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老朱:咱竟被骗了二十年?蹇义【求追订】

    朱檀执掌六扇门两年,对侦探、察访之道还是颇为了解的。

    只见他做了个手势,其他七个护卫便各自散到周边佯装行人,只剩廉庆跟在他身边,随进入茶肆。

    这种路边茶肆仅一层,有内堂、茶棚供茶客坐,热天时候茶客多喜欢坐外面,这冬季茶客们自然更喜欢坐里面。

    朱檀进去时,人差不多坐满了,他便到仅剩的一桌坐下。

    这种环境,若是放在几年前,他肯定会嫌弃,绝不肯进来。

    但后来朱元璋更改对皇子、皇孙们的教育,他们每日都要自己做家务,还会定期务农,若犯了错更是要去挑粪水···再加上在军中两三年,朱檀如今衣食住行的忍耐度便颇高了。

    他随便要了一壶热茶、三样茶点,便用心听茶肆里的谈论。

    其中一人嗓门儿颇大,所以他在茶肆外就听见了。

    只听这大嗓门道,“户房典吏陆高不仅既是陆氏旁系,又是是吴氏的女婿。而这吴氏、陆氏都是常熟排名前几的大地主,各自至少拥有上万亩良田。”

    “清丈田亩由户房来办,你要说里面没猫腻,谁信?”

    另一人道,“如今律法可森严得很,绝非胡元可比,那陆涛真敢徇私枉法?”

    “被查到了才叫徇私枉法,若根本查不到,谁能奈何他?”

    “这次可是十年一次的大清丈,如何查不出?”

    大嗓门冷笑,“你当清丈田亩容易?除了户房那些干了多年的老书算、书办,外人没几个能弄懂。”

    “十年前那次大清丈不就是如此,上面派来的官吏说是公正廉明,结果却什么也没查出来,叫那些个书算、书办暗地里好一番笑话。”

    “张兄不愧是在县衙里当过差的,竟知晓如此多秘辛···”

    听到这里,朱檀若有所思。

    他之前还真不知道清丈一事的难度,认为就是让官吏将百姓家的田地重新量一遍、算一遍,再更新鱼鳞册。

    如今听来,里面怕是有不少问题可计较。

    他当即来到那大嗓门桌边拱了下手,坐下,笑问:“听阁下所言,对清丈之事倒是颇有了解,不知可否请教一二?”

    大嗓门打量了朱檀一番,奇怪道:“你是个读书人吧?竟对这种事感兴趣?”

    朱檀道,“咱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自然对官府里的事感兴趣。”

    说完,让廉庆把他叫的好茶、点心都拿了过来,并给大嗓门倒了一杯茶。

    大嗓门见此便道,“你去田间地头看看就明白了,这田地什么形状的都有,想要量清楚有多少亩,可不是谁都能办到的。”

    “户房的积年老吏有家学在身,懂得此道,上面派来的大官儿却未必懂。所以这各家各户有多少田地,还不是由户房来定?”

    朱檀道,“据我所知,负责清丈的官员会抽查,若是清丈有误,可不是小事。他们难道就不怕事情败露?”

    “抽查?”大嗓门冷笑,“就算上面派来的官儿懂清丈,可他到了田间地头知道哪块地是哪家的吗?还不是得听户房吏员和当地百姓的说辞?”

    “总之,清丈这事里的猫腻多着呢···”

    大嗓门是个话痨,还有点仇视常熟的户房典吏陆涛,因此都不要朱檀多问,便将知道的清丈猫腻都讲了。

    朱檀听完大为震撼,这才明白基层民政之事并不容易做。

    不过朱檀也没全信这大嗓门的,故而之后他还是按计划,带着护卫在常熟县城里找了间客栈住下,然后以外地大户公子和读书人的身份,在县城里访察了几日。

    结果发现,那大嗓门所言虽不说全部属实,却也对了十之八九。

    最后他又到常熟乡野走了走,发现田地中却有些奇形怪状,不好丈量和计算面积。

    作为老朱众皇子中智商出挑的,又在大本堂学了几年数学、自然科学,朱檀很快就想到了应对之法,当即便写了一份奏本,让人送回京师···

    ···

    京师。

    紫禁城,奉先殿。

    朱元璋拿出一份奏本,让李贵递给朱标,笑着道:“这老十这几年大本堂没白上,确实能办事了。”

    朱标拿到奏本快速的翻阅了,发现里面是朱檀关于“清丈田亩”的几条建议。

    朱檀先叙述了他在常熟的一些见闻,随后总结了之前清丈田亩中的一些问题,最后才附上其建议。

    看完,朱标亦感慨道,“没想到清丈一事竟有如此多的问题——只怕此类问题非常熟独有,而是各地都存在类似之事。”

    “如此一来,朝廷前两次大清丈所得鱼鳞册有几分真实,便值得商榷了。”

    朱元璋则收敛了笑容,哼道,“咱当年在凤阳跟你爷爷种田时,便知那些小吏多欺下瞒上之辈,勾结地方豪绅,鱼肉百姓。”

    “咱本以为是胡元朝廷昏暗、混乱,才放任此辈胡作非为。如今看来,此辈只怕是欺瞒、贪婪成性,积习难改了!”

    朱标怕朱元璋一竿子将所有吏员打死,当即道:“地方官衙吏员也未必都是这般以权谋私之辈,想必总有些正直之辈。”

    “尤其是几年前朝廷改革吏治,放宽吏升官的限制,多有读书人入衙门中为吏,此辈应不至于沾染恶习太深。”

    朱元璋站了起来,背着手道:“甭管沾染恶习深不深,此番咱们就按照老十的法子来——派到直隶各州府的督办官员从异地府学征调学生组建清丈队。”

    “再从国子监抽调一些精善数学的太学生,组建一支清丈大队,到各府抽查验证清丈结果。”

    “此外,让各地锦衣卫也动起来,将各地豪绅的情报交给清丈官员,针对性的察验田亩实际情况。”

    “凡有在清丈田亩一事上弄虚作假的,全部抄家,流放海外,绝不姑息!”

    朱标虽然觉得流放海外的处罚重了些,却没出声劝。

    因为他很清楚,若不能解决清丈田亩中的作假问题,就难以遏制土地兼并。

    而土地兼并是历史上大明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他若对这些污吏、豪绅心软,那就是对大明江山社稷不负责···

    洪武朝的行政效率颇快。

    到了第二日,一道道政令便从京师由快马、快船传递向直隶各府,送到了到各府督办清丈及摊丁入亩之事的官员手上。

    老朱其实早就怀疑前几次大清丈有猫腻,只是难以查到实证。

    一则那时他还未成立锦衣卫,亲军虽有负责打探情报的,却都出自军队,别说算学,字都不认识多少,自然难以查探清丈议事中的猫腻。

    二则,之前几次清丈从结果来看,田亩数一直是在“大量”增加的。在这种情况下,他纵对清丈结果有所怀疑,也只是一闪而过,没想去深究。

    可如今却不同了——既知土地兼并之恶,他自是重视此事。

    所以这次大清丈派往各府的督办官员他都是用了心的。

    主贰官员都出自前两次科举的进士,一个曾在户部视事(实习),一个则出自都察院的年轻御史。

    除此外还调了一批户部吏员和将要毕业的太学生给他们打下手(太学生也是要实习才能毕业授官的,该制度与科举选官并行)。

    这些年轻官员尚未沾染官场一些不好的习气,又心存正义、胸怀热血,最适合派去清查地方问题。

    宁国府。

    宣城。

    县衙之中,清田御史蹇义翻看着户房典吏何耀交上来的新鱼鳞册,微微皱起了眉头。

    宣城乃宁国府治,亦是上县,田地众多。

    而何耀交给他的这份新鱼鳞册,对比十年前的那份,竟只增加了几十顷田地。

    来之前他可是做了不少功课,翻阅过户部、吏部的相关案牍,知晓过去十年宣城几任县令上报的一些政绩,其中便有复耕及垦荒增加了多少田地。

    他乃洪武十八年进士,记忆力惊人,遂记下了那些数目。

    此时心中估算了一番,当即审视地看向典吏何耀,道:“据本官所知,洪武十三年,宣城知县刘卫考评优等,其中一大政绩便是复耕、垦荒田地八十三顷(一顷=一百亩)。”

    “洪武十七年,宣城知县李墩考评上等,政绩中又有修筑沟渠塘堰,增水田七十五顷。”

    “剩余的本官便不一一举例了,总之十年下来,宣城县至少应增加田地三百余顷,为何你这鱼鳞册上却仅增了五十六顷?”

    第二更。

    晚安~

    错字后面改(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