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税赋之重

    李念以前和他们将说过钱与钱币的区别,自然能听明白李念所言,只要材料足够,花些时间可造出大量钱币,但没法造出大量的钱。

    要是钱币就等同于钱,各国可以直接将印钞机日夜不停开工,疯狂印钞,岂不能国国皆富?

    李念继续道:“而从农事上征收的税赋,很难支撑起大秦今后要进行的发展,每年从农事上收缴上来的税赋能维持大秦平日的开支就已不错,想要从其上有许多盈余去做别的事,除非加重税赋,但那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不少王朝在缺钱时,常见的操作便是将负担加重到百姓身上,尤其农民身上,再苦一苦百姓,天下百姓那么多,肯定还能榨出油来!

    然后,百姓受不了,情愿成为流民,也不愿再回去种地,承担那些难以缴上的赋税,再之后便是流民激增,天下大乱,王朝覆灭。

    始皇等人心里清楚加重农事上的赋税会有何后果,李念并未多言,又道:“唯有另辟税源,为朝廷增加更宽更广的税赋来源!”

    王绾听到此处,出声问道:“以公子之意,是要放弃田赋?”

    李念摇头道:“自然不是!‘农为一国之本’,不仅在于人人都需要食物,而农能产粮,让人们有粮可食,更在于农能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税赋。在国家未能发展到一定地步前,田赋会充当一国财税最稳定的来源,岂能轻易放弃?”

    这小子的话里有东西啊,说的是不能轻易放弃,但不是不能放弃。

    始皇帝道:“后世有国家废除了田赋?”

    李念点头:“在后世,有许多国家废止了农业税,因为农业税那点财政收入,相比于从其他渠道所获得的收入,对这些国家来说已不值一提。而且,农民耕种本就不易,种出的粮食又价格不高,若还要对其等征收税赋,那其等还会愿意耕种?”

    王翦琢磨了下李念的话,问道:“粮食价格不高,难道在后世已粮食极为充足,人人都能吃饱?”

    李念道:“充足确实充足,却非人人都能吃饱,便是我华夏,也才刚吃饱饭没多少年,这多亏了一位在农业上的华夏大贤!”

    “至于为何粮食充足,却非人人能吃饱,是因国与国之间的粮食产出不均衡,有的国家产粮多,有的国家产粮少,产粮多的国家也不会无偿将产出的粮食分给产粮少的国家。”

    “所以在后世自然会出现有人粮食丰足,餐餐米肉有浪费,有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粒米也难得。这是在同一个世界能同时存在的情况,并不矛盾!”

    回答完王翦的问题,李念继续道:“后世诸国多以工业品出口、售卖资源等方式获取收入,自这些上所得收入远超农业税赋,自然会将之废止。”

    “且后世科技发达,耕种已不需要那般多人耕种便能有充足收成,粮食的价格又不高,后世一个农民一年耕种能赚得的钱财可能还不如一名工人在工厂的数月薪资,导致许多人并不想耕种。”

    “要是还征收农业税,对国家来说收益就那么点,反而会让民众怨声载道,不如将之废止,以此还可减轻农民负担。”

    始皇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多人不想耕种,其等能做何事?莫非成为了工人,到了那工厂做工?”

    李念道:“正是,工业制造需要很多工人,让在家种地的收益及不上在工厂做工,人们又不傻,当然会选择不种地而去务工。这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经之路,让人们从地里进到厂里,一个国家想要工业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工人,大秦在日后也会如此!”

    李念并未讲从农业国进行工业化,转变为工业国要付出的代价,大秦可是这时代的头号强国,只要操作得当,代价可以用其他国家来支付嘛。

    始皇等人听了李念之言后,心中觉得有些不妥,怎能让这么多人不耕种,去那工厂里做工呢?

    要是有一天粮食产出突然不够,那整个国家都得出大问题,还是得保证有足够的人种地,反正大秦不能这般。

    即使依这小子之言让大秦走那工业化道路,也不能弱农重工,必须齐头并重。

    李念不知道始皇等人的想法,知道了也不会觉得如何,反而会认为这很符合这个时代人的思维。

    不像后世,有些人没遭遇过粮食危机,没忍饥挨饿过,已逐渐不知农业之重,甚至认为农民没多少贡献,种地有啥难的,谁不会啊?

    冯劫问道:“公子之意是在商贾之事上多征收税赋?可此法真能在大秦实行?大秦可非公子来自的后世!”

    其意是在提醒李念,后世的情况和大秦不同,后世能做之事,在大秦未必能行。

    面对冯劫提出的疑问,李念笑道:“李某知晓!陛下和诸公不知那宋能经济繁荣,便是其商业兴盛,自其上得了诸多收益。大秦虽早了宋千年,但未必不能如宋一般做到,且今日之大秦还有李某!”

    听到李念最后一句,始皇等不由一笑,但也认可李念这自信的发言:那怂包一样的宋都能做成之事,大秦如何不能?何况还有李念这小子在。

    始皇笑道:“此言在理,那宋都能做到之事,朕的大秦为何不能?便是大秦早宋千年,情况并不相同,又如何?李念不也晚宋千年,正好不早不晚。”

    李念正色道:“大秦税赋必须改革,不仅是要为了给朝廷获得足够收入,还有方才臣之所言,要通过税赋这种手段去对他国及国内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让贸易任意往来,经济活动随意进行,于国家而言是一件很危险之事。大秦的经济会随大秦发展而生出变化,若不对税赋变革,不仅不利于大秦发展,甚至会对大秦的发展产生阻碍!”

    “税赋不仅是一种为朝廷增加收入之法,也是朝廷掌控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像某些地方富有繁荣,某些地方贫穷落后,两个地方发展不均衡。”

    “若任由这种情况发展,那长此下去,富地会越富,贫地会越穷,对一个国家而言,这是一个极不好的状况。”

    不用李念讲说,王绾已若有所思道:“所以,税赋是平衡富地和贫地间发展的一种手段?富地因为其更富,因而须缴纳的税赋要更多,贫地则相对要少,而从富地收缴上来的税赋又可用给贫地发展。”

    这么一说,其他人也瞬间明白过来,甚至税赋的这个作用还可用于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

    大秦要是操作得当,可通过税赋来对他国进行限制,使得大秦越强,诸国越弱,或使用此平衡几个国家之间的发展,如对一个和大秦友好的国家征收相对较少的赋税,使之得以快速发展,对一个和大秦有仇的国家拉高税赋,使之商品难以售出,从而缓慢其发展。

    至于人与人之间,收入多者须缴更多赋税,收入低者则少缴纳,使彼此间的贫富不会那般悬殊。

    在王绾话后,始皇等人放开思维,很快便想到了很多,治国那么多年,他们知道税赋对国家的重要性,只是未知可以有这么多玩法。

    李念又一次点头:“正如首相之言,税赋可用以调控地方与地方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只对国内,对国外也有大用,像对他国进行收割。”

    “但要做到这,有前置条件:一、大秦军事实力够强;二、大秦生产制造的能力领先于要被收割的国家。军事实力不够,要是被收割的国家不甘心被收割,要奋起反抗,咋办?”

    “至于第二个条件,是说大秦生产制造的物品已深入影响要被收割的国家,其等很难舍弃大秦的货物,而其对大秦的影响却不深,其出口到大秦的货物不多。”

    “如此一来,大秦便可通过提升关税的方式对此国进行收割,简言之,他们购买大秦货物的价格更高,大秦却不需要他们货物,大秦卖给他们的东西更贵,大秦从他们那买东西却很便宜……”

    在这种不平等的贸易状况下,大秦将会大肆收割那个国家的产出,其国内财富将会流入到大秦。

    嘶,好狠的一招,这招要是用好,大秦可谓是趴在诸国身上吸血,让诸国卖力生产制造财富,大秦却不用干太多,用此招就能收割到诸国的产出。

    甚至大秦都不用自己费劲生产制造,只需将收割到的诸国产出在大秦转上一圈后,绘个大秦的图纹、署个大秦的名,摇身一变就能从诸国的普通货变成炙手可热的大秦货,再卖回给诸国。

    等于大秦啥都付出,躺着便能享受到诸国产出的各种东西,可能最费力的事是铸造大秦钱币,及拿着大把秦钞在诸国买买买。

    就在这时,一道灵光在始皇几人脑中闪过,总算想明白了李念为何要强调好几次:大秦必须保留有独立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

    原来真正的原因在这,当大秦发展到可以收割诸国,乃至收割全世界的地步时,将有很大可能沉溺在这种收割带来的安逸中,而荒废掉自身的制造生产之能。

    当某朝一日,大秦无法再收割到他国,那大秦可能会以惊人的速度崩盘,自强盛繁荣中跌落。

    王绾越想越觉得这种情况会发生,后世肯定有国家进入了这种困境,简直匪夷所思,超过了他以往所知所闻:

    以税赋收割他国之法已经颇为新奇,这收割之法居然还会反过来对收割者形成危机。

    此法虽有益于国,却必须好生把握,这是柄双刃剑,要将锋刃朝向敌人,不能使之割向自己。

    李念道:“此法收割他国财富为己国所用,然臣以为此法不可多用,否则会使国家沉溺其中,不思进取,反而会被后发之国追上,陷入到困境。”

    始皇等人点了点头,王翦道:“儒家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便是此意。此法会使大秦陷入安乐,在其中渐而衰亡。”

    冯去疾也道:“因而,此法可用,却不能常用,也需给大秦后辈留下警示,使之其等不可忘却此中危机。”

    冯劫道:“臣以往便知税赋之重,却未想比臣所想更甚,今听公子一席话,胜过臣数十年之悟,税赋可为谋国之器!”

    对于冯劫的称赞,李念摇头道:“李某不过是占了来自后世的便宜,于诸位而言为新鲜之事,然对李某,却是历史上已有之事。”

    冯劫笑道:“然公子能将其整理,讲于我等,使我等听懂,也非一般人所能做得。”

    对李念声称自己就是一后世普通人的说法,始皇等人觉得应是李念谦虚之言,因为这小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算数,晓格物,通强国之道,明理政之法……

    单就历史来说,两千年的历史,史书少说也得好有几十本,可这小子对每个朝代都能娓娓道来,并且不仅是对华夏的历史,对外邦的历史竞也能讲说一二。

    就算后世人都学习历史,可后世教得这么详细,学生们能学习记忆得这么详细?

    可这小子却详细记了下来,且历史还只是他记忆学习的一部分后世内容,还有远比历史更多的内容,这是一般人能做到?

    但凡有问,这小子几乎都能答得上来,所学之广、所学之多简直惊人,后世再比大秦发达先进,始皇等人也不认为后世人人都能和这小子一样离谱。

    始皇等由此判断李念肯定不是他自己话中所说的那样,在后世仅是一普通平民。

    其应本就是一位博学之才,只是有可能在后世时,其还未来得及发挥出其过人之处,便来到了大秦,之后在大秦发掘出了其天资。

    孰不知李念真不是啥天才,只是他穿越到大秦后得了挂,才显得其不像个正常人类,偏生李念也没法对这问题进行解释。(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帝秦设计师不错,请把《帝秦设计师》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帝秦设计师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