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来信

    始皇帝四十年,深秋。

    张良都快忘了这是他来蜀中支教的第几年,支教时让张良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这种感觉建立在孩子的成长上,当他教一个孩子读书识字,再到他长大,看着他从十岁到了十七岁。

    再看另一群孩子从十岁到了十五岁,江原县的所有孩子张良都认识。

    因这些孩子都是张良与矩两人教出来的。

    包括他们的为人方式与观念,也都是自己教的。

    从县里时而往来的文书中,张良勉强可以知道如今的天下形势变化,自皇帝一统天下之后,皇帝与丞相李斯开始了书同文,车同轨。

    而皇帝东巡之后,李斯对天下书籍的控制就更强了。

    而支教十余年之后的现在,天下有识之士们所议论的就是在秦一统天下之后,列国思想与诸子百家消亡的这个时代,人们该信奉什么。

    而评论如今关中所出的支教书中,所提倡的维护一统,反对裂土的诸多言论中,评判这些言语,也成了旧六国贵族们的一个宣泄口。

    他们只能评判现如今支教书中的理念,来表示他们对秦的不满。

    将一个个孩子教成维护一统,反对列土的人,并且这些孩子支持废除周天子分封。

    这大抵就是外面的事情,对身在蜀中的张良而言,那些事就是外界的事,并不与蜀中有直接关系。

    蜀中依旧是安宁且闲适的,张良还听闻如今的关中又开始了第二次迁民,这一次迁民将关中的人口集中,原本四十二县,改迁之后只有二十四个县。

    雍城,栎阳两座古都维持原样,将旱塬与贫瘠地区的县全部并入富庶的县。

    “你说丞相府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

    听到乌县令的话,正在砍着竹子的矩回道:“当然是为了好管。”

    闻言,乌县令又将一颗放凉的粽子丢给他,又道:“亏你还去过陇西,在商颜山学过,到现在只看到好管?”

    矩捡起地上的粽子,剥开粽叶咬下一口,先是嚼了几下,又道:“我最笨了,我要是学好,我也和你一样当县令去。”

    听到这话,乌县令又笑了。

    张良看着两个说笑的年轻人,也跟着笑了起来。

    乌县令又道:“以前的关中各亭乡是很分散的,管起来难不说,调度起来更麻烦,现在将人口集中在关东,将零散的亭乡搬走,就可以空出更多的田地。”

    “以后的关中呀,人们聚集的地方都是以弛道连成一片的,而其余的地就是大片大片,一眼望不到头的田野,田与居住地分开,也不至于分开的太远。”

    乌县令的话语还在继续,他又道:“你想想,你的身后是一片片的房屋,你眼前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田地,丞相府这么做是想要开垦出更多的田地,聚集更多的人口,也能够将户籍与人口梳理得更清楚。”

    听着乌县令的话,丞相府的迁民令就像是将关中比作一间乱糟糟的屋子,现在丞相府要将这间屋子收拾好,将那些杂乱且无用的家具全部搬走,等收拾整齐之后,就可以腾出很多干净的地方,屋子也整洁了。

    乌县令的话理解起来就是这么一个意思,矩问道:“我们蜀中是不是也能这样?”

    张良摇了摇头。

    矩追问道:“难道蜀中不能将房屋搬走,开垦更多的田地吗?”

    “竹子够了,我喂熊去了。”

    言罢,张良背起一捆嫩竹子与一筐笋回了家,身后是矩与乌县令的争论。

    听着他们的话,张良无奈一笑,矩对蜀中有着十分深重的感情,他觉得蜀中也应该更好一些,但他却没有治理的本领,自然就希望乌县令能够做得更好一些。

    可在乌县令看来,这件事要因地制宜,丞相府能够这么做是因为关中是大片的平原,只有拥有广袤平原的关中,才能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搬迁与开垦。

    蜀中则不同,蜀中虽说平原但却在群山的包围之中,这八百里的巴蜀大山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村与县,县与县之间往往隔着好几座山,从这个县前往另一个县,甚至要翻过三五座山。

    在乌县令看来,这样的蜀中维持原样就已经很好了,现在这样闲适的生活有什么不好的,蜀中不适合大兴土木,除非现在的人们可以征服这八百里的巴蜀大山,可是以秦如今的人力,根本不可能征服巴蜀大山。

    至少,现在看来,要在山与山之间修建通道,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这是梦里才会发生的事。

    张良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将竹子与笋喂给了卧在家门口的熊猫,看着它越来越肥了,将带来的竹子砍去枝节,用它们做一个凳子。

    翌日,张良如往常一样来到书舍教书。

    矩收拾着今天要分给孩子们的书,他一边道:“韩夫子,我真的梦到了。”

    张良道:“梦到什么了?”

    “我梦到我们真的在山里挖出很多通道,还在群山之间建设了一座座大桥。”

    张良笑着道:“这真是一个好梦。”

    矩道:“乌县令说得没错,别说蜀中的这巴蜀大山难以征服,在桂林郡还有十万大山,这天下真是太大了。”

    “韩夫子,桂林郡真的有十万座大山吗?”

    张良道:“我以前听吕马童说过,他说有的。”

    矩向往道:“我真想去看看。”

    张良又笑道:“吕马童跟着屠雎将军去过象郡西南之地,那里还会吃人,你去了可不要被吃了。”

    “那我不去了。”说着话,矩又拿出了一张纸,道:“潼关王夫子送来的书信,昨夜送到县府,我在乌县令家用饭,他让我送来。”

    张良收过书信,道:“多谢。”

    矩是一个很好的人,而且他的淳朴与善良也让他遇到了很多好人,譬如说他说过的陈平大哥,与娄敬大哥,这些人对他都很好。

    在蜀中,他也遇到了很多好人。

    矩也是很幸运的人,他遇到的都是好人。

    等孩子们都到齐之后,矩就开始给他们教书。

    时隔多年,张良终于收到了王夫子的来信,是因自己支教出的第一批孩子去了关中,关中肯定也知道了他这个韩夫子的成果。

    一共五十个孩子,其中有三人在关中任职,十人分派各地,还有二十人延续了支教事业,余下的孩子有回蜀中的,也有留在关中的。

    蜀中各县的孩子在去年的考试中,表现是最优异的,被考试录用的人也是最多的。

    关中诸多夫子,都见到了他张良的本领与功绩。

    只有看到王馀送来的书信,张良才能回想起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到现在没有被拆穿的原因。

    王馀如今是太学府的府丞,他在支教事业上的官职越来越高。

    “……韩夫子,许久不见了,若有空闲还望来关中相聚,馀随时相迎,关中冬至的酒最香……”

    即便是在往来的书信中,王馀也没有提及自己的真实身份,张良看完书信将其收了起来,回到自己的书房中,写了回信,拒绝了他的好意,并且愿意继续留在蜀中。

    而后,让这里的学子去交给乌县令,乌县令会派人代为转交潼关的王夫子。

    在信中王馀希望自己能去一趟关中,最好是在冬至时到潼关,那时候的酒最香,他的信中大致是这么一个意思。

    但看着这些孩子们的眼神与笑容,张良又觉得自己该如何离开,我走了,谁来教他们读书,尤其是年长一些的孩子。

    半月后……

    张良也完全忘了王馀的来信,他独自一人住在竹屋内,平日里与这头熊猫相依为命,清闲的时候,张良将这头熊猫赶入河中,将它好好洗洗。

    而当黄昏时,张良也漫无目的地走在村子里,身后也跟着这头熊猫。

    有时又因张良长得俊朗,而且又有瘦弱之相,这样貌确实很吸引女人,常有姑娘向张良表达心意,甚至愿意照顾他张良,给他种地。

    张良也都拒绝了。

    关中飘起秋雨的时候,蜀中也下起了雨。

    今天张良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来到县府,见乌县令正在切着咸鱼,他道:“关中渭河的鱼用蜀中的盐腌过,才是最好的,韩夫子与我共饮?”

    张良道:“今天不饮酒了,关中可有回信?”

    “没有。”乌县令回了一句,像是说了一件无足轻重的事,知道张良不愿意饮酒,甚至还有些不悦。

    张良只能告辞离开县府,重新带着斗笠回到了家中。

    家里又多了一些吃食,放在桌上的是一盘鸡蛋,还有些腊肉。

    腊肉,鸡蛋与稻米是蜀中人最喜欢的菜肴,如果还有些果蔬就更好了。

    张良吃着饭时,熊猫就窝在边上,黑溜溜的眼珠望着屋外,它随时可以离开这里,但也可以随时回来。

    这头熊如今已住习惯了这里,如果将它放归山林中,恐怕它也会活不好吧。

    进了人的家,就离不开了。

    饭后,张良喝了一口茶水,自语道:“等我要去关中了,你也跟着我去吧。”(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秦人的悠闲生活不错,请把《秦人的悠闲生活》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秦人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