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艰难追赶的时代与卖国无门的安南

    大同历二十八年(公元1650年)10月15日,京城,一年一度的公民议会和商贾大会即将召开。

    民朝的重要官员,商业行会领袖全部汇聚京城,今年的人来的特别多,京城也变得特别热闹。

    各地巡抚主要是想给自己的行省多拉一些基建项目和工厂,去年元首府建设5个年产5万吨铁的大型钢铁厂,分别安置在佛山,九江,蜀中,武昌,邯郸五府。

    今年据说还要增加五个大型钢铁厂,一个钢铁厂要招募几千工匠,而且钢铁工匠,都是金领的代表,再加上上下游配套的产业,可以带动几万人得到高工钱的差事,能直接拉动一个州府的经济发展。

    基建项目更不用说,民朝每年会新增2000里的铁路,几乎是铁路跑到哪座州府,哪座州府就会快速繁荣,铁路一开,黄金万两这已经是民朝孩子都知道的事。

    从去年开始,元首府开始以3000里规划每年的铁路,增加了一半,但民朝国土纵横万里,3000里的铁路看上去多,但铺到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就算不了什么。

    就拿哈密到长安铁路为例,干线就有5000里,把朝廷所有的铁路份额给西域修两年才能修到哈密,而要修建一条贯通整个区域的铁路网,耗费就更多了。

    所以现在的局面就是有铁路的地方,想修建一条完备的铁路网络,没铁路的地方,更希望自己当地修建一条铁路干线。

    更不要说民朝还要修建桥梁。沥青马路,港口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工程每个都花费极其高啊,地方上难以承担,只能依靠元首和总理大臣府拨款。

    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各行省巡抚自然要想办法拉关系,往自己的,行省多倾斜一些资源。

    而开京城的行业商会领袖,他们的诉求就更简单,一方面是想了解朝廷对新占据的藩国处理方式,看看能不能为自己争取利益,另一方面只是为了已经呼吁了好几年的,殷洲运河与苏伊士运河的建设。

    这次有新的运河建设方案,在运河附近修水库,用水库的水来抬升运河,成本只要原本的三成多,这让刘永非常心动。

    1亿元的建设成本分成10年,每年只要拿出1000万左右,这对民朝来三亿多的财政收入来说,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另外一点,局势的变化也提升了这条运河的价值,以前巴西在葡萄牙人手中,修这条运河得力最大的是这些葡萄牙商人。

    但现在巴西在民朝手中,巴西的橡胶,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甚至巴西的白糖,牲口都是民朝需要的货物。

    甚至这些货物的价值,在刘永看来,还在新大陆金山银矿之上,毕竟金山银矿总有会挖掘光的一天,但这些经济作物园这些特产却不会消失,这些货物也是能改善民朝百姓生活的。

    但想要把巴西的货物运到神洲需要绕上万里的海路不说,还要绕过极其危险的极南海峡,就这半年不到的时间,已经有三艘货船,在这条海峡出事。

    这固然有民朝的海商不熟悉这片海峡的水文地理因素,但这条海峡气候恶劣却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哪怕为了减少损失,修筑殷洲运河都势在必行。

    所以这段时间刘永召集了水利部和去过当地的官员商讨修建运河之事,而就是这个信号,给了那些海商极大的信心,只要元首有意愿,那就有成功的可能性,所以这段时间在新大陆有业务的海商都在走关系推动殷洲运河落实。

    而除了上述两拨人之外,还有民朝藩国的使者也是极其忙碌,他们需要和总理大臣府,签订一年一度的商贸协定。

    民朝也是吸取了几年前战后萧条,导致整个东南亚南中经济秩序彻底打乱的教训。

    从那年之后,民朝开始给各个藩国提前规划好需要的经济作物数量,同时把香料,白糖,橡胶,棕榈油既按当地的气候,又按当地的经济实力划分额,更关键的是总理大臣府会拨付一定的定金,保证各大藩国的生产,有点像期货制度。

    而这样各大藩国也安心,他们国内人口本就少,种植的经济作物,本国的工业也根本不可能消化。民朝只要不要这些经济作物,他们只能烂在地里,损失惨重。

    而有现在这个制度之后,对各国来说,除非遇到了意外的天灾之外,他们根本不用担心供过于求的情况,可以安心的生产,这对南中大部分处于小农经济的封建国家来说,这份稳定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经济作物赚取的利润。

    因为有了这套制度的保证,南中各国的地主士绅开始大范围的扩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几乎是以四五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

    而种植了这么多经济作物,当地人没有粮食怎么办?

    那也很好解决,战后萧条之后,民朝的粮食供大于求,尤其是辽东地区,因为地广人稀,人口稀少,又有拖拉机,收割机这些先进的农耕工具,当地没有多少自耕农,几乎全是大农场制度。

    当地不管是大豆这类经济作物,还是小麦,高粱,水稻这些粮食,九成以上都需要出口贩卖,从海运贩卖粮食到南中地区,价格比当地的粮食还要低。

    所以现在南中有很多藩国沿海城市的市民开始吃来自辽东的粮食,而且这个份额还在逐年扩大。

    京城,招待所。

    侯方域找到了自己老朋友王夫之,两人就这样走在崇文坊一条街道。

    街道上时不时有“叮叮叮”的声音,一个个带着笑声的学生,充满朝气的青年骑着自行车,从他们两人身边越过去。街道四周房屋不时传来歌声,京城开始变得越来越近现代化了。

    侯方域感叹道:“留声机在东吁国也非常受欢迎,但只有官员,贵族家族才买得起。而在京城几乎每条街道都能传出音乐之声。

    还有这两个轮子就能行走的自行车,能用雷霆之力发亮的电灯,以及声声传千里的电报,这些东西放在我面前,我都不知道其原理是什么,民朝本就强盛,而今依旧在全力奔跑,我在东吁已经有种追之不及的感觉。”

    王夫之笑道:“朝宗,如今是大争之世,宛如千年前的春秋战国一般,诸子百家,各种思想碰撞,各种新事物,新思想,新学问不断涌现。我等在如此世道,只能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如此才不会被世道给甩掉。”

    王夫之的话让他忽然想到了好笑的事,东吁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大家好不容易站稳了脚跟。

    日常的探讨学问,很快就会变成了对大同社的口诛笔伐,许多人信誓旦旦的说要在东吁学习太祖皇帝,广积粮,高筑墙,反攻中原,夺回他们的土地。

    即便现在过去了近20年,反攻中原依旧被许多人挂在口上,但现实却是他们和民朝的距离不但没有被拉近,反而越拉越远了。

    他敢保证现在如果双方再起战事,东吁连民朝一个师都抵挡不住。

    两人闲聊了几句之后,侯方域说明来意道:“而农兄,你能向总理大臣府问一问,今年能给我东吁增加10万亩橡胶园的份额吗?”

    橡胶这玩意儿利润高是高,而且用处也非常广,民朝百姓穿的橡胶鞋,雨衣,机器用的传送带,尤其是马车用的橡胶轮胎,更是占据橡胶市场的一半份额,民朝对橡胶的需求越来越多。

    所以橡胶的价格并没有随着南中南洋地区的橡胶园扩张而下降,反而一直处在一个稳中有升的市场行情当中。

    在这个时代,一个家族只要有一个百亩的橡胶园,在任何地方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但橡胶园唯一的缺陷就是等待收割时间太长了,需要7年才能收割,所以橡胶园一直属于重资产重投入的行业,一般的家族根本投入不起。

    对东吁来说,建设一个10万亩的橡胶园,投入极其庞大,要是没有民朝扩大他们的份额,给他们提供贷款建设,他们也不敢随意扩大生产。

    王夫之皱眉头道:“一次扩大10万亩橡胶园,只怕三司使没有这个规划。”

    侯方域道:“现在安南战火连天,他们肯定难以保证原本橡胶额度给民朝,我东吁愿意补足这个缺口,帮助大同社稳定橡胶的价格。”

    王夫子这才恍然大悟,东吁这是想趁着安南内乱,吞掉他们的市场份额。

    他想了想道:“我可以帮你去问一问,但能不能成功就不能保证了。

    侯方域拱手行礼道:“多谢尔农。”

    而在鸿胪寺,安南使者悲戚道:“敝国曾经自作聪明,得罪了上国,此乃敝国之罪。然上国乃天朝,气量宏大。敝国恳请上国不计前嫌,助敝国赶走叛军,我安南国愿意以上国马首是瞻。”

    有大同社武器和是教官的支撑,这次安南义军在陷入短暂的低潮之后,又快速壮大,尤其是阮氏三兄弟的老二,居然还是个军事天才,他多次以少胜多,战胜了当时安南北方诸侯郑氏,几乎全歼了郑氏的主力,现在安南北方已经被义军攻占,南方也呈现岌岌可危的状态了。

    这个时候安南国阮氏也慌了,这战事继续打下去,只怕他的地盘也保不住,他知道义军后台是民朝,只能放下自己的傲气,向民朝求饶了。

    元首府。

    洪承畴对刘永道:“安南国已经诚服,安南国王不再称帝,愿意把海关交给我民朝,接受我民朝货币,允许我国的商人在安南任何地方开设钱庄,店铺,也允许我们修铁路,公路等设施,甚至还请求我们派遣军队驻扎安南。”

    安南在南中对民朝一直不是很服气,即便是对外说自己是安南国王,但关起门来他们依旧称自己的国王为皇帝。

    当然民朝对这些满不在意,真正让民朝不满的安南境内营商环境太差了。

    民朝的商贾去安南开办作坊,只要开张,就有各路英雄豪杰找他们要钱,不出这笔钱,民朝货物连城都出不了,就会消失,哪怕他们找官员也没有用,这些官员就会装傻。

    许多人只能咽一下这份气交了钱,但安南的英雄豪杰,拿了钱不办事,出了城市,依旧有占山为王的土匪,而后是安南国本土的士绅,用各种理由说他们才能摆平这些地头蛇,但我们出了力,这厂子是不是也得占一点股。

    民朝商贾哪受过这样的鸟气,哪怕是元首和总理大臣,那也是和声和气的请他们议事,增加税收也提前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元首和总理大臣都这么讲理了,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他们自然举双手赞成了。

    你们这些藩国的土鳖,居然有这么大的胃口,想要我们的股份,简直痴心妄想。

    这些商贾几乎每年都要向总理大臣府和元首府告状,状告安南的这些土鳖,拦路打劫,杀人越货。

    民朝也不好因为一些商业纠纷,就直接进攻自己的藩国。但阮氏三兄弟起义之后,大同社终于找到插手安然的机会,南方的商贾也纷纷支持阮氏三兄弟。

    想要打天下,怎么能没有钱?

    什么你们找不到钱财,开什么玩笑,安南不是遍地都是土财主,你把他们杀了,这不就有钱了。

    于是在这些商贾指点下,阮氏三兄弟终于找到了义军的财政来源,他们屠杀领地的士绅,用这些自身的钱财购买军火,购买食物布匹,不断壮大义军。

    而在义军逐步壮大的过程,那些占山为王,喜欢空手套白狼的士绅被消灭的一干二净,他们在开作坊,终于不用担心哪个地头蛇再来占山为王了。

    刘永看着这份卖国协议冷笑道:“果然对这些诸侯来说,国家的利益比不上自己家族的延续,只可惜我民朝需要的一个工业化的安南,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不是一堆封建士绅的臣服。”

    “拒绝安南使者,就说我明朝不干涉安南的内政。”

    洪承畴行礼道:“遵命!”(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不错,请把《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