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认为无线电报对于国家的用处主要在军事、行政、情报三方面,故而可以在这三方面的各级机构中加设专门负责收发电报的职司。”
“比如行政方面,在无线电报机制作还比较困难,朝廷也缺乏管理经验时,可先在各行省的布政使司衙门设立电报局。”
“给电报局配备至少两名电报员,以及专门的护卫人员,外加其他人员若干。”
“如此一来,早期只需要二十几台电报机,陛下便可以通过与各行省、都司及时通讯,以加强对行省、都司的掌控力。”
“至于军事、情报方面,可以此法类推,初期所需要的无线电报机大概不到百台,若出了什么意外事故,也方便朝廷挽救。”
对于一位成熟的帝王来讲,军队、情报才是真正的权力核心,财政、民政都得往后靠靠,所以刘宽才拿行政来举例子,并不对军事、情报方面给出具体例子。
他一顿之后,接着道:“最主要的,还是在朝廷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电报事务的衙门,对地方各级类似电报局的职司进行垂直管理。”
“比如说行省布政使司中的电报局,其财权、人事权乃至护卫武装,都是独立的,只受朝廷的电报衙门管。”
“布政使司只有借用电报局收发电报的权利而已,而不得插手其内部人事、财政等事务。”
“另外,电报局的电报员等主要官吏最好是定期轮值,避免其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沆瀣一气。”
“微臣目前所能想到的大抵就这些了。”
朱元璋听得点头,脸上笑容更加浓郁了,道:“你这些建议不错,咱会认真考虑的。”
“对了,这无线电报机如今多久能造出一台?又需要多少钱?”
刘宽看向李涉。
李涉道,“回陛下,无线电报机就大明目前工造水平而言,还属于十分精密、复杂的机器,很难进行批量生产。”
“其大部分零部件都依赖能工巧匠手工打造,且成品率比较低,故而制造一台无线电报机不仅工期长,成本也颇高。”
“如以这两台无线电报机为例,打造一台须得集中我研究所全部工匠,再加上一些其他部门工匠的配合,耗时至少两个月,方可造成。”
“材料、人工的消耗算在一起,一台电报机大概需花费近三十万贯,且其中类似橡胶这种珍惜材料还是难以估价的。”
两个月?
一台三十万贯?
听到这个两个数字,不论是老朱、朱标,还是一众阁臣都不禁微微皱眉。
虽然如今大明财政很宽裕,却没人认为三十万贯是个小数字——在刘宽到来前,大明只有建造宫殿等大型建筑,花费才会达到三十万贯以上。
最主要的是,造一台需两个月,也太久了些。
刘宽此时开口道,“陛下,李涉所言是实验品的数据,而制造实验品的时间、成本往往都比较大。”
“但只要研制出来了,哪怕后面无法批量生产,只能手工打造,这两方面也能降低不少——李涉,你觉得若以当前研究所积累的经验,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优化后,需多少时间、宝钞才能生产一台?”
李涉是个纯技术官员,这才意识到他刚才的话不太对,想了想道:“时间上,应该可以缩减到一月左右;材料、人工成本若确定下来,大概可以缩减到十几万贯。”
其实即便是需要两个月、三十万贯才能打造一台,朱元璋也会下令调集人力、物资,不遗余力地去尽快打造足够多的无线电报机。
但听闻时间、成本都可以大大缩减,他终究是高兴不少。
朱元璋想了想,便有了决定,道:“既如此,便成立电报司,隶属于亲军体系,直接向咱负责。”
“除在各行省、都司设立电报局外,还在京师成立一‘电报机秘造局’,直接隶属于电报司。”
朱元璋这番话显然不是跟谁商量,而是告知、命令——在他看来,负责无线电报的衙门必须由皇帝亲自掌控才行。
其余人也明白这个道理,自是无人有异议。
几日后。
朝廷便正式成立电报司,同时也用圣旨告知了对刘宽、李涉等人的具体封赏。
刘宽除获封江宁侯外,还地赐田地万亩,扬州城、苏州城别院各一处,直隶各府城店铺总计十处。
另赐黄金万两,宝钞十万贯!
李涉除获封千讯伯外,还官升四级,为电报机秘造局局正(正七品)。
又获赐京师宅邸一处,店铺一间,应天府田地八百亩。得赏黄金八百两、宝钞万贯,以及丝绸、棉布、玻璃、水泥若干。
无线电研究所其他官吏、工匠虽未有获封爵位的,官吏却多有升职的,主要工匠也记了大功,有利于日后提升工匠等级。
除此外,还都获赏不少宝钞、丝绸、棉布、玻璃等物品。
同时,一直在机器制造局工作的郭天问也因在研究方面屡次立功,获封机械伯。
又获赏京师宅邸一处、店铺两间,应天府田地一千亩。
至此,算上江宁侯刘宽、东宁伯陶成道,大明已经因工造方面的贡献封了一侯三伯!
当消息传开来,大明一时间有不少人都将目光投向了昔日的“奇技淫巧”,希望能发明出某种机器,封爵富贵。
各地官学学生,乃至普通百姓,亦对数学、自然科学变得更加重视···
···
在朝野多数人注意力为朱元璋连封江宁侯、千讯伯、机械伯之时,摊丁入亩亦开始在直隶试行。
要“摊丁入亩”,弄清楚地方人丁反倒是次要,主要工作其实是清丈田亩。
大明鱼鳞册规定十年更新一次,也即是十年要清丈田亩一次。
直隶是最早执行此规定的地方,故洪武二十年恰好要进行第三次大规模的清丈田亩。
朱元璋通过锦衣卫密探得知如今地方已有不少官吏、豪绅勾结之事,担心清丈田亩的成效,于是派鲁王朱檀督办此事。
朱檀早先督办六扇门衙门,累积了一些功劳;今年参与西路军北伐,也积攒了一些功劳。
但想要累功至指挥同知的程度却还差些,朱元璋也不要求都立军功,于是便派他督办直隶清丈田亩之事···
苏州常熟。
朱檀正带着护卫微服私访。
如今朱檀已十八岁,两三年前便从大本堂毕业,先进入凤阳军中历练,后又进入陕西军中历练,如今已长成一位隐约带着高傲、不羁气质的轩昂青年。
此时他作普通大户公子打扮,身边护卫只有八个,从运河码头下了船,便径直去往常熟县城。
他身边的护卫百户廉庆低声问,“大···公子,咱们不是要暗访清丈田亩之事么,怎么不去乡间田野,反倒城里?”
大冬天的,朱檀都戴上手套了,却还不忘摇着一折扇。
他闻言将折扇一收,道:“廉庆啊,平日让你多读书,遇事多动脑子,你不听,不然怎会问出这么蠢的问题?”
廉庆本就生得五大三粗,此时一脸迷茫,就显得更加呆笨了。
朱檀想到廉庆本就是个人护卫的角色,而非谋士,索性直话直说,“如今朝廷对清丈之事本就查的严,若真有猫腻,必然连乡间农户也不知,怎么能问出什么来?”
“倒是这常熟县城水陆交通便利,必然是消息灵通之地,咱们在城里多走访打听,或许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消息。”
“再说了,咱们既是暗访,难道不需要先定下休息的客房?”
廉庆到底不算太笨,听了这番话露出恍然之色,随即佩服道,“公子真是聪明!”
朱檀此时注意力已经转移到别处。
只见运河码头这边修有一条水泥路,直通城门。
路上四轮、二轮马车一辆接一辆的,各类行人也不少,乍看去繁荣程度并不输于京师太多。
临近码头的水泥路两边更是建造了不少货仓、酒楼、食肆等店铺,沿街摆摊的就更多了,忽然形成了一个繁华的集市。
朱檀边走边看便听。
忽然,一处路边茶肆客人的谈论生吸引了他的注意。
第一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