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市井

    孟买的街道永远那么生机勃勃,很多外国游客会拿着相机着迷地欣赏外面忙碌而奇异的街景。

    一排排小店鳞次栉比,每一间都出售特定的商品,为这座城市提供微小而不可或缺的服务。

    为木制家具打蜡的、替人打字的、卖发油的、出售烟花爆竹的、卖洽巴提烤饼的、提供丧葬服务的、做手工皮鞋的.

    经营这些店家的已是他们的第四代传人,店开在底楼,店主住在楼上,象征性地付几十卢比作为房租。

    店面从上午十一点开门,直到晚上九点打烊。店主们和全世界的小商贩一样,最清楚上哪儿去买价廉物美的街头小吃,譬如玫瑰雪糕或西米露。

    当他们的外地亲戚来孟买游玩时,他们便是走街串巷最好的向导。

    而这些人的孟买一日游,大多以常去的马拉塔.曼迪尔影院看深夜电影作结。

    世代经营店铺的人们不足以富裕到搬离这里,也从未想过搬离这里。

    他们的孩子会继承家业,而他们的生意在英属印度时期就已开张,几十年来他们早已站稳了脚跟,在这城市一隅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舒适、熟悉、游刃有余。

    阿希什走街串巷的同时,也在默默思考哪些店适合摆一台VCD,又或者VCD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功能迎合这些店。

    所谓市场和营销,就是要彼此相互成就。他们得找到默契的那个点,这样才会让新产品一发就不可收拾。

    他们两个本来打算直接去贫民窟,不过在经过几家波斯餐馆时又停住了脚步。

    那里有一群人在唱歌,餐馆周围有许多人在鼓掌附和。

    阿希什挺喜欢波斯餐馆的,他经常去南孟买的纳兹咖啡厅,它在印度独立后开到了马拉巴尔山,拥有绝佳视野,收费却很低廉。

    他几乎每周都会去纳兹,坐在最高处的露台上,只额外收取十五卢比就眺望焦伯蒂海滩。

    他会挥手挡开馋嘴的乌鸦,边喝啤酒边和来自各地的朋友聊天。

    只可惜愤怒的湿婆军,容不下这种异域风情,尤其是来自波斯的东西。

    他们不顾纳兹主人的严正抗议,让政府将本是私产的土地强行收归国有。

    他们拆毁咖啡厅,在原有的地基上建起水质监控站。

    经营纳兹的利润太微薄,风景太温柔可爱,它根本不是粗暴的现代孟巴的对手。

    孟买的波斯人,大多是拜火教徒。他们是来自波斯农村,不富裕却异常勤劳,因宗教的缘故在家乡受到迫害。

    他们和生活在孟买的帕西人截然不同,后者虽同为波斯拜火教徒,但八世纪前后就迁来印度河流域了。

    在印度靠做餐饮谋生的波斯人专营烘焙和各类小吃。印度教徒有这样一种迷信:在街角开食品店不吉利。

    波斯的民俗却恰恰相反,他们便放心大胆把商店建在十字路口,笑迎四方客,商店醒目不说,采光和通风也好。

    波斯商店的装修多采用大理石台面和柚木靠背椅,墙上挂着落地镜和拜火教宗师琐罗亚斯德的肖像。

    店面深处有供客人洗手的台盆,上方张贴一系列“顾客须知”,由颇具幽默感的诗人尼辛串联成了一首打油诗:

    别忙于写信,您还没点单;请不要梳头,会弄脏地板;勿施恶作剧、经理正察看;不论何种姓、欢迎您再来;若有不周到、还请多包涵;若您尚满意、赏光多宣传;愿神赐福您、笑口每常开

    “阿希什,你是饿了吗?”见他发呆,达门德拉不禁问。

    “不,你发现他们在干什么吗?”

    达门德拉抬头看了两眼,“在吃东西,茶、咖啡、面包、波尔森牌黄油、椒盐饼干、蛋糕、烤饼、牛油餐包、全熟水煮蛋、馅饼、番红花手抓饭、羊肉手抓饭”

    “我看是你饿了。”阿希什没好气道。

    “天这么热,大家都想休息嘛。”达门德拉略微尴尬的晃了晃脑袋。

    多数人这时候去餐馆都是为了消磨时间,顺带避暑:在桌边就坐,点一杯茶,或读报,或看窗外的街头表演。

    和受中产阶级热捧的旁遮普或西餐厅不同,波斯餐馆无论是价格还是氛围都十分亲民,无需顾客节衣缩食方敢踏足。

    也因此,波斯餐馆的顾客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睡的是大通铺,吃的是茶水和烤饼。

    如果连烤饼都嫌贵,还有大饼可供选择。对劳动人民来说,这是最廉价且易有饱足感的食物。而加了一勺又一勺糖的茶水则是补充体能的好帮手。

    “吃饭的事等会再说,你发现了没有,他们都喜欢唱歌。”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印度三岁小孩一落地就载歌载舞。”达门德拉不以为意。

    “是,但人们在餐厅的时候,尤其喜欢唱歌。”

    “听到耳熟的歌曲,总忍不住跟着唱。”

    “对,就是这样。”阿希什眼睛一亮,他抓住了。

    “你想说什么?”达门德拉好奇的问。

    “你还记得在东大算了,你没去过。总之,我在那边考察市场的时候,有些VCD都带唱歌功能,叫卡拉OK!”

    “这听起来像日语。”

    “大概就是点唱机,同样是把歌曲录进光盘里。然后插上麦克风,就可以跟着音乐唱了。”

    阿希什越说眼睛越亮,苏尔电器今年正在推出音响和麦克风这种小电器,它们和VCD正合适。

    “你是想把VCD当点唱机,放进这些波斯餐厅里?”达门德拉瞬间就懂了。

    “不仅仅是波斯餐厅,就像你说的,印度人都喜欢唱歌,载歌载舞。我们可以跟老板说,VCD既能用来吸引顾客,又能用来赚钱。”

    “赚钱?”

    “是,花一卢比可以点播一支库马尔.萨努、猫王或宝莱坞电影的歌曲。肯定会有人感兴趣的,这是个好主意不是吗?”

    “可是我们的VCD没有点唱功能。”达门德拉摊手。

    “没关系,东大有。让他们加进去就行,下一代VCD就可以推出这个功能。”阿希什感觉自己是个点子王。

    “好吧,不过我肚子饿了。”

    “你刚吃了几个瓦达餐包,先去乔格什瓦里。”阿希什没理他。

    自从搬去了米拉路,他们已经很久没回乔格什瓦里。

    阿希什看着杂乱的贫民窟,颇有些怀念。达门德拉则有些不屑一顾,他受够了这个地方。

    他们一家七口人,当初就挤在一个房间里。

    怎么分配呢?他无聊的时候,甚至还在纸上画过图。

    他和他哥睡行军床,纸上是一个长方形,代表行军床。里面画了两个小圆圈,表示那是他和哥哥。

    两个弟弟打地铺,长方形的外头又多了两个小圆圈。爸妈睡厨房,所谓的厨房也就是房间再往里走几步的地方。

    纸上还画了一根线,上面写着“饭桌”,他妹妹就睡桌子底下。

    这就是乔格什瓦里贫民窟,普通人家的床位分配图,基本大差不差。

    这样的地方他怎么会怀念呢,米拉路才是人生的终极理想啊。

    话虽如此,两人对这里却是了如指掌。

    贫民窟脏乱差不假,但该有的都有。

    这里的人们从事各行各业,形成了在富人区看不到的神奇景象。

    比如装满贝壳的小房间,正有手艺人用贝壳做工艺品,把小小的灯泡装在贝壳里面。

    这里还有宝莱坞的打拼者,他认识阿希什他们。刚一见面就向他们夸口他最新参演的电影,说是一部“掺杂了黑帮元素的爱情片”。

    不过两人的最终目的地是地头蛇拉姆斯瓦米,他住在“王子赌坊”的楼上,专卖成人杂志,生意红火。

    他家客厅挂着好些他的相片,相片里的他留着大胡子,却完全没有笑容。

    阿希什他们进门的时候,拉姆斯瓦米正光着上身歪在床上,像只海豹那样腆着滚圆的肚子。

    “还在卖这些露骨的玩意儿?”阿希什打量他的小店。

    “我总得混口饭吃。”他边说边拍着自己的便便大腹,他的肚腹两侧各有一道很深的刀疤,像是生了一支足球队的女人肚子上的妊娠纹。

    拉姆斯瓦米有三个合法的老婆,不合法的则有十来个。他每说一句话都以“他妈的”开头,但阿希什进门后他没有这样做。

    阿希什是乔格什瓦里贫民窟飞出的金凤凰,人人都听说过他的大名。

    受他恩惠的人自然也很多,有的如今都搬到了苏尔员工社区,真正的中产阶级住所。

    为了表示尊重,拉姆斯瓦米改掉了自己的口头禅。

    其实以他的身家,完全可以在米拉路找个类似的公寓。只不过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离开贫民窟他就没有了代权。

    “有什么看上的杂志,随便拿。书也有,保证让你大饱眼福。”拉姆斯瓦米大气的挥挥手。

    “不够劲。”看了一圈,阿希什摇了摇头。

    “嗯?”拉姆斯瓦米从床上坐起来,“如果你想要,我这里还有更火爆的”

    他把手伸向抽屉,那都是店里的珍藏品。

    上面的人物,个个都是海鲜大商人,大方的掰给你看。

    “算了,今天我让你真正看看,什么叫攒劲的。”阿希什摆摆手。

    “攒劲的?”

    “对,你这里有电视吗?”

    “有,在房间里。”

    “那正好,我们进去。”

    阿希什朝达门德拉使了个眼神,后者立马抱着VCD进屋。

    老实说,他也挺想看的。(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在印度当老爷不错,请把《我在印度当老爷》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在印度当老爷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