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两真的过份了,单以粮价计算,换算下来起码几百万钞票。
按克重算的话,一克几块钱,差不多也这数。
往上送份材料还不是直接送到最高层手中就要收几百万钞票,要价是有点黑了。
搞的赵安很是肉疼,这要把钱出了不就等于他这大半年白忙活了。
没当官前穷光蛋,当了官还是穷光蛋,这官还不如不当呢。
而且也不确定对方能否把事给办了,故而在那一脸踌躇的样子。
郑大人是什么出身?
内务府包衣出身。
包衣就是伺候主子的奴才,且是世代的奴才。
这个出身决定了郑大人特别的会察言观色,也特别的理解人,就是很会替人着想,要不然能被放到两淮巡盐御史位置上么。
“赵大人你甭嫌贵,跟你老实说,我给你找的那位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贵人,只要那位在皇上身边把你今天做的这些事一说,赵大人觉得这一万两值不值?”
乐呵呵的说完,郑大人忍不住还打趣了赵安一句,“赵大人上回花一千两就官升五级,这回花一万两不得上天?”
“.”
赵安动心了,真要有贵人把他的事在老太爷身边提上一嘴,就老太爷那糊涂劲,可不就上天了么。
也不指着跟上次一样官升五级,升个两三级弄个五品官做做也是可以的。
五品官基本就算大清的中层干部了,于地方只手遮天不敢说,但绝对脚一抖地面就要震三震的。
干出点成绩来再花钱猛砸便能冲击省级位置,冲击成功后跟老太爷的直线距离也就两三级喽。
说不得真就能把那根龙头棍请出来号令百万帮众了。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也是可行的,然而赵安还是有顾虑,轻咳一声弱弱问人郑御史道:“不知那位贵人是?”
“嗳,”
郑大人右手一摆,一脸不高兴道:“这个你无须打听,总之,你若愿意出这一万两,郑某就替你把事办了。你要不出,这事就当我没说过。
出还是不出你赵大人自个想,毕竟这是你自个的事,我这也是出于好心帮你一把,可不是冲你那一万两银子来的,这一点你赵大人得搞清楚。”
完了,像看嫩雏般瞥了眼赵安,“赵大人刚做官没多久,有些规矩可能不懂,不过时间长了赵大人自然就懂了。”
得,这是一点底都不透。
也是,当中间商的哪个会蠢到让客户越过自己跟甲方直接碰头呢。
官场上不就讲的就是越神秘越好。
如果郑博文不是正儿八经的巡盐御史,赵安估摸这家伙大概率是个政治骗子。
现在看来,多半是政治掮客。
替背后那位贵人捞钱,也替人平事的存在。
思来想去,鼓起勇气问了句:“如果这事办不成,那这钱能退么?”
底线是办不成至少退八千两给他,另外两千两就当你喂你这条狗了。
结果人郑大人二话不说直接起身,一边掸袖子上的灰一边无所谓道:“赵大人如果不相信郑某,那咱们就没必要谈了。”
“别,别,我不是那个意思,郑大人千万别误会。”
赵安被搞的很被动。
寻思有枣没枣打一杆再说,好歹也是个巡盐御史,应该不会收钱不办事。
真敢黑了这一万两,就赵安这小鸡肚肠的性子,肯定趁这家伙下班时打他个埋伏。
只是赵安又不想自个出这钱,便委婉跟人郑大人表示手头没这么多现银,可否通融几天。
郑大人也爽快,给了赵安三天时间筹钱。
为何这么爽快?
因为这一万两也是白捡的!
当年康熙为何要让内务府的人把巡盐御史这个位子也给包办了?
除了方便往内务府捞钱外,就是把这个本该监察盐政的衙门变成如同江南织造一般的特务衙门。
再具体点,两淮巡盐御史实际就是皇帝在江北的耳目,于地方所见所闻都要定期写成报告递内务府管理大臣处,再由内务府大臣捡要紧整理上报御前。
这个制度被雍正、乾隆爷俩给继承了下来。
报告内容除了地方天气、物价、刑名、灾害、舆论及官员隐秘之事,有时候也要报告一些能让上面感兴趣的事。
要不然未免过于枯燥,不易引起重视。
上面要觉得这事报告的好,写报告的人自然会得到奖赏。
引申到赵安这里,其实就是今天府学搞的这些事让郑御史眼前一亮,觉得很有必要报告给上面知道。
要不然上面从其它途径知道扬州出了个“忠教授”,反而要责怪他这个御史办事不力了。
那么,原本就应该报告的事变成收一万两替你报告,这叫什么?
这叫卖了你小子,你小子还得替我数钱说声谢谢呢。
至于为何不是收一千两,非要收一万两呢?
那就是身价问题了。
郑大人的报告是送给内务府大臣和中堂的。
和中堂不值一万两?
刘全老爷那起步价都得三五千两呢。
浑不知自个被郑博文“骗”走一万两的赵安,很是殷勤的请郑御史到楼上雅座用餐。
楼上包间几位大人都到了,围着知府方大人和参府赵老爷在那有说有笑,府学的马学正也在边上陪着。
见校长大人上来了,赶紧悄悄挪到一边,好让校长大人充分融合进这欢快的气氛当中。
工作餐吃的很丰盛,酒桌上盐政衙门的副使马大人还主动跟赵校长谈起他儿子学习成绩。
不是求赵校长做些有违学官品德的事,就是单纯发牢骚,说自家这崽子成天就知道玩,压根没将学业放在心上。
“不瞒教授,我真不指望这小子能有多大出息,但他好歹也给我这个当爹的考个秀才是吧.现在可好,甭说府试了,他连县试都过不去,我寻思实在不行过两年给他捐个监得了。”
几杯酒下肚的马副使并不介意在校长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他没有求校长给他家孩子开后门的意思。
做官其实跟做人一样,只要心中无欲无求,心态就摆的正。
赵安随口道:“捐监的事倒也不必着急,其实若想贵公子学业突飞猛进,我这个教授倒也有点办法。”
“噢?”
一听这话马副使顿时上了心,忙放下筷子询问赵教授有什么妙方。
妙方赵安肯定是有的。
无非是集中突击,题山题海外加军事化管理。
这套模式是不能保证学生能考中乡试成为举人,但绝对能保证学生通过童生试成为秀才。
原因在于童生试的考试内容主要都是死记硬背,而乡试及之上的会试考的就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学生对经典的理解。
既然是死记硬背占多,那题海战术当然就有效果。
说白了,只要你马大人舍得让儿子吃苦,赵教授就能把你儿子从一个年级倒数的差生突击提高到年级前十名。
前提是不管学校怎么搞,不管你儿子怎么叫苦,你这个做家长的都不能干涉。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赵安给这个模式安了一个十分现代的名字,就叫童试强化班,并拍胸脯保证只要上了强化班的学生他这个府学教授敢保证九成升学率。
十个学生出九个秀才!
“强化班?”
马副使细细琢磨赵校长跟他说的强化办法,越想越觉得对,自家那兔崽子之所以不肯学不就是因为平日对他过于纵容么。
而之前不管是府学还是州县的官学,对学生都有“散养”习惯,就是老师每天除了把该教的教了便不怎么过问学生。
是否能理解,又是否能考出成绩来,完全看学生自身是否肯学,又是否有过人天资。
如此,自然导致大多数学生无法在举业上取得突破。
但若按赵校长说的办法去教,去强化,让学生一天到晚除了读书还是读书,脑中想的也尽是圣人教诲,能不出成绩么。
“若府学真打算办强化班,还请无论如何给我家那孩子一个名额.”
从前因为儿子不肯学没办法才放开心态的马副使不想失去让儿子走上正途的好机会,委婉表示只要赵校长能将他儿子领上正道,以后有什么需要他马大人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赵安自是求之不得,就强化班思路跟人马副使进一步沟通。
二人对话很快引来对面参府赵老爷的兴趣,好奇询问教授跟盐政副使在聊什么。
马副使自是如实说了。
“童试强化班?”
在座的官员听了马副使转述的强化班学习方式后,不禁都露出了凝重表情,尤其是知府大人更是陷入深思,之后果断开口说道:“赵大人所说的强化育人思路深合本府之心,若府学真要开设强化班,一切开支府里全力支持。”
看着难得支持自己的知府大人,赵安心道便宜你了。
真要十个学生出九个秀才,可不就是你方知府最大的政绩么。
强化班是要搞的,钱也是要收的。
因为赵安想办的是官员士绅子弟特训强化班。
借读费加强化费,不多,一个收五百两就行。
嫌贵,不好意思,出门左拐有普通班。(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