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距离大水退去,已经过了一个多月,留下的烂摊子却还在持续。
各地的报灾文书,如雪花般飞向京师。
遍地都是无家可归的百姓,等待着朝廷救济。
别的地方可以假装看不见,但天子脚下皇城跟前,肯定要发粮赈灾。
大水退去不久,顺天府就打开了官仓赈灾。
遗憾的大水破坏力太大,导致许多官仓被淹,里面的粮食都发了霉。
甭管其他人信不信,反正上报的结果就是如此。
损失的不光是粮仓,官仓中的布匹、食盐、香料、木炭等物资,全部都在大水中毁于一旦。
如果不是内阁盯的紧,户部差点儿连国库存银都给搞丢了。
存银没敢丢,但记录的账本,却是损毁严重。
“吕尚书,你们户部真够厉害的。
这该丢的,不该丢的,那是一样没留下。
老夫可是记得,官仓建造的位置都不低,这水是怎么上去的?”
姜书翰冷漠的质问道。
借助大水平账可以,但是不能玩的太过分。
一场大水下来,光官方损失的财货,就超过三千万两。
按照这种玩法,大虞朝非得被掏空不可。
“首辅大人,官仓修筑时间太长,朝廷划拨的维护经费严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现了疏漏。
这次的洪水又来得太过厉害,水流冲击动摇了官仓根基,让水渗透了进去。
待大水退去后,库房里的物资已经受潮发了霉……”
吕凌风硬着头皮解释道。
这一次,他真没捞多少好处。
上报的损失如此巨大,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
朝廷的官仓十室九空,储存的物资,仅限于账面上。
如果有的选择,他也不想玩儿这么大。
可是不把账面上存在的物资“损失掉”,朝廷救济灾民,户部就要拿出东西来。
早就进了大家腰包里的物资,岂能再掏出来。
没有东西可给,自然只能报损。
“借口找的不错,继续往后编啊!”
次辅白季临跟着开炮道。
户部的烂账,大家都是知道的。
想把东西追回来,明显不可能。
真要是深入追查,牵扯到的人,可就多了。
在户部任职过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通通都跑不掉。
严厉追责,文官集团的损失就大了。
深追不行,放任不管更不行。
朝廷若是放松吏治,下面的蛀虫,能把国库直接搬回家。
“次辅,下官说的句句属实!”
吕凌风伸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说道。
看得出来,面对内阁的压力,他已经有些招架不住。
可现在涉及到的问题太大,他必须要顶住压力。
一旦朝廷决定彻查,他这个户部尚书,就得第一个完蛋。
“户部的烂账,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心中都清楚。
回头三司衙门组成调查团,慢慢彻查此案。
现在京中聚集了数十万无家可归的百姓,需要朝廷拿出钱粮赈济。
这个问题,户部必须想办法解决!”
一旁的高阁老,跟着补上了一刀。
清流势大的时候,怼天怼地怼空气,仿佛全天下只有他们才是忠臣。
现在风水轮流转,清流党人连续错过两轮政治洗牌,丧失了在内阁中的席位。
其他派系执掌大权,自然要予以丰厚回报。
如果不是考虑到,户部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需要吕凌风留下背锅。
在这轮政治斗争中,第一波拿下的就是这位户部尚书。
此时没有拿下,不等于后续不会清算。
三司衙门的彻查,就是悬着的利剑。
借大水平账,看似无懈可击,实际上处处都是漏洞。
只要朝廷想查,随时都能查出问题来。
吕凌风不想死,那就只能想办法筹集一批钱粮,先把赈灾的问题解决掉,保住朝廷的颜面。
钱的问题还好说,户部只要愿意,东挪西凑总能弄出一笔款子来。
关键是现在北方各省都缺粮,想要调粮入京,只能从南方想办法。
耗费巨大不说,运力也是一个大问题。
洪水带来的破坏,不光是冲毁房屋、农田,运河也受到了影响。
受泥石流影响,部分河段已经无法通航。
陆上交通,同样遭到了破坏。
许多官道,目前还在修复中。
“阁老,下官自当尽力而为。
只是城外百姓越聚越多,一直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啊!”
吕凌风忍不住叫苦道。
这话不光是说给内阁听的,更是说给在户部任职过的一众官员听的。
户部的亏空,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
真要是不给活路,那就揭开盖子,大家一起完蛋。
“吕尚书说的不错,灾民数量不断向京中汇聚,时间长了必定会出问题。
除了安排赈济之外,我们也要考虑灾民分流。
最好是能够劝返回原籍安置,不然京师的压力就太大了。”
工部尚书乐向松率先开口帮忙道。
这次的天灾,遭受冲击最严重的首先是户部,其次就是工部。
河道决堤的责任,那是大家暂时顾不上追究。
光几名巡河官充当替罪羊,还远远不够。
一旦深入调查,工部监管不力的责任,肯定是跑不掉的。
如果工部把监管工作做到了位,河中水位升高时,就该及时组织人手加固河堤。
没有永定河决堤,京中的积水再多,也不至于连皇宫都给淹了。
烂兄烂弟,想要渡过危机,此时自然要抱团取暖。
“灾民分流的问题,五城兵马司已经在做了。
不过劝返原籍,恐怕没法完成。
各地的灾情尚未结束,回到家乡也解决不了吃饭问题。
京中朝廷还在想办法救济,地方衙门手中的资源有限,无力救济这么多百姓。”
武乡侯当即否决掉。
赈济灾民,可是五城兵马司的政绩。
把人组织起来,交给安南都护府的驻京官员,他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如果不是他们的努力,此刻京师附近聚集的百姓,早就超过百万大关。
若是政策转向,改为劝返原籍,他们前面的努力算什么?
“只要能解决难民危机,安置在什么地方不重要。
京中的储粮损毁严重,当务之急是想办法解决粮食缺口。
城中的粮价正在持续攀升,如果不尽快平息粮价,还有更多的百姓加入到难民队伍中。”
刑部尚书费心远急忙补救道。
清流系两位大员,深陷麻烦的旋涡中,此时可不能再招惹勋贵系。
不然各方联合出手,顺势打掉两位尚书,他就孤掌难鸣了。
政治斗争,最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一旦出现了颓势,下面那些捆绑不深的官员,分分钟就能转换阵营。
小弟数量越少,阵营力量越弱。
阵营力量越弱,转换阵营的人越多。
进入到恶性循环中,衰落就只是时间问题。
家族数代人经营的人脉关系网,都在清流阵营中。
清流党衰落,也意味着他们祖辈的努力,全部付诸流水。
此时跌落下去,就意味着维系清流阵营核心的一众士绅大族,离开政治权力中心。
越是到了王朝中后期,上升的阶梯就越封闭。
跌落下去,就甭想复起。
竞争对手会顺势落井下石,把他们隐藏在暗地里的黑历史,有选择的揭露出来。
最后给他们扣上奸党的帽子,也有可能是“阉党”。
毕竟,他们之前就是这么干的。
击垮政治对手之后,就给扣上阉党的帽子,败坏在士林中名声,不给对手东山再起的机会。
在清流党人最强势的时期,还出现了谁和清流党对着干,谁就是阉党的闹剧。
前面把事情做绝了,衰落期就到了还债的时候。
清流党大佬接二连三的发生意外,看似只是偶然事件,实际上却是各方合力的结果。
看几位阁臣的反应就知道,打压清流党的重要性,甚至排在了打压勋贵系的前面。
倒不是大家放下了文武之争,主要是勋贵系现在推出来的当家人,政治手腕比之前的景国良、李原差远了。
名义上是老大,实际上威望有限,根本整合不了勋贵集团。
同习惯了玩弄权谋的文官大佬相比,那是妥妥的“老实人”。
放两个没有威胁的“老实人”在内阁,总好过引入两头饿狼强。
高层斗争缓和下来,朝廷还需要勋贵们卖命,文武之争也逐步淡化下来。
外部矛盾没了,就轮到文官集团的内部矛盾。
作为朝中第一大派系,以攻击性著称的清流党,自然不甘心在内阁丧失话语权。
清流党一系的御史言官,前些日子表现的尤为活跃,在朝中四面开炮。
嘴炮对轰中,以一党之力对抗多派联合,硬是不落下风。
“罢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总得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过去的事情,朝廷可以不追究,但现在的烂摊子必须收拾掉。
损毁的河堤、建筑物,工部负责修复。
资金缺口,工部自己想办法筹集。
赈灾善后的事,顺天府、五城兵马司负责落实,所需钱粮户部负责筹集。
禁止挪用其他款项。
完不成任务,自尚书往下一律革职,交锦衣卫查办!”
姜书翰的话音落地,户部和工部的官员,一个个脸色都变得难看起来。
嘴上说不追究责任,实际上已经把罪责扣在了他们头上。
“革职,交锦衣卫查办”,更是断了大家的退路。
在官场上混的,有几个人,能经得起查啊!
一旦进了诏狱,那可就生死不由人。
摆明是逼他们掏钱,填上现在的窟窿。
事实上,姜书翰一度想过趁机扩大化,给予清流党人予以重创。
怎奈户部的破事,牵连的人太多,朝中各派都有人涉案。
掀开盖子乱杀,那就是一锅大乱炖。
何况此时发起大规模党争,大家都忙着争权夺利,那就没人干活了。
城外聚集的流民,没人理会的话,那是会闹出大乱子的。
若是有人振臂一呼,在顺天府揭竿而起,大虞朝的体面可就全没啦。
如果处理不善,搞不好连大虞朝的江山,也一并给葬送掉了。
未来史书记录历史,他这个发起党争的首辅,就是第一责任人。
“首辅,这……”
辩解的话没说出口,吕凌风又被迫咽了回去。
钱没了,还可以再捞回来。
官没了,可就再也回不来啦!
户部尚书虽然难当,可也是天下一等一的肥缺。
都不需要刻意,就会有人把钱送过来。
何况首辅说,不许挪用其他款项,那就不挪用了?
真要那么听话,那还争个屁,直接向政敌投降算了。
权力在谁手中,谁就拥有决策权。
……
京师,安南会馆。
自从第一批粮食,在天津卫登陆,这里就变得热闹起来。
每天前来拜访的商人,那是络绎不绝。
整个北方都缺粮,现在谁的手中有粮,谁掌握了财富。
无需囤积居奇,粮价本身就在天上飘着。
连平常没人吃的糟糠,现在一石都能卖上一两银子。
如果是普通商人,手握大量的粮食,早就被人吃抹干净。
现在情况不一样,这些安南过来的商人,在替汉水侯干活。
采取非常手段,那就是在打汉水侯的脸。
朝中有人能不给汉水侯面子,但其中绝不包括他们这些商人。
大家都有后台靠山,自然要按规矩来。
讨价还价的声音,那是不绝于耳。
同乡聚会的会馆,变成了大型商贸合作现场。
在这里谈生意有一个好处,抽取百分之一的佣金,签订合同就能请馆长充当见证人。
发生违约事件,会馆会介入处理,帮忙追讨违约金。
馆长是李牧亲自任命的,相当于安南都护府驻京办事处负责人,代表着汉水侯府。
“尚书大人,您若是需要粮食,应该去找那些粮商。
安南会馆不参与商业活动,手中也没有您需要的粮食。”
李和颂笑着婉拒道。
空手套白狼的手段,对普通商人有效,但汉水侯府不缺官面上的人脉。
户部尚书的招牌,对侯府没有任何价值。
“李先生,朝廷救济的百姓,最后可是大都去了安南都护府。
这些都是上好的劳动力,提前预支一批粮食,侯府并不亏。”
吕凌风强忍着不满说道。
朝会结束后,他就在户部召开内部会议,想办法筹集钱粮。
没有任何例外,谁也不想把吃进去的吐出来。
最后他连哄带威胁,才从大家的口袋里,掏出了一笔款子。
粮食的问题依旧无解,被掏空的官仓,早就被大家变了现。
京中的粮商都是聪明人,知道朝会结果之后,一众粮商巨头直接把手中粮食批发出去。
唯恐手中持有大量粮食,被朝廷盯上,当成肥羊给宰了。
粮食分散到了粮店手中,一家多则囤积上千石,少则只有几百石。
这么点儿体量,户部就算愿意当冤大头去收购,一时半会儿也买不到足够的粮食。
何况大肆收粮,还会进一步哄抬京中粮价,这是朝廷所不允许的。
后续的粮食,还在半路上。
环顾四周之后才发现,安南会馆正在向外界抛售粮食。
眼瞅着赈灾粮快要见底,他只能放下架子,亲自到安南会馆商谈。
“如果尚书大人觉得我们移民碍眼,大可上奏朝廷关闭移民通道。
这个便宜,我们不占也罢!”
李和颂的回答,把吕凌风气了一个半死。
关闭移民通道,这是什么虎狼之词。
难民是要吃饭的。
就算朝廷能从南方各省,调集到足够多的粮食,他们也没钱买这些天价粮。
没有安南都护府,替大虞朝消化了几百万难民。
现在的北方大地,早就已经狼烟四起。
百姓没有揭竿而起,除了官府努力维稳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有退路。
实在是活不下去,可以举家移民去安南。
一旦断了这条生路,没有了生计的百姓,可不会原地等死。
对大虞朝廷来说,难民已经成了烫手的山芋。
安南都护府能接手,对各方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敢提议把这烫手山芋留下,官场上的同僚能组团问候他祖宗十八代。(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