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乐园

    巴鲁姆的朋友是谁?那些大腹便便的胖子,挥舞着警棍,走在马路上,滋扰那些摊贩,收取保护费的就是。

    他说的当然是那些警察。

    第二天巴鲁姆出钱请了一个当地人给他做翻译,北印度说印地语,班加罗尔说卡纳达语。

    他不会说当地语言,也不会说英语,只能找人翻译。

    他去了最近的警察局,手里拎着那只红色旅行袋,装出一副大人物的神情,不停地晃动着手中的包,好让那些警察个个都看到。

    他还把刚印好的名片分发给他们,且坚持要见他们的头,也就是警察局长。

    他们最后终于让巴鲁姆进了他的办公室,那只红色旅行袋起到了神奇的作用。

    他们的头坐在一张巨大的办公桌后,卡其布制服上别着闪亮的警徽,额头上贴着的红点代表着他的宗教信仰。

    他身后有三张神像,但都不是巴鲁姆要寻找的。

    不过,感谢神。那里还有一张甘地的像,放在角落里。

    巴鲁姆满脸堆笑,双手合十,将那红色旅行袋递给了他。

    接下来的事情,就和在无数印度警局或者官邸发生的那样,双方相谈甚欢。

    真令人不敢相信,你刚亮出钞票,所有的人就立刻能听懂你所使用的语言。

    是的,巴鲁姆说的是印地语,那个警察局长也用印地语和他交谈,而不是刚进门时高傲的卡纳达语。

    在巴鲁姆和局长讨价还价的时候,那张通缉令就在那里,而且上面还有他的一小张黑乎乎的相片。

    两天后,巴鲁姆给互联网公司曾经拒绝过他的那位好心的女士打了个电话,结果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她的出租车服务已经中断了,警察搞了一次突击检查,发现大多数司机都没有驾照。

    “我很抱歉,女士,”巴鲁姆说,“我向您表达我的同情,此外我也向您介绍我的公司,真理出租车公司。”

    “你的司机都有驾照吗?”

    “当然都有,女士。您可以打电话向警方核实。”

    她肯定给警方打了电话,然后又给巴鲁姆回了话。

    巴鲁姆认为警方肯定替他说了一些好话,结果他的公司按照英文的说法,就是“起步”了。

    哦对了,“萨蒂亚”在印地语里的意思就是“真理、真实”的意思。

    巴鲁姆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义,代表着他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和“自由”。

    萨蒂亚先生,您是一个伟大的主人。

    最初巴鲁姆也是司机之一,但他后来不再开了。其实他并不喜欢开车,与人聊天要有意思得多。

    仅仅半年功夫,他的出租车业务就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大公司。他有十六个司机,二十六辆车,分成了几班。

    是的,没错:某个人的四百万卢比,再加上勤奋努力,足以在这个国家创造出奇迹。

    如果将他的不动产和银行持股合在一起,巴鲁姆的身价早已到了相当于他当初从萨蒂亚那里借来的钱的五六倍。

    他甚至还为自己的公司搞了网站,上面有他的座右铭:我们推动科技前进!而且用的是英文。

    那崭新的二十六辆丰田凯美瑞,全都配备了夏天所需的空调,全都与著名科技公司签了约。

    哦对了,巴鲁姆现在也改了名字,叫萨蒂亚.尼沙坨。来自印度北方的企业家,现在定居在了班加罗尔。

    这些信息一同登记在了公司的官网上,他告别了自己的过去。

    巴鲁姆有时候觉得自己永远不会被抓住,那些鸡笼总得有人去冲破它。

    他不在意亚达夫家族的悬赏公告,他已经改换门庭:他现在成了可以在印度逍遥法外的那些人中的一员。

    每到这时,他就会抬头望着头顶的吊灯,只想举起双手高喊,声音大得足以通过客服中心的那些电话一路传到美国:

    我成功了!我已经冲出了鸡笼!

    可有时候,街上有人高喊“巴鲁姆”,他还会扭过头去,心想,自己的身份暴露了。

    如果被捕,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就算你把所有的棕色信封和红色旅行袋都给警察,他们仍然会继续敲诈你。

    某一天或许会有一个身穿制服的家伙指着他说,时候到了,巴鲁姆。

    不过,即使即使被关进监狱,即使要顺着木楼梯走向绞索,巴鲁姆也不后悔。

    只要能体验一下不当仆人的滋味,哪怕是一天、一个小时、一分钟,这一切也是值得的。

    西装革履的巴鲁姆收拾心情,端着红酒,慢条斯理的走向那个众星捧月的人物。

    “苏尔先生,经济特区简直是个天才的想法,我觉得真理出租车公司和您这边展开更多的合作.”

    苏尔置业下面的地产生意越来越多,除了几处商圈,还慢慢开始涉及市政建设。

    比如孟买沿街的绿化,还有月台车站的承包工作。

    这个城市的人口一直在爆发式的增长,即使孟买已经有了几十条贯穿全市的铁路,依旧拥挤不堪。

    每到早晚高峰时,交通系统就高速运转,异常繁忙。

    预订过印度火车座位的人对这个表达应该很熟悉:挤一挤。

    你和另外两名乘客相安无事地坐在三人座上,但一定会有第四以及第五个人凑过来,对你们说:“帮帮忙,挤一挤。”

    预订全不管用,三个座位五个人坐。你只好挤一挤,你别无选择。拥挤的孟买早已习惯了人群,不论是在车厢还是公寓。

    在西方,印度人居住的公寓里,往往会挤上一大家人,旁人不解,大感诧异。房东太太还会以“多两个成年人,多两分损耗”为由,扣下了一部分押金。

    但在孟买,无人质疑一间公寓能住几口人,亲戚、朋友、朋友的朋友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是理所应当的,至于怎么安排他们的起居,那得看各自的本事。

    大使牌轿车近来刊登在某杂志上的广告,很能说明这种风格。

    画面中是一辆冒雨前行的大使牌轿车,其简朴的造型酷似五十年代的莫里斯牛津车,宽大的进气格栅让它的车前脸仿佛永远保持着微笑。

    如同大象般看似笨拙实则灵巧可爱的大使牌并不宣扬简洁的外观设计、车内的真皮座椅、数字仪表盘、电子燃油喷射装置.

    相反,它的广告描绘了在滂沱大雨中顶着公文包匆匆赶路的行人,以及挤在轿车前排长椅上的两位乘客与司机之间的对话。

    “看,那不是乔希吗?”

    “对啊,我们把他也捎上吧。”

    “车里坐不下啦。”

    “别这样,我们总能挤一挤的。”

    多数国家的汽车广告侧重宣传的是驾驶体验,奢华的内饰,宽敞的空间,随香车同行、满足车主虚荣心的美女.

    但大使牌轿车不然,它不像休旅车那样强调绰绰有余的内部空间,而是坦言驾驶和乘坐大使牌的人会竭力腾出空间。

    换言之,它所宣传的集体空间是以一再压缩个人空间为前提的。

    在凡事信奉“挤一挤”的孟买,这也是人们唯一的选择。

    这种事很常见,在下班高峰时乘坐维拉尔特快,这可能是拥挤的市内火车线路中最难令人喘息的一趟车。

    你用双手扒住头顶的门框,前半只脚掌抵着门槛,大半个身体都露在高速行驶的火车厢外。

    乘客摩肩如云,挤到密不透风,你真担心被人潮顶出车外。

    “别怕。”有人会安慰你,“如果不小心把你推出去了,他们会再负责把你拉回来的。”

    又有人说:“就当自己是在牛栏里吧。”

    这就是孟买,极大之城。

    10月,福布斯发布了今年,全球富豪榜的完整榜单。

    印度这里有三人上榜,分别是安巴尼家族、普莱姆基和罗恩.苏尔。

    安巴尼家族的信实集团以石化和能源为主,总资产34亿美元,位列福布斯124名。

    普莱姆基,即Wipro软件公司的创始人,其财富估值69亿美元,排名福布斯第42位。

    罗恩.苏尔,福布斯官方只统计了知名度较高的苏尔电器(估值33亿美元)、苏尔置业(27亿美元)、苏尔港口(18亿美元)等重要资产。

    其他如刚开始起步的钢铁厂、存在感不强的水泥厂,以及零零散散的房产,合计估值4亿美元。

    总资产82亿美元,排名福布斯第33位,印度第一。

    这个榜单只能算是参考,其实偏差不小,比如庞然大物塔塔就非常低调。

    罗恩的资产也绝不止明面上这点,其他不说,仅仅是苏尔置业和港口就被远远低估。

    三座大型商圈,一座经济特区,这才陆陆续续投入商用,其巨大的潜力根本还没体现出来。

    最多五年,罗恩有信心把苏尔置业的价值提升六七倍,超过一百亿美元轻轻松松。

    还有苏尔港口,随着贸易进入旺盛期,利润只会越来越大。配上航运,翻个两三倍同样不是问题。

    至于钢铁厂和水泥厂,一个刚起步,一个主要在北印度发展,所以不引人注目。

    但福布斯的人或许不知道,苏尔家族在北方可是有“水泥大王”的称号。

    不过尽管被低估,但罗恩还是稳坐印度第一富豪的名头。

    印度对他来说,更像是乐园,而不是一个国家。

    PS:故事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开书时说要写印度的各个阶层、众生百态,勉强算是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

    因为上班的原因,连载大半年还是很耗精力的。现在人已经在晴岛,抓住了暑假的小尾巴,好好放松放松。

    不得不说,这里海鲜太生猛了,连吃好几天有点遭不住。

    等假期结束,回去再考虑要不要补写点番外,或是构思下一本书。

    题材还没想好,可能依旧是国外,或者其他也说不定。

    最后,感谢一直以来支持的书友,你们的认可是作者最大的动力。

    本书成绩九千多均,还差几百到一万,但自己已经非常满足,再次拜谢大家的支持!(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在印度当老爷不错,请把《我在印度当老爷》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在印度当老爷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