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巴尔干战争

    西班牙和葡萄牙联合王国的组建在欧洲备受关注,有不少的报社更是将这个新的国家的成立视作西班牙霸权的复兴。

    得益于葡萄牙提供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西班牙在欧洲各大报社报道的世界列强排名当中稳稳的位居前四,有时候还能超过法国,排名世界第三。

    西班牙从一个快要跌落列强的落后国家一步步成长为世界前四的超级列强,这样的过程是欧洲其他国家想都不敢想的。

    虽然早就预料到了西班牙会吞并葡萄牙,但当这一天真正来临的时候,还是有不少的国家对此感到十分羡慕和嫉妒。

    要说对此感受最深的,可能就是原本综合实力远远超过西班牙的奥匈帝国了。

    曾几何时,奥匈帝国还被誉为欧洲五大列强之一,和英法德俄共同争霸欧洲。

    可现在,别说奥匈帝国这个未被广泛公认的五大列强之一了,就连备受公认的四大列强之一的俄国,也被后来崛起的西班牙挤了下去。

    并不能说俄国不强大,因为现在的俄国对于大部分列强国家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特别是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这样并不强大的列强,面对着俄国这个庞然大物,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无力感。

    可西班牙愣是超越了这样的俄国,被公认为新的四大列强之一。这也更加体现出了如今西班牙军事实力的强大,而且还是被欧洲各国所公认的那种。

    是奥匈帝国没有野心吗?

    并不是。

    虽然奥匈帝国被德国直接排除在了德意志地区之外,但奥匈帝国也找到了新的扩张方向,那就是向着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扩张。

    他们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也是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已经被奥匈帝国掌控,并且他们正在图谋塞尔维亚和更南部的土地。

    当奥匈帝国得知西班牙和葡萄牙联合王国组建的消息之后,他们先是向西班牙政府发去了贺电,随后又加快了对巴尔干半岛侵略的步伐。

    西班牙能够通过吞并葡萄牙的方式成为备受公认的超级列强,凭什么奥匈帝国不能通过吞并一众巴尔干半岛小国的方式,重新成为那个备受尊重的五大列强之一呢?

    只要让奥匈帝国吞并了巴尔干半岛上的这些小国家,奥匈帝国将拥有和俄国抗衡的底气。

    哪怕俄国同样也在盯着这片土地,奥匈帝国也是丝毫不惧的。毕竟奥匈帝国的背后是德奥意三国同盟,这个强大军事集团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与法俄进行对抗。

    在野心的驱使之下,奥匈帝国频繁的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调动军队,似乎有入侵塞尔维亚的动作。

    奥匈帝国频频的动作让塞尔维亚感受到了危机,也让其他的巴尔干半岛国家感受到了威胁。

    说起巴尔干半岛的这些国家,它们之间的命运是比较相似的。他们曾经都臣服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被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剥削了数百年的时间。

    好不容易趁着奥斯曼帝国的衰弱获得了独立地位,面临的又是奥匈帝国和俄国这样强大列强的觊觎。

    此时的巴尔干半岛诸国并没有太大的矛盾,为了抵御来自外界的威胁,他们还是愿意站在一起的。

    1906年6月22日,巴尔干半岛两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缔结了《塞保军事同盟》,约定双方应当共同守护巴尔干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应对来自巴尔干半岛之外的敌人。

    这份军事同盟的假想敌除了巴尔干民族的宿敌奥斯曼人之外,他们还将奥匈帝国加入了假想敌的行列。

    塞尔维亚希望获得保加利亚的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御奥匈帝国的入侵。而保加利亚则希望联合塞尔维亚对抗奥斯曼帝国,从而获得南部的更多土地。

    因为各取所需的原因,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可谓是一拍即合,他们只用了短短数天的时间就签订了这份军事同盟条约,并且迫不及待的开始整军备战。

    当然,两国的整军备战并不是为了应对奥匈帝国,而是为了抢夺奥斯曼帝国的大片领土。

    此时巴尔干岛的疆域和后世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阿尔巴尼亚还没有从奥斯曼帝国的掌控下独立,奥斯曼帝国还掌控着大片的欧洲领土,这也是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应对奥斯曼帝国,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还计划拉上希腊,共同瓜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片领土。

    哪怕是将这大片领土平均分配,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也能各自将自己的国土面积扩张一大半。

    这对于地小人少的巴尔干诸国来说,简直是一次不容错过的大好时机。

    果不其然,当希腊得知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进攻奥斯曼帝国的计划之后,他们毫不犹豫的就加入了进来。

    此时没有加入同盟的巴尔干国家就只剩下罗马尼亚和黑山。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间隔着保加利亚,他们是不可能在这次作战中获得土地的,这也是罗马尼亚对这次行动不感兴趣的原因。

    而黑山虽然领土和人口在巴尔干诸国中都是最少的,但他们还是积极游说巴尔干诸国,最终加入了同盟当中。

    也正是在黑山公国正式加入同盟之后,原本的塞保同盟正式演变为巴尔干同盟。

    除了罗马尼亚之外的所有巴尔干国家都加入了这份同盟当中,这也让为首的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十分自信,他们认为借助同盟的力量已经可以轻松击溃奥斯曼帝国,这次行动将让他们的领土和人口大幅度提升,未来也有更大的底气对抗巴尔干半岛之外的威胁。

    在奥匈帝国的压力之下,巴尔干同盟就这么迅速的组建了起来。

    虽然巴尔干同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领土,但他们同样也存有抵御以奥匈帝国为首的巴尔干半岛之外的威胁的目的。

    巴尔干同盟的诸国进行了数天的商议,为了防止战争被欧洲列强强行干涉,为了能够打下奥斯曼帝国更多的领土,他们决定迅速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先将胜利的果实拿到手再说。

    于是乎,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就这么爆发了。

    当卡洛得知巴尔干半岛爆发战争的时候,他和胡安·费尔南多王子正在葡萄牙视察一家大型食品加工厂的建设情况。

    这家食品加工厂是西班牙资本投资建立的,建成之后可以提供数千个工作岗位,创造数百万比塞塔的经济价值。

    对于葡萄牙政府来说,这样的工厂是十分重要的。葡萄牙本身没有太多的工业基础,他们想要改善国内的经济,也就只能寄希望于西班牙资本的投资。

    好在两个国家合并之后,西班牙的资本也增大了投资葡萄牙的兴趣。虽然葡萄牙的矿产资源相较西班牙来说更加贫瘠,但葡萄牙的用人成本是比较低的,建造一些食品类的加工厂还是完全可以的。

    除了投资工厂之外,西班牙的一些贵族也选择前往葡萄牙投资农业。葡萄牙所拥有的大片平原不管是用来开垦耕地还是进行畜牧,都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葡萄牙相较于西班牙来说,也能算得上是地广人稀。葡萄牙国内仍然拥有大片未经开发的土地,与其让这些土地继续荒废,倒不如出售或者出租给西班牙的资本,让他们进行农业方面的开发。

    虽然巴尔干战争的爆发不在卡洛的计划之中,但卡洛对此却毫不意外。此时的欧洲局势相较于历史同时期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哪怕世界大战提前爆发,卡洛也是根本不会奇怪的。

    为了应对变动较大的欧洲局势,卡洛也计划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更大范围的扩军,来应对随时有可能爆发的欧洲大战。

    目前西班牙和葡萄牙联合王国的国防部已经在构想扩军的各项细节了,等到各项细节确认无误,差不多就是西班牙进行大扩军的时候了。

    除了现役陆军人数之外,卡洛还打算将联合王国的预备役人数提高到100万人以上。

    或许西班牙不会过早加入世界大战,但不管在什么时候加入世界大战,都要做好打一场硬战的准备。

    除了陆军的扩军之外,卡洛还吩咐飞机和坦克的研发项目加快进度,争取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让西班牙装备一部分飞机和坦克。

    特别是坦克,只要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拿出来,那就是当之无愧的战场之王。

    现在欧洲各国对于坦克这种东西可没有任何防备,哪怕坦克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还有着极高的趴窝率,也仍然是战场上的大杀器。

    在得知巴尔干半岛爆发战争之后,卡洛并未着急下达命令,而是让外交部门关注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反应。

    虽然奥匈帝国和俄国在欧洲的排名已经进不了前四,但巴尔干半岛的局势还得看这两个国家的脸色。

    没办法,其他的欧洲国家距离巴尔干半岛实在太远了。而且奥匈帝国和俄国背后还有着各自的军事集团,要是这两个国家想要搞点事情的话,很有可能世界大战就会在此刻爆发。

    卡洛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奥匈帝国确实有进攻塞尔维亚的想法。

    如果站在奥匈帝国的角度,其实也能理解奥匈帝国的想法。此时的奥匈帝国背后站着三国同盟这个强大的军事集团,虽然俄国背后也是法国同盟,但俄国此时国内的动乱还没有结束,他们未必能腾出手来干涉巴尔干半岛的战争。

    只要奥匈帝国能够及时征服塞尔维亚,俄国就算有力调动军队帮助,也无法改变战场的局势了。

    除非俄国想要掀起两大军事集团的全面战争,否则在巴尔干半岛的战争结束之后,他们不管有任何想法,也必须得停手了。

    对于奥匈帝国来说,这不仅仅是征服塞尔维亚的机会,还是彻底将手插入巴尔干半岛,征服巴尔干诸国的机会。

    巴尔干半岛更像是一个倒过来的三角形,右侧有着爱琴海这个缺口。塞尔维亚虽然位于三角形的北部,但塞尔维亚的南部却已经靠近三角形的中部地区。

    这其实也代表着,如果能够征服塞尔维亚,奥匈帝国将和大部分的巴尔干国家接壤,除了位于最南部的希腊。

    如果能够达成这样的局面,奥匈帝国进可继续进攻巴尔干半岛南部,征服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领土。

    退可固守塞尔维亚和波黑地区,稳固自己的庞大国土。这简直是一笔相当划算的买卖,别说是奥匈帝国了,换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来都有可能会动心。

    奥匈帝国隔壁的意大利对这一个小小的阿尔巴尼亚都垂涎三尺,如今的奥匈帝国有机会征服大半个巴尔干半岛,不行动都对不起这样的良好时机。

    奥匈帝国是这么想的,他们确实也这么做了。

    一方面,奥匈帝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分成两路大军分别部署在波斯尼亚和南部边境,随时准备进攻塞尔维亚。

    另一方面,奥匈帝国紧急联系了自己的两个盟友德国和意大利,寻求两个盟友的支持。

    如果能够获得两个盟友的支持,哪怕这次战争要面对俄国,奥匈帝国也是丝毫不怕的。

    甚至意大利都可以不用表达态度,只需要德国政府点头,奥匈帝国就会立刻发动战争。

    让奥匈帝国没想到的是,德国政府还没有表达态度,意大利政府就已经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兴趣。

    意大利政府先是向奥匈帝国提议,意大利可以直接加入这场战争帮助奥匈帝国进攻塞尔维亚,代价是奥匈帝国需要支持意大利对阿尔巴尼亚地区的占领。

    这项提议很快被奥匈帝国拒绝,哪怕意大利是自己的盟友,他们也不愿意意大利踏足巴尔干半岛。

    被拒绝的意大利政府有些失望,他们原本看到了在巴尔干半岛扩张的良好时机,没想到自己的盟友压根不愿意让自己染指阿尔巴尼亚,哪怕他们距离阿尔巴尼亚还很遥远。

    是的,在此时的意大利看来,意大利才是那个最有资格占领阿尔巴尼亚的国家。

    奥匈帝国虽然更早布局巴尔干半岛,但他们距离阿尔巴尼亚实在太过遥远,中间还隔着一个塞尔维亚。

    反倒是意大利,距离阿尔巴尼亚可谓是隔海相望,最近处只有七十多公里而已。

    凭什么就在我家门口的土地还要看你一个隔着数百公里的国家的脸色呢?

    被奥匈帝国拒绝的意大利政府相当不满,他们头一次对德奥意三国同盟这个军事集团感到失望,因为目前看起来,意大利在这个军事同盟当中是可有可无的,战争后也不会获得太多的好处。

    就连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都不愿意让意大利染指,意大利还能奢望在战争后占领什么土地呢?

    如果是正常状态下的意大利,被拒绝了也就拒绝了,大不了暂时放弃阿尔巴尼亚即可。

    但此时的意大利不同,他们同样是被西班牙刺激了的。

    要知道,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渊源更深。现在西班牙的国王卡洛就是意大利的王子,两国王室可以说是一家人。

    凭什么卡洛就可以统领西班牙成为超级列强,而意大利在原本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反而这么多年没有什么长进呢?

    凭什么西班牙军队在战争中能够拥有如此优秀的表现,而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却不被欧洲各国重视呢?

    现在就连自己的盟友都不尊重自己的诉求,这样的意大利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对于现在的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来说,他此时是相当不满的。

    既然国王有了不满,那政府就得来解决国王的不满。

    奥匈帝国拒绝了意大利的要求好说,反正同盟内不是奥兄弟给我说了算的,大不了闹到德国人那边,让德国人来主持公道。

    恰巧,意大利政府得知奥匈帝国也在寻求德国的支持,来应对俄国有可能的干涉。

    没有丝毫犹豫,意大利政府立刻也联系了德国政府,希望得到德国政府的支持,从而加入到对巴尔干诸国的瓜分当中。

    为了展现自己的诚意,意大利还向德国政府承诺,意大利只会对阿尔巴尼亚进行占领,剩下的区域就算打下来,也会无偿转交给奥匈帝国或者德国。

    在意大利政府来看,自己的要求是相当合理的。奥匈帝国占领了波斯尼亚还想要塞尔维亚,意大利只要一个价值更低的阿尔巴尼亚,这总应该不过分吧?

    大家都是三国同盟之一,总不能德国只尊重奥匈帝国的要求,不尊重意大利的要求吧?

    当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因为巴尔干半岛的争端闹到德国那边的时候,德国政府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德国组建的三国同盟相较于法俄的同盟来说,是有一个明显缺陷的,那就是三国同盟各自挨在一起,更容易导致关于领土方面的争端。

    法国和俄国中间夹着一个德国,俄国没有任何海外殖民地,自然也不可能和法国之间有着冲突。

    要说法国和俄国的冲突,那还得追溯到一百年前的拿破仑时期。当时的拿破仑征服了大半个欧洲,最终在俄国遭遇了滑铁卢。

    虽然法国人崇拜拿破仑,但这不代表他们就要仇视打败拿破仑的俄国。

    拿破仑在俄国遭遇了滑铁卢不假,但当时对抗法国的几乎是整个欧洲,总不可能将整个欧洲都仇视吧?

    更何况,拿破仑时期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上百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法国和俄国又没什么仇怨,自然已经往事烟消云散。

    和法国与俄国之间的良好关系不同,德国所组建的三国同盟,各自都是有着一定的冲突与争端的。

    德国和奥匈帝国自然不用多说,这两个国家在数十年前还在进行德意志地区的争霸,双方更是维持了上百年的死对头,关系直到普鲁士打败法国才有了一定的好转。

    德国和意大利之间虽然没有争端和冲突,但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可是有不小的冲突的。

    这还不得不提到意大利的统一历史。在意大利统一之前,亚平宁半岛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数个邦国。

    除了这些邦国之外,意大利十分重要和繁华的罗马以及威尼托,分别掌控在法国和奥地利的手中。

    理论上来说,统一意大利地区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统一德意志地区,因为这两项任务要面对的是同样的敌人,那就是强大的奥匈帝国和法国。

    好巧不巧,意大利和普鲁士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这两个任务的,这也导致意大利几乎处于躺赢的状态,因为奥匈帝国和法国需要率先应对来自普鲁士的威胁。

    但不管怎么说,在意大利的统一过程中,意大利是和奥匈帝国结下了梁子的。

    为了拿回威尼托地区,意大利还和奥匈帝国爆发了一场战争。只不过当时的奥匈帝国为了应对普鲁士,最终在意大利地区选择了撤兵,这也是意大利打败了奥匈帝国,统一了意大利北部的原因。

    意大利在这场战争中拿下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南蒂罗尔,这也导致了奥匈帝国的强烈不满。

    也就是现在两国结盟了,要不然奥匈帝国肯定还会对南蒂罗尔有着想法。

    同盟的关系虽然能够掩盖各自的不满,但这并不代表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就被解决。

    这次的事件更像是一个导火索,如同之前三皇同盟时期奥匈帝国和俄国对于巴尔干半岛的争端一样,都是有可能因此分裂整个同盟的。

    德国政府当然也明白这样的争吵对同盟的破坏有多大。原本可能两国政府注意不到的一些问题,在争吵中全部会被提出来。

    要是任由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这样争吵下去,恐怕巴尔干战争还没有结束,三国同盟的关系率先要结束了。

    此时又不像是三皇同盟时期。三皇同盟时期是有两个超级列强的,德国和俄国又是邻居,注定不可能保持长期的盟友关系。

    这也是德国最终选择了奥匈帝国,并且逐渐与俄国为敌的原因。

    但此时不同。三国同盟只有德国这一个超级列强,剩下的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虽然有强有弱,但总体上来说是一个级别的。奥匈帝国的陆军更强一点,意大利的海军更强一点,仅此而已。

    对于德国来说,他们还不能放弃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其中的任何一个盟国。

    奥匈帝国能够帮助德国对抗俄国,分担俄国一大部分军队,这也是德国战争计划中快速击溃俄国的信心之一。

    意大利虽然无法帮助德国分担来自法国和俄国的压力,但意大利的海军还算强大,还是能够帮助德国对抗法国和俄国的海军的。

    特别是在地中海,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海军加起来,封锁俄国的黑海舰队不在话下。

    而且这两个国家还能凭借着和西班牙的关系,从而控制地中海的西出海口。法国和俄国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他们的海军都分成了两部分,而且都有一部分位于地中海。

    要是能够通过控制地中海出海口分割法国和俄国的海军,只要他们的海军汇合不到一处,德国海军就有信心逐个击破他们。

    既然两个盟友都很重要,那就只能想办法调节两个盟友之间的矛盾。

    好消息是,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家大业大,还是有着很多的领土可以分担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注意力。

    在德国的首都柏林,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的外交代表进行了长时间的商谈,最终确定了对巴尔干半岛的处理方案。

    德国尊重了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长期布局,并且帮助奥匈帝国劝说意大利放弃入侵阿尔巴尼亚。

    作为回报,德国和奥匈帝国将会支持意大利入侵的黎波里,让意大利将这一片家门口的土地收入囊中。

    虽然的黎波里是一片比较荒芜贫瘠的土地,但阿尔巴尼亚也好不了多少。的黎波里距离意大利本土的距离也不遥远,和意大利的突尼斯殖民地更是紧挨着。

    对于缺少大型海外殖民地的意大利来说,如果能够占领整个的黎波里,至少在面子上,意大利政府还是能够挽尊的。

    而且还能堵住那些无知民众的口,的黎波里好歹也是一片面积高达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先不管这些土地有多少能开发,就问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不大,震撼不震撼。

    经过德国政府的劝说,意大利政府最终接受了调停的结果。虽然无法踏足巴尔干半岛,但获得一片面积极大的海外殖民地也是极好的。

    而且这片殖民地还在意大利家门口,并且与更具开发价值的突尼斯殖民地相邻。

    意大利只需要将的黎波里和突尼斯殖民地合并,就能获得一片看起来颇具开发价值的大型殖民地。

    虽然这么做只是自欺欺人,但总比什么收获都没有要强吧。

    况且对意大利来说也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意大利进攻的黎波里的过程中,不用担心遭到奥斯曼帝国的强势反扑。

    因为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正在被巴尔干同盟进攻,奥匈帝国又对巴尔干同盟有着想法。

    巴尔干半岛如此混乱的局势,意大利完全可以浑水摸鱼,不用付出太多的伤亡就能轻松占领的黎波里这片面积高达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各自准备着自己的战争计划的时候,巴尔干半岛这边,战争已经完全扩散到整个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黑山也先后参与了这场战争。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是很懵的,奥斯曼政府压根没想到这些个小国家敢联合起来对抗自己。

    要知道,如果不是列强对巴尔干地区的觊觎,哪怕奥斯曼帝国衰弱了,这些巴尔干民族也无法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独立。

    如今独立没几年的功夫就想与奥斯曼帝国为敌,还是没有任何列强支持的情况下与奥斯曼帝国为敌,这样的想法在奥斯曼帝国看来实在有些太过天真。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奥斯曼帝国再怎么衰弱,也终究是一个人口和领土面积都远远超过巴尔干诸国的强大国家。

    可当战争真正打响的时候,奥斯曼帝国立刻意识到了不对劲。

    别看巴尔干半岛的这些国家综合国力不怎么样,但他们军队的战斗力那是一个比一个强大。

    巴尔干民族对奥斯曼人的仇恨也是真切的,这导致这些巴尔干国家的军队在战斗中根本不怕伤亡,反倒是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打得畏畏缩缩,再加上双方装备没有太大差距的原因,反倒是巴尔干同盟这边占据了上风。

    意识到不对劲的奥斯曼帝国反应了过来,他们立刻选择向欧洲列强求援。

    没办法,前线抵抗巴尔干同盟的已经是奥斯曼帝国的精锐了,这些军队是奥斯曼帝国在这些年来训练出来的新军,还邀请了德国的军官帮助训练。

    在这样的情况下都无法对抗巴尔干同盟的军队,更别提奥斯曼帝国那数量庞大的旧式军队了。

    这些旧式军队在巴尔干同盟军队的面前不堪一击,此时要是还不想着对外寻求援助的话,那等到前线的新军消耗一空,战争的局势可就不由奥斯曼帝国说了算了。

    奥斯曼帝国最先联系的是德国政府。

    在这些年来,奥斯曼帝国和德国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奥斯曼帝国的新军是德国军官帮助训练的,一些改革也是仿照仿照德国颁布的。

    让人失望的是,当奥斯曼帝国驻柏林大使求见德国政府的时候,德国政府对此的态度是冷漠的,明显不愿意帮助奥斯曼帝国。

    与奥斯曼帝国关系比较密切的德国都没有明确表达支持的态度,更别提欧洲的其他列强了。

    基本上大半的欧洲国家都表示要保持中立,他们不愿意没有任何原因就干涉一场和他们没有关系的战争。

    虽然并不相信这些欧洲国家说出的理由,但奥斯曼帝国毕竟是弱势的那一方,他们对此也没有任何办法。

    在没有其他列强愿意干涉的情况下,这场战争其实已经趋向一边倒。

    巴尔干诸国对于开拓领土的兴趣是十分浓厚的,他们的军队在战场上也根本不惧牺牲,很快就攻克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多个重镇。

    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一开始还能抵挡一段时间,随着前线不断的崩溃,各地的抵抗力量也逐渐瓦解。

    要说其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那就得是君士坦丁堡的门户,亚德里亚堡的攻防战了。

    因为清楚攻克亚德里亚堡就能占领君士坦丁堡的原因,保加利亚对于进攻亚德里亚堡,那可是准备了许久的。

    光是保加利亚就出动了高达十多万的军队,再加上希腊支援来的数万军队,总军队人数已经超过15万人。

    巴尔干同盟军队在亚德里亚堡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战,这场攻防战一共持续了超过二十天的时间,双方的死伤是相当惨重的。

    光是保加利亚和希腊联军这边,总伤亡人数就接近5万人,另外还有数千人失踪。在攻防战中被直接摧毁的火炮高达近300门,还消耗了数十万发各式的炮弹,其中有数万发是大口径专门用来进攻堡垒的炮弹。

    至于奥斯曼帝国这边,则是伤亡最大的一方。

    奥斯曼帝国的伤亡接近7万人,另外还有至少4万人失踪。奥斯曼帝国被摧毁的火炮高达近600门,还有上百门火炮被巴尔干同盟军队缴获。

    特别是亚德里亚堡要塞内部的火炮,这些火炮奥斯曼军队是带不走的,只能随着堡垒一起被保加利亚军队占领。

    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撤退的时候是相当仓促的,他们甚至都来不及摧毁要塞上的火炮。

    这也导致保加利亚和希腊的军队轻松的就缴获了这些火炮,虽然保加利亚和希腊的火炮也有一些损失,但经过缴获的火炮这么一补充,火力的损失其实并不大。

    战场上那些失踪的奥斯曼帝国士兵,有很多都是来自小亚细亚半岛的援军。奥斯曼帝国分为了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亚洲部分的援军对于前来欧洲部分作战的兴趣是不大的。

    他们本来可以龟缩在小亚细亚半岛,但因为政府的命令而奔赴前线。前线要面临的又是这些不怕死的巴尔干诸国军队,这让他们对于战争的斗志一下子降低了一大半。

    在亚德里亚堡奥斯曼帝国军队战败之后,这些来自亚洲部分的士兵匆匆溃散,这也是有数千人失踪的原因。

    有的人慌不择路跑到了各处的农村和山区,有的人则有意识的回到了更东部的君士坦丁堡,只不过选择躲避奥斯曼帝国收拢溃军的地点,选择成为一名逃兵,找机会重新回到小亚细亚半岛。

    这一场损失彻底奠定了巴尔干战争的格局,也让奥斯曼帝国只能龟缩在君士坦丁堡外围进行防御,对于亚德里亚堡以西的大片领土根本无能为力。

    攻克了亚德里亚堡的保加利亚军队也不着急继续向东进攻君士坦丁堡,而是选择向西占领保加利亚南部的大片土地。

    亚德里亚堡以东的土地只有保加利亚和其接壤,就算要占领这些土地,那肯定也是保加利亚来占领。

    而亚得里亚堡以西的土地则不同。这些土地要么和希腊接壤,要么和塞尔维亚接壤,保加利亚想要独吞是根本不可能的。

    目前的局势就是谁先占领这片土地就是谁的,大家都是同盟,总不能去攻占同盟已经占领的土地吧?

    亚德里亚堡战役之后,巴尔干诸国陷入了瓜分土地的浪潮之中,就连小小的黑山都占领了一大片地区,将自己的国土面积扩张了将近一半。

    等到将亚德里亚堡以西的土地全部占领之后,保加利亚和希腊这才回过神来,重新将目光放到了亚德里亚堡以东,巴尔干半岛最重要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的身上。

    君士坦丁堡的历史和繁荣不用赘述,这里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也是巴尔干半岛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东罗马帝国加上奥斯曼帝国,君士坦丁堡作为强大帝国的首都已经长达上千年的时间。

    对于巴尔干诸国来说,君士坦丁堡也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的。谁能够占领君士坦丁堡,就相当于获得了东罗马帝国的地域法理。

    君士坦丁堡周边也是一片平原区域,这里可以说是巴尔干半岛最繁华的地区之一,总之占领这里是没有任何坏处的。

    在保加利亚和希腊磨刀霍霍向君士坦丁堡的时候,欧洲列强也有些忍不住了。

    本来他们以为巴尔干战争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奥斯曼帝国再怎么不堪,总不至于如此轻松的就被巴尔干这些小国家打败吧?

    但让欧洲列强没想到的是,奥斯曼帝国就是如此不堪。

    这些巴尔干国家盯上其他地区也就算了,君士坦丁堡无论如何是不能让这些巴尔干国家占领的。

    除了君士坦丁堡对于东正教和斯拉夫民族的意义之外,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堡海峡,也具备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君士坦丁堡海峡扼守黑海的出海口,这对俄国来说十分重要。英国绝不允许巴尔干诸国占领君士坦丁堡的原因,也正是害怕君士坦丁堡和海峡的掌控权落到了俄国的手中。

    这些巴尔干国家能够打败奥斯曼帝国,但他们绝对不可能打败俄国。要是真让君士坦丁堡和海峡落到了俄国的手中,那东欧的局势可就彻底变了。

    英国已经失去了直布罗陀海峡,绝对不能再失去君士坦丁堡海峡。这也代表着,等到巴尔干军队兵临君士坦丁堡,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注定是要进行干涉的。

    万字大章,求月票,求支持!

    今天日万顺利完成,求支持!(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帝国崛起:西班牙不错,请把《帝国崛起:西班牙》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帝国崛起:西班牙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