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去信中阳里

    白渠在开挖的时候,泾阳县才开始建设,此县落成也不过两年,如今县令一职还空缺至今。

    不仅没有县令,而且也都是当初迁入关中的平民,这两年却没什么乱子,一直都很稳定。

    这让萧何挺好奇的。

    正在看书的萧何听到不远处有话语声,抬眼看去见到了有人正在与看守这里的秦军说着什么。

    之后,就有秦军提着一个篮子快步走来,打开篮子是四碗热乎的面,又道:“这是章小子给你们吃的,面里加了姜,我们关中的秋雨很凉,吃了驱寒。”

    原来,刚与秦军说话的人是章小子。

    萧何心中暗暗记下。

    甲士从篮子中将面端出来,就提着空篮子离开了。

    先将面吃完,再将碗中的羊汤喝完,也让五脏六腑有了暖意。

    吃罢一碗面,萧何继续看着手中的书,也不知道到了夜里的什么时候,秋雨依旧在下着。

    这个村子的守卫依旧森严。

    直到有了睡意后,萧何这才放下手中的书。

    翌日,等萧何睡醒时,见那对年轻的夫妻已不在这里了。

    “半个时辰前走的,他说他们要去的云中郡路途遥远,要接着赶路。”

    萧何走到屋外,眼前的景色一片湿漉漉,天空还在飘着细雨,两人戴上斗笠背着包袱就继续朝着渭北赶去。

    只是萧何刚走两步,就听到了身后的远方传来了说笑声。

    回身看去见到了后方有不少人正在走向敬业县,他们三五成群,男女老少皆有。

    见萧何停下了脚步,曹参也回头看去,见到了成群的人们正在涌入敬业县。

    “传闻,敬业县有个很大的作坊,可以容纳上千人。”

    萧何又望向敬业县,看了片刻之后,收回了目光继续往渭北走去。

    新设置的泾阳县就在三原县与高陵的交界,三个县挨得很近。

    从离开渭南,萧何与曹参先是经过频阳县,来到泾阳县已是第二天的早晨。

    秋雨总算是停了,总算是有了阳光,萧何走入泾阳县,这里只有一个小村子,并且村子的房屋破落,道路泥泞。

    人们的衣着单薄,还在忙碌地搬运着粮食。

    曹参走在一旁神色有些不痛快,好不容易考得了一个县丞的位置,来到泾阳县却没有人来迎接。

    萧何倒是一路上无言,泾阳县看起来是个很穷困的县。

    比潼关与渭南各县差太多了。

    两人走了一段路,才在这个村子的北面找到了县府,县府坐落在白渠边上,县府看起来很大,也像是新造的,可门前就只有一个正在昏睡的门吏。

    曹参唤醒了这个门吏,门吏的年纪看起来有五十岁出头,说着地道的关中口音。

    见到来人他用关中口音低声抱怨了三两句,但当他见到曹参与萧何都是带着佩剑的,顿时客气了起来。

    可在等曹参说明了身份,这个门吏终于行礼了。

    门吏推门而入一边道:“萧县丞,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与我说,我是老乌,村子里的人叫我乌伯。”

    “乌伯?”

    老乌笑着道:“昨晚家里事多,没睡好,我就坐在门前睡着了,萧县丞莫要见怪。”

    初来乍到,曹参也知道就算是自己身份再高,也不能跋扈,对方一看就是关中的老吏,还是要客气一些。

    老乌领着两人走入县府,他又道:“以前,张府丞就是在这里主持开凿的白渠,后来白渠建好了,张府丞也走了,就留下了这座县府与我这个老汉,我们县是三县之中最大的,也是人口最多的……”

    老乌一直在边上说个不停,萧何与曹参看着县府的里里外外。

    “此地就只有你一人?”

    “只有我一人,此县新设,许多事还要等着县丞来吩咐。”

    人少一些也有人少的便利,萧何不觉得这是难事,他和曹参慢慢做事,也能够将这个县建设好。

    没有县令,萧何就是这个县最大的官吏。

    当天夜里,两人就在县府内住了下来。

    收拾一下,其实这个县府并不差,曹参煮了两碗粥,他道:“听老乌说明天他会去咸阳,可以去领米面。”

    萧何颔首,继续书写着。

    曹参看着信中的内容,又道:“这是给刘季的信?”

    “不止刘季,还有中阳里的县令,你我的亲人。”

    闻言,曹参在一旁坐下来,他有些想中阳里了,想吃中阳里的稻米。

    不过一想起刘季,曹参就三两口把碗中的粥喝完,他又道:“这信要是真到了刘季手中,他肯定就把孩子送来了。”

    萧何道:“我许久不见刘肥与刘盈了。”

    曹参叹息一声,自顾自去休息了。

    这里不比潼关,在潼关吃住不愁,每天吃得好,其实住得也不错。

    但在这里吃住就只能简单一些,曹参也不会做吃食,熬了一些粥还有一股糊味。

    翌日,早晨时,萧何走在村子里看着村子各处的情况,这个村子建设得很整齐,像是他们用最少的土地,建设最多的房子,而后节省出更多的田地,用来耕种。

    看罢村子里的情形,萧何又去看白渠的情形。

    因曹参要看着县府,如若村子里有事他也可以先去主持,就没让他跟着。

    如今正值秋季,沿着白渠各处的入水口都关上了,如今的白渠内的水位很高。

    萧何知道,这是关中特有的秋汛,每年秋汛的时候,河水的水位也会上涨,正如公子扶苏在书中所写,关中是一片河道纵横的平原。

    关中因河流而兴,也因河流导致水源分布不均,换言之旱地也有几万顷,靠近水源的田地被淹也是常有的事。

    治水在关中就是最重要的事。

    萧何走到白渠的石碑旁,看到了石碑上的刻字,其中就有公子扶苏宣造四个字,以及下方参加建造的人名。

    萧何又看到了张苍,少府丞张苍。

    这个名字最初是在潼关的书籍中看到的,白渠的石碑上确实刻上了这个名字,都说这位张苍也是荀子的弟子。

    站在白渠边,举目看去田野连成一片。

    秦是因田地而强大,现在的大秦也一样,因田地而富裕。

    公子扶苏在渭南,用五年时间开辟了敬业渠,让关中多增加了万顷良田

    当年郑国建设了郑国渠,又让关中多了数万顷田地,而如今公子扶苏又建设了这条白渠,它又可以养活数十万人口。

    公子扶苏是真的在治水,并且治水也有了十分了得的成效。

    萧何回想着楚地的情形,现如今的楚人即便是当初皇帝东巡时,也有很多楚人想要复楚。

    萧何也不知道自己出来的这两年间,楚地是否会有变化。

    只是眼下,萧何需要作出足够的成绩,希望将来的自己能够回到楚地建设楚地。

    或者是让更多的楚人来到关中,再让更多的楚人回去建设家乡。

    萧何能想到的也只是这些,回去的路上心中一直想着潼关的情形,并且反复想着如何建设泾阳。

    泾阳与潼关不同。

    潼关挨着函谷关,其位置就造就了潼关的人口繁盛。

    泾阳则不同,泾阳处于关中平原的腹地,四周没有能够接壤的城关。

    回到县府之后,乌伯真的带来了许多米面,甚至还有一袋钱,这些都是丞相府给的。

    萧何将这事都交给了曹参去整理,便开始了建设泾阳的准备。

    虽说泾阳没有潼关那样的位置,也没有渭南的沃田,即便是有了白渠的灌溉,想要养好田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萧何看过此地去年的粮食收成,按照关中各县的水平来说泾阳县的粮食产出依旧是在贫县水平。

    对此,萧何并不觉得这些难题会难住自己,虽说是公子扶苏调任的县丞,但此时此刻的萧何,才真正看到公子扶苏出的题目。

    这个泾阳才是公子给的题。

    萧何望着咸阳方向,站在泾阳县的最高处也看不到咸阳的,远望之下只能看到咸阳的北郊,在北郊一条驰道,听说这条驰道直通北方的长城。

    那位叫韩信的年轻人就是从这条路去的北方。

    在泾阳的这半月间,关中又下了一场秋雨,老乌除了是一个门吏,他还能做得一手好吃食。

    曹参与这位老乌相处久了,才知道老乌家里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一想到当初第一次见到老乌,就看他坐在县府门前睡着,憔悴的样子,曹参一想到自己暗地里还数落过对方,还有些过意不去。

    老乌是一个鳏夫,他的发妻十年前就过世了,他四个儿子已成家了,还有一个小儿子去了西北从军。

    当年老乌在战场拼杀,得到了战功,才有如今的田产来养活这一大家子。

    老乌说他最遗憾的事就是当年在外打仗,没能见到妻子的最后一面,现在他的儿子与他过得不和睦,每一次见面都是争吵。

    老乌也只能搬到泾阳来住。

    这是有关老乌的事,萧何见曹参听了这个故事最感动,他就快与老乌结拜成亲兄弟了。

    咸阳,秋雨刚停歇,扶苏来到老师的家中做客。

    李斯亲自为公子煮着茶水,他道:“张苍说他离不开茶了,现在臣也是如此。”

    冲泡好的热茶还在冒着热气,扶苏道:“有人说北方战事或许在即,我们该增收赋税。”

    李斯饮下一口茶水不言。

    扶苏观察着这位老师,这一年间老师又更老了几分。

    “这两年的事……扶苏谢老师支持。”

    李斯道:“公子不必如此。”

    扶苏又道:“今年的考卷中,我有意增添了几道赋税的题目,有人说国家庞大就需要更多的赋税养活更多的大军与官吏,还有人说国家想平稳就要减免赋税。”

    扶苏又道:“赋税不能减免。”

    李斯稍稍蹙眉。

    “我并不是要增加赋税,而是希望赋税更合理。”

    赋税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自秦一统天下以来,各地的赋税都是按照秦律征收的,此事应该说给皇帝听。

    他李斯与公子在这里议论国家赋税,未免有些逾越了。

    在内心中,李斯的忠心在告诫他,公子还不是皇帝。

    ……

    PS:请个假,小张早睡一晚陪陪家人,今天暂更一章,欠着的更新记在账上,小张会努力补上的。(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秦人的悠闲生活不错,请把《秦人的悠闲生活》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秦人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