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清算!

    北京城破之后,城内一片大乱。

    百姓争相逃跑,各条街道到处都是拖家带口,哭嚎着往北逃窜的人。

    不过说是百姓,其实准确来说应该是满清八旗家属。

    顺治统治中原十多年来,大量从关外往关内移民,只是满人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当时满清的旗人不算蒙汉八旗的话,以顺治五年,满清统计的八旗男丁数量仅仅不到六万来算,那么满人总人口才三十来万。

    即便算上蒙汉八旗以及他们的家属,旗人的数量也仅仅六七十万左右,与庞大的汉人群体相比,可以说少得可怜。

    但就是这区区六七十万旗人,却统治了丁口近亿汉人,在汉人头上作威作福,那自然是有内鬼为虎作伥。

    老朱于是扫清大量内鬼,诛杀了许多甘愿给异族当奴才,回头来屠杀同族的败类。

    如今。

    则轮到他们的主子了。

    这些满洲旗人可不是像普通老百姓那样住在外城,而是住在内城。

    清初规定,内城是八旗官兵及其眷属的专属居住区。

    汉人平民百姓,包括汉族官员在内,就算你官阶再高,权力再大也不能前往内城居住。

    所以康熙后期,高士奇以侍讲的身份被康熙特赐居在今北海一带的西苑一处宅院,还欣喜若狂地写下“客中陋巷为家久,忽讶恩辉住苑西”的诗句,以感谢主子的浩荡隆恩。

    然而清初把八旗放置在内城,除了便于皇帝直接控制八旗兵马以外,最主要的是为了有效统治与军事驻防。

    满汉分离。

    满族高高在上,汉族则低人一等。

    如此在政治上不断打压汉族,形成满族的特权地位和统治秩序。

    但到了如今,当时维护满足统治的妙招手段,现在却忽然变成了葬送满族的一招臭棋。

    因为明军进城之后,迅速封锁了各个城门。

    满人居住在内城,汉人居住在外城,造成的结果就是明军一封锁,满汉泾渭分明,老朱要砍人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存在误伤。或者有满人冒充汉人,躲开他刀子的情况。

    “太祖有令,千万汉人的血债,今日就要奉还,关闭各内城城门,十日不封刀,城内不许留下一个活着的鞑子!”

    骑兵一路大喊着把这条军令向四周传达出去。

    随着这道命令落下,整个内城一夜之间,就仿佛变成了人间地狱,惨叫哀嚎持续不绝。

    覆巢之下无完卵。

    大量南明士卒踩着整齐的步伐,举起了手中的刀,向着那些鞑子奔去。

    家门被踹开,躲在哪里都被搜捕出来,各个城门又被紧闭,见到非明军士卒的鞑子全都杀死,城里变得愈发恐怖与血腥。

    紫禁城奉天殿内,老朱肃然而坐,下方诸多将领站立。

    洪武卫士并未参与厮杀,他们大部分都去追散落逃跑的鞑子,大概有三千多人追随着老朱进城,如今做回老本行——回皇宫站岗。

    这感觉真就跟回家了一样,毕竟老朱从洪武那边调来的其实是五军都督府下驻扎在南京的各所士兵。

    他们平日里的任务除了训练以外,就是在南京各地换防,包括皇宫。

    因此这站岗站得不要太熟练。

    控制了整个皇宫之外,老朱大手一挥,勒令南明士兵们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对内城鞑子及其家属一个不留。

    无数南明士卒就涌入城内,开启了一场饕餮盛宴,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大大小小几十起满清屠杀而做出回应。

    此刻老朱高坐主位上,右手食指轻轻敲击着龙椅上龙头扶手的位置,左手撑着左侧脸颊,身躯微微偏左,脑袋斜着,整个人呈现松弛的状态闭目养神。

    下方除了在外面或控制北京各关隘,或去追击鞑子的蓝玉、唐胜宗、陆仲亨等人以外,傅友德、冯胜、李定国、白文选等人站列。

    大概二十多名将领分左右两侧站着。

    台阶下毛骧和蒋瓛左右凛然而立,殿内静谧无声,安静得像是能听到呼吸声。

    奉天殿离午门不远,隐隐约约,甚至可以听到宫外的惨叫。

    “老祖宗。”

    就在这个时候,朱云峰从偏殿走出来,拉了一把椅子走到台上在老朱身边坐下。

    “嗯,怎么说?”

    老朱回应了一声。

    “通过话了。”

    朱云峰说道:“我太爷那边听到消息非常高兴,说明天就从南京出发过来。”

    “挺好,你家祖宗白捡那么大个江山,他肯定高兴,现在估计快乐疯了吧。”

    “瞧您这话说的,我家老祖宗不也是您孙子?”

    “呵呵。”

    老朱笑了笑,不是那种嘲讽的笑,是那种觉得有趣的笑。

    “郑成功那边也联系了,已经把山海关打了下来,现在他们控制了鞑子退回关外的通道,散落在蓟东区域的鞑子没法回去,除非他们跳海喂鱼。”

    “嗯,是个好消息,蓝玉他们呢?”

    “他们也控制了喜峰口、古北口、撞道口、白马关、墙子路等出关通道,不过估计还是有些羊肠小路,跑那么几百几千个鞑子也有可能。”

    “无妨,老四怎么样了?”

    “老四那边也在加紧对宣府的攻势,估计也就这两天的事。”

    朱云峰挠挠头。

    “怎么这么慢?”

    “他是吃亏在不好意思劫掠百姓,吴三桂那孙子太畜生了,缺粮少马就在陕西、山西等地大肆抢劫,老四好歹头上有个太宗的光环,打的旗号又是光复大明恢复汉人江山,那肯定不好搞这种事情嘛,光这一路吃喝,他就得花钱购置,肯定要多一些麻烦。”

    “我知道了。”

    老朱没有睁眼,点头表示清楚。

    听朱云峰这么说,他倒也明白了是怎么个事。

    吴三桂十多万军队,直接让他抛弃了步卒,只带了三万骑兵跑路了。

    但骑兵其实也是一种需要后勤的部队,而且比步兵更需要。

    因为步卒两条腿慢是慢了点,可人在古代完全没有马匹那么娇贵,随便吃点干粮填点肚子就过去了。

    马匹则完全不同。

    若只给马匹吃草,就养不出体力,跑的速度反而不快,耐力也会变得很差。

    所以在古代骑兵往往是短途突袭用,像曹操夜袭乌巢,就是五千骑兵跑了四十公里左右杀到乌巢,放火烧了袁绍粮草。

    至于像霍去病那边奔袭几百公里甚至一两千公里,原因有多方面。

    一是他以战养战,抢匈奴人的粮食和马。

    二是汉武帝给了极大的后勤支持,据记载,冬季匈奴马匹瘦弱,耐力不行。

    而汉朝为了给战马保障体力,会用粮食去喂养,霍去病的骠骑部队在临战之前甚至用大豆等精饲料给马匹加强体力。

    如此才保证了霍去病长途奔袭的时候,马匹有足够的马力。

    因而战马非常精贵,想要保证战马长时间奔跑,除了马蹄铁减少马掌损耗以外,食物也必须有所保障。

    朱棣北出四川,一路把吴三桂从陕西追到山西属于带着一千人轻骑出动,没有后勤补给。

    沿途即便是人吃饭都要他们自己想办法,更别说马儿。

    相比之下,吴三桂就可以不要脸。

    反正他已经出卖过汉族一次,也屠杀过不知道多少汉族丁口,不在乎继续做以前做过的事。

    于是他可以在丢下大量辎重,清廷那边又自顾不暇,无法给予他粮草辎重的时候,选择屠杀沿途百姓,抢夺他们的粮食以补充人马军需。

    朱棣却不可以。

    只能说。

    不知道是受偶像包袱拖累,还是有做人的底线,不劫掠光靠花钱购置粮食,一路走来的确很不容易。

    毕竟天下再次大乱,你想当好人花钱买粮,那也得有的买。

    且前面吴三桂已经洗劫过一次,就算还有剩余那人家也得卖才行,甚至还要遇到那种哄抬粮价的糟心事情。

    所以不能怪朱棣无能,只能怪在乱世当中,没有底线的人更能比有底线的人活得久。

    不过也活不了太久了。

    吴三桂虽然一路靠劫掠逃到了宣府,可这边也实在没东西可抢。

    满清朝廷那边自顾不暇,他便只能困兽犹斗。

    再往北可就到蒙古了。

    这一路上已经有很多人当了逃兵,三万多关宁铁骑本是吴三桂的铁杆,到宣府的时候跑了得有三分之一,只有约两万左右。

    如果跑到蒙古去,所谓乡土难离,恐怕再是铁杆也得造他吴三桂的反,因而他不得不选择背水一战。

    基本上现在就是老朱等朱棣好消息的时候。

    此刻随着老朱杀入北京城,满清已经统治了十多年,近乎根深蒂固的江山,仅仅不过八个月,就轰然倒下。

    这八个月,估计其中七个多月都在赶路,真正在打仗的时间,屈指可数。

    由此可见在现代火器面前,古代封建王朝有多脆弱。

    纵使王朝开国鼎盛之时,也不过是脆弱得像一张纸,吹弹可破。

    老朱静静坐在龙椅上。

    更远的午门外,依旧惨叫声不断。

    朱云峰迟疑片刻,低声说道:“老祖宗.”

    “嗯?”

    “有些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是想告诉我,我这么做,跟鞑子何异?”

    “怎么说呢?我知道是我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不同,但你知道的,倭寇再怎么屠戮,我军还是优待俘虏。”

    “我知道你受你们那的思想,估计你也就是提一嘴,其实说到底,还是想法不同而已。”

    老朱睁开眼睛,沉声说道:“还记得你以前说过一句话吗?”

    “什么话?”

    “为什么同样是屠杀汉人,中国人恨满清和倭寇,却不恨蒙古人和金人?”

    “我知道了。”

    朱云峰就闭上了嘴巴。

    其实他真就是听着外面不断的惨叫,顺口提了一嘴。

    没办法。

    不能说他圣母,就真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在作祟。

    即便你们曾经伤害过我们,可看见了那种可怜的事情,还是忍不住心生怜悯。

    但这种怜悯又很快随着老朱的三言两句而消散。

    因为老朱说得没错。

    一来这是古代的事,朱云峰的根在现代,没有理由去插手古代恩怨。

    二来正如老朱所说,古今之间思想观念有差异。

    朱云峰可以善良,那是因为他生在一个强大的新中国,有国家的底气在,所以允许新时代的中国人生出善良的心。

    可古代社会下,封建王朝顷刻间就倒下了,满人直接屠杀汉人数百万,间接杀死上千万。

    这些死难的汉人又有谁去可怜呢?

    因此任何一个现代人都没有资格去评判朱元璋一个古人对同样是古人的满清的一次民族间的报复。

    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中国人到了后世,已经不再恨蒙古人和金人。

    主要原因是年代过于久远,再大的仇恨也慢慢被时间消磨。

    次要原因是金人被南宋联合蒙古人清算过,蒙古人则被老朱家清算过。

    大明立国之后,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杀得蒙古人只能一路往西逃窜,漠南蒙古人被老朱家杀得近乎绝迹。

    反观满清虽然在清末也被太平军、捻军等起义军清算过半次。

    可这些太平间和捻军杀的也就是满人底层的旗人而已,对满清上层精英毫无杀伤力。

    偏偏那时腐败无能的清廷丧权辱国,加上满清精英投靠倭寇,继续为虎作伥,这足以说明对满清的精英阶层清算得还不够彻底!

    因而在民族血债当中,倭寇自然是排名第一。

    但满清的血债累累,最多就是随着时间而被消磨不少,却也依旧有不少人记得曾经的那一笔帐。

    如今的这次杀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是一次血债血偿。

    每个人都面临着清算。

    或许新时代因为种种原因,对满清的清算已经成为过去式,将来不会再发生。

    然而至少今天,老朱要代表着明末清初汉民族的遭遇把这笔债讨回来。

    否则的话,也对不起那么多死去无辜的百姓。

    在这种情况下。

    旁人若再说什么,狗咬你一口,你咬回去跟狗有什么区别之类的话,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因为刀砍在你身上。

    这一刀。

    终究要还回去。

    才能彻底消了民族那一口恶气。(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地窖里的朱元璋不错,请把《地窖里的朱元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地窖里的朱元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