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得遇故人

    嘉祐二年,正月初七,人日。

    《占书》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在汉代,人日主要是用来占卜的,而到了魏晋之后才开始变成民俗节日,直至隋唐开始盛行,每至人日这天,皇帝便会赏赐彩缕人胜,大宴群臣。

    到了宋代,人日没有前唐那么隆重了,但仍然是一个介于新年和元宵之间的一个小节日,有很多独特的庆祝和仪式,譬如戴人胜、登高、逐鬼鸟等。

    所谓“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是从魏晋开始的,剪彩为人,然后将其贴在屏风、床帐,亦或戴在头发上。

    早晨陆北顾喝了七种菜合煮成的羹,然后按照此时的习俗,又把人像贴在了帐子上他贴的人像是在蜀地大名鼎鼎的文昌帝君,这剪彩画像是宋堂专门送给他的礼物。

    文昌帝君原型名为张育,是在东晋宁康二年因带领蜀人起兵抗击前秦苻坚而英勇战死的,蜀地百姓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祠,后来经过漫长的演变,变成了蜀地百姓普遍信仰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愿帝君助我龙门一跃,高中进士!”

    本着“信一下总没错”的想法,陆北顾作揖拜了拜。

    随后,他外罩了一件厚实的青鼠裘斗篷打算出门了说实在的,要不是被北方的冬天冻得不行了,陆北顾真舍不得去买这种价格昂贵的御寒衣物。

    但是没办法,这个时代正处于小冰河期,气温下降的厉害,而且还医疗水平也比较落后,如果为了省钱把自己冻出个好歹,花钱看病都是小事,就怕直接迭加肺炎人没了。

    所以,陆北顾斥巨资购买了这件“抗寒斗篷”。

    不过他买了之后,倒也不是特别心疼,因为在这个时代衣服其实就是等价物,这种好料子的衣服不仅实用性很强能穿很多年,若是有哪天受穷了也可以典当到一笔钱,比其他的物品可保值多了。

    国子监的车夫已经重新回来当值了,陆北顾依旧是坐他的骡车。

    沿路行去,只觉得东京城的新年余韵尚未散尽,各坊巷门楣上的桃符依旧鲜红,空气中还残留着爆竹硝烟与祭祖香烛混合的独特气息。

    只是连日来的晴好天气,已将腊月那场薄雪彻底消融,只余下檐角冰棱滴落的点点水痕,宣告着料峭春意的到来。

    “雪也不算大,就是冷啊。”

    “是啊,去年雪比今年大多了,那时候路上全是烂泥雪,难走得很.今年反倒道路情况好得多。”

    “年过的怎么样?”

    “哎,没过好,家里娃儿有点头疼脑热,全家老少都跟着担心,好在喝了几天汤药就好了,并无大碍。”

    闲聊中,陆北顾坐车穿过尚显清冷的御街,来到张方平府邸所在的巷口。

    相较于宋庠府邸的门可罗雀,张方平府前明显热闹多了。

    虽然已经过了年节拜访高峰,但门庭处停驻的车马,往来步履匆匆的官员,无不昭示着主人身份之重。

    ——判三司使,执掌帝国钱粮命脉,位高权重,炙手可热。

    “门口等着!”

    “我乃.”

    “赵子龙来了也不行,说了门口等着。”

    让车夫找地方去把骡车停了,陆北顾步行了几十步前往张府,而此时张府门前跟一个绿袍官员对话的,还是上次那个让陆北顾在雪中等了半天的门房,态度显得很倨傲。

    不过当他看到陆北顾,马上就变了个脸色。

    “原来是陆郎君,快请进!”

    估计是上次被张方平给狠训了一通,这次门房恭恭敬敬地将陆北顾引入府内,随后前去通报。

    等了一会儿之后,他在府内管事的引导下穿过几重院落,并非去往正厅,而是引至一处更为幽静、陈设却更为厚重的暖阁。

    阁内地龙烧得极旺,温暖如春,驱散了早春的寒意。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清冽提神的香气,与宋庠书房里那股沉静的香料味道迥异。

    张方平正在这里会客,客人陆北顾也认识,正是苏洵与苏辙。

    苏洵一行应该是在陆北顾离川不久,也就跟着启程了。

    不过因为开封城实在是太大,而陆北顾又一直待在国子监埋头苦读,所以始终未曾得缘相见。

    “拜见张相公。”

    陆北顾先是趋步上前,对着张方平深深一揖。

    “来了。”

    张方平闻声抬头,脸上挤出笑意,指了指下首的椅子。

    “坐,不必拘礼,年节过得可好?”

    “托相公福荫,一切安好。”

    陆北顾依言坐下,随后又与苏洵和苏辙挨个打了招呼。

    “明允先生,子由贤弟!真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今日竟在张相公府上得遇故人!”

    苏辙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拱手道:“陆兄久违了!自泸州一别,已是数月未曾谋面,如今东京再聚,实在是令人高兴!”

    苏洵捋须笑道:“哈哈,我前几天还与二子言及,此番进京,定要寻访于你,好好切磋一番文章义理,今日倒是凑巧了.我们可都知道,你那篇《仲达论》,可是已经名动东京了!”

    “惭愧。”陆北顾谦逊道,“明允先生散文老练,文气纵横,莫说名动东京,便是名动天下,也只是朝夕之间的事情。”

    苏洵摇了摇头。

    随后,苏洵又与张方平讲起了陆北顾在泸州州学作的《六国论》与《项籍论》,张方平听后也是颇为惊讶,这些好文章,陆北顾可从未宣扬过,若不是苏洵主动提起,他还不知道呢。

    张方平看着眼前这几位同样来自蜀地的俊才,笑意也是愈发浓重。

    他做过成都知府,这些蜀地俊才都是他结交、发掘的,进了朝堂,自然也会与他亲近说穿了,哪怕是大佬,庙堂上的事情依然需要有新人当马前卒,毕竟总不能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吧。

    “好!好!”

    张方平抚掌笑道:“看来今日这暖阁倒是成了你们蜀中才俊的‘他乡遇故知’之所了,你们既是旧识,此等缘分,着实难得。”(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宋文豪不错,请把《大宋文豪》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宋文豪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