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谷,俗姓朱,僧名虚白,字虚谷。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与吴昌硕、任伯年、蒲华齐名。
工山水、花卉、动物、禽鸟,尤长于画松鼠及金鱼,时有“晚清花鸟兽第一家”之誉。
平心而论,第一有些夸张,但虚谷的艺术造诣极高,市场的认可度也极高,作品价格基本与吴昌硕,任伯年齐平。
如果是松鼠,那基本要高一半,乃至一倍。
没道理同样面积的扇面,吴昌硕的《岁寒图》估价三十六万,更受市场欢迎,以往成交价格更高的虚谷的《松鼠图》没人要?
看他一脸的想不通,叶安宁小声解释:“这一幅去年也拍过,西冷秋拍,底价才九万,但最后流拍了!”
林思成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
“一是字体,虚谷颜柳兼修,又融入隶书,笔力挺劲冷硬。但这上面的款识秀丽宽瘦。二是纸,扇面不是晚清皮纸,而是用化学方法漂白的木浆纸。三是墨,浮于表面,没有渗到纸中……”
“当时征集时,送拍的客人还和估价师吵了一架,坚持要上拍。然后,拍卖公司就把鉴定特征写在了图册上,最后估价九万,依旧流拍。今年客人又来送拍,估价更低:三万五!”
林思成怔住。
虚谷除了是画家,还是金石家,书法家,故宫的概述中称他:以金石入画,兼融五体,内秀于中。
说直白点:拿刀刻印刻习惯了,写出来的字偏于冷硬,这也是虚谷日常书写的习惯。
但好歹是书法家,且兼各家之长,不代表他只会写冷和硬的字。有时候,他的不但会秀,还会润,更会瘦。
比如这一幅:
又比如这一幅:
是不是想瘦就瘦,想秀就秀?
无非是他留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极少,寻常鉴定,只能根据他画作上的题跋和留款对比,自然就觉得差别太大。
其次再说纸:晚清时期的中国确实造不出来工业化的木浆纸,但外国能造。
就比如扇面用的这一种,来自日本,时称“王子洋纸”。1880年左右,就在苏、杭并上海一带大批量销售。便宜,耐用。
最后再说墨:这是进口的洋烟墨,主要成分是石油基炭黑,既不渗,也不透,且稳定性极高:耐磨、抗光,抗紫外线。
乍一看,就跟刚写上去的一样。
林思成想了想:“但上面还有两方章:一方“镜塘心赏”的钢印,一方“卫士”的边章。”
“估价师说:《镜塘心赏》钢印的位置不对,不应该盖在松鼠背上,应该盖的留白处,所以应该是仿作后加的。卫士是骑边章,只有一半,无从可考……”
林思成默然。
镜塘即钱镜塘,晚清民国时期上海的大收藏家,鉴定家。建国后,他捐给国家的名家字画、印章有数千件。
而《卫士》这一方并非无从可考,只是知道的人少:这是民国时“上海第一收藏家”、鉴定家、著名画家、教育家吴湖帆的鉴藏印。
建国后,他受聘上海文管会,担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文物鉴定收购委员会委员。这方印全文为《文物卫士》,专用来官方调拔文物。
所以这幅画应该是钱镜塘旧藏,建国后捐给上海文物部门。之后吴清帆鉴定,入库收存。
至于钱镜塘为什么把印盖松鼠背上,这幅又是怎么流出来的,林思成不知道。但至少他敢肯定,这两方印肯定是真的,这幅画,也是真的。
特别是这两方印,比什么名家留跋、留印好使的多,因此林思成才敢说,这幅扇面至少拍上百万。
转念间,竞价才到七万,只剩最后两位。
林思成点点头:“叶师姐,拍!”
叶安宁双眼微亮:“好!”
稍等了等,一位放弃,拍卖师开始叫价,只叫了一口,叶安宁举起号牌。
又拍了两轮,最后落锤,七万八。
兄妹俩对视了一眼:翁同龢加虚谷的扇面,这都二十万了,这俩是借了多少钱?
拍卖继续,赵之谦、边寿民、纪晓岚、刘墉、文徵明、蒋廷锡、恽寿平……一位比一位有名。
流拍的很少,其中有好多林思成都感觉有问题,但依旧能竞拍好几轮,不少甚至破了最高估价。
就像乾隆和康熙的御笔对联,一个拍了四十二万,一个拍了六十万。
又拍了几幅,然后进入第一个小高潮: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归庄图》。
这位很有名,著名的《盛世滋生图》卷(又名《姑苏繁华图》,全长十米,收藏在辽宁博物馆),以及举世闻名的《乾隆南巡图》卷(全长一百六十米,收藏在国博),都是由他所作。
查以往的上拍纪录,徐扬的作品均价应该在每平尺十五万左右,去年嘉德春拍,《摹虎神枪记图》拍了四十三万。
前年匡时秋拍,《仙野清话图》拍了一百二十万。
但这一幅光是起拍价,就是八百万,开拍一分钟就破了千万。
原因很简单,乾隆御题,且留钤印。
然后,再看鉴藏印:乾隆御览之宝(朱)、石渠宝笈(朱)、宝笈三编(朱)、三希堂精鉴玺(朱)、宜子孙(白)、嘉庆御览之宝(朱)、嘉庆鉴赏(白)、宣统御览之宝(朱)。
乾隆的印盖了两方,嘉庆的印也盖了两方,宣统一方。除此外,石渠宝笈收录了两次,三希堂也收录了两次。
但并没有过多的纠缠,叫到一千零八十万,再无人举牌。加上手续费,一千两百四十三万。
与之相比,刚刚拍完,同样盖有帝印的乾隆和康熙御笔,就跟笑话一样……
又零零星星拍了几幅,来到今天拍卖会的第二个高潮,清四王。
王原祁的《仿黄鹤山樵山水》图,两百五十三万落锤,加佣金两百九十一万。
王翚的《水村图》,三百一十一万落锤,加佣金三百五十八万。
但轮到王翚的《吴山积雪图》,又是一路飙飙飙。
赵伯恒捏着号牌,一脸懵逼:他师傅给他交待过,六百以下尽管举。但他只是从椅子底下拿了个号牌的功夫,竞价就突破了八百万。
这还拍个毛?
看着那几张熟悉的面孔,林思成不知道说点什么好:看到这几位进场的时候他就猜到,今天估计得杀个血流成河,但没想到,能惨烈到这种程度?
暗暗叹着气,价格飙到八百五十万,举牌的人越来越少,最后落锤,八百六十八万。算上佣金,接近一千一百万。
林思成瞅了瞅:人不认识,他也不知道是不是哪一家提前安排的。
再之后,林则徐《致朱为弼有关江南漕运的重要信札册》、恽寿平仿古山水册分别上拍。
王齐志和赵修能只是望了望,他俩甚至还不如赵大。赵大虽然没来得及举,至少把牌捞了起来。他俩牌都没来得及拿,价格就飙过了他们的心理价位。
林则徐信札两百六十四万成交,恽寿平画册一百一十二万成交。
又陆路续拍了几幅,终于轮到了郑板桥《行书七律诗》。
当屏幕上放出图片,会场内先是静了一下,随后又嘈杂起来。
“这幅画纸不对……”
“墨也不对……”
“前天预展,好多人都说是赝品……”
听到议论声,叶安宁挤了挤眼睛,意思是稳了,十有八九,能以底价入手。
林思成叹了口气。
之前,他也这么觉得,但看看刚才追《吴山积雪图》的那几位,一个比一个专业。
别说底价,能以底价的三倍入手,林思成就心满意足。
看了看屏幕,林思成比了个四。
叶安宁睁圆了眼睛:四什么,四十万?
但起拍价才十二万?
但她只是狐疑了一下,拿出手机,飞快的发短信。
将将发完,就有人举牌。然后是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
会场上乍然一静,就连台上的拍卖师也跟着愣了一下。
专家鉴定过,这是赝品,怎么还有人拍?
但时间极短,前后不过几秒,他猛的回过神,开始报价。
扫了一圈,林思成又是一叹。
举牌的那位,在京城文物商店下属文化分司工作,第二位在京城文史研究馆,第三位在国画馆。包括还没举牌,但看样子跃跃欲试的那几位,林思成都认识。
按辈份,其中有两位他还得叫师兄。专业不说,自由裁量权还极大。
今天想得手,就得出绝招。
想了一下,他招了招手,压低声音:“安宁姐,你那两位朋友,哪个胆子大一点?”
“肯定是阿之(秦若之)。”
“你这样,让她们这样,这样……”
叶安宁不停点头。
两人头对着头,声音极低,兄妹俩只当这俩又在商量拍什么,都没在意。
嘀咕了好一阵,叶安宁又发了一条短信。
而就是两三分钟的时间,竞价已到了十八万多,比起起拍价,已涨了一半。
“十八万两千……十八万四千……十八万六千……”
拍卖师正在报价,突然,秦若之站了起来,声音极是清脆:“四十万。”
会场里骤然一静。
都有点懵,包括拍卖师,也包括宾客。
愣了好一会,拍卖师回过神:“这位小姐,如果你喜欢这一件,举牌就可以,按一价追加(每次加价同样的价格)。如果志在必得,可以和会场内的助理沟通……”
“这样的吗?我明白了!”秦若之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又坐了下来,“麻烦你,到四十万的时候提醒我一下!”
拍卖师又愣住,所有的客人全愣住:这不是捣乱吗?
特别是刚才举牌那几位,跟吃了苍蝇一样:这还怎么往下拍?
他们的心理价位,也就三十万左右,而这位已经喊出了四十万,那这牌还举不举?
拍卖师更难受,他已经预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叹了口气,他伸出手,做了个请的姿势。
但怪异的是,竟然没人举牌了?
秦若之左顾右盼,看没人动,她轻轻的举了一下拍。
拍卖师再次叹气:“十八万八千!”
除了她,还是没人举牌。
就知道会这样?
拍卖师又叹了口气,开始叫价:“十八万第一次,十八万第二次,十八万八第三次……”
直到落锤,依旧没人举牌。
卢梦不明所以:“哥,这是怎么回事?”
“还能怎么回事?刚才举牌的那几位,都觉得这幅字不值四十万,自然也就不竞价了!”
“原来这样?那接下来呢,四十万成交?”
“怎么可能?最后叫到十八万八,就只能十八万八成交。说直白点:买家确实可以出高价,但必须和举办方沟通,由拍卖师报价,她报的不算……”
贞真看了看秦若之,“当然,你要觉得有便宜可占,或是不信她真能追到四十万,还可以从十八万八往上加。但万一过了心理价位,她如果不跟,那就等于砸到了自个手里。”
卢梦愣住:还能这样?
“这不捣乱吗?”
卢真没吱声:确实算捣乱,还有恶意抬价的嫌疑。如果查明和卖方有关,绝对会被清出去。
但秦若之肯定不是,举办方也知道她不是。
因为这一件能上拍,纯粹是卖家为了搞新闻恶心人。别说他没安排什么托儿,连他自个都没来。
所以卢真也很奇怪:明明是一幅赝品,为什么这么多在人拍?
转念间,会场内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走了过去,估计在提醒秦若之。秦若之连连点头,应该在说自己第一次来,不懂之类,估计又做了保证。
算是个小插曲,拍卖继续。
林思成又和叶安宁头对头,嘀嘀咕咕。
“徐悲鸿的《喜鹊鸣柳图》……你昨天不是说,那幅画看着不大对吗?”
“放心,有人托底,但收着点,就举一次。”
“哦哦……”
叶安宁点着头,又拿出手机发短信。
又过了一小会,屏幕上换了图片:
底下备注着两行字:徐悲鸿(1895~1953)喜鹊鸣柳图。
附廖静文(徐悲鸿夫人)先生鉴定证书。
起拍价二十五万,但应者寥寥,就三四位。
拍到二十八万,就再没人举牌了,拍卖师刚叫了一口,秦若之举起了号牌。
场内随之一静。
拍卖师愣了一下,按例报价:“二十八万两千!”
刚报完,又有人举牌,加两千。
不过并非之前的那位,而是新买家。
但怪的是,秦若之又不跟了。
拍卖师再次报价,连叫三次,木槌“当”的一下。
刚举牌那位盯着秦若之,脸都绿了:郑板桥的假字你都敢出四十万,这幅这么真,为什么不跟了?
但二十八四……老子是托好不好?
他妈的,这还怎么往下拍?(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