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使团的这一次来访,对高丽来讲自然是天大的事,但对大明来讲,却只是一件较为普通的大事。
大明如今的军事重心仍在西域,经营重心则是南洋,至于高丽、日国之事的进度,不过是按计划走罢了。
高丽使团自有礼部的人负责接待,高丽请求内附之事,亦是由老朱带着内阁和礼部来把控节奏,跟刘宽这个天工院院正没什么关系。
他虽然挂了礼部侍郎衔,却是协办教育改革,并不外交方面的事务。
将要过去的这一年,他除了主持天工院的一系列工作外,主要就是协助礼部继续进行教育改革,以及协助通政院宣传司出版局试行《出版法》,最后则是继续完善《大明专利法》。
为了搞出这部具有大明特色的专利法,刘宽带着天工院部分有关官吏,和大理寺、刑部一些官吏合作了三年,如今《大明专利法》终于是要出炉了。
奉先殿。
朱元璋拍了拍手边的精装版《大明专利法》,满脸笑容地道:“这可以说是咱见过的相关内容最详尽、考虑最全面、措辞最严谨的律法了。”
“依咱看,明年就可正式推行此专利法,鼓励咱大明百姓多搞发明创造。”
刘宽虽然对这部律法有信心,可见朱元璋满意、夸赞,还是松口气。
他随即道:“陛下,为了保证专利法的施行,还需设专利局才行。”
朱元璋笑问,“你既提此事,想必对这专利局之事也该有所考量吧?”
刘宽道:“专利局除了需要保证专利法的落实,还将肩负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相关法律条文的重任。”
“而要落实专利法,就必须要有一批对工艺、发明创造等有足够了解的官吏才行——这样的官吏天工院在过去几年中倒是培养出了一批,但并不算多。”
“因此,微臣认为专利局的下属分局目前最多设到各行省之省治。”
朱标也在殿内,听到这里不禁道:“一行省只设立一处专利分局会不会太少?如湖广、四川这样大的行省,百姓若住得偏僻些,想要去往省治怕是颇为困难。”
刘宽笑了笑,“殿下,百姓申请专利有困难没什么——这其实算是一道门槛,就是让某人在搞了发明创造后,得足够自信,认定其发明于国于民有用处,能赚到钱,再去申请专利。”
“否则的话,大明这么多百姓,随便一个人弄了点新鲜事物便去申请专利,得需要多少官吏才能办得完事?”
“最主要的是,其中必然有很多专利是无用的,甚至称不上专利——如果门槛太低,便会大大增加相关行政预算,甚至让人忽略了真正有用的专利。”
朱标听得恍然。
朱元璋则点头道,“刘宽说得不错——就好像赈灾,咱们给老百姓发救济粮是帮他们吊命,渡过难关,所以不能发太多。”
“若发得太多,他们便会产生依赖,灾情过了也不想回去种田地,反倒养出了一群懒虫,于朝廷、于百姓而言都不好。”
刘宽则又道:“其实微臣还给百姓申请专利多设了一道门槛,那便是需缴纳一定费用,专利局才给审核、登记以及保障其专利权。”
“另外,一旦其专利通过并产生盈利,朝廷也会从专利费中抽成一小部分,作为保障其专利权的各种花费。”
“就该这么办!”朱元璋听了更高兴,“如此一来,出台这《专利法》就成了真正的强国富民之政策!”
刘宽道,“不过如此一来,专利局不仅需要能审核专利的官吏,亦需要不少懂得律法的官吏了,甚至还需拥有方便与司法部门沟通、交涉的权利。”
朱元璋道,“既然决定推行这专利法,该给的权力咱自然不会吝啬。”
“这样,你回去后写一份设立专利局的相关奏本,递交到内阁,争取在年前敲定此事,好在明年开衙后正式施行。”
“微臣遵旨。”
刘宽出了皇宫,回到天工院,看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便准备收拾一番,五点就准时下职回府。
结果他才收拾完,便有航空局的吏员来求见。
这吏员进来后,便递上一份文函,道:“院正,陶局正明日上午九点将主持氢气飞艇第一次正式试飞,请您到场指导。”
航空局下属飞艇研究所今年有了突破性的事,刘宽是知道的。可听闻这就要进行氢气飞艇的试飞,他还是颇为惊讶。
看过文函后,刘宽便道:“行,你回去转告陶局正,明天我一定准时到。”
“是,卑职告退。”
小吏应声离开了。
次日。
刘宽带着天工院的几名属官和几十名护卫,在九点之前来到了玄武湖畔,只见此处外围已经被天子亲军戒严,但湖边却站了不少航空局的官吏、工匠(大明官方部门的科研人员亦属于官吏)。
之所以选在玄武湖畔试飞,是因为建造、停泊飞艇的“船坞”就建在玄武湖东北角。
看字就知道,艇是舟船的一种,飞艇其实就是飞船,用“船坞”建造没毛病。
陶成道见刘宽到来,便带着航空局的官吏迎接了下。
“下官参见院正。”
刘宽还礼,笑道:“东宁伯有礼了。”
两人稍稍寒暄几句,便带着一众属员来到了船坞前。
飞艇的船坞到底还是跟舟船有所不同,有一半建在水面上——拥有巨大气囊的飞艇正停泊在船坞中,格外显眼。
或许是因为参考了后世相关资料,陶成道等人研制的飞艇气囊与刘宽印象中差不多,仿佛一个巨大的鱼雷。
气囊看着巨大,是因为有下面的吊舱作为对比,作为一个试验品,气囊实际长不过五六丈,宽则一丈多。
陶成道在一旁介绍道:“根据院正所给的资料,我们目前只有建造氢气飞艇的能力,而就氢气飞艇及我们如今的工艺而言,硬式飞艇便是最好的选择。”
“如今整个‘飞天试验一号’气囊骨架是用精挑细选的竹子制造,包裹特制棉布以组成外壳。”
“真正的气囊其实藏在壳里面,分为九个,是由我们专门研制的特殊布匹、防水涂料所制造,足以装住氢气···”
后世飞艇资料虽然是刘宽给的,但若论对眼前试验飞艇的了解,刘宽显然不如陶成道这个主持研制工作的人。
因此,在陶成道介绍时,刘宽听得很认真。
这个试验品飞艇相较于后世成熟的氢气飞艇还有些不足之处,如推进装置。
后世飞艇推进装置用的是柴油等发动机,而陶成道搞的这个试验品则从传说中的独飞木雕汲取灵感,采用了类似发条的装置储存机械能,充当推进装置的动力。
但以大明目前掌握的材料,发条装置存储的机械能只够协助飞艇起飞,或是在空中飞动较短的一段距离。
为了弥补这方面不足,陶成道便带领航空局众研究人员在尾翼上下了很多功夫。
“院正请看,咱们这个试验品尾翼略大,而且有八个,因为它们不仅是飞艇的方向舵和升降舵,更是飞艇的风帆!”
接着,陶成道讲述了他设计这组飞艇尾翼的想法和所依托的道理。
刘宽发现,竟然连他都很难一下子听明白了,得动脑子去理解才行。
过了好一会儿,陶成道才讲解完,便准备派人上去启动飞艇,进行飞行试验。
这时却有吏员过来禀报,“院正、局正,皇太孙和鲁王殿下带着不少人过来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