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违背祖宗的决定【4K】

    当众人的目光都看向自己时,说实话魏哲还是挺欣慰的。

    魏哲不怕他们有野心,就怕这些人连追求成圣的动力都没有,那样他就真无计可施了。

    其实有点追求是好事儿,否则这些士人到达一定程度后必然会陷入空虚。

    如今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反而能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

    最关键的是,有成圣这个目标高悬在上,这些人多少能会自我约束。

    无需太多,只要他们能提高十分之一二的道德下限,那简直是苍生之幸。

    毕竟在当下以及未来两千年时光中,士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华夏的统治阶级。

    这个群体的道德下限,那是真的能影响天下百姓的命运的。

    《荀子·强国》有云:

    堵不如疏,堵则溢,疏则顺。

    对于这句司空见惯的俗语,魏哲如今总算是明白了。

    因为这世上需要疏导的何止是洪水,过多的人力资源又何尝不是一种洪流?

    要知道眼下不过才公元二世纪,整个地球最庞大的政治体恐怕就是华夏了。

    假如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没错的话,眼下印度次大陆总人口也不过才一千万左右,并且在孔雀王朝灭亡之后就四分五裂,分成了一堆小国。

    至于古罗马的人口按照专家所言倒是有六千万……当然,如果他们确实有那么多农业耕地、并且有用能够比拟杂交水稻的优质粮种的话!

    不过有一点魏哲一直想不通,作为一个与大汉体量差不多的政治体,为什么古罗马的人口数据一直都只是推测,而没有切切实实的史料数据呢?

    甚至根据欧美历史学家自己的研究,古罗马竟然很少进行人口统计,能几十年统计一次竟然都值得大书特书。

    这点就很奇怪了,难道古罗马不需要收税么?

    要知道华夏之地自从始皇帝平定六国开始,便将各地户籍都纳入掌控之中。

    当年刘邦攻入长安,在所有人都争抢财货美人之际,唯独萧何抢先将秦朝统计的天下户籍、舆图搬到汉军大营,这才让刘邦在后来的征战中可以有的放矢。

    也幸亏当年萧何将这些数据抢救下来,否则最后恐怕免不了被项羽付之一炬。

    如此,魏哲也就没办法在洛阳藏书之中看见始皇帝二十七年的人口数据了。

    即便始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的漫长岁月中,只有那一年的户籍资料保存下来。

    说实在的,当他在藏书阁翻到那些数字时,整个人从头到脚瞬间都麻了。

    那是一种跨越岁月,见证历史的震撼与惊叹!

    或许是始皇帝开得好头,无论是前汉还是本朝都继承了人口统计这个习惯。

    并且还是一年一计,甚至是天下各郡每年上计数据的核心部分。

    不得不说,和古罗马的统治艺术相比,两汉的统治水平都有些过于先进了。

    但问题也就在这里,眼下华夏的版本有点太超前了。

    大量的人力必然导致大量的智力出现,如果这个也可以被计量的话。

    反正自文景之治后,这天下间的聪明人确实越来越多。

    没办法当官,这些人便绞尽脑汁寻找出路。

    或是钻研鬼神之事,或是沉迷长生,亦或者……研究如何造反!

    不夸张的说,正是有了这些智者的加入,汉人的造反才开始成为一门艺术。

    从口号到政治纲领,乃至于如何发展壮大都有了理论支持了。

    其中集大成者,必然要属太平道无疑了!

    一部《太平经》,半卷《屠龙术》。

    啧啧,这些道人若是放在印度或埃及,恐怕怎么说能也弄个国王、法老当当。

    只能说“原始道教”还是太过激进了,动辄就是造反,实在有点吓人。

    不过话又说来,这是坏事也是好事。

    还是那句话“堵不如疏”!

    与其当这些人吃饱了闲着没事儿干,不如引导他们做点实事。

    创造力也是力,虽然极难引导,但终究存在这种可能。

    一个聪明人没办法改变社会,那一千人、一万个、十万个呢?

    当数以百万个聪明的大脑都开动自己的智力,那将比单纯的武力还要恐怖!

    说不定等魏哲开创的大魏帝国灭亡了,下一个朝代便完全是另一个模样了。

    所以约束重要,引导也重要,后者尤其重要!

    正当魏哲想着该如何把话题引到这上面去时,却见一个青年士子大胆出列。

    “弟子扶风法正,拜见先生!”

    说来法正的年龄正好又比司马懿大三岁,今年刚好十九。

    其家乃关中大族,本来不至于来知行书院求学的,但谁让法氏倒霉呢。

    法正之祖名为法雄,一路从郡吏官至南郡太守。

    本朝安帝时青州有海贼张伯路作乱,袭扰沿海数郡,影响甚坏,故此朝堂急召法雄为青州刺史,调集幽、冀两州各郡兵马数万人征剿,最终击败张伯路。

    也正是从法雄开始,扶风法氏开始跻身士族之列。

    而法雄死后其子法真虽然没有出仕,但反而让扶风法氏更上一层楼,成为关西名门。

    原因无他,只因法真在经学上成就甚大,在对于诸子百家经典以及谶纬之学都颇有造诣,以清高而著称,乃是罕见的关西大儒。

    要知道在关系这地方族中出过两千石不算什么,但能出一个大儒就难得了。

    于是凭借祖、父积累下的底蕴,法真之子法衍年纪轻轻便“举孝廉”,后迁司徒掾、廷尉左监,眼看着就要化家族底蕴为政治资本了。

    却没想到扶风法氏在将要腾飞的前夜,法衍病逝在任上。

    这让法真这个老头深受打击,最早于中平五年去世,时年八十九岁。

    结果法正一个弱冠少年就这样早早的支撑门户。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随后扶风郡屡遭兵灾、战乱。

    再加上今年又正逢关中大旱,于是法正心一横,不得不做出一个违反祖宗的决定,举家迁往邺州,拜入知行书院门下。

    要知道知行书院可是古文经学的大本营。

    法正一个今文经学大儒的嫡系子孙上门求学,无异于叛出家门,认贼做父。

    这件事在在年初的时候,曾在邺城中引起过不少热议。

    不过法正此举却让书院诸多大儒十分欣慰,对他少不得也多有照顾。

    此刻见他站了出来,孙炎便低声对魏哲解释了几句。

    魏哲闻言一时也来了兴趣,当即淡笑道:

    “有何疑问,但说无妨!”

    不想法正果然不愧“腹有奇谋”之称,开口竟然没有询问成圣之事。

    只见他眼神炯炯的沉声道:

    “若后辈子弟可苦修成圣,那缘何迄今为止仅有孔圣一人尔?”

    “难道【今不如古】,亦或是【古不如今】?”

    此言一出,周遭的儒生顿时不由一愣。

    刚刚有些上头的大脑顿时感觉好似被浇了一盆冷水,瞬间冷静下来。

    毕竟法正说的确实没错呀!

    如果儒门后辈可以成圣,那么为什么一直无人做到的呢?

    甚至自孔子之后,儒家连贤人都很少再出,像孟子、荀子、曾子这样的先贤更是一个都没有。

    照这么看,不正是表明“今不如古”么?

    正是因为后辈资质比不上古人,这才一代不如一代。

    如此一来,“由凡入圣”岂不是一场虚妄?

    一时间,几位大儒看向法正的眼神那叫一个满意。

    这种胆气,这种资质,几位大儒瞬间都有了收他为关门弟子的想法。

    与此同时,一旁的大儒们也不禁有些为法正担心。

    因为他刚才的这番话无异于质疑魏公的见解,甚至有推翻魏公学说之嫌。

    如果一个不小心,这么好的苗子说不定都要夭折了。

    然而还不等他们开口求情,没想到魏哲却笑着点了点头。

    “不错,你能想到这点说明确实有点急智。”

    魏哲自然不会为法正的质疑而生气。

    毕竟这个问题法正现在不问,日后也会有今文经学大儒提出。

    眼下法正当众提出来,魏哲反而觉得正合时宜。

    于是略作沉吟,他便神色认真的解释道:

    “古今之世迥异,很多事难以放在一起评判。”

    “譬如春秋之时天下各城之外遍布野人,生老病死皆与国人不同。”

    “彼时野人别说是为国君效力,便是接受教化的资格都没有。”

    “然而当今天下,纵然乡野老农之子,亦能有机会读圣贤之书。”

    “以此来论,今胜于古!”

    “是故,古不如今也对,今不如古也对。”

    “吾此言,尔以为然否?”

    说罢魏哲便看笑容和煦的看向法正,完全没有生气的意思。

    法正见状心中也忍不住松了口气,对魏哲的胸怀感到佩服。

    其实他刚刚出声质疑也是在赌魏哲的气度,博一个出头的机会。

    而让魏哲记住自己的方式,自然没有比质疑更加深刻了。

    故此见魏哲这么一说,法正当即恭敬一礼拜谢道:

    “多谢先生开释,是弟子蠢笨了。”

    魏哲见状微微一笑,这才继续解释道:

    “其实古今之异与我等又有何干系?”

    “吾辈能否成圣,全在个人造诣而已,与外人无关。”

    “需知孔圣之道乃是确实无疑的,若儒门后辈无一人成圣才是荒谬!”

    见他这么一说,众人一开始还没有反应过来。

    但是心念一转,在场之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忍不住连连点头。

    确实,后辈儒生能不能成圣好像压根就不是什么【今不如古】和【古不如今】的问题,而是儒家道路是不是正确的问题!

    毕竟孔圣之道正确的话,那么后世必然能诞生第二个儒家圣人。

    否则,这岂不是说明他们儒家的道路有问题?

    当在场的士人想到这一点时,一个个算是彻底的对成圣之道深信不疑了。

    没办法,这都已经不是个人荣辱了,而是关乎信仰存续的问题。

    若他们不想信仰崩塌,那就得背负儒家的使命在成圣之道上不断探索。

    在这种情况,任何对魏哲理论的质疑都将成为对他们信仰的质疑!

    如果说在法正提问之前,魏哲之言还只是假设的话,那么在法正提问之后,魏哲今日的讲经便已然成为了钢铁一般的真理。

    这一点也不夸张,至少在场的千余儒生是这么认为的。

    可以说魏哲通过今日的讲经,已经将他的学说与儒家的正统性联系在一起了。

    今日的言论传出之后,古文经学有一家算一家都得给魏哲磕头。

    毕竟按照魏哲的理论,古文经学无疑是拥有“成圣之道”的。

    自今之后,天下有追求的士子恐怕都要投向他们古文经学一脉了。

    至于今文经学?

    没有了上升空间的他们,时日一久,在天下士林将再无竞争力。

    除非今文经学能再遇到一个“刘秀”,依靠朝廷的支持继续维持官学地位。

    否则今文经学的衰败,已经成为必然的结果。

    ……

    随着法正坐下之后,一时间堂中陷入难得的安静。

    或许是今日接受的信息量有点太大了,很多学子已经有些神情恍惚。

    与此同时,台上的魏哲看向司马懿、诸葛亮、周瑜、法正等人,心中却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有这四人在,知行书院的未来恐怕用不着他多操心了。

    辩经也好,和今文经学打舆论战也罢,以这四个年轻人的本事已经足够了。

    甚至这个阵容魏哲都有些太残忍了,毕竟这几乎就是新生代的顶配了。

    今文经学的那群老梆子们若是身体不好,恐怕多少得被气死几个。(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汉官不错,请把《汉官》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汉官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