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里斯本丸号》发表

    余切在英国调研走访了数日。

    陆续有当年从里斯本丸号上幸存下来的战俘,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他。一些人已经死去了,他们的后人得知余切正在追查真相,也找到余切这边来。

    里斯本丸号有个叫蒙泰格的炮手,死的时候他儿子只有七岁。

    余切来到这个叫“蒙泰格”的士兵墓前,表达了他的哀悼。这里没有蒙格泰的骨灰,甚至没有什么衣物。在墓碑下有一行蒙格泰家人留下的小字:

    【蒙格泰可能死于西太平洋,死因是淹死】。

    原来,在二战时期英国政府为了逃避支付昂贵的抚恤金,必须要“死要见尸”。

    蒙格泰死的太远了,当然无法找到他的尸体。所以,英国政府拒绝承认蒙格泰的烈士身份,把他认定为“失踪”。蒙格泰的家人也不知道他到底死没死,只好在墓碑上写下“可能”两个字。

    不愧是大英帝国啊。

    余切道:“我们现在可以将这个‘可能’删去了,蒙格泰先生的确死在了中国东海,否则他肯定会回到英国来!我甚至能为您指出他淹死的大概范围。”

    “中国东海?那是一个什么地方?”蒙格泰的孙女道。

    余切取来一张中国版本的世界地图。

    这些英国人先是被地图吓了一跳:原来在中国的地图上,中国处在世界的中心,而不是英国在世界中心。

    而且,英国在世界中原来那么渺小,而中国却那么遥远和巨大。

    余切的手指摁在了江浙舟山区域,说道:“蒙格泰先生就葬身在这一片海域中。”

    “他死得是否壮烈呢?”

    余切道:“并不怎么壮烈,但他死的很有价值,他为反法西斯奉献出了他的生命。蒙格泰先生所在的客货船沉没过程,就像是一出家写出来的三幕剧。”

    “什么样的三幕剧?”柯文思道。

    钱忠书也很感兴趣,“想不到你还对英国文学有研究。”

    “第一幕,设定和开端,人物依次登场:被俘英军和日军看守登船,战俘被投入环境恶劣的舱内。”

    “第二幕,发展和对抗,美国潜艇射中里斯本丸号,大船下沉。日本人将英国战俘封死在船舱中,战俘拼死反抗,跳出底舱逃生,却又遭遇到日军开枪射杀,他们走入到绝望之中!”

    “第三幕,拯救和结局。在战争机器的轰鸣声中,附近无人在意的小渔村的渔民们,凭借朴素的感情拯救那些英国人。他们的船只简陋,也没有经过训练,最终救起了约三分之一的人,剩下的人沉没在那一片海域中。”

    三幕剧是西方常用的故事结构。最早在古希腊时代的神话传说中,那些吟游诗人就已经开始采用这种叙事手法。只是到现在,这三幕剧的受难者是英国人自己,反而中国渔民是那个带来圣光的天神。

    此时,蒙格泰的儿子放声大哭:当年他只有七岁,现在他已经五十多岁,几十年间他都饱受痛苦。

    这样的情况很多,一个名叫肯尼斯的英国水兵,同样处于“可能淹死了”或是“不知道去哪里隐居”的迭加态。

    余切的调查让肯尼斯的家人相信,这个水兵在四十多年前早就死去,肯尼斯的死变为确凿无疑的事情。

    英国水兵巴罗也有这种遭遇,自从巴罗“落水失踪”后,他的女儿从小就活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当中。当余切来到巴罗家中时,巴罗的女儿哭诉道:“我父亲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九岁,他还那么年轻,我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这件事情就像是被藏在了地底下,没人提起也不为公众所知,几乎没有人听说过里斯本丸号。”

    随行的英国导演柯文思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愤怒:政府显然有意在隐藏真相。

    他对余切道:“我不相信这一切都是巧合,恰好所有人都忘记了!过去的历史当然是悲剧,而更悲剧的是,我们竟然不愿意承认它!”

    一行人在伦敦较为繁华的牛津街随机找路人访问,问题都是同一个:“您听说过里斯本丸号吗?”

    不论是风度翩翩的金融精英,还是刚上学的大学生,答案都是相同的:“没听说过。”

    “有八百多名英国战俘在那里死去了,还活下来了三百多人。他们被中国渔民捞了起来。”

    被访问者往往极为震惊:“这是真的吗?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我从来没听说过!”

    几天下来,这些饱受痛苦的里斯本丸号战俘后代,以及一无所知的英国社会,都让众人都感觉到了极大的反差,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任何一个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会连一些水花都没有呢?

    余切很快便创作出一篇名为《里斯本丸号》的同名,以英军视角来展开,详尽描绘了战俘们在运输船舱中遭受的如同人间炼狱般的苦难,以及里斯本丸沉没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日军后续上岛搜捕战俘的紧张情节。

    钱忠书是第一个看到的人,他如饥似渴的阅读完,先是长叹一声……然后又道:“你这是不是还没写完?”

    他的手指向故事的最后一页,只见到,几位英国士兵正刚刚避开了日军的海上巡逻,上岸后在中国渔民家中养伤了一阵子,本想就这样躲避到战后,却又听说日军要上岸搜查——他们害怕有活着的英国战俘,向国际社会揭露他们的罪行。

    于是,这几个英国人的好日子到头了,又要开始逃难……

    “只写了个开篇呢!”余切说。

    “那你这就是一个中篇了,我认为你还可以写得更长一些,最好是一个长篇。”

    “我怎么也写不了那么长啊!难不成写个好几代人,好几百个人物?完全没必要!”

    “那太可惜了!”钱忠书又叹道。“我本来希望你能多写长篇。”

    在他看来,余切的成就在当代人中已无需质疑。余切所要比较的对象,开始变成了历史上那些才华横溢的巨匠们,这对中国文学也是很有益的。

    自《堂吉诃德》这一诞生以来,文学开始进入到“现代文学”的范畴,世界出现了一波从16世纪开始,到20世纪初结束的“黄金时代”。

    各国无数文曲星下凡,留下近百部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大卫·科波菲尔》……

    在这场和国外作家“虚空斗蛐蛐”的小游戏中,钱忠书就发觉中国作家的短板:他们写出来的长篇太少了。

    钱忠书自己曾试图把《围城》写成一部长篇,把“方鸿渐”的故事写成几代人的契子,可惜他最终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只能遗憾作罢。

    余切听后笑道:“你自己写不出长篇,却让我来写长篇,我哪里做得到。《潜伏》不就是个长篇吗?《出路》也不算短。”

    “那不行啊余切!不够长!就不能写个百八十万字吗?”

    “你要累死我是吧!”

    英国人柯文思也来看了这部。他发觉余切在中有不少巧思,像是英国水兵在海里听不懂中国渔民的本地方言,但看到渔民伸出的手就拉住了,被拖上船……上船后,英国水兵又看到渔民拿出一把大刀,心想,完了,上了另一个贼船,耶稣保佑我!

    结果渔民又拿出一根白番薯,用刀把白薯一切两半,分了一半给他吃。

    英国人顿时觉得中国渔民简直是他的上帝和天使,为了自己的误解而羞愧起来……

    又有一处,是一个英国水兵被救后,端起热气腾腾的饭碗,向旁边的一位老者道谢,他大声用着简单的英文词汇说“这个好。这个非常热。非常好。”

    结果,旁边的老者头戴中式斗笠,穿着黑棉袄、宽松的黑裤子,用标准的英语回答说:“是的,这对我们大有好处。”

    水兵大为惊讶,当即道:“你的英语说的非常好!你是中国小岛上的国王吗?”

    老者哼了一声:“不,我是皇家工程队的克拉克森中尉!”

    幸存者全都爆发出大笑。

    ——柯文思就觉得这种情节很好,也很真实。

    当时的英国人饱受妖魔化的教育,以为中国人会吃了他们的肉,“中国人什么都吃”。又觉得中国人都仰慕西方文化,社会的统治者理应是西式教育出来的哲人王。

    余切没有把这些英国水兵写的很神圣,而是如实把他们的小心思写下来。

    一写完,立刻发去东京。角川书库的角川春树看后很兴奋:《里斯本丸号》不仅有真的历史,还有许多幽默的情节,总体故事并不算压抑。发表后一定能大卖。

    角川春树立刻召集精英,把余切的安排出版。角川株式会社的社内,有些人担心这种会触怒日本政府,劝角川先避一下风头,角川春树大发雷霆拒绝了。

    又有人建议:“余先生的还没写完,他在英吉利应当是连载着的,不如等他连载完再一起出版。否则万一他有修改,我们怎么办呢?”

    这还真是个问题。

    角川春树请示余切的想法,余切告诉他要尽快出版。于是角川春树力排众议,要求在一个月内把《里斯本丸号》排版成册。

    “就分为上下两部吧。对余切这样的作家,我们应当展现出我们的诚意。”

    就这样,《里斯本丸号》的单行本竟然在日本最有希望上市。

    在英国这边,余切也安排在《欧洲通讯》上发表。

    《欧洲通讯》是当地留学生创办的华文报刊,专门为华人移民介绍欧洲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大陆的近况。它率先连载后,欧洲当地发行量较大的《龙报》也开始连载。一时间,全欧洲的华人都开始了解到四十年前的一桩旧事。

    “——来一份报纸!”

    一个金发碧眼的德国人道。他的德文名是沃尔夫冈,中文名是顾彬。

    老板是个报亭的华人,脱口而出:“这是专门给华人看的报纸,有英语有汉语,我看你是个白人……你是不是买错了报纸?”

    “没买错,我就是为了余切来的。”顾彬指着报纸上余切的照片道。

    他一手交钱,一手拿到报纸,随后便像一个中国人那样,蹲在路边看余切新写出来的。

    故事一开头便吸引住他了:主角竟然是三个英国水兵!

    如果顾彬没记错,这应当是余先生第一次写白人主角。

    《2666》当中虽然有几个白人大学生,但那算不上主角,只是通过这几个人提供一个画面;而在《里斯本丸号》里面,这几个水兵就是实实在在的主角。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群像戏,英国水手和中国渔民……那种磅礴感已经扑面而来。

    一想到这,顾彬就激动起来,他一边看一边分析:余切这新作似乎有历史原型,他言之凿凿的提到了英军的某个部队;至于舟山附近的岛屿,也是现实中存在的地名。

    ——“里斯本丸号”虽然很陌生,但余切自然不会随便取一个拗口的日语名字。

    顾彬一目十行,以求尽快了解故事全貌。他不断在心里默念要点,极重要的就记在纸上……到了后来,顾彬已经忘记自己是出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看这一,他完全沉浸到余切所讲述的世界当中。

    本来,作为德国人看待二战,多少会有一些身份上的尴尬。可这却歌颂的中国渔民,日本人是丑角,英国人也不是伟光正,一些情节简直让顾彬拍手大叫——黑得漂亮!英国人就是这种忘恩负义的伪君子!

    最有圣子一般纯洁的只有那些缺衣少食,却还要救助英国人的无辜渔民。他们值得一切赞誉。

    顾彬自认为德国人和中国人无冤无仇,当然很有代入感。

    故事的一部分,和他的心灵共鸣了。当顾彬看得头晕眼花,不得不站起来活动身体时,他才发现天色都变暗了,他不知道在这里蹲下来了多久!

    他意识到这至少是一部代表性的作品。(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文豪1983不错,请把《文豪1983》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文豪1983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