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罗浮山的名句名诗非常多,程心瞻最喜欢的有两首。
山上之诗,仙气最盛不过吕祖的《赠罗浮道士》,曰为:
罗浮道士谁同流,草衣木食轻王侯。
世间甲子管不得,壶里乾坤只自由。
数着残棋江月晓,一声长啸海天秋。
饮余回首话归路,遥指白云天际头。
这首诗里,程心瞻最喜颔联,一句「世间甲子管不得」说尽了仙家风流,也是世间无数修行人梦寐以求的长生境界。
山下之诗,烟火气最足的当属东坡居士的《惠州食荔枝》,曰为: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感情却极为强烈,末句「不辞长作岭南人」比什么赞颂都要来的情真意切,也足见岭南罗浮的丰饶秀丽。
在春风暖阳中,程心瞻离开了银瓶山,乘狮东行,不多时,便来到了惠州的罗浮山。
罗浮山为道家第三十四福地,山中莲花洞天排在第七洞天,素有“岭南第一山”、“百越群山之祖”之称,乃是岭南道宗源头、庾阳道门领袖。
至于这道宗源头从何而来,那说起来可就有意思了。
有诗作答:
灵迹曾传葛稚川,至今丹灶尚依然。
谁云碧海三山岛,别是朱明一洞天。
这罗浮山法脉,正是葛洪祖师的道统!
葛洪祖师早年以外丹入道,在岭南一带采药炼丹,并在罗浮山安灶立鼎,行医救人,著书宣道,由此发展出丹道南宗一脉与医道肘后一脉。到后来,葛洪祖师丹道由外入内,超凡脱俗,再由深而广,逐渐学贯百家,达到「括九真之奥,演八景之微,道门羽翼,无出其右。」的境界,在云游天下的过程中来到豫章三清山定居,创建万法派,成为开派真祖,在三清山「受诏飞升」。
所以说来说去,罗浮山和三清山其实还是一家,法出同源。不过罗浮山建教还在三清山之前,并以丹道与医道传世,而三清山则是以万法互参为教义,行继往开来之事,所以两者又无上下隶属关系。这就有些像程心瞻在东海火龙岛立真意宗,又在滇文无量山重建无量教,法脉源头虽然是同一人,但修的又是不同的法门,秉承的是不同的教义。
只是话虽如此,但三清山和罗浮山同在东方,同奉三清和葛仙,又为两地近邻,仅隔一座梅岭,所以往日里关系是极好的。尤其是山中的丹霞山和杜鹃谷,跟罗浮山的关系往来非常密切。也正因如此,当罗浮危急时,三清山也是专门派出了副教主董守仁出山外镇,来帮罗浮山稳住局势。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分,所以纪和合才会写信请罗浮山放程心瞻这个外派人入莲花洞天修行,是故,邹师正在看见信后才会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程心瞻来到仙山前,但见云遮雾绕,在向南位置有一片朱光明耀,如赤霞盘桓,知道那就是山门所在了,于是乘狮往那处落去。
而罗浮山应当是接到了邹师正的提前通知,程心瞻来时已经有人在山门前等候了。
程心瞻上前,翻身下狮,掐诀点头,
“有劳道长等候。”
来迎程心瞻的是个中年道士,他连回礼,说道,
“先生客气,称我师仁就好,鄙姓徐,任山中副教,特奉掌教之命领先生进洞。”
程心瞻闻着这道士一身的药香,感觉和济虎道兄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颇为相似,自然心生好感。另外,他看此人气息中正平和,法力充盈,劫意内敛,而且面容红润,精气充沛,看着像是上洗而坐胎的境界,于是便笑道,
“徐教主有礼,看来贵教不日便要多添一位四境大修士了。”
罗浮山是庾阳世宗,四境不曾断代过,还偶有多位四境同世并出,看来,这一代也要再现盛况了。只不过,罗浮山仙人出的少,五境断代比较厉害,比之仙翁晚年所建的三清山是要差上不少。
徐师仁闻言面带惭色,
“谢过先生吉言了。只是我在山中坐胎享安宁,掌教师兄却在山外奔波御敌,倒是愧煞贫道了。”
程心瞻摆手,劝道,
“徐教主此言差矣。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徐教主切莫心急,只需静待胎变,等时机成熟,便是杀敌诛魔之机。”
徐师仁听着,脸色好看了不少,然后侧身领程心瞻进山,说道,
“先生金玉良言,师仁受教了。请入山。”
“请。”
徐师仁带着程心瞻往罗浮山深处走,一路仙家胜境不必多说,可谓是:
龙蛇出洞閒邀雨,犀象眠花不避人。
最爱葛翁寻药处,露苗烟蕊满山春。
“掌教说先生事急,那是直接进洞?”
徐师仁边走边问。
程心瞻便答,
“进洞自然是越快越好,但既然入山,那进洞前还是要拜一拜祖师。”
“先生说的是,不过这也刚好同路,不费时间,请。”
于是,徐师仁带着程心瞻先落到一处灵山上,来到一处宫观前,正是罗浮山祖师堂所在的冲虚观。
“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
程心瞻默念了一遍大门上的楹联,心道有趣,这一副联上居然有古今两国两姓,也是巧了。
“先生,狮君就先放宫外吧。”
徐师仁说。
程心瞻自然点头称是,
“应该的。”
他叮嘱狮子就在此处歇着,莫要随意走动。
狮子懒洋洋应下了。
“请。”
徐师仁看来是提前下了通知,领程心瞻进了道观,此时道观中空无一人,唯有香烟袅袅,神像庄严。
程心瞻先拜三清,后拜葛祖。
而这里的葛仙殿神像和三清山中的又不一样,并非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年道者,而是一个身背药篓的中年隐士形象。
拜完祖师后,徐师仁直接带着程心瞻来到宫观殿群之后的后花园,这里有一片巨大的山湖。此时明明还是草春时节,但这湖里已经遍开莲花,各个大如脸盆,素白如雪。
湖风拂过,白莲摇晃,撼撼如玉石切磋之音.
湖边立着一块假石,上刻三字:
白莲湖。
这湖具体有多大不知道,因为湖上飘着白雾,看不见另一边,在视线尽头,约百步远,白莲就和白雾融为一体,混成一色。
“掌教应该给了先生进出洞天的信物?”
徐师仁问。
程心瞻点点头,拿出了那枚莲形玉佩。
“好,先生随我来。”
徐师仁说,然后带头走入莲池。
他步子离开岸,迈进莲池,才要踏空,便有一朵白莲挪动位置凑过来,稳稳托起了他。
徐师仁不看脚下,只管迈步往里走,便有一朵朵莲花摇曳,为其铺就了一座莲桥。
程心瞻明白过来,原来所谓的莲花洞天,其入口就在这座莲湖里,就藏在这湖上迷雾中。于是,他拿好玉佩,紧随其后,也迈入湖中。同样,脚下莲花飘摇,也接住了他。
百步之后,两人来到迷雾中,到了这里,很快就分不清方向了,四周都是白茫茫一片。程心瞻也没想着用法眼去看,能不能看穿不说,那也太失礼了。他也没有暗记方向和步数,只是默默低头跟在徐师仁的后面。
大约是有两三百步了,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程心瞻心道这莲池是真大。另外,他还发现,脚下的莲湖中逐渐看到有鱼了,是一种白色的长条鲤鱼,尾巴如焰如扇,像是龙尾。
走着走着,雾气渐薄,一方七彩世界缓缓呈现在程心瞻的面前。但见:
这地上有千窟万窍,不见尽头的大地似乎是一整块的巨石,石上密密麻麻挖凿着无数坑洞。这些坑洞大的径长不下百丈,小的堪堪脸盆大,一步就可迈过。坑洞有的方,有的圆,有的奇形怪状,像葫芦,牵牛叶,不一而足,就找不到有两个是一模一样的。
坑洞有多深不知道,坑洞与坑洞之间只有一条仅供一人行走的塘埂。坑洞里面积蓄着几乎与塘埂齐平的池水。
这些池水都是清凌凌的,却各自发映出不同的光彩来。其原因在于这些石池中栽种的莲花。
各色纷呈,姿态万千。
这边池里莲花青如翠羽,那边潭中菡萏黄若蜜蜡;远处浮着绛紫团云,近处漾着月白轻绡。更有那朱砂、胭脂、珊瑚、琥珀诸色,或聚成锦簇,或散作星光。
不光是颜色,这些莲花的形态也是各不相同。
有些花开三层,疏朗稀松;有些花绽九迭,繁密堆迭。有些瓣质肥厚,如凝脂软玉,女子娇手;有些瓣质轻薄,如蝉翼冰绡,透光见影。有些大如车轮,亭亭如盖;有些小若杯盏,星星似钿。有些茎秆挺直,若孤松立崖;有些枝条欹斜,似醉仙倚榻。有些叶缘平整,圆融如满月;有些叶缘裂缺,飘逸若流云。有些含苞待放,含羞带臊;有些盛开吐蕊,明媚娇艳。
更有一花多彩者、并蒂双生者、半枯半生者……
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这些多彩莲花散发着莹莹光辉,映在水中,把水也映成多彩,水光相交,影影绰绰。但见青黄交融处化生碧霞,紫白纠缠时漫生红脂。橙朱相遇造就流火,黛蓝浸染生出沉墨。
千般颜色在氤氲水汽里交织,化成一张漫天赤幔。乍一看,只是赤色,再一看,似彤似檀,又隐透着金光,如果细细去看,那便是千般色彩都出来了。
微风过处,莲叶轻摇,各色光华便似流汞般滑动,簌簌然仿佛有声。
“经师,我们到了。”
徐师仁说。
程心瞻回过神来。此时,他再看,却是怎么也看不出那种浑然一体的赤色了,只能看得到各种繁杂缤纷的彩色。
当真神奇。
这就是莲花洞天又称朱明洞天的原因?
他环顾近身左右,便发现自己和徐教主现在是站在一池白色的莲花之上,莲池只有五十步方圆,莲花各个大如澡盆,厚瓣滑质,绿茎金蓬,和冲虚观白莲湖里的莲花一模一样。但此时再看,又哪里有什么白莲湖、冲虚观,自己现在就处于多彩莲池的正中间,看不到这方莲花天地的四周边界,也不知自己是如何来到这里的。
“贵教这洞天接驳福地的手段当真玄奇,完全了无痕迹。这莲花洞天如此绚烂,也当之无愧天下第一种莲处。”
程心瞻赞叹说。
“哈哈哈,先生谬赞了。”
徐师仁笑着回,但他爽朗的笑声和开怀的面容足以表明他对程心瞻的赞誉是极为受用的。
“洞天里有一些人在闭关,有些地方不能去,都是有禁制提醒的,先生只要不破禁制,其余地方都可去得,各处莲花都可赏得。等先生要出去了,还是回到这处白莲池,弹击掌教的玉佩,我便来接先生出去。”
程心瞻闻言拱手,谢道,
“那就麻烦徐教主了。”
“你我兄弟之宗,何须说这些。先生您自便,我这便不叨扰了。”
“好,多谢。”
徐师仁告辞,程心瞻看他踏过几朵莲花,身形在几次转折后便忽地消失了。程心瞻能猜到,等自己要出去的时候,如果还按这个步伐踏莲,那肯定是走不出去的。
见徐师仁离开,程心瞻却是哪也没去,就原地坐了下来,凝望着近处的白莲花,在脑中观想着饱满的莲房。
半日后,他起身离开,来到另一处碧沉莲池。
两日后,他再度起身,来到紫霭莲池。
五日、十日、二十日……
他不断的行走再坐下,绛宫中的「龙弓」命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
三个月后。
南海,澎湖岛,止波洞。
在这个阴暗的洞府中,已然建起了一座高坛。
此坛足有一十八层,完全是由人颅骨堆砌起来的,这些颅骨中跳动着赤红的血焰,血光从颅骨眼洞中透出来,看着极为阴森诡异。
在最上层,也有一个人头,但这个人头却不是颅骨,而是刚割下来的新鲜人头,脖颈处还在滴着血。这个人首披头散发,紧紧咬着牙,鼓着腮帮子,眼睛还是睁着的,瞪的溜圆,死死看着面前一物。
在这个人头对面,有一个一看就觉得邪门的东西。
这是一个黑乎乎的物件,只巴掌大,看轮廓是个人形。在这样邪恶的祭坛上,不必多猜也能想到这是一个用来诅咒的草人。但仔细一瞧,就发现这东西既非阴木雕就,也非黄草扎成,却是由一把黑乎乎的毛发捆成的!
这个毛人还在往外渗着黑色的水,极为诡异,只是看一眼,便叫人觉得恶心不适。
黑色毛人身上贴着一个纸条,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小字:
「豫章生人,三清山万法经师程心瞻。」
“这样能有用?”
在祭坛前还有两个人。一个一身绿袍,面容俊美,积威甚重。另一个一身黑袍,身形魁梧,青面覆鳞,但还是习惯性佝偻着背。
问话的是那个绿袍人。
重新获得一具肉身,而且是他日思夜想的高大魁梧的辟水猿肉身,恶鬼子心中满意极了。此刻听得绿袍老祖问话,便急忙回答,
“绝对有用!”
绿袍老祖皱眉道,
“你现在只有一个名字,能有多大威力?我记得当初曹烬施法咒他的时候,还是拿到了他的几根头发才有把握建坛。”
绿袍老祖说这话的时候也有些后悔,那次下咒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了。那小道不仅毫发无伤,还助他早日过了劫雷。早知道,不如不施咒,把头发留下来,留在更关键的时候,比如现在。
只不过,那时候也着实没想到,这道士成长的竟然这样快。
而恶鬼子闻言则答,
“大圣有所不知,不光是一道名字。当初,老鬼我遁走时,曾以我豢养了多年的飞头蛮去咬他。那道士对我那飞头蛮念了咒,而且是连续念了三个咒语,这才把我那飞头蛮拦下烧掉。”
说到这,恶鬼子脸色浮现出心疼的表情,那飞头蛮跟他许久了,立下不少功劳,左右无数场斗法战局,不曾想在一个小道士身上失了手。
“那又如何?”
绿袍老祖问。
恶鬼子嘿嘿一笑,便答,
“大圣,他对我的飞头蛮念咒,其实就相当于对我的飞头蛮说话了。我这飞头蛮去咬他的时候看似是在乱吼乱叫,但实则是在叫他、唤他,他以咒声相对,这便是应了、答了,这一叫一答,冥冥中的线就牵起来了。要怪,就怪他自己还不够小心!
“再者,大圣,那曹烬到底还是三境,降咒也是半路出家,只学了个一招半式的,如何能跟属下的降头术相比较?”
绿袍听着,稍微舒展开了眉头,他点点头,便道,
“好,那就试试看吧,看看你的降头术到底有怎样的威力,希望真是如你所说的那般,莫要叫我失望了。”
“大圣放心!”
恶鬼子一口应下来。
随即,绿袍老祖便走远了些,站到一边,静静看着恶鬼子施法。
而恶鬼子则是拿出了一把扫帚模样的东西,单手举起持舞,另一手掐印,然后开始围着人头祭坛跳舞,口中念念有词,显得疯疯癫癫的。
整个诡异的仪式进行了有半个时辰,最后只听恶鬼子拿着扫帚指向祭坛顶端的人头,叫道,
“去!”
于是,便见那颗人头飞起,要去咬那近在眼前的毛人。
然而,仅仅是这般短的距离,在人头即将咬到毛人的时候,人头却不知为何停了下来。人头两眼左右张望着,就是对近在咫尺的毛人视而不见。
绿袍老祖和恶鬼子都是目不转睛的盯着看,整个平波洞内一片寂静。
一息,两息,三息,十息……
“这算什么?”
绿袍老祖皱眉发问。
恶鬼子脸色难看极了,五官扭成一团,不知该如何作答。
“说话!”
绿袍老祖一看恶鬼子表情就知道情况不太对。
恶鬼子被吓的一抖,支支吾吾半天,然后才犹犹豫豫道,
“飞头蛮没找到他。”
绿袍老祖脸沉下来,恼道,
“这就是你吹嘘的降头术?连人都找不到?”
恶鬼子看着绿袍老祖的表情,慌忙解释,
“大圣,这绝对不是属下降头术的问题,从飞头蛮的反应来看,那道士似乎是找了一处地方躲起来了,是那一处地方遮掩了天机,阻止了降头。”
“躲起来了?”
绿袍将信将疑。
恶鬼子连忙点头,那道士应了飞头蛮的话,就已经和飞头蛮产生了牵连,那光凭他自己就不可能隐藏的那么好。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借助了天地之力,而且还是他人出的手。
“那他是算出来了你要出手,故意躲起来的?”
绿袍问。
恶鬼子其实也拿不定主意,听到绿袍这样问,便含糊道,
“应该只是巧合吧?兴许是在闭关?”
绿袍看着恶鬼子的样子,又看了一眼邪气森森的祭坛,决定再相信他一回,便道,
“你接下来什么都不要做,就守在这里,一直施法。他躲得了一时,躲不过一世,我要他一出来就要受降!夏汛也要来了,到时候我看他还能不能专心闭关!”
“遵命!”(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