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5 知己难求

    由于不需要介入刑部具体的工作内容,张岱这分察也察得很快,结束了文书卷宗的审察之外,他又在刑部下属诸司溜达了一圈。

    眼见时间将近正午,他便结束了今天的督察,顺便与相关人员约定好明天相近的时间把需要检察的文书呈送到他的号房里去,然后便准备离开。

    “堂下已经备好餐食,张侍御是否留此用餐?”

    吏员见张岱要走,便又开口询问道。

    张岱听到这话,脑海中顿时泛起那坐定之后都不能平展开两臂的号房,当即便连连摇头。真要留下来用餐,还不知刑部会拿出什么鬼东西来招待他。

    他们御史台伙食在整个皇城诸司都出了名的好,才不能留下来再继续遭受刑部虐待呢!

    他回到御史台公厨用餐完毕,顺便整理了一下对刑部的分察报告,接下来便又往户部而去。

    午后时分,户部官署内外不再像早间那么拥挤热闹,只是张岱来的并不巧,当司主官往中书门下奏事去了,户部这里并没有招待他,只有人将他引到侧廊去便不管不顾了。

    有了上午时分在刑部的遭遇,张岱心里也清楚无论尚书省这些人表面上是何态度,内心里都还是比较抵触接受御史台的分察监视,再加上他还跟户部有的人并不是很对付。

    刚才走进户部官署的时候,他便见到韦恒那货在廊下跟吏员们交头接耳、不知在吩咐什么,他受此冷落倒也并不意外。

    好在张岱并没有被冷落太久,他在侧廊下坐了约莫有一刻多钟,便见到新任的户部侍郎裴耀卿自门外行入进来。

    裴耀卿并没有留意到侧廊等候的张岱,先是径直入堂,当听到吏员进奏张岱前来分察的事情时,他眸光骤然一亮,又阔步走出堂来,站在廊下左右张望一番,旋即便见到侧方行来的张岱,当即便对张岱连连招手,脸上的喜悦也是溢于言表。

    “入京后忙于职事,还待得闲后往燕公邸上拜访,顺便请见张侍御,不意张侍御今日便主动来见!”

    待张岱走到近前来,裴耀卿入前一步拉着他的手便往堂中引去,一边走着还一边笑语说道:“张侍御你的事迹与高论我都闻名多时,早便想结识你这位少年俊才!

    日前经东都入京时,我曾访问那位周义士之后,听其所言其父凡所谋划俱为张侍御袭得,今日既来,我要细问旧论,还请你不要厌烦!”

    裴耀卿在封禅之年担任济州刺史,因为知顿得宜本来应当受召入朝,不过开元十四年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朝中人事板荡,裴耀卿便又被任命为宣州刺史,前往江南任职,并负责将江南的漕米物资输济北上。

    一直等到宇文融拜相,举荐裴耀卿继任户部侍郎,裴耀卿才得以返回朝中,任命五月下达,又传递到江南,直至六月底裴耀卿才得以归朝正式任职户部侍郎。

    裴耀卿之所以对张岱如此热情,就在于旧年张岱铜匦投书所进献的那改革漕运之计。

    张岱当年是托以周良之名进献此计,而裴耀卿在途经洛阳时,便忍不住访问周良之子周朗,但是从其口中却没有获得什么有用的讯息,入京之后又忙于职事而未暇去访问张岱,此时在官署中见到之后,他的心情自是颇为激动。

    张岱见到裴耀卿这个治理漕运的一代名臣,心中也是深感喜悦,而裴耀卿对他的热情态度也不免让他颇感羞惭,毕竟当年他所献计还是借用了历史上裴耀卿的种种设想,颇有盗其功名之实。

    因此在面对裴耀卿的热情招待时,张岱也是保持着非常恭谨的态度,向着裴耀卿深揖为礼道:“当年所献或曰善计,然亦不乏脱离实际、未足翔实之弊。裴侍郎久参漕务、总于江南漕情,想必更有宏计,下官亦应俯受指教,于侍郎面前实在不敢夸智!”

    “我虽然参事日久,但却也只是躬于庶务而已,总揽宏计未有,所谋俱未出于张侍御所进旧计。可惜当年那位周义士已经身死王事,如今只能再讨教于张侍御,盼能有所启发。”

    裴耀卿在堂中与张岱分席坐定之后,便从身边掏出一份卷轴来,一边摊开一边对张岱说道:“这漕运之计我誊录全文,并将各地河渠仓邸诸情皆有收录,今与张侍御略论事则……”

    大唐漕运之弊,张岱绝不是最先意识到的人,当下时流对此便已经颇有思考。像是分级运输、广置粮仓等种种思路,前代贤臣便已经多有尝试,而等到裴耀卿拜相之后又进行了一番系统化的总结与推行。

    安史之乱后国运中衰,河北、河南等财赋重地全都遭受重创,江南的漕米物资等更成了维系大唐政权的命脉。虽然也涌现出刘晏等一系列的理财能臣,但最基本的财赋输济渠道,仍是由裴耀卿所奠基。

    裴耀卿在一众开元宰相当中或许并不是最为知名者,但是他在位期间所主持的工作,却是给大唐帝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张岱来到这个世界后,也接触到众多时流名臣,这些人固然也有勾心斗角、争权夺势的一面,但他们各自也都拥有立足于时代、深思时弊、构建良策的行为。

    甚至就连他屡屡缠斗的李林甫,也有着许多针对时弊的谋略计策,只是在其茫然不觉的情况下便被张岱盗用了。

    面前的裴耀卿在讲起漕运相关事宜的时候,也是两眼熠熠生辉。尽管张岱已经先其一步针对漕运做出了纲领性的总结,但裴耀卿也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而是在此框架之下进行了更周全具体的考虑。

    “江南湿弊,物难久储;河北事繁,宜加体恤。皇朝所以久安,在于奉行天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损补之道,在乎漕运。筋骨劳损,气力衰减;精血困滞,性命难长……”

    裴耀卿眼下虽然还没有入掌中枢,但是也已经在地方上辗转多年,对于各地民情物情都有着深刻的认知,也意识到需要凭着中枢的调度之能让天下各地有所互补。

    江南人力既然难加组织役用,那就要通过物资的输给针对河北、关中等地力役沉重的现象加以补偿。广拥天下,是为大唐,如果各地不能做到互补长短,甚至人为的制造撕裂,这不异于自残。

    裴耀卿拉着张岱侃侃而谈,表达着自己针对漕运改革的各种构想,而张岱也不时的引用一些后世的观点加以补充。

    这种由历史当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高度凝结着时代的智慧,哪怕只是一两个观点,都足以点破裴耀卿脑海中积存多时的疑惑。

    两个人一个有着丰富的一线经验,另一个则有着高度总结的观点,融合起来顿时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彼此越谈越是高兴,以至于裴耀卿将其余案事都抛在一旁,属员几次入堂奏事都被其不耐烦的摆手屏退,然后便继续与张岱进行话题讨论。

    “往年得誉以神童,如今潦草半生,凡所经历自谓有得,但却杂乱无章、不知何以总叙。六郎是我知己,掏心捋肠,使我疑惑尽解、思绪顿开,当真相逢恨晚!”

    不知不觉,裴耀卿早已经下堂来与张岱对坐于一席,聊到激动处更是忍不住握着张岱的手连连感叹道。

    张岱固然没有裴耀卿那么沉醉于这场谈话,但通过裴耀卿对时事的讲述而在脑海中寻找合适的观点加以总结,也是大感收获颇丰。

    他主要活动在两京之间,就算之前往河南河北游历一程,也都是走马观花匆匆一览,对于州县之间的了解自然不如裴耀卿这么深刻具体。

    这真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人的智慧阅历终归是有限的,若能从其他人那里学到对方一些知识的精华,要比自我的探索便捷了无数倍。

    “下官年未弱冠、恐有狂想,今听裴侍郎半生之智,如醍醐灌顶,幸甚至已,虽未尽得,余生不惘也!”

    张岱也忍不住频频作揖,向裴耀卿致以诚挚谢意。

    两人这里恍若无人的交谈,让户部其他人也都大感惊奇,不知道他们何以如此投契。

    至于心中对张岱怨念颇深的韦恒,看到这一幕更是吃味不已,明明裴耀卿是受其表兄宇文融所荐,何以对张岱如此垂青赏识?莫非是心持异计,准备别投?

    他见两人相谈多时仍未有罢休之意,于是便索性直往门下省而去,将此间情况尽数告于宇文融:“裴侍郎能够归朝,皆仰相公之力。今相公方欲借用其力而大展抱负,其竟心持两端,还能信之?”

    宇文融听到这话后,便也微微皱起了眉头,想到近日所闻张说与邓国公张暐互动密切,于是便沉声道:“你持我手书再返户部,邀此两人一同归家叙话!”(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协律郎不错,请把《大唐协律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协律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