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随着巴尔干诸国快速地击溃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守军,欧洲各国也不得不跳出来假意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秩序。
与其说是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秩序,倒不如说是欧洲各国眼看大事不妙,赶紧站出来挽救濒临倒塌的奥斯曼帝国。
英国不希望奥斯曼帝国倒台,因为这么做会让俄国在黑海一家独大,君士坦丁堡海峡想要再扼守俄国的黑海舰队,也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德国和奥匈帝国也不希望奥斯曼帝国这么快就倒台,因为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倒了,吃饱的是巴尔干半岛诸国,而不是磨刀霍霍向巴尔干,还没有行动战争就已经结束的奥匈帝国。
特别是奥匈帝国,如果坐视巴尔干诸国做大,那么奥匈帝国的巴尔干扩张计划将直接失败。
现在领土疆域并不广阔的塞尔维亚就足以让奥匈帝国头疼了,要是让塞尔维亚和其他的巴尔干国家获得大片的领土和人口,未来这些国家一定会成为奥匈帝国向南扩张的阻碍,这是奥匈帝国不愿意看到的。
奥匈帝国本来想坐视巴尔干民族和奥斯曼帝国的内斗,等到双方打的差不多了,奥匈帝国再下场收割最终的胜利果实。
但没想到奥斯曼帝国这么费拉不堪,哪怕已经投入德国帮忙训练的新式军队,也仍然只能守卫君士坦丁堡周边地区,坐视以西大片的欧洲领土被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为首的巴尔干诸国瓜分。
奥匈帝国政府看着地图上那大片的奥斯曼帝国欧洲领土,眼红的都快要瞪出血了。
这些被奥斯曼帝国军队轻易放弃的领土,对奥匈帝国来说是想得到却无法得到,已经眼馋数十年的土地。
就连国内动乱频频的俄国政府,也公开表达了对巴尔干战争的关注。保加利亚和希腊的军队能够这么快就打到君士坦丁堡周边,这是俄国政府万万没有想到的。
虽然俄国政府一直标榜为斯拉夫民族的老大哥,但这并不代表俄国政府就愿意看到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斯拉夫民族,在这场战争中吃得满嘴流油了。
当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只是小国家的时候,俄国想要掌控他们是很容易的。但要是他们的体量越来越大,俄国再想掌控他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塞尔维亚还好,因为有奥匈帝国这个最大的威胁,塞尔维亚必须要倒向俄国,至少也要和俄国保持良好关系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保加利亚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了。保加利亚在此之前只有三个邻国,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都是巴尔干国家,南边的邻国则是奥斯曼帝国。
对于保加利亚来说,这些邻国的威胁都没有那么大,保加利亚在外交层面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保加利亚的现任亲王斐迪南一世,来自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是他的叔叔,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他的堂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是他的堂哥,卡洛按关系也能算是他的堂姐夫。
正因为斐迪南一世拥有如此显赫的背景,让他诞生了超乎寻常人的野心。
在发动这场战争之前,斐迪南一世在保加利亚政府的内部会议上就将这场战争称之为“一次全新的十字军东征”,并且宣称要建立一个新的“拜占庭”。
他的野心是显而易见的,在成为保加利亚的亲王之后,他并不满足自己的头衔,最终在历史上的1908年自称为保加利亚沙皇,将自己的头衔提高到和尼古拉二世同样的级别。
沙皇一词是斯拉夫民族专用的君主头衔,来自拉丁语中的“凯撒”,等同于修帝国的皇帝头衔。
从斐迪南一世自称沙皇也能看出,他的野心是很大的,至少他并不愿意臣服在俄国的统治之下。
甚至毫不客气的说,当斐迪南一世自称沙皇的那一刻,他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有了不可调和的争端。
俄国一直标榜为斯拉夫民族的带头大哥,并且希望通过同属东正教和斯拉夫民族的渊源,从而获得巴尔干民族的认同,成为这片土地的实质统治者。
斐迪南一世自称为保加利亚沙皇之后,他也有了统治南斯拉夫民族的法理,这和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战略目标起了冲突,并且是无法调和的冲突。
随着时间来到保加利亚和希腊联军攻克亚德里亚堡的第7天,也就是1906年8月26日,俄国政府正式对外发表声明,要求巴尔干战争参战各国保证君士坦丁堡海峡的畅通,不得对俄国船只进行任何阻拦。
否则,俄国将动用武力手段确保君士坦丁堡海峡的畅通,甚至在必要时刻会直接占领君士坦丁堡,避免这场战争对俄国造成影响。
俄国发出这份声明之后,还没等保加利亚有所反应,英国政府率先坐不住了。
这要是真让俄国政府占领了君士坦丁堡那还了得,不仅会让俄国势力顺利南下,而且会再次搅乱地中海的局势。
俄国黑海舰队能够自由出入君士坦丁堡海峡之后,他们就能轻松地进入南边的地中海。
一旦让俄国舰队进入地中海,那地中海的局势将变得不可控。虽然俄国内部的问题不少,但对于英国来说,俄国的威胁还是有的,而且还不小。
在俄国政府发表了声明之后,英国政府也紧跟着发表了声明,希望巴尔干战争参战各国保持克制,最好能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目前的战争争端。
德奥这边一看英国和俄国都已经发表了声明,自然也知道奥匈帝国已经失去了进攻塞尔维亚的时机。
此时要是还坚持进攻塞尔维亚的话,别的不说,俄国人肯定会横插一脚。
要是让俄国强行干涉了巴尔干半岛的战争,那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可就不好说了。
德国和奥匈帝国还没有做好现在就打一场全面战争的准备,于是乎只能作罢。
在俄国和英国发表了声明之后,德国和奥匈帝国也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希望参战各国进行和平谈判,避免战争对各国民众造成更大的伤害。
这么多列强同时要求巴尔干地区停战谈判,哪怕巴尔干诸国已经占据了实际上的优势,他们也不得不听话照做。
列强之所以被各国尊重,可不是因为他们那发达的工业和经济,而是因为列强手中拥有的强大陆军和海军。
得罪一个列强或许只是让人头疼,但要是同时得罪好几个列强的话,或许能够体验到非同一般的感觉。
不管是保加利亚还是塞尔维亚,都是没有得罪这么多列强的胆量的。希腊自然也不用多说,差不多算是英国小弟的角色,自然会对英国政府的要求言听计从。
当得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各自发表声明,表示愿意进行停战谈判的时候,奥斯曼帝国终于松了一口气。
要是欧洲列强再不干涉战争的话,君士坦丁堡失陷是迟早的事情。别看现在奥斯曼军队还能依托君士坦丁堡周边的地形进行防守,随着战争的进行,君士坦丁堡周边的军队迟早会面临补给不足的问题。
不管是武器弹药还是粮食物资,前线军队都是非常稀缺的。至于为什么奥斯曼帝国不从亚洲部分调集物资运输到欧洲,原因也很简单,奥斯曼帝国的亚洲部分,小亚细亚半岛正在遭遇一场饥荒。
虽然这场饥荒并不严重,但也基本断绝了奥斯曼帝国想要从小亚细亚半岛征调粮食运输到欧洲的希望。
奥斯曼帝国倒是在欧洲领土上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可随着军队的快速溃败,这些物资和粮食以及领土全部都送给了巴尔干民族。
塞尔维亚人和保加利亚人拿着缴获的武器弹药,吃着缴获来的粮食,争夺着奥斯曼帝国放弃的土地,一时间倒是不亦乐乎。
奥斯曼帝国只能望着海峡对岸的君士坦丁堡空流泪。要问为什么奥斯曼帝国政府不在位于首都的君士坦丁堡,别问,问就是奥斯曼政府在战争前期就已经逃离。
前线军队虽然溃败的很快,但整个溃败过程也不是几天就能够完成的。奥斯曼政府在频频得知前线的溃败战报之后,他们当然清楚君士坦丁堡大概率是守不住的。
君士坦丁堡确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都,曾经的奥斯曼帝国为了攻克君士坦丁堡,也确实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可问题是,今时不同往日。君士坦丁堡的防御在热武器时代面临极大的削弱,敌人是有极大的可能攻破君士坦丁堡的。
在面临坚守君士坦丁堡还是逃离到海峡对面的小亚细亚半岛这个选择的时候,奥斯曼政府几乎没有太多的犹豫,他们果断选择了将政府临时搬迁到小亚细亚半岛的萨卡里亚,观望着巴尔干战场的局势。
既然参战双方都同意进行和平谈判,那自然要选择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谈判地点,来确保和平谈判的顺利进行。
本来英国政府是打算在伦敦进行和平谈判的,但这项提议遭到了俄国政府的果断拒绝。
俄国政府也不傻,如果在伦敦进行和平谈判的话,俄国方面肯定占不到什么好处。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爆发在巴尔干半岛,和平谈判也应当在巴尔干半岛进行。为什么要将和平谈判的地点放在伦敦呢?总不能因为你大英帝国是欧洲第一强国就这么做吧。
要是几年前,俄国政府的反应或许还没这么大。可在西班牙打败大英帝国之后,包括俄国在内的诸多欧洲列强都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英帝国似乎也没想象中那么强大。
只要在海军方面能够对大英帝国造成威胁,英国的强大也就会瞬间土崩瓦解。英国能够依靠的也就只有海军,他们的陆军在列强中只能说是一般,对其他的列强是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的。
并不只是俄国不同意将和平谈判地点放在伦敦,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也不希望将谈判地点放在伦敦。
经过各国的磋商,最终一致决定将和平谈判的地点放在君士坦丁堡。
虽然君士坦丁堡理论上还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但奥斯曼帝国政府早在战争前期已经搬迁,将谈判地点放在君士坦丁堡对奥斯曼帝国来说也没有太大的优势。
这场和平谈判之所以展开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因为巴尔干诸国的军队已经快要打到君士坦丁堡。
这么来看,将和平谈判的地点放在君士坦丁堡还是相当合适的,至少俄国政府同意这么做。
对于巴尔干战争和在君士坦丁堡进行的和平谈判,卡洛和西班牙并未表达过多的关注。
西班牙和法国也是唯二没有参与此事的超级列强,毕竟法国和西班牙一样,在巴尔干区域都是没有任何利益的。
虽然没有过多关注巴尔干战争,但想来这场战争的结果应当和历史上的战争差距不大。
战场上的巴尔干诸国占据了极大的优势,要是欧洲列强不干预的话,他们绝对有可能攻克君士坦丁堡,将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领土全部瓜分。
就算欧洲列强强行干涉并且促成了和平谈判,也不可能扭转战争的结局。最多就是让奥斯曼帝国少付出一点,保留一部分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领土,让这个极度衰败的帝国还能苟延残喘一阵子。
至于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想都不用想,最终肯定还是属于奥斯曼帝国的。
原因也很简单,不管是英国还是俄国,都不希望对方掌控君士坦丁堡。如此一来,实力十分弱小的奥斯曼帝国就成了很好的选择。
让奥斯曼帝国继续控制君士坦丁堡,对于英国和俄国来说都是能够接受的。毕竟君士坦丁堡本来就在奥斯曼帝国的手中,继续掌控在奥斯曼帝国的手里,也就相当于巴尔干半岛的局势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场和平谈判最值得关注的,其实还是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以及黑山对奥斯曼帝国欧洲领土的瓜分问题。
要说这场战争中出力最多的,那肯定是野心极大的保加利亚。别看攻克亚德里亚堡的是保加利亚和希腊的联军,实际上参战的主力军队是保加利亚,希腊出动的只是一部分军队,在大部分时候也只是打酱油的角色。
除了攻克亚德里亚堡之外,保加利亚军队还参与了多场战役,付出的伤亡也是极大的。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出力最多的保加利亚肯定也能获得最多的土地,毕竟巴尔干同盟的组建目的也是为了共同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
但要是真这么做的话,先不说实力最弱的黑山怎么想,反正塞尔维亚和希腊肯定是不愿意接受的。
要是按照谁出力最多就瓜分最多的领土这么来办,原本塞尔维亚和希腊想要的土地也会属于保加利亚。
辛辛苦苦闹了这么一出,最终得利最多的是保加利亚,这让塞尔维亚和希腊人怎么想呢?
虽然保加利亚确实是出力最多的,但这种涉及到领土分配的问题,总不能就靠诚实守信来抉择吧?
换句话来说就是,只要塞尔维亚和希腊对领土还有野心,他们就大概率不会按照原本同盟建立时的约定来分配。
这也是历史上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的原因,说白了就是胜利国家领土分配不均,最终导致的一次巴尔干国家内讧。
和平谈判的内容和卡洛所预料的相差不大,巴尔干各国很快在和平谈判中内讧了起来,彼此都不愿意让对方拿到更大的胜利果实。
先说出力最大的保加利亚,按照保加利亚政府的想法,因为保加利亚在这场战争中出力最多的原因,保加利亚政府希望获得整个马其顿地区以及马其顿以东,君士坦丁堡以西的所有奥斯曼帝国土地。
要是按照保加利亚政府的想法,这场战后保加利亚的土地面积将直接翻倍,离斐迪南一世所构想的“新拜占庭”也就更近了一步。
对于保加利亚贪婪的胃口,塞尔维亚政府一开始是没想阻拦的。毕竟塞尔维亚还想靠着保加利亚来对抗奥匈帝国,而且保加利亚基本上是向南扩张的,不会影响到西边的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在和平谈判中要求的是南部直到马其顿的大片土地,以及未获得独立地位的阿尔巴尼亚。
按照塞尔维亚政府的想法,他们能在战后建立一个包括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黑山在内的大塞尔维亚王国,塞尔维亚的综合实力将获得极大的提升。
如果能够从奥匈帝国的手中抢夺波斯尼亚地区,那么这个大塞尔维亚王国将彻底成型,成为巴尔干地区的霸主,拥有和奥匈帝国对抗的资格。
5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稍后还有一更,今天继续日万!(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