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自然是听不懂话,它依旧卧在地上,偶尔坐起来挠挠它自己的皮毛。
深夜,张良独坐家中。
外面的雨已停了,张良还在看着关中送来的文书。
如今支教夫子也需要看关中的文书,因潼关建设了太学府。
这些支教夫子在进入学士府之前,需要受太学府管。
因此,支教夫子们还要看文书,看看近年来太学府有什么政令。
而给王馀的书信至今不见回音。
张良觉得王馀先前不过是想起他张良,才会给蜀中回信。
而之后,王馀就将蜀中的韩夫子抛在了脑后。
张良也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继续着他的支教生活。
始皇帝四十年秋,丰邑中阳里。
十三岁的刘肥要跟着夫子荆前往关中了,他向着母亲曹氏与父亲刘季行礼,下拜叩首,他又道:“孩儿走了。”
曹氏擦着泪道:“嗯,去了关中,你先去寻萧县令,往后一切都听萧县令的。”
刘肥又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吕夫人与刘盈,如今刘盈还年少,他需要在中阳里多留几年,等再年长几岁,才去关中。
刘肥从父亲手中接过包袱,跟着夫子荆上了马车,便去了关中。
一个月后,远在江东的公子高收到了夫子荆的书信。
夫子荆要去一趟关中,前往太学府以及处置一些在关中的家事,顺便带走了刘季的儿子刘肥。
公子高对身边的护卫章平道:“这个刘季真的是个很高明的人。”
公子高一路南行,都是章平在护送。
章平是章邯的弟弟,也是当年的陇西将军,现如今护送在公子高身边。
章平回道:“末将不觉得刘季高明。”
公子高双手背负,看着江东的田地,田地里的稻子早就收完了,田地里如今只剩下了稻茬,他又道:“以前我也不懂这些,看多数史书与六国的兴替之后,我才懂了这些,刘肥离家后,刘季往后该能过得更踏实。”
章平道:“末将也该多看一些书。”
公子高放低目光,问道:“陈平派来的人,何时能到江东?”
章平回道:“三天前送来的消息,人在彭城,末将派人去催。”
“不用。”公子高叫住了章平,又道:“这是陈平的计谋,他该知道要如何做,我们不要插手。”
“是。”
公子高有时也会忧心这个天下,大秦的国土这么大,或许当年的张子游说各国时也想过现在的大秦能够一统六国,征服南北。
当年的白起与魏冉若是看到大秦如今的成就,他们应该会大笑吧。
公子高看史书多了就会想起他们,想想他们生前会是什么样的人。
前几天,还看到了公子衡送来的书信,兄长的两个孩子都会读书写字了,如今父皇带着丞相李斯又去西巡了,而如今的国事都是兄长在主持。
衡与礼都觉得等他们长大之后,就能够一起帮助兄长治理国家。
高又想着,治理国家是一件如何困难的事,光是治理一个亭,高都会觉得刘季有时千头万绪,甚至挠着头不知道如何处理邻里关系。
以小见大,更不要说这个国家了。
县与县之间的关系,地方与地方之间,就说燕地与齐地,赵地与齐地的人们其中各种矛盾,又岂是几道政令能够办好的。
各地的县令与郡守在如今的官吏制度下,他们想要升迁,就要为此治理好地方,为此他们要想尽办法做到最好。
而治理国家,是父皇,兄长,乃至兄长的两个儿子,他们觉得这是一家人的事。
在治理国家上,一家人都要为此出力。
是啊,其实这都是没错的,衡与礼都觉得自己这位叔叔编写史书就是为国家出力。
这两个孩子觉得不论是教书,从军,还是编书都能够让国家更好。
“我自小受兄长教导,现在我更知道兄长的用心了。”
章平道:“公子,可有吩咐?”
高又道:“今天还有些秋梨与藕,做一些吃食。”
“是。”
始皇帝四十年冬,皇帝旨意命公子扶苏身兼咸阳令,主持咸阳守备。
刘肥跟着夫子荆紧赶慢赶走了两月,到关中已是冬天,就在三川郡听到了这道政令。
从楚地而来的刘肥自是不知这些政令的意思,离家两月了,在此之前他从未离开父母这么远。
刘肥赶着马车,心里想着家。
夫子荆坐在马车内,看着手中的书籍,就要到关中了,这孩子却一路上无话,就问道:“想家了?”
“嗯。”刘肥点头。
“我的父母也在关中,我年少离开关中去各地支教,也曾想过他们。”
“夫子是如何想的?”
夫子荆道:“我想着如果我为了社稷在外教书,我的父亲会为此骄傲,但我总会回家的。”
刘肥道:“我会在关中好好学,将来盈来了关中,我还能照顾他。”
夫子荆道:“你记着这些。”
“谢夫子教导。”
马车出了三川郡,在弛道上走了半天,距离函谷关已很近了。
在路上时,刘肥看到了一道很深的车辙印。
夫子荆解释道:“这是当年皇帝东巡留下的,为了告知世人车同轨,皇帝东巡的一路上,用皇帝车驾的车辙印烙在了东巡的路上,沿着这道车辙一路走,就能知道当年皇帝东巡去过什么地方。”
“夫子去过吗?”
“没去过,我只知道皇帝去过泰山,去过东海,也去过楚地与湘南。”
刘肥抬眼望去,已能够见到那座传说中的雄关,函谷关。
在来的路上,夫子荆带着刘肥去过一些书社与学府,一路上总能看到读书人,越靠近关中支教的人就越多,读书的氛围也就越重。
有些人甚至高举着书,要改变这个天下。
还有些人十分坚定的拥护秦的治理理念。
夫子荆觉得天下的人确实会变得与以前不一样。
三川郡的孩子们就有如此热情,这样的热情一定会传遍中原各地,改变更多人。
而潼关城已是一座天下闻名的学城,在那里有着天下最多的学子与夫子。
虽说没有名仕诸子那般的人物坐镇,在那里教书的人都是籍籍无名的夫子。
可那里的夫子教书是最公平,而孩子们也只要上交些许粮食当作束脩,即便是没有束脩也可以在书舍外旁听,只要有户籍就能够参加考试。
这几乎是秦一统六国以来,最好的希望。
如果再持续十数年,这天下应该也会迎来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文人学子最兴盛的时代。
如今人们所议论的诸子百家不在了,但这天下的学子比诸子百家盛行时期的各家弟子的总和,还要更多。
学子所读的也都是诸子百家的典籍,人们不再议论谁家的典籍更好,谁家的典籍对,诸子典籍的是非,因秦将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写在了一卷书上,诸子之间的是是非非,孰是孰非也成了孩子们所读的典故。
正如孟母三迁,孔子西去的这些故事,都会成为学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养料,教出一代又一代的人。
既然都在同一卷书上,谁还会在意谁对谁错。
潼关城,已成了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地,当夫子荆带着刘肥进入函谷关,来到了潼关城前,刘肥见到了高高的城墙,比之中阳里的城墙高太多了,而且这座城很漂亮,比一路上来的城池都要漂亮。
夫子荆带着刘肥下了马车,找了一家食肆要了两碗羊汤,两张饼。
刘肥啃着饼目光还看着四下,这里的同龄孩子很多,有男孩子也有女孩子,他们都三三两两有说有笑的。
这些地道的关中话很陌生,但又让他觉得很羡慕。
可惜他刘肥还不会讲关中话,跟着夫子荆学了三两句,也显得很生疏。
简单用了一顿吃食,夫子荆付了钱就带着刘肥走向潼关城。
在城墙,夫子荆拿出了自己的验传与各县有过记录的文书,交给城门前的守卫,当即就有人领着前往学士府。
入眼的是开阔的街道,还有往来行人,这些人们手里都是拿着书的。
夫子荆走入学士府的时候,刘肥只能在外面局促的等着,尽可能站在边上,不影响这里的人。
大抵,过了半个时辰,夫子荆终于出来了。
“我带你去见萧县令。”
“多谢夫子。”
“我问了太学府的人,现在的萧县令在渭北的泾阳县,我们还要赶一天一夜路。”
“无妨。”刘肥老实地道:“夫子在马车内休息就好,肥赶一天一夜的车也没关系的。”
闻言,夫子荆道:“你要赶一天一夜的车,马儿也不愿意跑一天一夜。”
刘肥挠着头,面带憨态的笑着。
夫子荆道:“先去见萧县令。”
“是。”
入冬之后的关中柿子最为好吃,夫子荆已很多年没吃到关中的柿子了,他买了一些与刘肥一边赶路,一边吃。
泾阳县,萧何还在与几个县民商量着来年的修渠之事,却见曹参急匆匆而来。
“萧县令,你看谁来了。”
萧何抬头见到了这个陌生又很熟悉的大小子,这张脸很像刘季,实在是太想念了。
刘肥躬身行礼,用中阳里的乡音道:“萧叔。”(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