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里斯本丸号

    余切和丹妮丝的谈话,发生在剑桥大学一间办公室内。

    征得丹妮丝的同意后,办公室内有英国媒体、大陆的访问团成员和少部分剑桥大学的师生。

    “请讲,我洗耳恭听。”余切道。

    丹妮丝开始絮絮叨叨的回忆:“我父亲丹尼斯·莫利,他是英国皇家苏格兰军团的二等兵,四十多年前,马来西亚被日军占领,东南亚到处是日本人的军队,他们虐杀成性,残暴无度。我父亲所在的部队很快被击败,他和他的战友都沦落为了俘虏,被押送到一个名为‘里斯本丸号’的货船上……”

    “里斯本丸?”

    余切忽然发出声音。

    所有人都惊讶了,目光看向余切。就连面前的丹妮丝也愣住了,她道:“您知道这个货船?”

    “不!”余切摇头,“我不知道,我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了解过。”

    可是,余切却握紧了拳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

    “那是正常的!”丹妮丝说,“因为据我所知,这件事情从未在任何大型报纸中出现过,只有我的父亲总是在家中念叨,他说了足足四十年,因此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在上帝面前,我向您承诺,这件事情完全是真的。”丹妮丝说。

    现场所有人都流露出严肃的表情,丹妮丝说来的事情简直骇人听闻。

    ——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丹妮丝的父亲莫利当时被押送至“里斯本丸”号客货船,该船从香港启航驶往日本,载有大约一千多名战俘。船只沿着中国海岸线一路向上,在江浙的舟山地区时,意外遭遇美国潜艇。

    由于当时美日之间的战争,双方在广阔的太平洋海域进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潜艇并不知道这里关押着同盟国的士兵,果断发射鱼雷集中里斯本丸号,大船因此下沉。

    日本人当然无暇顾及英军战俘的安危,将他们封死在底舱中与船同沉,英军拼死反抗,逃出底舱跳水逃生,又遭遇日军开枪射杀……

    就在此绝望之际,附近的中国渔民发现有人遭遇海难,冒死出动,着几十艘小舢板出海救援,见此情景,日本人害怕他们的事情暴露,也不得不开始捞人,但最终仍然有大部分人沉在了海底。

    丹妮丝的父亲莫利只是那极少数的幸运儿,回国后,莫利一直对这件事情念念不忘,但他惊讶的发现:

    这件事情仿佛从世界中消失了。

    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都没有任何媒体提到过这件事,老莫利作为证人,参加过东京审判,他以为这事儿要大书特书,然而那就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此后的几十年,“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奇异的消失了,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过。

    当余切来访,英国的国家电视台播出相关广告时,时年67岁的老莫利激动得发狂,他在查尔福德的一个小乡村内大喊:“东方余要来发掘这件事情了!我们应当把我们所知道的,全都告诉他!”

    于是,老莫利在伦敦的女儿就替父亲来传话。

    “他一直很受伤,他不能理解为什么没有人过问这件事情。他们老兵们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总有一天,世上就不会再有人知道地球另一端的事情。”

    为什么没有人提到这件事情?

    老莫利不知道,他的女儿丹妮丝也不知道。

    可是她一说完,现场的人都能大概猜测出来。

    这个“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恰好是一个都不愿意提起的事件。对英国和美国而言,盟军误伤是件尴尬的事情。对日本而言,自己造的孽,自然希望全世界都别提起。

    中国渔民是亲历者,他们也不好提起,经历过抗美援朝和一系列风波,提起他们曾拯救过数百位英国人,这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一场事件,所有当事人都想要遗忘,自然就会真的被遗忘。

    余切本人也不甚了解。

    事实上,他只是在上一辈子听说过,有一部同名的纪录片拍摄出来。当时亲历者几乎都已经离世,数百名战俘中,只有两个人还活着,采访者只能发出悲叹。

    丹妮丝说完这段故事后,已经上气不接下气的哭泣起来。随后,她道:“有你这样的大人物知道,我想我的父亲也会觉得值了,他其实也并不愿意再想起。”

    余切当即问在场的所有人:“我们应当把这件事情宣传给其他人吗?这件事情难道到此为止了吗?”

    他的目光扫视过所有人,最后落在BBC的纪录片导演上:“你觉得呢?”

    这位英国导演道:“我会赌上我的职业生涯,做这一件事情!与您合作是我的无上荣光。”

    “很好,你叫什么?”

    “马尔康·克拉克。我有个中文名字,来自我的祖母,我叫科文斯。”

    他解释了“科文斯”这三个字怎么写。

    “科文斯不好听,不中不洋,我给你取一个,你叫柯文思吧,怎么样?”

    “我的荣幸。”

    余切向在场所有人道:“柯文思已经同意了,你们愿意为这件事情发声吗?”

    在场的全体剑桥师生都激动起来,他们像骑士回答长官那样大声道:“我愿意!先生!”

    ——

    老莫利此人居住在英国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查尔福德。查尔福德上面还有个格洛斯特郡,此地位于英国西南,总共也只有13万人左右。

    该说不说,不如万县的几十分之一。

    余切只用了一天就抵达查尔福德,在一间乡村老宅中见到了老莫利。老莫利坦言道:“我并不原意过多回忆,我总以为这件事情从未发生过,但当我静坐思考时,战友的脸就会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回国后,母亲死了,父亲下落不明,我的家被德国人炸平了,不管是我的女儿还是曾孙女,她们没有人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老莫利拿出一张照片,这是他服役时期的入伍大合照,上面有许多英军士兵。

    余切问:“这些人还活着吗?”

    老莫利摇头:“他们都死了。”

    导演柯文思很吃惊,吞了一把口水道:“所有人?全都?”

    “是的!”

    “你们没有定期组织聚会吗?向外界宣传你们遭遇到的苦难?”

    老莫利说:“年轻人,你并没有打过仗。你不知道,我是不愿意回忆起曾经的事情的。如果不是他来了……我不会再愿意谈起。”

    这个“他”,就是指的余切。

    余切在哥伦比亚的事情太出名了,以至于老莫利相信余切是那种有风骨的文人,他会神奇的把这件事情抖出来,还老莫利和中国渔民一个公道。

    柯文思代表国家电视台,当即给老莫利道歉,之后他亲自担当摄像师,跟随余切的脚步。

    英国电视台也加大力度打出广告:中国余正在寻找英国老兵家属!

    在股市暴跌的时候,将民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场二战秘闻中,也许可以缓解政府的尴尬。

    此后陆续有战俘的后人前来,有些是假的,有些是真的。

    余切亲自和这些人对话,每当他意识到“这次是真的”时,就会掏出笔记本速记,柯文思注意到了余切的习惯,这时候他也会掏出摄像机,而且不会打扰到余切的谈话。

    他像个什么呢?

    像一个机要秘书。

    余切开玩笑道:“柯文思,怪不得你有中国名字,你像一个中国人。”

    柯文思透露道:“其实,我曾在中国住过九个月,我住在南锣鼓巷一个……胡同……内,每天我都会骑自行车出去晃荡,中国很漂亮。”

    “胡同”这个词,柯文思用的普通话。

    余切不觉得奇怪。

    这一时期做中国相关节目的,往往都是对中国感兴趣的人。他赞叹道:“你说的真好!南锣鼓巷和鼓楼大街很近,说不定你还是我的邻居,有空来我家里做客。”

    “我会的!”柯文思说。

    钱忠书也作为采访者之一,参加到真相的寻找中。他是江浙人,四十年代时钱忠书在沪市和金陵之间奔波,建国后钱忠书每年定期要回老家看看,但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情。

    甚至于,他所有的朋友都没有听说过。

    但这可是一千多名英国俘虏,活下来的也有数百个人,出海去拯救他们的中国渔民更是不知道多少了!

    这是一桩怪异的悬案。

    钱忠书担心这件事情没有那么多证人,或者存在一些夸大,这在一些郁郁不得志的老兵当中很常见。在国内,改开后“假冒有外国亲戚”的事情也很多!更不要说假装救了外国人的!

    而且,余切追查下去,他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如今日本稿酬占了余切相当一部分收入,余切彻查这件事情,显然会损害他在日本的稿酬,也损害他在日本的名望。

    在获得福门托奖,又被松永二平以“预言家”写在《朝日新闻》上后,余切早已是很有知名度的中国作家,他几乎快是另一个“大鲁迅”。

    很多日本作家都夸赞余切的成就。

    大江健三郎说“余切是亚洲在西语文学上的第一人,而且不仅于此。”

    和他长期关系友好的井上靖等人,用“这一代的巨匠,无上的天才”来形容余切的成绩。因为越是发达国家,越是清楚余切在欧美世界中的成就之大,之难。

    这些赞誉,都有可能随着余切的调查深入下去,而消失殆尽。

    恰逢此时日本几家书社打听余切在伦敦的住处,主动找上门来。

    他们希望出版余切的几本书,而且肯定能给到比岩波书库更高的价格。

    卡门打电话询问余切的意见,以及能否为余切作为代理人谈判?

    余切答应了。

    之后,出于尊重,卡门又传真了一份文件过来,纸上写有初步谈判对象,有这样几个出版社负责人会前来伦敦:

    他们是讲谈社和角川书库,以及长期合作的岩波书库。

    其中讲谈社是日本数一数二的综合性出版社,而角川书库专注于出版,一系列国人熟知的推理都由角川书库出版,而且他们有自己的实体书店。

    岩波书库确实最为高端,但实力要明显逊色于前两者。

    卡门在文件上是这么写的:你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遥远的“外国文学家”,你是一个真正具备知名度的大人物,岩波书库也许不是你的最好选择。

    这份文件被钱忠书看到了。

    他很知道现在日本的经济有多发达。坦白说,这一时期的日本,比眼下他们游历的任何一个欧洲大国都要更加发达。

    日本有一批对华友好的左翼作家,又长期对大陆文学家进行交流和赞助,两国在文化上相通之处颇多……在许多内地作家看来,因为一桩无人追究的旧闻,而彻底得罪日本是不明智的。

    钱忠书有天忽然道:“日本人喜欢鲁迅,是因为鲁迅死了。如果鲁迅活着,日本人很快会受不了他的批判。”

    余切道:“那也要说啊,如果不发声,那就不是鲁迅了。”

    “你其实不够了解鲁迅,也不够了解日本人……鲁迅不如你想的那么伟大,在晚年,他也会因为稿酬不济感到忧心,面临权势人物的血腥威胁,鲁迅也知道躲进租界避难!尤其是在他有了孩子之后,他没有像以前那样锋芒毕露了!”

    “要知道,无论你腰板多么硬,你也是要用钱的,没钱难倒英雄汉!而且铁打的人也挨不了一颗子弹!”

    余切知道,钱忠书这是在劝告他,这是肺腑之言。

    因为钱忠书一生很少谈论鲁迅,他觉得内地将鲁迅神话了太多,有诸多时代因素,而把海外作家的文学功绩,贬斥了太多。

    去年钱忠书主持“鲁迅与中外文化”学术讨论会。他道:“鲁迅是个伟人,他人物愈伟大,可供观察的方面就愈多;‘中外文化’是个大题目,题目愈大,可发生的问题的范围就愈广!”

    “中外一堂,各个角度、各种观点的意见都可以畅言无忌,不必曲意求同。”

    这是赞同鲁迅吗?

    这显然是常见的文人笔法嘛,暗戳戳的说“不必曲意求同”,意思是可以批判嘛。

    此刻,钱忠书却觉得,余切简直比鲁迅还鲁迅——而且是那个后世神话出来的鲁迅。

    余切道:“人就要活一个通透。我才二十来岁,不必做那些避难之举。”

    “你不担心财物上的损失?你不担心被暗杀啊!”

    “我怎么不担心?担心就不做了?”余切也觉得这件事情棘手。

    但很快,他又不以为然起来,“我倒不用躲进租界,大不了回国写,不需要靠什么租界,我们有东风导弹,只要我不背叛自己的同胞,全天下人都反对我又如何?”

    “他们改变不了这十亿人的意志。”(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文豪1983不错,请把《文豪1983》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文豪1983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