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
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刘辩缓缓放下手中的竹简书册,目光扫过案前围坐的一众少年。
都是些不知愁滋味的少年,还沉浸在在《太史公记》中的历史之中。
当然,说是少年,其实大多与他同龄。
年仅十二岁的孙策听完白起的故事,似乎是第一次见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向来神采飞扬的脸上少见地笼上了一层阴霾与伤感,抿着嘴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愤懑感叹道:“唉!连武安君这等举世无双的名将,竟也逃不过昏君的猜忌和奸臣的构陷!”
孙策抬起头,望向刘辩,眼中带着一丝困惑和探询,似乎想问问这位年轻的天子,若身处秦昭襄王之位,他又会如何对待白起。
刘辩看着孙策欲言又止的模样,嘴角微扬,露出一抹了然的轻笑,坦然道:“这便是君臣未能开诚布公招致的灾祸,若太傅或后将军称病不能行,朕会亲率侍医登门问疾,亲侍汤药。如此是诈病还是真病,一目了然,何困于应侯(范雎)之谗?”
“伯符,听你父亲说,你不爱读书?这可不对。”刘辩顿了顿,从面前的漆盘中捻起一块柿饼,咬了一口,慢慢咀嚼咽下,目光转向孙策,又指了指旁边看似懒散的郭嘉,道,“你别瞧奉孝醉心兵学,但《诗经》、《尚书》、《春秋》却无一不通,只是更偏爱兵学,你当向他学习才是。”
“伯符”是刘辩赐予孙策的表字,他近来颇为乐于为功臣子弟提前赐字,哪怕他们还没到领受表字的年龄。
孙策闻言,不服气地撇了撇嘴,目光扫过身形单薄的郭嘉,带着几分少年人的轻蔑,挺起胸膛大呼道:“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别看郭嘉比他年长五岁,但孙策有信心一拳就让郭嘉站不起来。
嗯……他也有可能站不起来。
因为他得跪着,求郭嘉别死。
刘辩看着眼前虎头虎脑、充满锐气的少年,非但不恼,反而伸手揉了揉孙策的脑袋,顺手又递给他一块柿饼,嘴角噙着一抹温和的笑意,道:“小小年纪怎生也好高骛远,可知为将奈何?”
孙策被天子小觑,更不服气,接过柿饼狠狠咬了一口,朗声道:“为将者,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话音落下,殿内众人都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这个英气勃发的少年,就连侍立一旁的典韦也投来打量的目光,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几分赞许。
这话若是出自一名将校口中,并不无为奇,但孙策只是一名十二岁的少年。
刘辩大笑出声,回身指着孙策对典韦道:“此汉家千里驹也!”
孙策一愣,脸上显出茫然,甚至有些委屈。
天子为什么要骂我是一头跑得快的牲口!
一旁的周瑜见状,又好气又好笑地抬手拍了他后脑勺一下,低声提醒道:“憨货,“千里驹”典出《楚辞·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
见孙策还是一副懵懂的样子,周瑜无奈地扶额,不知该说些什么。
却见天子大笑着,一巴掌拍在孙策肩头上,道:“伯符啊,瞧见没?这就是不读书的后果!连夸你都听不懂。《汉书·楚元王传》‘城阳缪侯德字路叔,修黄老术,有智略。少时数言事,召见甘泉宫,孝武谓之“千里驹’。”
“现在可明白了?”
孙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旋即才恍然大悟,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咧嘴笑道:“原来是在夸我!我还当国家是在骂我呢,不过我觉得听不懂也无妨,夸我的人自然会挑我听得懂的话说。”
面对这个刺头,刘辩收起笑容,正色反问道:“真心夸赞你的人或许会迁就你,可若有人话里藏针,明褒实贬呢?你连骂都听不出来,岂不还要傻笑着谢他赞誉?”
孙策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他眨眨眼,似乎第一次意识到读书识字还有这等“防身”之用,那份轻视之心不由得收敛了几分。
读书很有用!
不过习武也耽误不得!
嗯……学文就可以听懂谁说我坏话,学武就可以把说我坏话的家伙揍一顿!
“至于你想成为名将,”刘辩语气放缓,带着一丝引导,道,“你方才所言,不过是一员冲锋陷阵的冲将、斗将所为,尚不及良将之列。欲为名将,必深研兵法韬略。”
刘辩他对这个冒失却充满生气的少年格外有耐心,如果他没有出生在皇家,也许也会像如今的孙策一样,充满了少年的意气,承欢于父母膝下,而不是每日操心天下万民。
“霸王籍虽然是以勇武克敌为称,亦非仅凭一身勇力。若无兵法韬略,岂能在巨鹿以寡击众,大破秦军?纵使霸王复生,面对朕帐前百余强弓劲弩,他敢单骑冲阵吗?”
“将军不用脑,一辈子是黥布这般有勇无谋之人,一战可擒而杀之!”
许多人都觉得,三国中后期不像汉末和三国前期那般猛将辈出,靠着一名将军也许就能扭转一场战局。
但殊不知汉末和三国前期的战争不过是小打小闹,如吕布这等悍将才能决定战场胜负的走向。
而三国中后期,军队不再是汉末的那种弱兵,而是逐渐正规化,训练度也大大提升,而不是当初在城中征募青壮万人,装备武器便可称军的时代。
曹魏甚至有十余万脱产训练的精锐中军,个人勇武已然不可能引导战争的走向了,唯有诸葛亮、周瑜这等帅才,方能凭借一己之力成为战争的胜负手。
刘辩不希望孙策成为历史上那个仅凭借一腔血勇行军打仗的“小霸王”。
“小霸王”勇则勇矣,然韬略不足,难为“霸王”。
当然,也许他只是尚未成长起来。
今日是刘辩一时兴起,召见了一众年满十二岁的功臣子弟。
安西将军朱儁的表现让他有些失望了,但刘辩却顿时发觉手头可用之人,似乎确实不够多。
而为了寻找可用之人,刘辩向吏曹尚书梁鹄要来了百官名册,却发现了一片隐藏在中兴趋势下的阴影。
本朝的三公九卿,年岁都不小了,秩二千石以上朝官,年岁多在五十上下。
五十岁也许已经是许多人的人生终点了,若是近几年秩二千石以上朝臣大量病逝呢?
如今的大汉竟显露出几分青黄不接的疲态。
才俊虽多,还有许多经世之才,如荀彧、辛毗、陈群之流。
然而他们尚未成长起来,这可不是那个“生民百遗一”,英才被迫在血火中速成的残酷乱世,没有刀兵和饥荒如催命符般驱赶着,那些个英才的成长速度很慢。
他难道能指望荀彧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如同历史上同时期那般成为“萧何”,成为一方势力的谋主吗?
不可能的!
幼苗需要时间生长!
刘辩也不可能将这些才俊置身于死地来揠苗助长,他能做的只有悉心扶着这些幼苗,不让他们长歪。
只是,有些幼苗实在是太聪明了些。
周瑜怯生生地看向天子,小声问道:“国家……为何要改封安西将军为杜邮亭侯呢?这……似乎有些不吉利?”
刘辩俯身凑近周瑜耳边,看似神秘,声音却并未刻意压低,道:“因为武安君病了却被疑为诈病,而安西将军病了……却佯装无病。”
“可是安西将军似乎没有‘病’啊。”
周瑜记起昨日这位安西将军似乎还邀请了他的父亲光禄大夫周异参加宴饮,父亲夸安西将军豪饮,是善饮之人,他怎么可能会是病了呢?
刘辩没有赘言,只是微笑道:“公瑾,你还小不懂,有些病是表面上看不出来的,但内里却已经病了。”
“就像是外表光鲜亮丽的柑橘,如金玉般美丽,内里却是一团败絮。”
“安西将军也是如此。”
“他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
孙策的大脑袋也好奇地凑了过来,惊问道:“安西将军也是朝廷的名将呀,国家派遣侍医为他诊治了吗?他的病情有多严重吗,是否会危及性命?”
刘辩伸手,用指关节敲在孙策的小脑袋瓜上,但目光却是掠过他,看向了一副慵懒散漫之态,仿佛万事不萦于怀的郭嘉身上,意味深长地笑道:“安西将军他病得很严重,至于是否会危及性命……那就看他愿不愿意治病服药了。”
最聪明的幼苗,根本不会问出这个问题呢。
(3113字)
——
PS:今天先加个1600字的小更补偿。
看在作者加更1600字的份上,求读者老爷们原谅昨天只更新2500字的事情QAQ~~~(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