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司马欣也就任由萧何参与河堤修建之事。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也不短,咸阳的一道道调令来到了潼关城,许多人都要被指派去各地为官。
萧何站起身,拍了拍案上的账册,这是他回报司马欣的。
这一个月间,萧何帮着司马欣完成了河堤修建的筹备,其中包括民夫,工匠与粮食,包括石料,并且河堤修建已开始了,往后只要按照所写的流程进行,河堤修建就不会出岔子。
在关中处理这些事比在楚地方便多了,萧何只是让司马欣写一道文书,该到了的辎粮与人手最晚三天就能到。
这让萧何有一种感觉,在关中为吏该是十分谨小慎微的,任何一道指令他们都不敢怠慢。
不像楚地,有时春季的政令送到各地,到了夏季才会筹备好。
萧何收拾了一番心情,见曹参已将屋子收拾干净,在外面等候。
外面的天色看起来也快下雨了。
萧何走出屋外,对背着包袱的曹参道:“走吧,去渭北当值。”
曹参道:“不告知郡丞吗?”
“不用了,调令不得延误,我们只能走着去,早点到渭北,早点安心。”
“是。”
渭北郡是新建立的,与渭南隔着一个咸阳。
渭北就是渭水的北面,也是咸阳的北侧。
那里是一个新建设的郡,司马欣说那里的几个县都是新建立,是施展身手的好地方。
萧何还问过司马欣,他与曹参怎么分在一个县里任职。
原本,萧何有所准备,这一次调令下达,他们会各自去不同的地方,可是偏偏却分到了一起。
对此司马欣没有回答,他说你们都是公子扶苏亲自任命的。
公子扶苏,亲自任命……萧何心中暗想着走到潼关城门下,望着咸阳方向,他现在很想去咸阳,去看看那位公子扶苏是什么样的人。
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可能像他们这样的人一辈子都见不到公子扶苏。
就像是这一次通过大试的娄敬,他来关中数年从未见过公子扶苏。
萧何还听说,娄敬有一个好友叫作毛亨,毛亨此人就在潼关城中教孩子们诗文,他见过公子扶苏,但也只见过一次。
娄敬怎么都没有想到,他通过了大试,却还要前往河西走廊任职一个县丞。
好似这一次调令中最高的就是县丞,萧何也得到了县丞一职,而曹参是县里的文掾。
曹参问道:“不向郡丞告别吗?”
曹参对司马欣真的很感激,想当面谢谢对方。
萧何道:“不用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萧何知道他给司马欣帮了一个大忙,看着正在修缮的河堤,该还的人情也还清了。
如今,终于没有负担地离开这里了。
萧何道:“快赶路吧。”
曹参回道:“是。”
这一次落选的一千人中,有两百人选择了入军,有一百人选择了去支教,余下的都离开了。
离开了也好,总要有人离开了,他会将这一次考试的结果告知天下,以及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是不是真的可以为官。
事实没错,真的可以为官,只是要竞争。
萧何一路走着,他觉得公子扶苏终于达成了他的目的,并且还会以此为大秦的将来打下根基,以后的秦之官吏,就该都是这样来选拔人才。
人才应该是公平选拔的,萧何在公子扶苏的政令中学到了以前没学过的经验。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只有秦能够施行,因历代秦王用人都是看重才能的,而不在意一个人过往的名声,如范雎,张仪。
也正是以前的秦国有过这些人,公子扶苏的这种政令能够得以施行。
这仿佛是一个先天就适合秦国的方略,而且十分契合秦律的用人标准。
萧何心中这么想着,原本就阴沉的天空忽然下起了秋雨。
两人一路跑着来到了敬业渠边的一处草棚中,这里还有几个路人正在避雨。
不知不觉,已走到了商颜山下,再往前就是敬业渠的起点。
曹参拿下斗笠,放下了包袱,用干草铺了铺就坐了下来。
萧何喝着水望着这漫天的远处,关中平原开阔得一眼看不到头,远方的景色都被淹没在雨中,雨声淅淅沥沥。
“看来这场雨三两个时辰不会停了。”有人抱怨了一句,看来也是从潼关去别的地方任职。
曹参看到了熟人,问道:“韩信?”
韩信抬眼看向呼唤自己的人,道:“敢问……”
“我是曹参,我们在潼关城见过好几次。”
韩信摇头,他真的不记得有见过曹参。
曹参比划着,在冬天与夏天,他们见过好几次。
韩信根本记不起来,他在书库当值,每天要见的人数都数不清。
说了好一会儿,见对方怎么都想不起来,甚至都不愿假装认识,曹参觉得此人多少有些不识好歹。
不过韩信的身边有一个女子,她也提着包袱。
两人相依而坐,看起来是一对年轻的夫妻。
萧何道:“是调往何处?”
韩信回道:“我要去云中郡。”
闻言,曹参顿时来了精神,他反问道:“北方草原的云中?”
韩信颔首。
萧何道:“我叫萧何,在渭北任职县丞。”
见对方行礼了,韩信也起身道:“我叫韩信,前往北方云中郡,在军中任职校尉。”
校尉只是一个军职,具体在军中做什么,还要看具体的安排。
韩信又看向身边的对萧何介绍道:“这是我的发妻,我们本是淮阴人,上月才成婚。”
萧何道:“原以为军中军职只能靠战功获得。”
韩信笑着没有多言。
萧何与曹参都没有看过韩信的考卷,虽说司马欣可以调取所有人的卷子,但秦廷的官吏还是会首先保护这些卷子,只有那些叫嚣之徒的卷子会被拿出来。
司马欣更是忍无可忍了,才会将卷子拿出来示众。
不到万不得已,秦廷是不会拿他们的卷子示众的。
韩信会被派去北方肯定与他写的卷子有关,甚至包括自己的调令,这一切都是公子扶苏的安排。
雨势越来越大,直到入夜也没有要停的意思。
有人已冒雨离开了,却有两个少年人匆匆跑入了这个草棚。
那个年纪稍小的少年道:“章大哥,我就说今天要下雨,现在回去晚了,该如何是好。”
“还能如何?无非就是多磨一桶豆花。”
“很累的。”
章敬满不在乎地道:“我自己磨就好,不用一起受罚。”
叔孙通惩罚的方式很简单,无非就是磨豆腐。
老夫子自然不会惩罚公子,只会用没有照顾好公子为由,去惩罚章敬。
章敬对此不觉得有什么委屈,对他来说老夫子如今的这些惩罚,他觉得不疼不痒。
意识到草棚内还有几人,两个少年停下话语。
曹参以前就是县吏,而且还是管刑狱的,他十分擅长观察人,通过这两个少年的言行就能猜出大概,问道:“你们两个是敬业县的人?”
公子衡没有回话。
章敬道:“当然是。”
公子衡坐在一旁,伸手接了一些落下来的雨水,章敬大哥的力气十分了得,三五个成年男子联手,都不一定是他的对手。
以至于,草棚内的这些人公子衡没放在心上。
曹参又问道:“小兄弟,你们敬业县是不是有个叫叔孙通的老夫子。”
“你们是哪里人氏?”
“我们是楚地来的,刚通过考试,要去渭北就职。”曹参一边说着话,目光观察着年纪更小的一个。
说话的虽说是大个壮少年,但很明显这两人的主心骨一定是那个小少年。
曹参见不管怎么试探,那个小少年始终不讲话,也自觉没趣不再问了。
入夜之后,也不知道到了夜里几时,雨水终于停了。
章敬道:“既然你们都是去各县任职的,不如与我一起去敬业县过夜,在渠边过一夜,容易着凉。”
曹参忙行礼道:“多谢。”
众人跟着这两个少年人走出草棚,正如曹参先前所想的,果然那个一直不说话的小少年是主心骨,大少年落在小少年半步后。
注意到萧何递来的目光,曹参稍稍低下头,他知道自己有所冒犯了。
他也只是忍不住好奇而已,毕竟这渭南有关商颜山的传闻太多了,有关商颜山的事,多数就与公子扶苏有关。
章敬先让公子衡进入村子,他则带着几人去了村子外的空房子住下。
曹参注意到这个村子里竟然还有甲士走动,秦军往来戒备森严,立刻就老实了。
“听闻公子扶苏好看书,当年皇帝东巡,公子就欲收天下书籍,后来又有传闻,说是天下的盗贼都在为公子扶苏寻书,好多名家都将自己的书藏起来。”
说话的人是韩信,他又道:“可我看过很多关中书籍,并没有找到有盗贼为公子扶苏献书的记录,反之很多盗贼到了关中,不出两天就会被抓起来。”
见韩信与他的发妻正说着话,曹参在干草堆躺着,侧过身背对着两人。
萧何则独坐在屋檐下,一旁点着油灯正在看着泾阳县的县志,此番要去泾阳县就职,提前多看看县志没坏处。(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