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感谢各位大人

    扬州府学作为扬州的最高学府,前来出席其府试动员仪式的官员有很多。

    地方官这块,扬州知府、同知、通判三位主官是必须要到场的,除此之外两淮巡盐察院署、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这两座设在扬州的盐业衙门也要派员参加,以示对地方教育事业的重视。

    后者作为大清最肥的衙门之一,每年还固定给扬州府学“赞助”1200两。

    也算扬州府学的金主了。

    所在地甘泉县及另一附廓县江都县则不必派人前来,因为他们得去县学参加仪式。

    说白了,级别不够。

    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的主官就是俗称“两淮盐政”的阿克当阿,其子官明被扬州知府内定为本届府试的案首。

    据说省学政衙门也拟将官明定为院试案首,从而使大清能够出现第一个满洲“小三元”,以应乾隆皇帝盛世无双之象。

    至于官同学能不能如愿乡试夺魁再冲击会试、殿试,那就全看运气。

    毕竟乡试明年举行,而明年皇帝不过大寿。

    属于天时、地利、人和少了天时,“三缺一”就不好说了。

    但不管怎么说能成为大清开国以来第一个满洲小三元还是足以自豪的。

    因此,于公于私阿克当阿这位从三品的大员都要来扬州府学搞一搞联谊活动,只不过阿大人这会不在扬州,而是去了新兴场视察一时半会赶不回来,故而只能由副使马维军代表他出席府学的冲刺仪式。

    马大人的二公子马志和也在府学读书,不过没有参加今年的府试,原因是马公子成绩太差,差到马大人都不好意思给儿子同府学打招呼搞暗箱操作。

    马大人自己的计划是过两年给儿子捐个监生,再花钱买个七品官做做。就是儿子不做官,这些年他也捞了不少,够儿子败的了。

    随便败,只要小兔崽子能给他生十个八个孙子就行。

    心态还是很开明的。

    两淮巡盐察院署的主官就是民间俗称的“巡盐御史”,此职在前明时乃是以京中监察御史充任,定为正七品。后职权日重,凌驾于都转盐运使司之上。

    不过本朝康熙年始巡盐御史不再从监察御史中选任,而是从内务府直接调任,或是由内务府出身的官员担任。

    究其原因便是清朝并不将盐税视为国库正项收入,而是视为皇家私人进项,不管收多少钱一律进皇帝私人账户归皇家支派使用。

    康熙晚年,两淮盐政的职位便一直由汉军正白旗出身的曹寅、满洲正白旗出身的李煦两人轮流把持,二人同时还担任江宁和杭州织造。

    也就是江南江北最大的两个钱袋子全归皇帝本人所有。

    此事在雍正和乾隆亦成定制。

    既然两淮盐政必须是内务府的官员出任,那负责监察两淮盐政的当然也得是内务府的人。

    自己人好说话嘛。

    真要弄个汉人官员监察盐政,不是自找麻烦么。

    现任巡盐御史郑博文便是内务府包衣出身,担任这个职务前不过是内务府营造司的一名没有品级的笔贴式,因为给和中堂的大管家刘全老爷修房子表现出色,刘老爷一开心就给赏了个巡盐御史的肥缺。

    都不必跟自家老爷和中堂商量,左右一个七品官而矣。

    当然,郑御史每年在任上捞的钱不管多少都必须固定孝敬刘老爷十万两,短于这个数郑御史就得挪窝。

    任务还是很重的。

    扬州知府方维甸是新官上任的贤臣之后,同知崔景和通判汪鸣泰则是在基层熬了不少年头的技术官僚,前途跟年轻有为的方知府无法相提并论。

    上回吏部来人给赵安办理升职手续时,就是同知崔景陪同来的府学,崔同知为人看着倒也不错。

    通判汪鸣泰则没见过,至于知府大人,赵安觉得还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好,因为这位方大人明显看不上他。

    要不是他把娄老师给拿捏住,说不定真就叫二人联手剥夺他这副考官的权力了。

    除了几位文官外,还有个武官也要来府学联动。

    这位就是被扬州百姓称为“参府老爷”的游击将军。

    游击将军前明那会叫扬州营参将,顺治时改为游击将军,驻地就在扬州北门的老教场,衙署就叫游击署。

    参府老爷手下管着整个扬州府的绿营建制兵,大约三千多人,虽然平时基本不和地方衙门交道,但府学的事参府老爷是必须来的。

    现任参府老爷姓赵名德汉,祖上是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的汉军八旗,还得了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爵。

    就是世事无常,二十多年前乾隆老太爷不知哪根筋搭错了要把汉军八旗撵出旗人队伍恢复为民人。

    民人,也就是汉人的意思。

    一开始老太爷是打算一次性把汉军八旗全撵走,结果反对声音太大,不得不搞成分批出旗。

    赵德汉家就是最后一批出旗的,时间是乾隆四十八年。

    祖上拼死拼活的好不容易当上旗人,结果子孙后代又给皇帝恢复成汉人,那帮被出旗的心中委屈可想而知。

    赵德汉也委屈,好在祖上几代存了不少积蓄,为了不让自个及子孙后代从此沦为民人,就砸了笔钱给自己买了个游击官衔。

    驻防在扬州也挺好。

    不过带兵打仗什么的赵老爷是不会的,唯一爱好就是跟几个养着的文人骚客吟诗做对子,没事瘦西湖上荡个舟,大运河上喝个酒,勾栏唱个小曲。

    小日子美滋滋。

    好文,自然就尊敬读书人,如此一来教育界的大事那势必就要参加。

    何况赵老爷还是扬州最大的官,他那买来的游击将军可是正三品的大员。

    赵安这边,鉴于这也是他担任教授以来的头桩官方大事便格外用心,紧急召集相关人员对相关接待流程作了重要指示。

    更是通知黄老板那里做上等席面两桌,中席四桌,燕窝烧烤、鱼翅海参什么的一样不能缺,总之,只吃贵的不吃好的。

    另外再请台戏班子,好让前来府学参加活动的领导们酒足饭饱之余有个消化时间,顺便再加深一下感情。

    这一算起码三百两开支。

    钱不是问题,先欠着呗。

    只要是花在刀刃上,钱在赵教授眼里就是王八蛋。

    当天下午全校所有教职工在校长大人号召下紧急出动对府学进行卫生大扫除,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一律要打扫到位。

    茅房的标准是飞的苍蝇不能超过五只。

    好一通忙活,把教职工们累的够呛,效果却是肉眼可见的好。

    真就是焕然一新!

    第二天,除了代表省学政衙门的娄老师是坐着府招待所公车提前来的外,各方官员就跟事先约定好似的准点坐着官轿于辰时三刻抵达。

    跟赵安的三人官轿不同,人家坐的最低都是四人大轿,看着又气派又宽敞,间接又加剧赵安往上升一升的强烈念头。

    看着纷纷从轿中下来的“飞禽走兽”,等在府学门口的赵安不知道是紧张,还是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或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让他竟是搓着手道:“感谢各位大人百忙之中抽空莅临府学指导,鄙人代表府学全体同僚对各位大人的到来表示真挚的感谢!”(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清妖不错,请把《清妖》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清妖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