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怕了,渣打银行真的是怕了!

    记者招待会现场的喧嚣尚未完全散去,会议大厅现场只剩下工作人员收拾残局的忙碌身影。

    林浩然与李加诚那表面克制、内里暗流汹涌的握手画面,通过翡翠台的直播信号,已然定格成香江这个周一最震撼的商界图景。

    谁曾想到,这场商业竞争结束得如此之快?

    上周四,银河证券公司突然大举买入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的股份,至中午时分便直接宣布,已掌握长江实业超30%的股份,并率先成为和记黄埔的第一大股东。

    当时,众人都以为这场股权争夺战才刚刚拉开序幕,双方必定会打得有来有回,精彩万分。

    然而,仅仅两天后,就有消息传出长江实业有股东“倒戈”,背叛了李加诚。

    直至今天周一,距离事件发生不过短短四天,随着两位关键人物一同现身公众视野,这场争斗已然分出胜负!

    林浩然赢得如此干脆利落、迅速至极,令所有人都大感意外。

    由始至终,都没看到李加诚使用了什么反击的手段。

    李加诚就这么轻易地被击败了?

    尽管众人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切是真的,可铁一般的事实就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容不得他们不信。

    没人会认为李加诚是个弱者。

    毕竟,他以“蛇吞象”的惊人之举,从汇沣银行手中以极低成本成功拿下和记黄埔,如此魄力与手段,除他之外,再无旁人能够做到!

    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林浩然实在太强大了,强大到连李加诚这般在商界叱咤风云的霸主,都轻易地败在了他的手下。

    此前,怡和洋行与汇丰银行也先后折戟于林浩然之手,但败得远没有这般迅速。

    这一刻,林浩然让整个香江顶级商圈的大佬们都噤若寒蝉。

    如今,香江商界的大佬们哪还敢去招惹林浩然啊,准确地说,他们更担心林浩然会把目光投向自己。

    一旦被林浩然盯上,他们苦心经营的家业恐怕就岌岌可危了!

    这一刻,林浩然在香江商界的震慑力达到了最巅峰。

    哪怕是渣打银行,总部那边也已经召开高层会议,会议决定,渣打银行不再寻求与林浩然为敌,不再寻求从恒生集团手中抢夺市场。

    这不是简单的认怂,而是真的害怕了。

    他们不想好不容易拿下的香江市场,又被林浩然夺去。

    可他们知道,如果继续与林浩然为敌,那么香江市场被林浩然夺走,是迟早的事。

    就算恒生集团不能夺取英资企业的市场,也会被重创,被其它势力趁虚而入,就像他们渣打银行这次趁虚而入拿下汇沣银行那般。

    怕了,渣打银行真的是怕了。

    摆在他们面前的有太多例子了,林浩然为敌的,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虽然渣打银行是一家跨国金融集团,正常情况,他们确实有底气不怕林浩然。

    可收购了汇沣银行之后,他们在香江的市场已经成为渣打银行第一大市场,他们不想失去这第一大市场,最好的选择便是与林浩然相安无事。

    至于在香江扩张更多的市场份额?

    别想了,一旦有这个念头,迎接他们的,可能便是疯狂的挨打。

    这一刻,渣打银行服软了。

    记者招待会结束,李加诚便匆忙离开康乐大厦,回华人行大厦去了。

    面对林浩然,他就是一个失败者,时刻想到自己惨败在对方手中。

    所以,他是一刻都不愿意继续待在这边。

    会议大厅里,记者们心满意足地带着设备撤离现场。

    今天,他们获得的采访资料,已经足够多了。

    所以,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尽快回到公司去,找公司最好的撰稿人,写出最精彩的文章!

    马世民与林浩然并肩走出会议大厅,坐着电梯先回到了办公室。

    “老板,咱们该去和记黄埔大厦那边了!”坐下来之后,马世民突然说道。

    林浩然点了点头,长江实业将那40%的股份交易给银河证券公司之后,他实际上已经持有的股份,已经高达86.9%了。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持股率,代表着他再进一步,就可以对和记黄埔发起强制性私有化了。

    不过,他今天并没有让银河证券公司继续增持和记黄埔的股份。

    除了因为和黄目前股价处于较高位置,不适合继续增持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在考虑,是否要对和黄彻底私有化。

    和黄与置地集团不一样,林浩然在收购置地集团前,置地集团的最大资产是各种香江核心地带的昂贵商厦物业。

    这些物业,基本处于中环、上环、铜锣湾、湾仔、尖沙咀等香江最核心的商圈。

    仅仅依靠每年的收租,便足以让置地集团维持稳定的现金流和可观的利润。

    因此,将置地私有化,可以避免其优质资产暴露在公众视野下,便于林浩然进行更长远、或许也更隐秘的资产整合与运作。

    但和记黄埔则大不相同。

    和黄的业务盘根错节,遍及港口、零售、地产、进出口贸易等诸多领域,是一家典型的综合性跨国企业。

    其价值不仅在于现有的资产,更在于其庞大的网络、品牌声誉以及在多个行业中的市场地位。

    保持其上市地位,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扩张,同时借助其公众公司的透明度来提升“银河战略发展委员会”的整体信誉和影响力,或许比彻底私有化更具战略意义。

    最重要的是,收购的企业,都彻底将其私有化确实有些过分了。

    “老板是在考虑和黄的未来定位?”马世民敏锐地捕捉到了林浩然的沉吟,轻声问道。

    “嗯,你说,我应不应该将和记黄埔私有化?亦或者继续保留它上市公司的身份?”林浩然反问道。

    他如今实在是太有钱了,想要将和记黄埔私有化,非常简单。

    而且,如今旗下公司银河证券公司已经持有足足86.9%的股份了,真想要私有化,只剩一步之遥的事情罢了。

    “老板,作为职业经理人,我建议和记黄埔继续保留上市公司的身份,是最好的选择。”马世民想都不想,便直接回答道。

    “噢?这是为何?”林浩然看向马世民,眼神中带着考校的意味。

    他心中已有定见,但很想听听这位未来“银河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长的具体见解。

    马世民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条理清晰地阐述起来,语气充满了职业性的审慎与远见:

    “老板,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是融资平台与信誉背书。

    和记黄埔业务非常多元化,港口、零售、地产等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未来无论是扩张还是并购,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

    保持其上市地位,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强大的、可持续的融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增发新股、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低成本地获取发展所需资金。

    同时,作为一家受到严格监管、财务透明的上市公司,其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这对于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开展业务、获取银行信贷和合作伙伴信任至关重要。

    若将其私有化,虽然获得了绝对控制权,但也意味着我们将独自承担所有资本开支,失去了利用公众资本杠杆的机会,实在得不偿失。

    虽然老板您不缺资金,但全部资金都由自己投入,这并不是利益最大化,反而可能会限制公司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毕竟,资本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借助上市公司的平台,我们能够撬动远超自身实力的资源,实现更迅猛的扩张。”马世民条理清晰地分析着。

    林浩然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马世民受到鼓舞,接着说道:“第二,是市场影响力与战略布局。

    和记黄埔作为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知名企业,其股价表现、市场动态时刻受到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这种关注度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能够为我们带来诸多战略机遇。

    例如,通过与各类投资者的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趋势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公司的战略方向。

    而且,上市公司的身份有助于提升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合作伙伴。

    在拓展海外业务时,当地政府和监管机构往往更倾向于与具有良好声誉和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合作,这无疑会为我们的全球化布局扫除不少障碍。

    若选择私有化,和记黄埔将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市场影响力也会随之下降。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失去市场关注度就意味着失去了许多潜在的机会,这对我们构建全球商业帝国的长远目标极为不利。”

    林浩然陷入了沉思,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脑海中不断权衡着利弊。

    马世民见状,稍作停顿后,继续阐述第三个原因:“第三,是风险分散与稳定性。

    上市公司需要遵循严格的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这使得公司的运营状况更加透明,也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对于和记黄埔这样业务多元化的企业来说,这种透明度有助于分散风险。

    不同业务板块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可能参差不齐,通过上市公司的平台,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判断对不同业务进行估值和投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公司整体的风险。

    一旦私有化,公司内部的决策和运营将更加封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也容易滋生内部管理和财务风险。

    缺乏外部监督和制衡机制,一旦出现决策失误或管理漏洞,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老板,我们追求的是长远稳健的发展,不能因一时的控制欲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听完马世民的这番分析,林浩然靠在椅背上,长舒了一口气。

    他不得不承认,马世民的见解十分独到且全面,考虑到了公司发展的各个关键层面。

    作为一位极具野心的商业领袖,他渴望掌控一切,将和记黄埔彻底私有化无疑能满足他对绝对控制权的追求。

    但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保留上市公司的身份似乎更为明智。

    另外,马世民说了这么多,这里面他有一个非常认可,而且也使得他深刻反思。

    此前,身为穿越者的他,凭借着对未来的先知先觉,提前洞悉了诸多重大事件,像九龙仓争夺战的风云变幻、石油危机的汹涌来袭、黄金价格的暴涨走势等等。

    依托这些提前知晓的关键信息,他每一次出手都精准无误,赚得那叫一个盆满钵满。

    如此一来,他积累的财富简直多到超乎想象。

    钱多到让他觉得,自己根本无需借助外部融资来拓展业务,干脆把公司私有化算了,反正不差钱。

    然而,正如马世民所言,公司私有化虽说也有一定的好处,但若把眼光放长远些来看,其实弊大于利。

    上市公司自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也是为何那些商界大佬们纷纷选择将公司推上资本市场的原因。

    难道那些大佬们会缺钱吗?

    当然不是!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觉得执掌的公司拥有上市公司的身份,无论是在资源整合、品牌影响力提升,还是长远发展等方面,都会更具优势,前景更为广阔!

    仔细想想,他私有化的企业,已经不少了。

    仅仅是香江这边,便有靑洲英坭、万安地产公司、置地集团、香江大酒店、恒声银行、东亚银行等。

    可以说,他私有化的企业,确实有些过多了,也确实有些过分了。

    当然了,保留上市地位的公司也不少。

    比如港灯集团、中华煤气、九龙巴士、香江电话等等。

    这些企业,实际上更多是因为公共事业企业的身份,牵涉到民生基础,社会影响重大,强行私有化可能引来不必要的监管关注和舆论压力,林浩然才让它们继续保持上市企业的身份。

    但像和记黄埔这样纯粹的商业帝国,其战略价值远非公用事业公司可比。

    马世民见林浩然陷入深思,适时地补充道:“老板,还有一点至关重要,我们即将成立的‘银河战略发展委员会’,其权威和影响力,需要旗下有重量级的上市公司作为支撑。

    和黄作为香江乃至亚洲的标杆性综合企业,其上市地位本身就是对委员会治理能力和战略眼光的最佳背书。

    如果连和黄都被私有化,外界可能会质疑我们这个生态系统是否真的具备赋能公众公司的能力,还是仅仅是一个进行资本运作的封闭工具。”

    这句话,真正触动了林浩然。

    他构建“银河”系,野心绝对不止于财富的积累,更在于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生态。

    简单地说,他要打造一个全球巨无霸财团!

    都私有化了,如何引进其他强大的财团进行合作?

    单打独斗,在自己的地盘还好,如果在美国、欧洲等地,一旦得罪了当地财团,分分钟用政治工具或者其它手段来收拾你。

    所以,也确实该保留一些上市标杆企业。

    他旗下如今掌控的上市公司,不管是港灯集团、中华煤气、九龙巴士,还是香江电话这些,实际上更多是地区性企业,它们本身已经达到了发展的瓶颈,很难再实现跨越式的全球扩张。

    它们的价值在于提供稳定现金流和本地影响力,但无法承担起“银河”全球化旗舰的重任。

    毕竟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公共事业性质企业,事关民生,以及利益,都是当地政府或者当地商界大佬掌控的多,外面的企业很难挤进去。

    而和记黄埔则完全不同。

    它天生就是国际化的,拥有多个港口、零售网络和贸易渠道。

    保留其上市地位,不仅是为了融资和信誉,更是为了构建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

    未来,“银河”要在全球开疆拓土,必然需要与各地的资本、企业甚至政府建立联盟。

    一个透明的、有市场公允价值的和黄,就是最好的“敲门砖”和“信用抵押”。

    潜在的合作伙伴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清晰评估它的实力,这比私下展示一堆私有公司的财务报表要直观和可信得多。

    至于置地集团,虽然如今比和记黄埔强太多了,可终究已经被他私有化了,已经注定是他的私人财产。

    私有化固然能带来百分之百的控制感,但也可能让企业被贴上“封闭”、“神秘”甚至“排外”的标签,这与他长远的目标背道而驰。

    想通了这一点,林浩然心中豁然开朗。

    他看向马世民,满意地说道:“马先生,你说得对,和记黄埔,必须保留其上市地位,它不仅是我们融资和扩张的平台,更是‘银河’面向资本市场和全球商业世界的旗帜。

    我们要做的,不是将它收入私囊,而是要让这面旗帜在我们的引领下,飘扬得更高、更远!”

    话音一转,林浩然提出一个问题:“可是,我们如今已经持有足足86.9%的股份,按照目前香江上市企业相关律例,还能让它继续保持上市公司身份吗?”

    这是一个触及上市规则核心的技术性问题。

    持股比例过高,会导致公众持股量不足,确实可能触发退市条件。

    马世民显然对这些颇为了解,他从容不迫地回答道:“老板,您考虑得非常周到,根据联交所的上市规则,为确保市场有足够的流通量,上市公司必须维持一个最低的公众持股比例,通常这个比例是25%。”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不过,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目前86.9%的持股比例,确实远超红线。

    但解决这个问题,并非只有私有化一条路,我们至少有两种合规且常见的操作方案。”

    “哦?哪两种方案?”林浩然来了兴趣。

    他自然知道马世民在资本市场运作方面的经验老道。

    而马世民所说的两种方案,他也能猜得到其中一种,那就是减持股份。

    果不其然,马世民很快说了出来。

    “第一种方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减持股份。”马世民伸出食指,“我们可以向市场配售一部分我们持有的和黄股份,将我们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5%或略低一点,以满足公众持股量的要求。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首先,我们可以立即回收一大笔现金,这笔资金可以用于‘银河’其他的投资;

    其次,向市场释放出我们无意私有化、愿意与公众投资者分享利益的明确信号,这能极大地提振市场对和黄的信心;

    最后,通过一次成功的配售,可以重新激活和黄的股票流动性,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关注。”

    林浩然点了点头,这个方案简单直接,是常规操作。“那第二种方案呢?”

    “第二种方案,更具灵活性,叫做‘清洗豁免’与后续安排。”马世民解释道,“由于我们是通过一系列收购,持股比例才被动超过75%的,并非一开始就意图规避规则。

    我们可以向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申请‘清洗豁免’,即豁免因触发全面要约而导致的退市义务。

    在获得豁免的同时,我们需要向监管机构提交一个明确的、在特定期限内,比如12个月内,将公众持股量恢复至合规水平的计划。

    这个计划可以包括像第一种方案那样的配股,也可以是在未来合适的时机,通过发行新股,比如为特定并购项目融资来稀释我们自身的持股比例,从而间接提升公众持股量。

    这种方式给了我们更大的时间窗口和操作灵活性。”

    马世民进一步分析道:“老板,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方案,即主动配售减持。

    因为其操作透明、迅速,能最快地打消市场疑虑,树立我们遵守规则、开放共赢的形象。

    而且,趁着现在市场对和黄关注度极高,股价也处于相对高位,配售能够实现一个非常理想的价格。

    这好比是将我们部分‘纸面富贵’变现,同时为和黄未来的发展引入更多战略投资者,夯实股东基础。”(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不错,请把《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