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生入太和,死入太庙

    有知府大人表态,有众多官员支持,府学搞借读的事自然没有问题,何况府学怎么办学也不关他们地方官的事。

    只要不违反朝廷规定的学籍问题,不触及地方官教化利益,谁会多事呢。

    何况借读、强化虽是赵安用来敛财的手段,却能从根本上提高扬州府的整体教育水平。

    假设以往一年出一百个秀才,今年一下出五百个,你说这成绩会不会让地方官为之集体兴奋,振臂高呼赵校长千岁?

    真就是校长站着把钱挣了,地方官也站着把官升了,学生累着把功名考了。

    不是双赢,是参与各方全赢。

    别提这么一搞,当官的、地方有钱人和士绅都“欠”了赵校长一笔恩情。

    没有赵校长大胆的教育革新尝试,他们家那帮玩物丧志的孩子能有机会进市重点,能有机会成材?

    做梦想屁吃呢。

    考中秀才的学生再有考上乡试、会试的,回忆青少年时期如何迈过秀才这一科举门槛时,肯定要想到在扬州府学的强化岁月。

    虽然苦,但真出成绩啊。

    搞不好赵安将来还真能成为大江南北人人歌颂的老宗师。

    虽然,他不稀罕。

    他连文华殿都不屑的进,因为他的理想是生入太和,死入太庙。

    爱新觉罗要是不挪窝的干活,只能死啦死啦。

    结束愉快的午餐后,赵安回到府学就把马学正、童训导等业务骨干召集到一块,就强化班、普通班做了一个系统性解释,并做了细致划分。

    也没啥区别,就是一个收的钱少,一个收的钱多。

    初定强化班三个,普通班七个,每班招收学生40人。

    这是第一期,第二期明年开春再招。

    毕竟,新政策落地都要有个适应时间,总结出经验后才能大力推广。

    一开始就一窝蜂的收,很容易忙中出错。

    赵安给了个大致参考价,具体由马、童二位拟定。

    先前老马已经安排人去江南聘请名师了,等名师们就位强化班就能搞起来。

    扬州府学保管有近百年来的童试卷宗,嫌少还能请省学政衙门协调一下江南各府的试卷,总之,有的是试卷供赵安搞题海战术。

    前明的试卷没法搞,都被乾隆的禁书政策给焚了。

    《四库全书》修撰以来是录多少书便毁多少书,也就是收入库中一本,便要禁毁一本。

    录入库中之书也要如修《明史》一样,册册经十人核验,卷卷要百人过目,绝不使任何有损大清的文字于书中出现。

    一些重要经典也要加以修饰篡改,方能入库。

    前后毁书目录1500余种,毁禁书籍120万卷之多。

    书都没了,更别提什么考卷。

    就是有遗漏的也是深藏在某个地方,哪里搞得来。

    也没必要搞,现有试卷足够。

    只是一个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了,收上来的钱是入府学公账呢,还是另外做笔账。

    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教导处主任童训导。

    很专业的问题。

    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不约而同的选择另外搞个小金库。

    府学的账一分为二,公账仍由“会计室”掌握,但创新得来的款项一律由校长大人本人支配。

    小金库就设在校办,由校长大人刚刚委任的校办主任王校吏负责,收上来的银子则找一家大钱庄存着,这样也好随支随用。

    为让属下学官和教职员工们安心,也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赵安定了一个蛋糕分配比例。

    如小金库有100两的话,那首先提取20两作为活动资金使用,这笔资金是固定不变的。

    剩下80两提出20两用于给全体教职工发工资(涨的那部分),尔后再提20两用于全体教职工的福利。

    哪些福利呢?

    没具体,反正只要是过节就发东西,不过节校长大人心情好也发。

    小至米面油炭,大至猪肉粉条、绸布头花卫生纸,反正只要是教职工们家里用得着的,校长大人都发!

    毫不吝啬。

    生孩子、娶媳妇也可以发。

    也就搞不出计生用品,不然赵校长铁定亲自给员工媳妇们发个套。

    想法是福利至少是工资的三倍,唯有如此才能体现他这个校长对员工们的好,也能让员工们对他这个校长发自肺腑、死心踏地的爱戴。

    剩下的40两校长大人拿一半,几位学官拿剩下的一半,余下的10两则由全体吏员瓜分。

    非常公平公正的分配方案。

    方案也表明校长大人没有食言,他真就不是独享,因为100两拢共就落20两到校长兜中。

    做官做到如此清廉地步,恐怕大清所有官员加一块也就寥寥数人吧。

    另外考虑到教职工也有亲朋好友子弟读书的需要,赵安又特别允许教职工有借读福利。

    就是教职工推荐的学生就读可以减半收取学费。

    普通教职员工一人一个名额,吏员两个,学官三个。

    校长大人无上限。

    虽然事情还没搞,但种种福利措施的出台再次将赵校长送上了府学热搜榜第一。

    校长本人无意接受员工们的崇拜和感激,因为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办。

    给巡盐御史老郑一万两的事。

    钱是英雄胆。

    赵安实在是舍不得把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汉钱都交给老郑,因为这笔血汉钱他打算用于贩盐的启动资金,这个买卖初期需要的启动资金不小的。

    两个县太爷的加入再小打小闹,挣的钱都不够分的。

    没钱怎么办?

    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甘泉县那两位冤大头。

    第二天特地派人将二位老领导请到了府学,并将情况简短与二位说了下。

    “什么,一万两!”

    丁县尊和宋教谕都被这个价格惊住,继而不约而同表示不是他们不愿意帮忙,实在是二人因为议罪银的事已经欠了一屁股饥荒,纵是有心帮赵安打点上面好直达天听也掏不出这钱。

    “你们一个是知县大人,一个是教谕大人,区区一万两挤一挤怎么也能凑出来吧?”

    赵安不太高兴,想了想可能觉得他这样做是有点对不住人家,便就降了些,意思二位老领导凑个八千两给他也行。

    “没有,一分都没有!”

    丁县尊一口回绝,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不是他不知道帮赵安直达天听的好处,实是今年县里本来就多事,又是摊派又是水灾的,搞的他这个知县大人收入锐减。

    而且为了赵安这王八蛋又贴了一万两议罪银进去,搞的都欠了银庄五千两利子,眼面前真是无能为力。

    “要真有贵人能帮赵大人在皇上那提一嘴肯定是好事,就是这钱下官真凑不出来,不过嘛”

    宋教谕不敢像知县大人般直接拒绝,于是给赵大人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可以去借。

    跟钱庄借高利。

    借?

    赵安愣了下,他之前是打算转正之后跟钱庄借钱看看能不能买个小吏做做,但他如今靠着真本事被老太爷提拔为七品官了,又不急着买官,干嘛要借呢。

    钱多蛋疼么。

    宋教谕却在那极力介绍借钱的好处,说如今当官的哪个不借钱,这事没什么丢人的。这一万两真能让赵安再升一升,那绝对是占天大便宜的。

    “实在不成你就去借吧,大不了本县跟宋大人替你担保,本县先前借的那家钱庄是内务府开的,利息虽然贵了些,但掌柜的蛮会做人,绝对不会给客人添麻烦,甚至客人要有麻烦的话还能帮着解决”

    丁县尊也觉得赵安还是借钱的好,要不然拆东墙补西墙的也不是回事,出于好心将自己经常借的钱庄推荐给赵安。

    “内务府开的?”

    原本没打算借钱的赵安改变主意决定借钱,当天下午就在丁知县陪同下前往那家名为恒利的钱庄。

    知县大人带来的客人钱庄肯定要热烈接待,一听还是府学的赵教授那就更加热情了,掌柜亲自出面办理业务,给二位贵客倒茶后便询问教授大人打算借多少。

    丁知县开的口,笑道:“石掌柜,赵大人打算借一万两,你们看看能不能少要点利子,本县可是你们的父母官,这点面子肯定要给吧?”

    “大人的面子自是要给的,利子就给八折吧,不过一万两有点多,赵大人虽是府学教授,但.”

    但什么,石掌柜没有明言,无非是府学教授不比地方实权正印捞的多,一万两借出去哪天能还上呢。

    “放心吧,赵大人还不上这钱还有本县呢,难道你石掌柜连本县也信不过?”

    县尊大人说这话时心中多少有些委屈。

    委屈在哪,一时又说不上来。

    大抵是觉得自己堂堂知县沦落到给个昔日下属临时工做担保,反差太大吧。

    闻言,石掌柜何等精明之人,忙笑道:“既然丁大人开口,一万两就一万两请二位稍候,在下这就让人过来给赵大人签单子。”

    说话间,掌柜就要出去叫具体经办伙计过来,一直没说话的赵安却于此时放下茶碗摇头道:“一万两太少了,本官想借十万两,能不能借,不能借的话本官就回去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清妖不错,请把《清妖》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清妖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