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侍卫郑和,日国景况【求追订】

    对马岛。

    南马卫城,督事府。

    如今南马卫城比之当年初建时不知繁荣多少,因为这里成为了大明、日国及原高丽商贾汇聚、交易之地。

    督事府作为城中数得上的大宅院,却并没有挂牌匾,因为“督事府”并非官称,而是南马卫军民私底下的称呼。

    从朱棣督办日国事务开始,再到楚王朱桢、潭王朱柏,以及如今的太孙朱雄英,都住在这座府邸中,使得这座府邸成为了对马岛实际的权力中心。

    甚至可以说是原高丽及日国的一大政治中心。

    府邸书房中,十七岁的朱雄英看了朱标发来的电报,稍稍思索后露出了无奈的笑容。

    他看得出,朱标是想问他的身体是否健康、生活是否习惯。可偏偏,朱标却在前面先问了一堆日国事务,最后才貌似不经心的询问几句他个人情况。

    他十七岁,从小就吃得好甚至可以称得上营养丰富而均衡,又每日习武锻炼,即便是身体底子弱了点,如今身体也好得很。

    更别说,去年随他去陕甘的医疗组,如今也跟着来了对马岛。

    这般情况下,他的身体怎么会有问题?

    他觉得,朱标与其操心他的身体健康,倒不如多注意自己的健康。

    ‘记得皇爷爷说过,历史上父亲似乎是洪武二十五年病逝的···虽说如今父亲看着身体好得很,却也该提醒他注意些了,别过于操劳国事。’

    想到这里,朱雄英提起毛笔,给朱标写起回电来。

    半个小时后,他便写完这封回电。

    “来人。”

    一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侍卫闻声进来,抱拳道:“太孙有何吩咐?”

    朱雄英将封好的电报递过去,道:“将这封电报送去电讯组,让他们发往京师。另外再去让侍卫、亲军们准备一番,我要到码头去转一转。”

    “是。”

    侍卫应了声,接过信封,快步离开了。

    不多时,朱雄英便换了一身装束,带着几十名侍卫、数百亲军出府,前往城外的码头——今日又有一队负责“移民”事务商船从南马卫中转,他想过去了解下情况。

    他早几年就在刘宽那里知道一个道理:要真正的了解一件事,不能只通过纸面文字或他人口述,还得实地调查。

    为了方便观察,朱雄英是骑马出行。

    不过他的着装打扮却跟侍卫一样,又呆在侍卫群里,再加上有亲军开道,安全还是很有保障的。

    在朱雄英的眼中,南马卫城虽然目前常住人口只有两三万,但因为城池建设时规划得比较好,治安在这个时代更是称得上顶级,因此是一座相当繁荣的小城。

    这一点,从街道两边诸多商铺、酒楼以及街上的往来不绝的行人就能知道。

    到了城外的港口,人流则更多一些。

    朱雄英转了转,便前往其中一个位置较为偏僻的码头——这码头前停泊了十几艘大海船,正在补给淡水、蔬菜、干粮等物资。

    “郑和。”

    先前送电报的年轻侍卫在一旁抱拳道:“属下在。”

    “你去那些海船上随机找几个人过来,一个承接了移民事务的船主,一个水手,一个日国女子,一个日国男子。记住,不要都在一艘船上找。”

    “是。”

    郑和应了声,将马匹交给其他侍卫,快步向那些海船跑去。

    朱雄英看着郑和的背影,免不了又想起从刘宽那里所得知的原历史上郑和事迹。

    正如刘宽所说,郑和本姓马,家中本是元梁王麾下的小军官,他父亲在抵抗明军战死后,他亦为明军俘获。

    如果按历史轨迹,当年刚十岁的郑和本是要经历过类似“思想教育”、“服从性训练、测试”等流程,然后被阉入宫的。

    但老朱专门吩咐留意他这个人,他的经历自然与历史上不同——虽然也经历了思想教育、忠诚与服从性的训练及筛选,却并未成为小宦官,而是成了预备侍卫。

    三年前,他训练有成,转为正式侍卫,便被得知此事的朱雄英讨要过来做贴身侍卫。

    三年的相处,让朱雄英意识到,郑和确实天赋颇高,是个可造之材。培养好了,也许将来能得到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或能臣。

    大约过了一刻钟,郑和带着四个人过来了。

    那船主是有些见识的,瞧见朱雄英带着这么多侍卫,周围还有精锐官军在,立马意识到眼前少年身份尊贵。

    “草民顾顺,见过公子。”

    水手后知后觉,跟着行礼问候。至于日国少女和青壮,则更慢一步的慌乱行礼。

    朱雄英露出平和的微笑,道:“不必多礼——阁下有几条船,做这移民买卖多久了?”

    船主道,“草民是三年前才进入这一行的,目前只有两条海船。”

    “那你此番签下了多少日国女子、青壮的身契?价格又如何?”

    船主虽好奇朱雄英为何询问这些,却不敢不答。

    他道:“如今日国的移民买卖是一年比一年难做了,这次我只签到了三百名女子的身契,其中还有些是嫁过人、生过娃的。”

    “至于青壮,更是只欠下了两百来人。人难签,价格反倒是一年年贵了——此次未嫁的少女要十贯,嫁过人、生过娃的也要五贯以上。”

    “青壮倒是便宜,三五贯即可,可运到海外我们也赚不到多少钱,兴许还要这些人将来在海外赚了钱才能偿还。”

    朱雄英听得微微皱眉,又问:“那你可知这移民买卖为何一年比一年难做了?”

    船主叹道,“原因很简单,日国如今人口比当年少太多了,愿意移民又符合移民条件的就更少,这移民生意自然一年比一年难做。”

    听完,朱雄英陷入思索之中。

    自他接受“督办日国改稻为桑及移民事务”的差事以来,便知道如今这两件事不如几年前好办了。

    从这点来讲,朱柏督办的那几个月倒也未必是不愿做,也可能真的是无计可施。

    因为过去这几年,日国因为连年饥荒、战争,本就死了不少人,而少女、青壮又一批批地被“移民”到外面去,这就让日国的男女青壮更少了。

    年轻男女的锐减,让日国新生人口锐减得厉害——死去和出国的多,出生的却很少,日国人口自是断崖式下跌。

    根据光明卫的情报推断,日国在受“改稻为桑”、“移民”之事影响前,约有一千余万人口。

    而根据光明卫去年得到的相关情报推断,如今日国人口可能只有六百多万,锐减了一小半!

    人口减少这么多,尤其是青壮年少,就算大明还在推动“改稻为桑”,百姓也会有很多田地拿去种粮食。即便在大明海商、日国藩主的影响下,农民们种的粮食仍不够吃,可饥荒烈度也开始减小了。

    如果不是在家乡没有活路,日国人也不愿意到前途莫测的海外去。

    毕竟过去的几年,出海那些少女、青壮就没有回来的,顶多是托人寄封信或者带一些东西回来,证明他们还活着。

    至于那少数寄回的信中,说她们在海外过得很好,如今的日国人其实是没多少相信的。

    一则,那些人把海外的生活说得太好了,尤其是那些女子。二则,如果他们真的在海外过得很好,怎么不回家乡?

    所以,如今日国愿意到海外的人越来越少。

    朱雄英之前虽从各种文档、情报中了解到这些事,可亲耳听一位做“移民”买卖的海商讲述了具体情况,他才知道,如今“移民”之事比他预想的还要艰难。(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