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洛阳欢宴 大结局

    从成都到洛阳有多远?舆图上的直线距离是二千二百余里,落在实处的距离足有六千里之多。

    有人可以在四个月内走完这段路程,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是穷尽一生都难以抵达的地方。

    曹睿三月十一日入了成都,享受胜利的滋味当然美妙,可还是有许多政务需要他这个皇帝拍板决断。

    整顿蜀地吏治,精简蜀地兵卒,废除蜀地律法,任命随军中层军官为各郡都尉、简拔蜀地可用官员到中原任职,任命随军的太学毕业生们为各县令、长,以及迁移数十年从各地前后入蜀的官员们各自回乡……

    曹睿在成都停留到了四月中旬方才离开,足足逗遛了三十五日。

    攻蜀之时,曹睿是从洛阳西入关中,经陈仓道入汉中、经米仓道至蜀中,而后进抵成都。

    回返之时,曹睿则是先北上涪县,而后沿着东路军的来路回返,经广汉、德阳、江州至白帝城,由新得了光禄大夫之职的蒋琬蒋公琰入城劝降魏延,许了魏延县侯、镇北将军之职,而后魏延率部归降。

    大江畅通无阻,曹睿于白帝城换乘楼船,顺江而下经西陵、江陵而至武汉,在武汉宫停留一月之久,而后沿汉水北上进至襄阳,经宛城、昆阳、郏、梁回返洛阳。

    抵近洛阳的时候已经是秋意渐浓的八月了。

    伊阙关距离洛阳四十里,曹睿车驾在伊阙关外见到了迎候在此的尚书右仆射卫臻及在洛阳的几位尚书,还有司隶校尉刘放、太常韦诞、光禄勋秦朗、卫尉吕岱等九卿,洛阳能动的高官都已到来。

    当然,还有皇长子、邺王曹启。

    见到曹睿下马之后,众臣一并俯身下拜:“臣等恭迎圣驾回都,陛下大胜而还,江山一统,九州混一,威德加于四海,臣等为陛下贺,陛下万年!”

    “卫师傅别来无恙。”舟车劳顿了数月,曹睿也显得有些疲乏,朝着一众臣子招手:“朕许久不见诸位爱卿了。洛中之事,诸卿做的不错,大军征战在前,诸卿足衣足食在后,皆有辛劳。”

    “刘枢密在洛阳可好?朕在南阳之时听你传讯说他病重,朕近几日急着赶路,就是要急着见他。”

    卫臻整了整袍袖,面上露出几分为难之色,轻叹一声,勉力说道:“刘枢密在昨日病重辞世,已经不在了。臣本不愿向陛下传递丧讯,可实情如此,还望陛下勿要忧思过甚……”

    曹睿伸手扶住了马鞍,一手扶额,长长叹息。身后随行着的毌丘俭见此情状也快步近前,防止任何意外发生。

    卫臻也有些不忍的低头几瞬,待他再度抬起头来的时候,却发现身前站着的皇帝已经涕泪两行。

    “陛下……”毌丘俭轻手扶住曹睿的手臂,略显担忧的看着。

    “无妨,仲恭,朕还倒不了。”曹睿再次抬起头来的时候,面孔又重新恢复了往日的镇定自若。

    “走吧,入关,回京。”曹睿缓声说道:“既然刘子扬昨日才去,朕速速回京见他最后一面。”

    “是。”卫臻拱手应下。

    车驾随即北返。

    太和十四年,或许占了一个‘四’字,朝中屡见丧讯。

    年初,征南将军、昌邑公满宠病逝。

    四月,在成都,尚书左仆射、阆中公黄权病逝,曹睿为其封邑加三千五百户,谥号为景,令其子黄邕袭爵,并使其归葬故里。

    六月,在武汉,曹睿见到了匆匆从冀州赶至武汉的河间国相诸葛恪。诸葛恪跪称河间王曹真于五月时病故,死前得知大军进了成都、蜀国平灭的消息,含笑而终,自请陪葬于洛阳文帝曹丕之首阳陵侧,由次子曹羲继承王位。

    曹睿准其遗言,令屯兵武汉的曹爽速返河北奔丧,并追谥曹真为河间元王。

    又令诸葛恪扶其叔父诸葛孔明之灵以乡侯之礼归葬琅琊,并准了诸葛恪的跪请,准许将诸葛瑾一并迁葬故里。而诸葛孔明的幼子诸葛瞻,也被曹睿交予侍中王肃教导抚养。

    王肃虽不理解皇帝多年来为何一直高看诸葛孔明、又对诸葛孔明的儿子如此善待,但他对这种事情并不抗拒,欣然遵令招办。他家中常年住着数十个弟子学经,并不差多这一人。

    在蜀亡之前逝去,得以归葬故里祖坟,幼子又拜入当世儒宗的门下。

    这已是曹睿所能想到的,对诸葛孔明来说最好的结局了。

    而八月刚到洛阳,又听说刘晔的丧讯……

    用命之臣,元从勋旧,纷纷辞世,这对于立下大功的一位君王,又何尝不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呢?

    可天下事就是这般不由人,功业既立,名垂史册典籍,这对他们来说也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到了洛阳之后,众臣众将自然欢欣。不过曹睿依旧郁郁许久,辍朝食素到了九月初一,方才设宴招待诸位大臣。

    火烛绚明,庆贺一统,极尽华贵。

    宣布开宴之后,酒过三旬,庆功之声此起彼伏,祝酒声不绝于耳。

    虽然皇帝此前宣布由于今年数位重臣薨逝的缘故辍朝半月,只将士卒与中、低层军官的赏赐和奖励颁下,文臣武将们的功劳待九月再行议定,但没人真正担忧。

    国家已然一统,功劳又如何会少?且待朝廷颁下便是了。

    当然,向曹睿祝酒的臣子也不在少数。庆功之宴,曹睿来者不拒,凡是臣子有请必满饮一樽以待。

    跪坐曹睿桌旁、持玉勺为其添酒的皇长子、邺王曹启从未见过父亲今日豪饮之态,但这般大的宴会他是头一次参与,有心劝说几句,却迫于形势不敢言语,只顾一味添酒。

    “倒满。”曹睿又伸手朝着酒樽点了一点。

    “是,父皇。”曹启看着父亲已经泛着酒意的面孔,恭敬持起玉勺。

    持着酒樽,曹睿渐渐站起,缓步走至殿中,臣子们的喧闹之声即刻便肃静了下来。

    嘉德殿中足足坐了近百位大臣。

    左侧为文臣。

    尚书右仆射卫臻、枢密副使徐庶、侍中裴潜、侍中王肃、侍中崔林、侍中王雄、中书监杨阜、中书令卢毓、司隶校尉刘放、工部尚书孙资、兵部尚书王凌、吏部尚书秦朗、礼部尚书阚泽、刑部尚书刘劭、太常韦诞、卫尉吕岱、太仆缪袭、廷尉高柔、大鸿胪曹植、宗正曹恪、大司农屈晃、少府杨仪、光禄大夫蒋琬……

    右侧为武臣。

    陈仓王陆逊、领军将军毌丘俭、征蜀将军郭淮、后将军费耀、镇北将军魏延、左武卫将军曹泰、右武卫将军夏侯献、右骁卫将军胡遵、左羽林将军文钦、右羽林将军程喜、游击将军孙礼、平南将军夏侯儒、艨艟将军乐綝、斗舰将军夏侯威、奉义将军卑衍、果毅将军王平……

    国之精英,不论文武,悉在一殿之中。

    曹睿的目光从他们身上一一扫过,每走至一人身前,臣子便持着酒樽站起,神情或是庄重、或是兴奋、或是感慨的看着面前这位将破碎的天下重归为一的帝王。

    如今已是太和十四年,他们在这位皇帝的引领之下平定天下,恢复民生,克定祸乱,开创盛世之基……

    昨日种种,十四年之筚路蓝缕,又如何会令人不感慨呢?

    曹睿缓步走了一圈,复又回到御案之前,举樽看向众臣子。

    其中不少人已经红了眼眶。

    曹睿朗声说道:“今日庆功之宴,全扫大魏开国二十年来外敌之困,从灵帝时算起、国家六十年来的动乱分离此时结束,功业雄壮如此,史册尽将铭记,又如何让人不得尽欢?”

    “诸卿与朕一同举樽,为大魏贺,为天下贺!”

    “为大魏贺,为天下贺。”众人举樽同时高呼,转而又异口同声的喝道:“为陛下贺!”

    “举白!”曹睿右手高举金樽,仰首一饮而尽,随后将酒樽倒转朝下示意。

    “邺王,为朕再满!”

    曹启在殿中近百臣子的注目之下,镇定自若的持玉勺又舀起酒来,小步行至父亲身前,为金樽再度倒满。

    “今日欢宴,朕心中感慨无尽。饮至策勋,和乐且闲。穆穆棣棣,君臣之间。”曹睿示意曹启站在自己左边,伸手揽住这个少年的肩膀,举樽继续说道:“朕与诸卿做下此等功业,朕不会忘了诸卿,诸卿也不要忘了朕。”

    “朕与你们许诺,朕往日对待你们如何,来日依旧会如何。诸卿也当勉励之,勿要变了心思,与旧时做派不符,惹朕伤悲烦忧。”

    “陛下勿忧。”卫臻当着众人之面当即躬身施礼。

    众人学着卫臻的样子一并行礼:“陛下勿忧。”

    曹睿轻轻颔首:“朕今日与诸卿一个交待,日后十年,朕要做的也就是三件事情。”

    “其一,裁军解困,中军增至十万,天下军队减至二十五万。”

    “其二,减税降赋,改善民生。国家既已平定,当与民更始、恢复国力为要。”

    “其三,教化万民,整治礼制,编户齐民,稳固郡县,渐拓版图。”

    “十年之内就是这般。”曹睿摇头笑了一声:“朕今年还不到四旬,十年之后还有十年,虽少了战事,但日后要做之事依旧不少,诸卿可愿随朕一起,开创大魏之盛世?”

    “随朕者,与朕满饮此杯!”

    “臣等愿随陛下!”众人齐齐举起酒樽,殿内声音久久回荡:“陛下万年!大魏万年!”

    (全书完)(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三国:我不是曹睿不错,请把《三国:我不是曹睿》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三国:我不是曹睿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