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宋庠的明示

    “早年间,魏瓘知荆南,曾上疏言:‘五溪险绝,鸟道难通,诸将贪功,易启边衅,劳师糜饷,于国何益?’因条陈上、中、下三策:招抚为上,守御次之,攻取为末。惜乎,其言未获当时之明断。”

    宋庠叹了口气,道:“而今溪州刺史彭士羲侵扰边境,为患不止,下诏知荆南魏瓘、湖北转运使王绰、知辰州窦舜卿招抚,而彭士羲遣衙内指挥使覃师明输款欲降,然必令其亲赍降表,诣澧州交割,始得施行安抚。其所属十三州羁縻刺史进奉名目,宜减至五州至七州为限,并仰详具处置步骤条析以闻。”

    “今日之题便是析朝廷此诏于彭士羲事之深意,并论魏瓘‘三策’之要。”

    大宋的边防问题,主要集中在四处.按威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威胁最大的自然是西北与河东面对的心腹大患夏国,其次就是河北面对的辽国,除此之外,便是南方荆湖南部的五溪蛮,以及四川南部的乌蛮。

    溪州刺史彭士羲,便是大宋始终头疼的五溪蛮首领。

    而不管是五溪蛮还是乌蛮,这些南方蛮族,都是那种虽然不可能跟夏国一样起兵叛乱独自建国,势力也不算特别强大,但就是能仗着西南边陲的烟瘴险阻,地形极其复杂不适合大军征讨,故而反复无常,经常跳出来恶心大宋之后又缩回去的。

    有四个字对此形容的很好。

    ——癣疥之疾。

    大宋不是没有明白人,很多能臣都清楚,打五溪蛮的收获跟投入完全没法比,所以宜抚不宜战。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宋军没啥战斗力。

    基本上不可能做到顶着瘴气和山地环境,把五溪蛮给彻底灭了。

    反而可能因为受制于后勤压力和地形环境所必须采取的分兵策略,以及宋将特别喜欢贪功冒进的特点,导致被熟悉地形的五溪蛮各个击破。

    招抚,确实是可行的良策,但招抚,绝非示弱,朝廷也是有条件的。

    邸报里写的很明确,首先就是要“亲赍降表,诣澧州交割”,不能派个使者或者口头承诺,而是要彭士羲本人,带着象征臣服的降表,亲自来朝廷控制下的澧州。

    显然,如果不敢,则其心必诈。

    随后则是“减至五州至七州为限”,彭士羲能号令五溪蛮十三州,是其跋扈的根基,朝廷是要削其羽翼,斩其爪牙。

    而对于彭士羲这次能不能答应,陆北顾也不知道。

    因为他记得大多数都是历史大事以及比较出名的人物,对于小事件和不太出名的人,他也没刻意去记。

    但无论如何,目前彭士羲肯定也是压力山大的换到他的视角就知道了,五溪蛮的体量比西夏差远了,说是十三州,实际上全都是非宜居地区,人口也就跟大宋的三四个普通州、军加起来差不多。

    而山地地形虽然令其有着“易守难攻”的先天优势,但同样也意味着物产不足,尤其是粮食,再加上食盐、铁锅、布匹、医药等各种物品,五溪蛮所在地区产出都很匮乏,所以如果被大宋朝廷长期封锁,彭士羲是注定难以为继的。

    所以,最后大概率还是会被招抚。

    但在此之前要打几仗,打多久,谈几轮,这都是说不准的事情。

    陆北顾沉思良久,方才提笔。

    “安靖边鄙,贵在庙算深远,因势利导。今下诏招抚下溪州彭士羲,乃朝廷审时度势,取魏瓘知荆南时所陈上策而行之,诚为老成谋国、息兵养民之良图。”

    “彭氏世领五溪诸蛮,州数愈繁,其势愈张,尾大不掉。今明诏削其藩属,限其州数,乃断其爪牙,弱其根本,使归顺之后,无复啸聚为乱之资。招抚之诚非徒示以宽仁,更在于立威以慑其奸,削势以绝其患,绸缪周密以保其成。”

    “魏瓘昔年之议,其精要何在?首在‘识地利’,五溪之地,层峦迭嶂,鸟道盘纡,大军深入,馈运艰难,十夫之力难济一卒之需;次在‘察人心’,边将邀功,易启衅端,兵连祸结,徒耗府库而边患益滋;三在‘权利害’,攻取则劳师伤财,守御亦疲于奔命,唯招抚一途,能‘不烦兵甲而屈远人’,以威信怀柔,省国用而安边氓”

    当陆北顾落下最后一笔,长舒一口气时,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恭敬地将文稿双手呈给宋庠。

    宋庠接过,神色沉静地阅读起来,他看得很慢,目光常常在关键处停留良久。

    “从明天开始,你就不用再来了。”

    宋庠放下了文稿,说道。

    陆北顾挺直了腰,手指攥了起来。

    这件事情他其实有心里准备,但当这一刻真的来到,还是觉得有些突然。

    或者说,他其实已经习惯了这几个月以来在国子监和宋府之间“两点一线”的规律生活。

    “庆历兴学之后,国朝科举首重策论,你的时务策、史论、经论,本来就不错,经过这几个月的训练后,业已到了登堂入室之境,既能紧扣主题条理分明地论述,又能把握住最关键的立意.在老夫看来,实力足以跻身进士前列,再往上精益求精的话,收益极低,时间也不允许了。”

    “至于帖经,没什么好教的,诗赋方面,赵抃离开前也已经教你了,我不如他。”

    “唯有墨义,你尚需全力准备,在礼部省试来临之前,把实力再拔高一截。”

    宋庠说道:“所以,老夫的意思是,从今天一直到过完元夕的这十七天,你便把精力全都集中在墨义上面吧,跟着宋堂好好学,他在这方面不差,老夫教你的墨义,很容易教的深了,你吃不透,而且有些理解,也过时了。”

    陆北顾点了点头,然后忽然问道:“那元夕节,老师还出来赏灯吗?”

    “当然。”

    宋庠很有深意地说道:“只是今年没人写《生查子》了。”

    陆北顾不再多言,作揖起身告辞。

    从十二月以来,青松社再未发起过聚会,谁都没见过欧阳修。

    而大宋科举制度,礼部省试正月九日锁院,正月十六日正式开考。

    所以刚才的对话虽短,但宋庠已经几乎明示他了。

    ——嘉祐二年礼部省试的主考官就是欧阳修,按照古文体文风去写策论必定得高分,不用再准备策论了,全心全意研究墨义就行了。

    在此之前,陆北顾是有那么一点点担心,由于自己这个穿越者的出现,历史走向会出现些许变化的.如果是那样,那么他做的一些准备,就白费了。

    而历史走向没有出现任何变化,“天眼”依旧有效,这无疑让他颇为安心。(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宋文豪不错,请把《大宋文豪》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宋文豪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