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无妄之灾

    “军国大事,岂同儿戏!”

    “明人不说暗话,朝廷现在需要两百万石粮应急。

    一半用以平息京中粮价,一半用来救灾,李先生开个价吧!”

    吕凌风强忍着怒气说道。

    大义压迫,无法发挥作用,那就只能谈钱。

    拿难民要挟,那是算了吧!

    不尽快把这些祖宗送走,谁来负责养啊。

    北方数省之地,遍地都是饥民。

    没有安南都护府接受难民,别说是一百万石赈灾粮,就算有一千万石赈灾粮也不够吃的。

    纵使勉强渡过眼前的危机,后面遇上天灾人祸,难民危机又会再次爆发。

    本质上,大虞面临的困境是土地不足,人口大量过剩。

    历朝历代封建王朝,走到这一步的时候,都到了寿命尽头。

    安南都护府对大虞朝的最大意义,不是开疆扩土的武功展示,而是在根子上延长了这个古老帝国的寿命。

    没有这个蓄水池,按朝廷最近几年的折腾法,天下早就狼烟四起。

    朝中大员不是傻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默认李牧在南边扩张。

    哪怕明知道大量移民涌入,会让安南都护府做大,容易出现藩镇割据,也只能先饮鸩止渴。

    后续的问题,那是下一任官员的麻烦。

    “尚书大人,您来晚了一步,若是早些时候。

    若是早几天过来,想办法给您凑凑,勉强能筹集一百万石。

    现在这种时候,顶多拿出五六十万石。”

    李和颂双手一摊说道。

    安南都护府本身不缺粮,但架不住移民数量多。

    前面的年份,每年都能接收百万移民。

    遇上这种大灾之年,被迫移民都护府的百姓只会更多,必须预留足够的粮食。

    为了替北方各省筹粮,李牧都打上了南洋各国的主意。

    一面通过商业手段,从南洋地区收购粮食,一面搜刮新占领区。

    不过这些行动,都是需要时间的。

    短时间内,运送到北方的粮食依旧有限。

    特批的一百万石,刚过来不到两天,就卖出去了一半。

    这还是消息没有传开,只有少数消息灵通的知道,有一批粮食运送到了天津卫。

    “粮食不够,就拿糟糠来凑。

    据本官所知,这次船队过来,还携带了大量的糟糠。

    老夫也不占你们的便宜,就按九钱银子一石,全部包圆了!”

    吕凌风当即回应道。

    京中粮价,早就飙升到了天上去。

    上等大米,一石足足要十几两银子。

    就连粗粮,都卖到了六七两一石。

    许多清廉的中小层官员,现在都面临生存危机。

    以往户部发放俸禄,禄米都是折钱发放。

    现在粮价太高,官员们不干了,要求俸禄中禄米实物发放。

    他这个户部尚书,都被京中官员围堵了好几次,现在出门都要小心翼翼。

    往日无人问津的糟糠,现在也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了粮店中,成为了京中百姓的主食。

    有条件的家庭,还能搭配点儿粗粮,没条件的直接吃糠。

    “吃糠咽菜”,完全是大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外面的灾民更惨,朝廷施粥就是一团糊糊,还要限量供应。

    近郊的草根树皮,都被大家吃光了。

    这固然有天灾的缘故,更多还是人祸。

    京中缺粮不假,但不等于豪门士绅,就没有存货。

    被大水损毁的,主要是地窖里的存粮。

    建在地面上的粮仓,要遭受逢春日晒,岂能不做防水准备。

    如果大家肯拿出存货,渡过这次粮荒,并不是一件难事。

    可惜这种事,只能想想。

    除了少数豪门士绅,象征性的捐献了一些粮食赈灾外,更多的都在装死。

    糟糠能成为主食,还是得益于安南都护府的移民政策。

    船队北上的时候,不能空跑,总得捎带点儿货物。

    普通商品在北方不好卖,可供选择的大宗商品非常有限。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捎带木炭过来销售。

    后续随着北方缺粮,有人发现了糟糠的商机。

    都护府只是禁止出口粮食,又没禁止往外面卖“糠”。

    开了这个头之后,不光征调的民间商船开始携带,就连官船也跟着有样学样。

    不光是糟糠,禁令之外的海货,一样有运过来人卖。

    可惜北方百姓肚子里缺乏油水,肠胃受不了海鲜产品的腥味,海货根本卖不动。

    “尚书大人,既然这么爽快,自然没有问题。

    糟糠就按大人说的价格,粗粮我们也不细分了,统一五两银子一石批发给你。”

    李和颂故作爽快的说道。

    相比和商人讨价还价,明显是和官员谈价格更舒服。

    或许是来钱太容易,这些人通常对金钱数字,没有那么敏感。

    大宗商品交易,给出的报价,居然接近市面上的零售报价。

    但凡是犹豫刹那,那都是对金钱的不尊重。

    双方默契的没有谈细粮,那玩意儿灾难并不受欢迎。

    豪门士绅手中有存货,不需要花高价采购,普通百姓又吃不起。

    采购一批粗粮,那都是为了给中下层官员发禄米。

    无论如何,都不能饿死官,不然他这户部尚书的名声就全完了。

    至于不采购细粮,纯粹是价格太高,户部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嗯!”

    “什么时候能够交货?”

    吕凌风关心的问道。

    交易达成,他的心情瞬间好了不少。

    价格上的问题,他直接选择了无视。

    看似户部的官员人人大出血,实际上都是做做样子。

    最终这笔钱,还是朝廷来买单。

    回头在账目上修饰一下,把赈灾的开销,挪移到官员俸禄支出中平掉即可。

    如果平不完,还能摊销到其他支出上。

    “尚书大人,粮食正在运往京师的途中,沿途有军队护送。

    什么时候能运到,就看您的诚意了!”

    李和颂当即暗示道。

    灾难运输大量的粮食,本身就是高风险的活。

    手头没有足够的实力,根本无法做粮食买卖。

    军队护送,既是在做信用背书,也是在炫耀实力。

    “李先生放心,那帮冒充藩国使者,败坏侯爷名声的人,不会再出现了。”

    吕凌风当即许诺道。

    藩国使者告状案,能够被捅到朝堂上,清流党居功甚伟。

    作为政治上的敌人,在规则内采取各种手段打压政敌,都无可厚非。

    只不过发难的时机不对,刚把事情捅出来,就赶上了大洪水。

    发生了这种变故,再支持这些藩属国复国,就变得不合时宜了。

    安南都护府不对外攻城略地,哪来的土地安置难民啊!

    局势发生变化,曾经那些充当棋子的藩国使团,自然丧失了存在的价值。

    一瞬间吕凌风就做出决定,回去就把这些没用的棋子,交给顺天府治罪。

    三司衙门联合调查,现在也可以提前结束。

    人到了大牢中,衙门有的是办法,让他们开口认罪。

    做实了案子,直接按大虞律处置即可。

    一切合规合法,卖侯府人情的时候,也不会留下任何政治隐患。

    大虞朝的政治制度,已经相对成熟。

    越是高层官员,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就越注重规矩。

    真正胆大妄为,喜欢肆无忌惮玩弄权术的,反而是认知有限的中下层官员。

    ……

    鞑靼王庭。

    “大单于,那帮晋商实在是太过分了。

    不仅没能按时交货,还是临时抬高后续的交易价格。

    按照新给出的物价,王庭所需的物资采购回来,预算足足增加了三倍。

    如此高昂的价格,族人根本承受不起!”

    萨日娜愤愤不平的说道。

    经过鞑靼一族的财富,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他们一刀一枪去抢。

    上一次南侵看似大获全胜,实际上也是有苦自知。

    付出惨痛代价,获得的宝贵财富,结果被一群商人给收了回去。

    “那帮晋商如此不知死活?”

    呼格吉勒冷漠的质问道。

    上一次大会战前,大虞内部都准备清洗晋商集团。

    如果不是他们及时出兵,打断了勋贵系的谋划,晋商这个群体早就凉了。

    战后晋商对鞑靼一族的依赖度大增,两者的利益完全捆绑在了一起。

    晋商集团的尾大不掉,那是建立在有鞑靼在外遥相呼应的前提下。

    没有他们的支持,光晋商集团的力量,顶多让大虞阵痛一下。

    “大单于,萨日娜说的有失偏颇。

    大虞境内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洪灾,道路交通遭到严重破坏,北方大地物价飞涨。

    据说在大虞京师,一石米都能卖到十几两白银,较之前增加了数倍。

    物资延迟交付是正常的。

    物价上涨,也是采购成本增加导致的。”

    额尔德开口解释道。

    常年主持情报工作,对大虞朝的变化,他最熟悉不过。

    眼下这个时间节点,能够把物资从大虞运出来,就非常不容易。

    再去讨论价格,那就纯粹耍流氓。

    一路打点下来,花费出去的钱财,不会比物资本身便宜多少。

    边关的部队打没了,晋商在军中的人脉关系,也并化为乌有。

    新调任的将领,同晋商们可没交情,甚至一定程度上还敌视他们。

    想要人家配合,那就只能砸钱。

    勋贵子弟也是人,只要利益给够,一样能够拉下水。

    区别在于这些人见过大世面,收买他们需要支出的成本,远比收买普通边关将领高。

    “成本增加的再多,也不能涨的这么夸张。

    按照这么挥霍下去,族中的家底,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掏空!”

    萨日娜一脸不爽的说道。

    自己当了家,才知道柴米油盐贵。

    鞑靼虽然自己也在搞生产,但自家产出的那点儿物资,根本养不活这台高强度的战争机器。

    不光战略物资,严重依赖大虞。

    就连日常的生活物资,也需要大虞供给。

    虞朝官员的贪腐,在掏空自身的同时,也拉高了晋商走私物资的成本。

    每一次交易,都得先把沿途的官员给喂饱。

    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交易失败。

    “钱花光了,就再去抢嘛!

    都是自家兄弟,没必要为些许钱财发生争执。”

    一旁的尼赤勒格万户笑着调停道。

    对习惯了劫掠的民族来说,财富来的实在太容易,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他们对钱财的观念。

    尤其是这些高层将领,每一次出去劫掠,都能赚的盆满钵满。

    平日里进账多,支出的少。

    一个个家底都十分丰厚,连带着对金钱的敏感度,也在不断降低。

    “尼赤勒格万户,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经过我们的几次劫掠,许多虞人富户选择了南迁。

    留下来的,也提高了警惕。

    稍微有点风吹草动,这些人溜的比谁都快。

    上一次劫掠了那么多地方,收益还是赶不上之前。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再抢上几次,临近的州府就要被榨干了。

    再想有大的收获,那就只能去更南边。

    虞军中还是有能打的部队,太过深入敌后,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萨日娜摇了摇头说道。

    如果韭菜无限多,就等着他们去收割,他也不会那么在乎物价上涨。

    问题是随着南下劫掠次数的增加,后续能够获得的收益,将不断缩水。

    倘若不解决收入缩水和物价上涨的问题,要不了多长时间,鞑靼王国也会迎来财政危机。

    除了内部的困境,外部也存在麻烦。

    草原联盟是靠武力威慑,加利益捆绑,才联合在一起的。

    一旦南下无法获得想要的财富,那帮鬼方人,可不会白白给他们卖命。

    看似普普通通的涨价事件,背后已然牵扯到了王国的兴衰。

    “物价压不下来,那就想办法开源节流。

    南边需要时间恢复,那就换个地方抢。

    让部族做好准备,秋后我们再次征讨高句丽,先把大虞这个藩属国给收拾服了!”

    呼格吉勒当场做出了决断。

    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从外部寻求解决方案。

    相较于富庶的大虞,高句丽自然是没法比。

    可对比四周的其他邻居,高句丽国还是算富裕的。

    他们所需的战略物资、生活物资,高句丽基本上都能提供。

    为了鞑靼王国,只能先苦一苦高句丽百姓。

    ……(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复山河不错,请把《复山河》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复山河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