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苏公楼和皇家水泥厂

    苏泽修改了《大庇天下寒士疏》,加入了有关新式水泥土楼的建造建议,完成了最终版的奏疏。

    ——【模拟开始】——

    《大庇天下寒士疏》送到内阁,阁老们都票拟赞同你的奏疏。

    但是奏疏送到内廷后,皇帝担心工期太长,耗资巨大,又要内帑出钱,搁置了你奏疏后半部分修造新式水泥土楼的建议。

    皇帝部分批准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19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需要支付2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苏泽果断选择了“是”。

    【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990点,已经在现实中完成上书,请等待奏疏生效。】

    苏泽叹息一声,看来是隆庆皇帝被自己薅羊毛太狠,也有了心理阴影。

    工部总共这点预算,皇帝也担心新式水泥土楼烂尾,最后还不是要内帑出钱?

    改善官员住所,这件事对于皇帝而言优先级本身就不高。

    这倒也不能说是隆庆皇帝苛责臣下。

    皇帝长于深宫,养育在妇人之手,根本不懂民间的疾苦。

    皇帝也不知道这些京师低级官员的生存现状,自然也对他们缺乏共情。

    如果只花费200点威望值,就能执行这道国策,苏泽觉得已经很赚了。

    因为这道奏疏,可不仅仅是为了在京官员谋福利。

    苏泽要做的,自然是推广水泥钢筋,为了促进水泥和冶铁产业发展。

    能将东西造出来,只是产业化的第一步。

    要让水泥成为新产业,可不仅仅是造出水泥这么简单。

    零星的实验室产出,和工业化生产完全是两个概念。

    苏泽穿越前的很多实验室技术,在实验室生产已经很稳定了,只要几个研究生牛马就是手搓不错的产量。

    但是这些依然不是工业化生产。

    工业化生产,需要的是可复制的批量制造,是大规模连续稳定廉价的生产。

    所以“打通产学壁垒”,是前世大学经常讲的事情。

    而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需求。

    这同样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当一个产业欣欣向荣,能够赚到钱的时候,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产业,改进工艺,降本增效。

    工业化就是一个不断复制裂变增加产量,又通过集约化生产减低成本的过程。

    可是任何一个产业初期,都是前途暗淡的,投资者和顾客都需要时间接受新产品,如果没有销量和利润,也很难继续投入。

    所以前世才有所谓产业政策的办法,也就是通过补贴等手段,先把产业发展起来。

    等到产业发展壮大,然后再逐步取消补贴,最终培养出新的产业来。

    产业政策对于大明还是有些太先进了,苏泽用的更加简单直白的方法,那就是官府投资。

    正如苏泽在水晶宫博览会上做的那样,通过展示钢铁和玻璃的宏伟建筑,推广了房山的玻璃。

    现在房山已经扩建了窑厂,又增建了三座玻璃窑,日夜不停的生产玻璃。

    也正如苏泽预计的那样,随着大量订单的涌入,房山玻璃厂也在不断改进工艺,提供产能,并且开始推陈出新。

    比如有工匠用碎掉的彩色玻璃拼接成马赛克玻璃,这种颇具艺术感的玻璃变废为宝,被很多权贵当做装饰,贴在家里的鲜艳位置上。

    再比如有工匠发明了吹压法制造平板玻璃。

    这种方法用铁管将玻璃吹大,然后再压平延展开,可以制作更薄的玻璃。

    但是缺点是在玻璃中央会留下一圈圈的吹痕。

    这种玻璃用料少,重量轻,唯一缺点就是难看一点,价格自然低不少,于是迅速成为京师普通人家抢购的商品。

    苏泽虽然提议修造了直沽炮台,但如果只靠军工产业来推广水泥,速度未免太慢了一点。

    而且军工要求和民用也不一样,军用的水泥可以不计成本,但是民用的水泥是要算成本的。

    所以只要新式水泥土楼的圣旨下来,那自然有人会看到水泥产业的机遇,自发投身到水泥产业中。

    这样一来,水泥的产量和价格也会和玻璃一样,迅速增长起来。

    ——

    次日。

    和【手提式大明朝廷】模拟的一样,隆庆皇帝看到苏泽的奏疏后,深深的皱起眉头。

    隆庆皇帝也摸透了苏泽的“套路”,给京师所有官员造廉租房?

    听到这个计划,隆庆皇帝就知道这是多么大的一个计划了。

    就靠着工部追回的这点修葺费用,给京师所有无房的官员造租房,这就是天方夜谭。

    如果工程推行一半,成了烂尾工程,岂不是又要内帑出手?

    不过苏泽奏疏的前半部分,皇帝还是赞同的。

    就在皇帝准备下旨,突然顿了顿,看向在场的司礼监三巨头,问道:

    “李芳,司礼监怎么没有拟红?你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内阁全票通过的奏疏,一般司礼监都会提前拟红,也就是将下发圣旨的公文程序走好,只要皇帝准奏就立刻可以变成圣旨执行。

    但是这一次的奏疏,司礼监没有拟红,引出了皇帝的疑问。

    李芳被点名,他早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说道:

    “陛下,仆臣以为苏翰林的奏疏没有问题,而且陛下应该从内帑出钱,赞助工部修造新楼。”

    隆庆皇帝看向李芳,御书房的气氛为之一凝。

    李芳跪在地上,身体也颤抖起来。

    皇帝的视线越过李芳,对着冯保问道:

    “冯监怎么看呢?”

    冯保也跪下来说道:

    “陛下,这份奏疏是要给京师官员造房,如果陛下搁置苏翰林的动议,恐怕会惹来百官非议。”

    “可如果陛下能施恩群臣,那受了恩惠的群臣,必然不敢再忤逆陛下。”

    隆庆皇帝想了想,似乎觉得冯保说的也有道理。

    他最后看向执掌内帑的陈洪。

    陈洪也跪下来说道:

    “陛下,如果您担心内帑出资太多,臣其实有一个办法。”

    “说。”

    “按照苏翰林的奏疏,这新式水泥土楼,最重要的就是水泥。”

    陈洪能执掌内帑,自然是有理财天赋的。

    他也是司礼监高级太监中,极少数完成营造学社学业的大太监。

    在业务上,陈洪的能力是出众的。

    陈洪能位列司礼监三巨头,和潜邸旧臣李芳,带大未来皇帝的冯保同列,靠的也是这份能力。

    陈洪说道:

    “陛下,可以由内帑出资,兴办水泥厂,然后再由工部购买水泥厂生产的水泥。”

    “这样一来,只要工程能完工,那定然能收回成本。”

    “等新式水泥土楼都建造完毕,这水泥厂也还在,说不定还能继续盈利。”

    “所以仆臣也斗胆进谏,请陛下三思。”

    听到三名心腹太监的话,隆庆皇帝也犹豫了。

    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个收买人心的好机会。

    而且按照陈洪的办法,内帑拨款却是用来建厂,再将生产出来的水泥卖给工部,内帑也不会亏钱。

    隆庆皇帝又想到了苏泽奏疏中的那句话——

    “若行此德政,大庇天下寒士,则可为杜工部笔下,万世隆载之盛世矣!”

    是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想到这里,隆庆皇帝对着三巨头说道:

    “李芳,拟旨,从内帑拨银元二十万枚,在京郊建造水泥厂,以助工部建造新楼。”

    又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隆庆皇帝说道:

    “内帑再拨款十万银元,以助工部修造新楼。”

    “但是司礼监要派员监督,不能让宵小钻了空子。”

    “唯!”

    ——

    返回司礼监的路上,三巨头都保持了一定距离。

    虽然在今天他们同进退,但是三人之间的隔阂不可能因为一次合作消除。

    如今的形势,只是三人互相威慑的平衡状态。

    李芳今日出头,是应李春芳和高拱的请托,卖给两位阁臣面子。

    更何况李芳本身也是支持苏泽的奏疏的。

    冯保出手,则是太子所托。

    而陈洪出手,则是内承运库的需求。

    陈洪长期执掌内承运库,对于货殖之术有了很多实践,他对钱财的认识,要比大部分户部官员都要深刻。

    近日来,陈洪都有一个疑惑。

    自苏泽上疏,厘清外朝国库和内廷承运库后,明明切断了内外朝财政的联系,可内承运库的权威更重了。

    陈洪发现,原本激烈对立的内外朝关系因此缓和,和户部那些官员也不再对执掌内帑的司库冷言冷语,而是热切了很多。

    内承运库的地位,甚至已经悄悄超过了东厂。

    陈洪思考了很久,最后看到苏泽在《乐府新报》上的一篇小文,这才豁然顿悟。

    苏泽这篇文章,是刊登在“格物致知”版块的一篇绪论,题目叫做《论财政》。

    这倒不是一篇系统性的理论,而是零星的一些财政知识。

    苏泽在文中写道:

    “财通货转,方得生息之利。”

    陈洪对这句话的感悟颇深,他甚至更进一步,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钱财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

    内帑和国库分开,但是这段时间皇帝几次动用内帑,让内帑的钱流向了外朝。

    以往内帑,只进不出,或者只用来供应皇帝自己的赏赐和消费,自然引起百官敌视。

    可现在内承运库是外朝的“财神爷”,巴结还来不及,怎么会敌视呢?

    正是因为内帑的钱财流通,所以内承运库的地位才日益提升。

    而陈洪作为执掌内承运库的司礼监巨头,他的权利也只有在流通中才会增加。

    就算是为了内承运库,陈洪也要建议皇帝将钱花出去。

    三巨头各怀心思,最后走到了同样的终点。

    ——

    【《大庇天下寒士疏》在司礼监三巨头的一致赞同下,隆庆皇帝通过了你的奏疏。】

    【内帑出资建设的两座水泥厂,成为历史上认定的真正意义上,具有工业化生产水平的水泥工厂,载入了科技史册。】

    【你提议的新式水泥土楼,被日后建筑学者称之为“苏公楼”,被誉为近代钢筋水泥建筑的发端。】

    【国祚+3。】

    【威望+1000。】

    【剩余威望:1990。】

    好家伙,一下子加了一千威望?

    也对,上疏给京师所有官员安置房产,所有在京师官员都要感念自己的恩情。

    这不仅仅是威望增加,等日后言官们也住进了“苏公楼”,那再上疏弹劾自己的时候,也要多掂量掂量。

    但是这次皇帝不直接出资造楼,而是由内帑出资建设水泥厂,这倒是出乎了苏泽的意料。

    这皇宫内也是有高人啊。

    这可要比直接出钱造楼要聪明多了。

    但是这也正和了苏泽的想法,既然内廷有人看到了水泥厂的前景,说服皇帝建造水泥厂,那自然会推动水泥产业的发展。

    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只是这两座水泥厂叫什么?

    皇家水泥一厂?皇家水泥二厂?

    怎么感觉怪怪的。

    ——

    京郊,楞严寺。

    何心隐坐在禅房中,和楞严寺方丈法严大师对弈。

    法严方丈是围棋高手了,但是何心隐的棋路天马行空,还是让他陷入到长考。

    过了半天,法严方丈才落下一子。

    何心隐瞥了一眼棋局,直接用手一推道:

    “大师,在下认输。”

    这下子差点没把法严和尚气的背过气去,默念阿弥陀佛十几遍,法严和尚这才恢复了气度,将棋盘和棋子收起来,下定决心再也不和何心隐下棋了。

    “大师,那件事你考虑如何?”

    法严和尚沉默了一下,何心隐找上自己,是来租地的。

    楞严寺是京郊的隐形大地主,名下不仅仅有记名僧田,还有不少信徒代持的不记名田地。

    “何施主,我理解你们儒生教化世人的志向,可办校这件事还是要从长计议,所耗银两颇巨,就是你有赤诚之心,也很难维持下去。”

    何心隐摇头说道:“大师,您误会了,我要办校,可不是为了‘义’,而是为了‘利’。”

    “为利不为义?”

    何心隐说道:“想当年我创办聚和堂,以义为先,最后潦草收尾。”

    “这些年在京师观苏子霖办事,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君子要先言利,再言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不错,请把《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