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成都受降 4k

    姜维在议事之后匆匆回返,快马加鞭,四十里路不过须臾便至,傍晚之前就回到了位于成都城北的本部军中,与成都城内的蜀国朝廷沟通出降之事。

    翌日,天刚破晓,曹睿的中军帐外传来一阵轻声呼唤。

    “陛下,陛下。”

    曹睿悠悠转醒,听得这是杜预的声音,双眼睁开缓缓说道:“进来伺候吧。”

    “是。”杜预小声应下,然后和其他三名散骑侍郎一并从帐外入内。

    在军中曹睿不带宦官和侍女,身旁的琐事多是由四名散骑负责的,这是多年以来的习惯了。就如今日早晨一般,杜预叫起和端水、卫瓘整理衣袍甲胄、羊祜递来早膳餐食、钟会整理并按时间顺序汇报昨夜营中大小事情。

    当然,这四人的职司也会时常掉换,他们所做之事倒是和前汉时汉武帝最早设立侍中职务的职司一样。伺候皇帝,乃是人人争抢的好事,内官之列的侍中、散骑二职在太和年间行情越来越高。

    天下事都是有趋势的。

    曹睿梳洗完毕之后,用着早膳,随口问道伺候在身前的几名散骑:“你们知道旧时侍中是做什么的么?”

    杜预试探性的问道:“臣闻侍中原本是侍从皇帝之近臣,所做之事与臣等相当。”

    曹睿道:“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但今日之侍中已是阁臣,这又说明什么?”

    杜预拱手:“说明近皇帝者渐渐掌权。”

    曹睿笑着点头:“你倒是个聪慧的。先帝肇立大魏基业,朕继位登基,在太和年间渐渐开拓版图,巩固国家制度,时至今日制度已经趋于稳妥。”

    “昔日尚书一职本为替皇帝管理文献简牍的小官,而后渐渐于外朝掌权,代替了三公九卿,这是内朝官逐渐外朝化的趋势。”

    “而汉时在郡上设刺史部、而后称州,以刺史巡查管理本州太守。太和年间也一并定制,赋予刺史治理本州之权。近几年又设江南行台、西蜀行台,位于新拓之地各州之上……这是巡查官职渐渐本地化的倾向,汉时立州牧、朕又取消州牧就是此理。以朕看来,再过五年江南行台就可取消,再过十年西蜀行台也可一并罢了。”

    杜预静静听着皇帝的言语,帐中的卫瓘、羊祜、钟会三人也都少年聪颖,听闻皇帝今日讲的事情不一般,纷纷暂停手中的活计,肃立听着。

    曹睿笑道:“国家制度总是这样,内朝外朝、中枢地方,一直变来变去。今日朕就要动身去成都、接受蜀国请降了。你们都是聪明人,说说大魏一统之后该如何长治久安,如何将国家妥当传至后世代代?”

    “这……”杜预一时被问懵了,见皇帝的认真样子,知道不是寻常答案能搪塞过去的。他所知道的寻常道理,陛下也一定知道。

    “回禀陛下,臣不知。”杜预如实应声:“国家大事,非臣微末之身所能揣度。”

    曹睿并不意外,又看向帐中的其余三人,伸手随意般的一指,继续问道:“你们三人呢?”

    卫瓘拱手:“臣不知。”

    他其实是想说一二的,不过自以为聪颖不超过杜预,杜预都答不知,他自己也该说不知的好。

    羊祜拱手答道:“臣以为当恩威皆出于上,不使大权旁落在外,以免汉时士人、宦官、外戚争权之乱象,如此方可。”

    曹睿摇了摇头:“若出了个聪明的昏君呢?若他非要倒行逆施不管不顾呢?如后汉桓帝一般,他什么都懂,国家却在他的手里渐渐败亡,此不可取。”

    羊祜又道:“如若使国家完善法度,上下严明清廉一心,使官员人人忠心为君,是否可行?”

    曹睿又摇头:“人皆有私,皇帝也有私,臣子也有私,各自为各自筹划,法度在皇权和权贵面前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在四名散骑之中,羊祜行事是最理想主义的,听闻曹睿此语眼神也有些黯然:“臣愚钝,难道就没有长治久安之法了么?”

    “有,不过不是你们说的这些,也不是这世上大臣们所知晓的这些。”曹睿伸手指向最后没有发言的钟会,问道:“你有何看法?”

    钟会道:“汉时皇帝皆是汉高帝子孙,汉高帝智计雄才宛如天授,却也有桓灵这等子孙。臣以为此事无解,唯有上天庇佑。”

    曹睿笑着站起身来,双臂张开,示意卫瓘为自己披上外袍,同时缓缓说道:“倒也不是无解,只不过解法并非世间众人所能想到的罢了。”

    “集权还是分权、用文官治国还是用权贵治国、分封还是郡县、用宗室还是罢宗室,用士人还是用勋旧、重文还是重武,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甚至用不用宦官、科学和政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这个问题无关。”

    杜预微微皱眉。科学是什么?政治学又是什么?陛下这番言语怎么这般令人听不懂?

    曹睿轻叹一声:“这个问题朕想了十几年,直到今日来到成都城外,方才想清楚。”

    杜预不自觉的抬头看向皇帝,他很好奇皇帝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来。卫瓘、钟会等人也是这般。

    “请陛下示下。”杜预小声道。

    “国家如何,与掌权者、也就是皇帝的个人素质是分不开的。”曹睿看了看几人,平静说道:“朕想出的办法倒也简单,简而言之,就是皇室教育的精英化。”

    “灭蜀之后回到洛阳,朕要自己教育皇子,总要比这天下人更聪明、更有见识才行。以经学和法家视角来治理国家是治理不好的,必须要以这个时代之外的高度来俯视天下,而后方能从容行事。朕要做的事情太多,朕这一生根本就做不完,或许也要如秦国那样奋六世之烈、前汉数代明君一般方能做得。当然,皇子的数量和寿命也是重要的要素,朕回去该再纳几个妃嫔了……”

    “钟会,成都那里准备的怎么样了?”

    钟会欠身一礼:“禀陛下,蜀国尚书令蒋琬、太常杜琼、光禄大夫来敏三人带着蜀主的皇帝玺授、降表,已经在丑时末到了广都,此三人正在帐外候着。陛下要不要见一见他们?”

    曹睿微微摇头:“朕不见了,无非投降罢了,见或不见又有何用?”

    “传旨,两刻钟后武卫左军、武卫右军随朕一并南下成都。”

    “遵旨。”钟会拱手应下,而后小跑着出去传信。

    直到将这件大事当面告知了左武卫将军曹泰、右武卫将军夏侯献后,钟会方才喘息着停了下来。甫一停下,钟会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皇帝方才在帐中说的那番话。

    他虽聪慧,却也听得似懂非懂。

    不过有一点他是明白的,自己这个散骑侍郎将来必有大用!姜维、杜恕、夏侯玄等人珠玉在前,自己身世高贵,又如何会有不同呢?

    未时,武卫左军、武卫右军方才抵达成都城外。

    隔着一里远的地方,曹睿就已远远看见了成都城墙的轮廓,以及城门处簇拥着的安静人群。成都城今日清晨就已被姜维所部接管,城墙上的垛堞都插上了大魏标志性的黑红牙旗,北侧城门上的城楼更是有一杆尺寸丈余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蜀国城中的大小官员都已随着刘禅一同在北门外跪拜等候,城中百姓都各自居于住所之内,无故不得擅离。成都城北的气氛庄严肃穆,只有风声、旗帜声、鸟鸣、马嘶这些自然的声音存在。

    隔着蜀国降臣五十步的距离,大军停住。

    曹睿在百余中军精骑的簇拥下打马上前,看清了刘禅自缚跪拜于地的模样,也看到了刘禅身后安放着的黑色棺木。

    姜维走上前去,牵住曹睿所乘御马的缰绳,参军上官齐跪在马侧,充当马凳。

    曹睿将马鞭递给姜维,下马上前两步,走到了刘禅身前。

    “你便是刘禅?抬起头来,朕与你书信往来已久,却未见你面孔。”

    “罪人正是刘禅。”刘禅抬起头来,目光还是不敢与曹睿对视,低声应道:“玺授、降书已由蒋公琰交予陛下,国中户口典册已由姜将军令人封存,官府所藏无一损毁。”

    “罪人在此率小国百官臣僚在此跪迎陛下,是存是亡,是赐是教,皆由陛下圣裁。”

    说罢,刘禅再度叩首。

    “抬头。”曹睿道:“刘禅,朕有几事要问你。”

    刘禅抬头:“谨遵陛下旨意。”

    “其一,”曹睿道:“你在蜀国为君之时,虽治政清明,却耗费民力割据作乱,以致江山不能一统,天下百姓困苦多年、内外疲敝、生灵毁残,丧命弃家亡身者不可胜数。这是持小德而悖于大义!你为蜀主,虽比公孙述、隗嚣之辈强些,却也所差不多。朕今日率大兵行军于成都城外问罪于你,你可认罪?”

    “罪人认罪。”刘禅深吸了一口气,颤声应道。

    曹睿又道:“其二,你父子二人本涿郡刘氏出身,却妄自攀附汉室大宗,在汉室尚存之时自表官职,又自立为汉中王,后又在汉献帝尚存于世之时为其发丧,私自追谥其为孝愍皇帝,而后伪造谶纬祥瑞,蛊惑蜀地官民遵你父子二人为帝。其不忠不臣之心广曝于天下久矣!”

    “大魏受汉禅让,法理清楚,不容质疑。曹氏受刘氏禅让,奉其为宾客,封建其于河内郡山阳国,准其在封国内行汉正朔、持皇帝礼仪。”

    “且朕数次来往山阳,与刘伯和互为友人,封邑、爵禄、赏赐丝毫不缺。于法、于理、于情,朕都要替汉室伸张此事。”

    “刘禅,你可知罪?”

    刘禅的身形愈加颤抖,他心中当然明白曹睿所说之话全都是正确的。他为‘汉帝’,当然知道自家称帝在法理上的薄弱之处。当年光武称帝后还将自己附在了前汉族谱里,尊奉宣帝为祖父、尊奉元帝为父,这才法理得以完善。

    而刘备当年所做之事正是小宗侵逼大宗家业。即是寻常的士人豪强家中,也不会允许旁支这般宣称,这件事是他们十成十的理亏。

    成王败寇,他又能说些什么呢?总不能说若我取胜,你此刻已为王莽吧?

    “罪人知罪了。”刘禅再度叩首下拜。

    刘禅身后的一众蜀国臣子之中,已经能听到许多压抑至极的哽咽声和抽泣声了。亡国之事乃是世上最难之事,胜者质问,听着便是了!

    曹睿环视一周,又看了看身后随着的一众臣子将军,开口又道:“其三,你在蜀地割据之时自称汉帝,将国家称为汉国,荒谬至极。朕今日质问于你,你等不该称汉,日后史册上也只会称你昔日之国为蜀国。”

    “此事你认是不认?”

    “罪人认下,陛下圣明,是罪人有罪。”刘禅又一次叩首于地:“还望陛下治罪!”

    曹睿点了点头:“莫要叩首了,朕这三事问罪于你,已经问毕。”

    “你既然在朕面前自称罪人,在降表中自去帝号向朕请罪纳降,朕若不认,好似失了圣朝仁德气魄。朕来成都之前,朝廷大臣们商讨过怎么处置于你,朕当时并未表态。”

    “朕今日问一问你,你能为大魏做些什么?”

    刘禅猛然抬起头来,目光竟在一瞬间显得不知所措。

    我……?我能为大魏做些什么??

    刘禅愕然:“罪人……罪人不知。”

    “你若不知,朕就要给你分派了。”曹睿轻咳一声:“鉴于前番所言罪行,朕不赐予你大魏爵位,但也不将你赐死或者流放,以显大魏德化。”

    “罢你帝位,贬为庶人。待随朕回到洛阳之后,以你为崇文观学士,俸禄二千石,举家居于河内郡之山阳国内,交予山阳公刘康看守。”

    “而你,”曹睿淡淡说道:“既然识得笔墨,那就好好待在山阳国内,为朕将你们父子二人在益州所做之事、臣僚百官、大事小情完完本本的记录下来,也算朕赐你一个营生!”

    “臣……臣遵旨。”刘禅一时哽咽,双目泣下。

    曹睿淡淡道:“你非曹氏叛臣,与孙氏不同,既已亡国,朕就不再让你亡家了。朕问你一事,诸葛孔明棺椁现在何处,可曾安葬?”

    刘禅摇头:“相父棺椁尚未安葬,还在城中停灵。”

    曹睿叹道:“既然如此,那就移灵回故土琅琊吧!”

    “诸卿。”曹睿转过身来,看向身后恭敬站着的一众臣子,双臂张开,朗声道:“随朕入城!”

    “谨遵陛下旨意!”众人齐齐拜倒,身后数万人的军队也在同时跪拜下来,高呼万岁。

    一时山呼海啸。(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三国:我不是曹睿不错,请把《三国:我不是曹睿》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三国:我不是曹睿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