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5章:雁过拔毛,‌掐尖落钞‌!从十万两银到三千两银

    七月三十日,午后。

    南京守备魏国公徐邦瑞与应天府、松江府、苏州府三府知府联名呈递的请求朝廷拨赈灾银的奏疏送到了京师。

    奏疏中称——

    三府常平仓储备粮被大水浸泡,损失高达九成,三府田亩淹没近七成,灾民已占地方百姓之半数,地方仓储已无能力赈济灾民,特向朝廷申请赈灾银。

    除奏疏外,他们提交的还有三府灾情册与储备粮被毁的仓储盘点册,并根据这两道册子,提出需要十万两赈灾银。

    很快,这些数据信息就被同步抄录到户部。

    户部将根据灾情册与仓储盘点册,确定赈灾银的数额与用途,然后汇禀内阁。

    因灾情较紧急。

    户部左侍郎刘斯洁与右侍郎沈念,同时在户部督促,不到半日,便确定三府水灾确实需要十万两银才能解危安民,其中六万两用于急赈与买粮,四万两用于水利修复和安顿流民。

    内阁收到户部的文书后,张居正当即同意拨付十万两赈灾银。

    翌日清晨。

    小万历点头,司礼监批红后,朝廷同意从太仓库拨付十万两赈灾银的御旨便送到了户部。

    户部尚书殷正茂迅速签字,不到午时,便组织好了运送赈灾银的队伍,让他们迅速奔向南京城。

    这就是考成法之后朝堂做事的效率。

    放在嘉靖年后期,这十万两赈灾银至少要七日才有可能拨出,并且申报十万两,太仓银库极有可能只能出六万两或八万两,因为国库没钱,想要足数根本不可能。

    ……

    八月初一,上午。

    礼科给事中顾九思、工科给事中王道成同时呈递奏疏,称江南水患严重,建议朝廷暂罢苏松及应天织造,令织造内臣返京。

    沈念得知此奏疏内容后,不由得佩服这两位科官的胆气。

    言官就应多呈递此类奏疏。

    苏州府、松江府、应天府三地,承载着所有的皇家织造任务,消耗大量民力,且赋役远比其他地方繁重。

    而今三地遭遇水患,民力大损,若内监仍催促百姓完成织造任务,很有可能引起民乱。

    水患过后,百姓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休养生息,暂罢织造,实乃安民之良举。

    因皇家织造皆为内廷之事,故而两名科官直接呈递奏疏于禁中。

    小万历看后,批复道:织造之事,皆由内廷出钱,与百姓无关,外加织造任务,年有定额,不宜暂停。

    小万历之所以果断拒绝。

    乃是因皇室冬服、赏赐百官的锦缎,皆是三府所织,一旦停织,将影响内廷用度,外加恩赐无物会显得自己对百官寡恩。

    在他眼里,皇家事远比解决地方水患更重要。

    翌日。

    礼科给事中顾九思再次呈递奏疏,称半个月前,朝廷对苏杭织造加派任务,令苏杭织造在冬月前完成精武学院众教习与学员的冬服,此为添织任务,将会增加三府百姓压力,其建议为了灾民取消此任务,精武学院学员穿京营士兵同类冬服即可,无须特殊对待。

    顾九思呈递过此奏疏后。

    张居正、殷正茂、申时行、沈念等人,才知小万历竟下令为精武学院的教习与学员制作冬服。

    织造为内廷事。

    小万历未曾经过内阁,直接命令苏杭织造太监孙隆为之。

    这完全没必要。

    苏杭织造出品,皆为精品,制作的都是皇家服饰与官员袍服。

    精武学院学员当下根本没有资格享受这等皇家待遇。

    小万历此举,显然是为年底检阅精武学院学员时显得气派,有排面,增天子之威严。

    殷正茂是个暴脾气。

    当即上奏附议礼科给事中顾九思的奏疏,直言,当下精武学院的学员还没有资格享受如此馈赠,望小万历停止此行为。

    随后。

    张居正也上奏称“地方多一事,则有一事之扰;宽一分,则受一分之惠。额外添织,灾区百姓,不堪催督”,恳请小万历召回苏杭织造太监孙隆,暂停织造。

    紧接着,工部尚书李幼孜、左都御史陈炌、翰林院学士王锡爵、户部右侍郎沈念等也都纷纷上奏,反对水患之时,增加江南百姓劳役。

    对此,小万历未曾妥协。

    他称,精武学院学员不过九百人,冬服花样已出,正在赶工,不宜半途而废,其余织造任务可停,待完成精武学院冬服,他便令苏杭织造太监孙隆返京,彻底停下所有织造事宜。

    小万历还称,织造之事全由内廷出钱,不会用江南百姓一分一毫。

    官员们都知小万历将精武学院看得非常重要,其想着年底学员亮相,让满朝文武震撼,以显示出他的能力,故而想为精武学院的教习与学员们定制出展现天子亲军气派的冬服。

    于是,群臣只好同意小万历的决定,不再为织造之事上奏。

    ……

    八月初三,午后。

    沈念本在翰林院侍讲学士厅忙碌,突然有户部文吏称殷正茂找他有急事相商,便迅速回到了户部衙门。

    户部衙门尚书厅,前厅。

    沈念一进屋,殷正茂便让厅内的两名文吏离开,并命他们将房门关了起来。

    沈念见殷正茂一脸严肃,不由得疑惑道:“殷阁老,这是发生何事了?”

    “唉!”

    殷正茂长叹一口气,然后缓缓道:“半个时辰前,老夫打听出了关于精武学院学员与教习冬服的相关情况。”

    “每名教习三套冬服,一套日常冬服,一套教习冬服,还有一套大礼冬服;每名学员两套冬服,一套日常训练冬服,一套大礼冬服。从内廷打造的冬服花样来看,每套冬服都会使用云锦、妆花等材质,老夫算了一下,教习与学员冬服的总费用,不少于五万两白银。”

    “五万两白银!”沈念不由得大吃一惊。

    此等规格,相当于为一名五品武将制作的朝服费用,当下的精武学院学员根本不配穿此等规格的冬服。

    沈念感叹道:“看来,内帑还是有钱啊!”

    内帑有多少钱,百官皆不知晓。

    但如此花钱,足以看出内帑的殷实以及小万历的豪奢。

    殷正茂微微摇头,道:“若内帑出五万两银,老夫也就不言此事,让陛下任性一次了,老夫已确定,为做精武学院学员与教习的冬服,内帑一共拨了五千两银。”

    “啊?”沈念面露惊讶。

    需五万两银,内帑拨五千两银。

    那意味着缺少的银钱,要么从别的地方挪用,要么想方设法逼百姓出血。

    内廷宦官们之所以敢贪,是因很多情况下如果不贪不挪用,根本无法完成皇差。

    在他们眼里,完成皇差是功,完不成就是过。

    为邀功,他们可利用内廷特权,打着皇帝的旗号,动用任何手段。

    地方官管不了他们,巡察御史也管不了他们。

    沈念眉头一挑,看向殷正茂。

    “您的意思是,这次的十万两赈灾银会被挪用?”

    殷正茂点了点头。

    “老夫感觉这十万两赈灾银,能用到灾民身上五万两就算不错了!”

    “织造太监若如此做,南直隶那些官员真敢与之同流合污,不顾灾民死活?”沈念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

    “没有他们不敢做的,苏杭织造太监孙隆与南京守备太监王岳,眼里只有陛下而无百姓,整个南直隶其实在二人的控制中,他们知晓,十万两救灾也不一定能救出效果,故而一定会以皇差为先!”

    “不过,南直隶巡按御史曹正还算正直,希望他没有被同化,能上奏揭发一些事情!”

    殷正茂看向沈念。

    “子珩,老夫若拿着这些消息质问陛下,有偷窥内廷之事嫌疑,且陛下根本不会相信,只有待他们挪用了赈灾银后,再寻证据揭发他们!”

    “老夫令你来此,是想告诉你,若那两个宦官真挪用赈灾银用于织造,老夫查找到证据后,将与他们一斗到底,甚至不惜丢了差事,丢了命也要将冯保拉下来,张阁老忙于政事,过于疲累,无时间顾及此事,你一定要帮我,目前,陛下更听你的话!”

    殷正茂最是厌恶宦官。

    他没有成为首辅的打算,当下最大的愿望就是:使得宦官不得干政。

    宦官不得干政,皇帝就不会有那么多任性的行为了。

    这次若赈灾银真被两个太监挪用到织造上,他将不顾一切,死磕到底。

    “没问题!”沈念语气坚定地回答道。

    ……

    八月初五,十万两赈灾银全部运送至南京城。

    银两抵达中军都督府一刻钟后,苏杭织造太监孙隆便命人拉走了八万两。

    随后,南京守备太监王岳与南京守备魏国公徐邦瑞,依照张四维之策,将一万两用于修建堤坝,一万两用于买粮赈济灾民。

    修筑堤坝的一万两,他们交给了苏州知府周时安,要求其至少疏通一处堤坝,让一县百姓赞颂官府治水有功。

    买粮赈济灾民的一万两,他们交给了应天府知府郑嘉,要求其至少让南京城周边的百姓都赞颂官府救灾及时。

    ……

    八月初七,近午时。

    南京城外,雨势渐停。

    周边房屋田地被淹的村民都逃到了南京城外。

    此刻,各个城门前,都设有粥棚。

    有官府设的,有商人设的,有乡绅名流设的,有寺庙僧人设的……

    其中,南京城东门,正竖着八口大锅,里面煮着浓稠浓稠的米粥,其浓稠程度,不仅是插筷不倒,而且大口大口喝容易噎着。

    粥棚上挂着应天府的招牌。

    而在八口大锅前,排队站着甚多流民。

    不远处,应天府知府郑嘉坐在椅子上正拿着一把蒲扇扇风。

    他拿到一万两赈灾银后,知晓上面是让他做面子活儿。

    当即,他先拿出四千两塞进自己腰包里,美其名曰:应天府筹备银,以备不时之需。

    之后,他又拿出四千两让下面人分发给了城内的一些专写小报内容的文人士子,让他们写文写诗歌颂应天府救灾的成果。

    这些“文字”才是实打实的考绩。

    用不了两日,秦淮河妓馆中讨论的可能就是应天府粥厚,救灾成效远高于苏州府与松江府。

    至于底层百姓的口碑,他完全不在乎。

    被一些百姓骂是必然的,而这些骂声全都会被那些夸赞的诗文所掩盖。

    此乃他入仕多年所积累的经验。

    有没有政绩,不在于干的好不好,而在于宣传的好不好,以及是否听上面的话。

    剩下的两千两,他准备拿出一千两分给地方县乡的胥吏,犒劳他们救灾有功,而最后的一千两才是买粮食救灾的。

    有士绅、商人、僧人自费施粥,他的一千两只需花在南京城东门的八口大锅里,就能让许多人看到他救灾的认真与辛劳。

    待洪水下降到安全位置,他就准备下乡去慰问了。

    ……

    而此刻。

    手握一万两银,负责修筑堤坝的苏州知府周时安,身穿官服,卷着裤腿,已经在一处堤坝前开干了。

    他亲自动手,自然是让上面看的。

    他自留三千两银,又分负责河工水利的同知与通判各一千两银。

    他们分钱,不是纯粹爱财,而是谁不贪,就是不合群,大家对他就不放心。

    随后,他又用一千两银打点周边的文人士子使得他们为苏州府宣传,又用一千两银打点乡里的地痞无赖,使得他们让一些爱乱说话的百姓闭嘴。

    之后,他又将一千两银分给安排河工(灾民)修筑堤坝的一众胥吏,最后剩下的两千两银才是最终修筑堤坝的费用,其中还包括河工们的工钱与伙食费。

    他知修不好,也没想要修好,只要他安排的“百姓”夸赞他修得好就足够了。

    有上面撑腰,他丝毫不惧有人来查。

    这类豆腐渣工程就是做个样子,让百姓感觉官府在努力救他们。

    待洪水过后,要为百姓重建家园时,他再令商人众筹钱财,再令百姓自愿参与修建,到时组织有力的他又能获得一份“修筑堤坝有功”的民生政绩。

    如果殷正茂知晓,户部拨付的十万两白银,真正用在赈灾上的只有三千两银,他绝对会背着大刀杀过来。(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在万历修起居注不错,请把《我在万历修起居注》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