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和尚都有不俗的儒学造诣。
法严和尚也是如此,他自身的儒学造诣很高,对儒家几个流派都能说上两句,毕竟每年法严寺都要接待很多读书人,就是再没悟性,听着听着也就会了。
法严和尚问道:
“你们儒家不是最重视义利之辩吗?”
何心隐道:“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法严和尚点头说道:
“何公这句话,不是违背圣贤的教导?”
何心隐摇头说道:
“先师的话当然没错,但是后世的解释错了。”
“啊?”
何心隐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是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这句话历代就解释错了。”
“先师所在的时代,君子是指‘劳心者’,也就是食肉者。与此相对,小人就是‘劳力者’,也就是平民和奴隶。”
“这句话应该这么解,要对士人提出道德要求,让他们遵守,对于普通百姓则要拿出实际好处,引导他们活下去。”
“这就是我说的,‘君子要先言利,再言义’,对百姓要利在义先,先要用利来引导他们走上正途,然后再对他们提出义的要求。”
法严和尚愣住了,还能这么解释?
你们读书人真会玩啊,我们和尚解读佛经可没这么厉害。
不过这也是正常的,所谓“我注六经”,历代大儒都是这么玩的,当年朱熹王阳明也干过,何心隐这么干也不奇怪。
但是这和办学校有什么关系?
何心隐说道:
“大师,我要办的,不是让人读书参加科举的学校,而是让百姓掌握一技之长的学校。”
何心隐掰着指头说道:“京师普通的杂工,一个月不到两银元,但能写能算的账房,一个月最少也是五个银元的收入。”
“同样是工匠,懂得尺规作图的也能多一倍的收入。”
“还有读书人做讼师的,能打民律官司的,也要比普通讼师倍增收入。”
“这世上也并非读书科举这么一条路,总有人要试试其他道路,而我这个学校,就是引他们入门的。”
“这就是有利,有了利引导,然后再通过读书明义,等生员学成后又能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所以我办这个学校,自然是要收费的。”
听到这里,法严和尚明白了何心隐的想法,这等于是传授谋生技能的学校。
这么一说,似乎还真的可行?
别的不说,如今楞严寺管理库房的和尚,要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
原本楞严寺的账目很简单,主要收入就是三块,香客捐献、僧田产出和高利贷收入。
这三块,其实都和账房没多大的关系。
香客捐献,要防的是僧人贪墨,僧田产出,主要是管理佃户。
高利贷收入最简单了,楞严寺为何能有那么多武僧,那不就是为了高利贷催收业务训练的吗?
可现在不同。
法严和尚是个聪明人,他已经意识到了时局的变化,做好了转型准备。
而事实证明,楞严寺的提前转型,才是楞严寺能在京师寺院中崛起的关键。
现如今,寺院三大业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香客捐献影响最大。
这件事还和苏泽有关。
明代寺院,除了金融功能外,也要给香客提供文化需要,这就是讲经。
无论是东方的讲经,还是西方的布道,其实和说书差不多,就是要用通俗的佛教故事来教化百姓。
而更多百姓去佛寺听经,也不是为了受教去的,而是在这个缺乏娱乐的时代解闷。
当然,听着听着就皈依我佛也是正常的。
总而言之,讲经是佛教的“拉新”手段。
而随着报纸出现,娱乐方式更丰富了,更少的人愿意来佛寺听讲经了。
讲经?能有《西游记》好玩?
当然,原本虔诚的信徒还是会捐献香火钱的。
但是没有新的信徒,等原本的信徒老死,那时候就已经晚了。
除此之外,僧田的产出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这倒不是说僧田的产量低了。
而是京师粮价日趋稳定,僧田产出的利润减少,而且京畿地区的地租也很难收上高租息。
最后就是高利贷生意了。
当然,寺院的高利贷一般叫做“长生库”,名义上寺院和信众的互助金库。
但实际上这年头的贷款基本上都是高利贷,九出十三归都是正常操作,两三倍利息才是常规的。
不过《大明民律》出台后,官方也对最高利息进行了限制。
官方的标准时唐宋时期的官方标准,也就是百分之二十。
李一元考证了青苗法,“二分(利息)者亦常平之中正也”,认为这是明代以前的合理官方利息,所以限定这个数额为官方利息。
而民间贷款,不能超过官息的两倍,也就说四分利息是官方承认的,超过部分就不认了。
虽然苏泽依然觉得很高,但是想到这是大明,其实能给最高利息做出限制,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
而因此而来的诉讼,在镇抚司民案司的几次判决后,都偏向了借钱一方,否认了出借方高息的合理性后,寺院的高利贷生意大受打击。
当然,绕过这些也是有办法的,可这同样需要寺院有精通法律和财务的人才,精心设计新的借贷合同才行。
其他寺院都在三大支柱受到冲击的时候摇摇欲坠,但是楞严寺则越发兴旺。
法严方丈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他提前做好了转型的准备。
比如何心隐的《新乐府报》,就有楞严寺的投资在其中。
早在《新乐府报》的编辑部还在楞严寺的时候,法严方丈就主动入股。
如今《新乐府报》已经是全国发行量第二大的报纸了,是发行量最大的民报。
何心隐每个月都会给楞严寺分红。
除了报纸之外,楞严寺积极投资了很多产业,包括法严方正最成功的一次“投资”,将部分僧产捐献给朝廷办水晶宫博览会,给楞严寺获得了巨大声望。
但是产业的变化,就对寺院的库房账目管理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投资的账目管理,可要比放贷收租复杂多了。
而且也不是所有被投资的,都和何心隐这样省心的。
光是投资成功不见得就有回报,这还需要介入被投资生意的管理,防止被投资人发达后做小动作回避分红,甚至还需要帮着被投资人解决一些问题。
最后还是需要人才。
话题回到了原点,正如何心隐所说的那样,京师有着巨大的人才缺口。
这一次和千百年来的问题不同,这次缺乏不是参加科举的读书,而是缺乏能写能算的读书人。
这也是千百年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这是变局时代,是任何一本佛经都没有预言过的时代。
法严和尚最终还是选择信任何心隐,不过这一次法严和尚同样要求以土地入股,何心隐也欣然同意。
不过何心隐对于商业上的事情答应这么爽快,法严和尚反而更加担心了。
以他对何心隐的了解,他办学以后会不会给学生灌输什么私货?
日后若是闹出事情来,会不会把楞严寺供出来?
法严和尚最后还是选择睁一只闭一只眼,自己都这个岁数了,闹出事也是下一代方丈的事情了。
——
六月二十五日,苏泽来到工部。
这一次,苏泽感觉到了气氛不同。
当他踏入工部的时候,不少工部官员都出门围观,见到苏泽都远远行礼。
在苏泽来到万敬公房时候,负责引导的工部官员更是对苏泽行了一个隆重拜礼,这才匆忙离开。
苏泽这下子有些明白了,为什么高拱说,政治就是人事。
自己提议给京师官员建造廉租房,就获得了官员上下一心的拥戴,这是以往那么多重要奏疏后从没有过的事情。
这也是苏泽获得威望值最多的一次。
带着些许感悟,万敬已经走出公房来迎接苏泽了。
“黄主事有结果了?”
万敬激动的点头说道:
“苏兄快请跟我来。”
万敬领着苏泽,来到工部内的一处试验场。
工部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六部衙门,不仅仅是因为工部内就有一座巨大库房,也因为工部内这些大小的试验场。
工部在京师城外还有一座炮厂和操练厂,工部内的只能算是小型试验场。
苏泽看到了试验场上盖起了一面墙。
工部主事黄宗禹正在这面墙前,指挥匠人测试着什么。
苏泽就看到一些匠人手持各种工具,对着这一堵单独的墙面做着各种的测试。
苏泽和万敬看着黄宗禹做完了测试,这才走了上去。
“苏翰林,万郎中。”
黄宗禹连忙见礼,苏泽摆摆手,对着墙面问道:
“这是水泥钢筋做的?”
黄宗禹连忙点头说道:
“那日苏翰林说完之后,下官就砌了这面墙,昨天才完全干透。”
黄宗禹接着说道:
“苏翰林真是土木奇才,下官测验了两日,这墙面的强度,足以承担三层的土楼!”
听到这里,就连万敬也激动起来。
皇帝下旨支持工部造楼,解决京师官员的租房问题。
这道圣旨发出后,就迅速引起京师士人热议,并且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条。
在热议之后,工部承担的压力是最大的。
苏泽方案能不能行,能不能建造出安全可靠的新式水泥土楼,这些都是要工部验证的。
黄宗禹第一时间得到了场地和经费,这面墙就是用来实地验证钢筋水泥强度的。
现在黄宗禹说强度没问题,也就意味着新式水泥土楼真的可行。
“但是。”
黄宗禹说了但是,万敬心又一沉。
黄宗禹说道:
“水泥价格太贵,这样成本太高了。”
听到这里,万敬反而放下心来说道:
“黄主事不用担心,陛下已经投资建造水泥厂了,水泥价格应该很快就能降下来。”
但是苏泽却说道:
“这确实个问题,这面墙都是用水泥灌注的吧?”
黄宗禹点头,苏泽又说道:
“如果不用这么多水泥呢?比如用砖?”
黄宗禹摇头说道:
“苏翰林说的是用水泥粘合,使用砖砌吧?可这样强度不够,无法支撑三层的土楼。”
苏泽说道:“不是用普通砖,而是用带孔的砖,将钢筋插入砖孔,再用水泥灌注固定呢?”
黄宗禹又开始思考起来。
正如苏泽说的那样,其实整个墙面都用水泥是很浪费的。
用钢筋将带孔砖串起来,再用水泥粘结固定,这可以节省很多水泥,成本不就降下来了?
大明本身就有很成熟的制砖工艺,不就是带孔的砖吗,根本没有太大的难度。
如果能节省水泥的用量,新式水泥土楼的造价会更低!
对于工部来说,必须要让群臣看到进度。
这样关系到全体官员福祉的事情,苏泽已经上疏请奏,皇帝也批准拨款,你们工部如果迟迟拿不出成果,罪责就都在工部头上了。
所以工部都明白这个道理,必须要尽快做出一点成果来,这样才能让群臣安心。
工部比任何衙门都迫切,想要造出一座示范楼出来。
万敬看到黄宗禹思考的样子,连忙问道:“黄主事,可行吗?”
黄宗禹又在地上写写画画,点头说道:
“如果能制造出合格的孔砖,确实能造出新式水泥土楼,也不会超过太多预算。”
听到这里,万敬立刻说道:
“我这就请示潘侍郎,先造出一座示范楼,安定京师百官之心!”
苏泽从工部出来,天色已经逐渐晚了,但是工部里还是灯火通明。
——
六月二十七日,京师的天气更加炽热。
就连水空调效果都不好了,苏泽更是窝在报馆公房不肯出门。
但是今天苏泽不得不出门了,中书舍人刘珺,带着阁老们的命令,召苏泽前往内阁议事。
苏泽盘算了一下,自己最近可都是“安分守己”,没有上奏议政,怎么突然内阁要召见自己了?
工部那边方案也提了,听说工程进展顺利,到底是什么事情内阁要召见自己?(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