电灯,但百姓们还是对电灯照明的日子产生了向往。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这衙门里的电灯似乎比皇城那边更亮一些呢。”

    “这电灯确实比蜡烛都亮,不知什么时候咱们才能用上电灯。”

    “要是咱家也有电灯,娘晚上纺纱织布就不费眼睛了,我也可以多看些书。”

    “···”

    而在刘府,却已经因朱元璋赐下的殊荣,通上了电,并在需要的地方都装上了电灯。

    刘若雪、刘平安聚集在中院堂屋的电灯下玩闹,各院的仆人们也三三两两聚在走廊电灯下谈笑——刘府有几百间房,不可能每间房都装上电灯,因此普通奴仆宿舍是没电灯的,依旧用的油灯,但各走廊却都装了电灯。

    中院偏厅,刘宽则跟朱蕙兰、苏采薇坐在桌边喝着花茶闲谈。

    刘宽拉着苏采薇的手,嘱咐道:“你肚里孩子差不多足月了,这些日子须得更注意些。”

    “妾身知道。”

    苏采薇不愿意在朱蕙兰面前跟刘宽表现得太亲密,尤其是知道过去大半年朱蕙兰想要孩子却没能怀上的情况下,她就更小心了,于是不着痕迹地抽开了手。

    刘宽也没在意。

    朱蕙兰在一旁道,“夫君放心好了,月初就请稳婆住家里了,医学院的妇科大夫也是隔日便来一趟,给采薇诊脉,胎相很好,不会有事的。”

    刘宽道,“生孩子这种事,多做准备、小心注意总是没错的。”

    朱蕙兰虽不怎么吃醋(她怀孕时刘宽也是如此关怀),却不想听刘宽总是啰嗦这件事,于是道:“明天中秋节,父皇、母后希望我们再去宫里聚一聚。”

    “又让放电影?”刘宽有点无语地问。

    “母后说,主要是这次诸位皇兄、弟弟们难得聚在一起,且明年四哥就要出海就藩了,所以希望一家人能多团聚下。”

    “又说,你不必像以前那样挑视频、电影,随便放几首歌和一部电影就行。”

    “另外也不是吃晚饭,而是吃午饭——晚上我们可以在家里跟采薇和孩子们一起过。”

    听了朱蕙兰转述的马皇后这番话,刘宽觉得多聚下也可以——朱棣若真明年出海就藩,再相聚的机会确实不多了。

    “行,那我现在就去书房挑一部合适的电影,再选几首歌。”

    朱蕙兰若有所指地道,“别忙太晚了,早点睡。”

    “知道,知道。”

    刘宽应了声,快步去书房。

    ···

    ···

    次日中午。

    刘宽和朱蕙兰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宫中。

    待夫妻俩进入大善殿,早就聚在这里的朱元璋、马皇后等人便发现,朱蕙兰面色红润、气色好极了,刘宽却略有点憔悴。

    礼毕,朱元璋便笑着道:“刘宽,听说你今日又准备了歌曲、视频和电影?”

    刘宽心道:你让我准备,我敢不准备么?

    口中则道,“回陛下,微臣只准备了五首歌和一部电影。”

    “这么少啊。”朱元璋似乎真不知情,略有失望,“那咱们就先吃午饭,饭后一起听歌、看电影。”

    “是。”

    随后马皇后吩咐宫人上菜,这场老朱家的中秋午宴便开始了。

    别说,由御厨做出来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确实不错,至少比刘宽府中的两位厨娘强。刘宽又恰好昨夜操劳过甚,便一顿猛干。

    朱蕙兰不知是否心怀歉意,多在旁给他夹菜,反倒吃得较少。

    将近一个小时后,午宴结束,宫人们亦收拾走了碟盘碗筷,并摆好了“家庭影院”。

    待朱元璋、马皇后带着一大家子有序地一排排坐好,刘宽便调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歌曲合集,将平板电脑放了上去。

    随后他神色认真且郑重的道:“陛下,这五首歌曲也算是微臣精心挑选的——陛下不是一直好奇后世新朝是如何诞生的吗?这五首歌曲和视频勉强可描述一二。”

    说完,刘宽没管微微讶然的朱元璋、朱标等人,点开了视频。

    其实这五首歌刘宽早就准备好了,原本是想等到将来某些特殊时刻播放给老朱看的。

    比如说老朱在某些重大政策上出现了严重错误而又不听劝告,又或者他自身遇到信任危机将死之前,又或是被老朱询问一些事被迫无奈之时。

    他的本意是用这五首歌曲让老朱一家子明白,后世的新朝有多么不容易。

    而他们作为统治者,每一个决定不仅影响着中国当下,亦可能深远影响着中国未来,不可不慎!

    昨夜他想了又想,觉得朱棣既要就藩海外,也算是大明播撒出去的一粒种子,那么他干脆趁朱棣在时就将这五首歌组成的视频放了。

    朱元璋等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平板屏幕上。

    只见视频第一个画面便告知了头首歌的名字——《起风了》。

    但视频开始,却并未出现旋律,而是一副与后世(现代)相似,着装却又明显不同的时代。

    只见先是一个刽子手在菜市口砍头,许多衣着脏破的百姓拿着个碗和馒头挤在外面,待人头落地,这些人立即去用碗接纳人血,用馒头沾那人血。

    一个中年妇人成功用馒头浇到人血后,高兴地往回跑,嘴里喃喃道:“我儿子有救了,我儿子有救了···”

    老朱一家不乏聪明人,看到这一幕,立马有些见识多的,如老朱、马皇后明白了什么——多半是这些人行了什么偏方,要用罪囚的人血馒头去救治病人。

    这让老朱等人不禁一阵皱眉,心中出现某种复杂的感觉,像是悲哀。

    镜头又一转,一个看着可能才十岁出头的女孩,打扮成新娘,骑在一头披红的骡子上,似是要出嫁了,可她却双眼含泪。

    而镜头延伸到接亲的队伍前面,确实有人拎着一只大公鸡,且大公鸡还系了一朵红花,作新郎打扮。

    瞧见这一幕,老朱立马明白了:这是大户人家要给患病将死之人娶媳妇冲喜。

    只是这新娘子也太小了吧?明显也不愿意。

    随后一大队穿着类似后世将士的军装的兵马从街上走过,然后便有店家举起一个长竹竿,上面悬挂着一条条辫子,便见许多穿着丝绸衣裳的老头在下面争抢辫子,随着风一起摇摆,滑稽之极。

    这一幕老朱就看不太懂了,只是隐约有些猜测而已。

    镜头再转,便见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两个身着长袍的短发男子激烈争论。

    戴眼镜的男子怒道:“你把自己圈在自画的小楼里,不是消沉是什么?”

    上唇留着短须的清瘦男子则道,“别跟我叫唤!”

    “假如啊,有这么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且万难破毁。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不久就要被闷死,然而从昏睡入死他们全然不知就要被闷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一声,惊醒几个较为清醒的人,但这不幸的少数者要去承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痛苦,你倒以为你对得起他们。”

    眼镜男子坚定道,“如果我嚷几声,叫醒那么几个人,你就不能说他们绝无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短须男子一时沉默。

    画面一转,另一个相貌忠厚的男子道:“药还是有的,只不过需要寻药之人。”

    “寻药之人又是谁?”

    另一个气质突出的男子出现,道:“是我,我们!”

    “这药呢,就是豫才兄你的大作啊。”

    “我试试。”

    随后短须男子将自己关在屋中苦思冥想,终于想通某些道理,并给自己取了笔名。

    这时歌曲前奏终于响起,歌曲也亦随之响起。

    “这一路上走走停停,顺着社会腐朽的痕迹···”(歌词改编版)。

    而视频的台词则在歌曲衔接之间继续出现,因歌曲声较低,对话声较高,倒也不显得错乱。

    “看来看去,就觉得这社会啊,烂透了,根本无药可救。”

    “没有形象思维的作品,根本不可能触及到人们的灵魂!”

    只见视频中,短须男子似是写完了一部大作,拿着毛笔躺在铺满书稿的地板上舒适的笑。

    “成了!成了!”有人拿着书稿欢呼。

    随后之前出现过的人又一个接一个的出现,朗读书稿,声音逐渐混到一起:

    “《狂人日记》”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

    “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难见真的人···”

    “没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

    “我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是两个字——吃人!”

    看到这里,老朱、朱标等都有些迷糊,心道:这文章读起来浅白不文,竟如此受追捧?是真如此,还是视频里人演的夸张了?

    还有,这书写吃人又是何意?

    莫非是指那满清之后的乱世,因饥荒出现了大规模人相食的惨事?

    老朱、朱标、朱棣等都是聪明人,隐约觉得“吃人”二字绝不是表面意思那么简单。

    或许只是借用“吃人”这一词,代指那时代的种种弊端与不公?

    “我形容豫才手里那支笔,就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锋利无比。”

    “豫才,我从来就认为,你是中国思想最深刻的家。新文化的大旗,得你来扛。”

    “这一个月我看到了什么?中国的脊梁!”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效应已经显现了,东亚雄狮正在觉醒!”

    这一段段台词结束后,歌曲也进入了尾奏。

    而视频上竟出现了许多弹幕,皆是四个字——先生千古!

    说起来,刘宽下载的视频上弹幕原本都不知因为什么缘故没了。

    但刘宽对这个视频深刻,也记得末尾都是这四个字的弹幕,虽在昨夜利用电脑软件加了上去。

    朱元璋见这一首歌放完,将要放下一首,便暂停了视频——他心中疑问太深,必须得先问一问。

    “刘宽,这视频所讲述的事以及主要讲的这个周先生,是真的吧?”

    刘宽道,“自然是真的。”

    “此人在后世似乎很受推崇?莫非是后世文宗?”

    刘宽想了想,道:“说文宗其实不恰当,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思想启蒙者。”

    朱元璋好奇,“为何这么说?”

    朱标、朱棣等人亦露出了好奇之色。

    刘宽却道,“陛下,这就涉及后世清朝覆灭后、新朝建立前那混乱的几十年了,不如等歌曲都放完,微臣再一起讲?”

    第二更。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