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朕的内帑还有别的用处

    魏州城的街角茶摊,粗瓷碗碰撞的脆响混着水汽蒸腾,几个身着粗布短打的汉子围坐在桌旁,嗓门越来越高,引得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

    “你们听说了吗?陈家庄的陈财主,半个月前偷偷去长安买贞观稻种了!”

    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放下扁担,凑过来压低声音说道。

    “什么?”

    旁边一个扛着锄头的老农猛地抬头,满脸难以置信。

    “他前阵子不还跟人说,那贞观稻是唬人的,一亩地最多收三斗,还说咱们庶民种了会坏地气吗?怎么自己偷偷买了?”

    “嗨,那都是骗咱们的!”

    货郎喝了口凉茶,声音拔高了几分。

    “我远房表兄在长安当差,说现在长安周边的庄子,全种的贞观稻,再加上那个什么沤肥,一亩地最少收一石三斗!比咱们种的旧粮种,产量翻了两倍还多!”

    “一石三斗?”

    周围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有人忍不住追问。

    “那沤肥在哪能买?种贞观稻得用多少啊?”

    “崔家的商铺就有卖!”

    另一个穿短打的汉子接话。

    “我昨天去问过,一斤才二十文,撒在地里,就能多产粮食,而且官府那边说了,有户籍和田地的农户,还能去县衙免费领贞观稻种,一分钱不用花!”

    “免费领?”

    一个面色黝黑的短工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羡慕。

    “可惜了,我虽有户籍,却没田地,只能打短工混口饭吃。”

    “没田地怕啥?去参军啊!”

    刚说完沤肥的汉子拍了拍桌子,声音更响了。

    “前几天官府贴了诏令,咱们河北道的人只要参军,就能领两亩地!我昨天都去报名了,就等着入伍训练,以后也算有块自己的地了!”

    这话一出,周围瞬间安静了,随即爆发出更大的议论声。一个赤裸着双臂、肌肉结实的壮汉挤进来,粗声问道。

    “这位兄弟,你说的是真的?怎么之前没听人说起过?”

    说话的汉子看了眼壮汉的块头,心里暗忖。

    “这可是当兵的好材料,只可惜咱百骑不收外人,要不然该引荐给小郎君了。”

    他心中叹了口气,连忙点头说道。

    “当然是真的!折冲府的人说了,咱们魏州今年就招三千人,先到先得!而且要是遇上战事立了功,给的地还能再多!”

    人群瞬间沸腾了。

    那些靠打短工、做苦力过活的汉子,眼睛都亮了起来。

    他们要么没田地,要么把地卖了,每月挣的一两百文钱,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娶媳妇、立家业了。若是能参军得两亩地,好歹也算有了根基。

    “当年夏王的时候,立了功也才给一亩地吧?”

    有人小声嘀咕,语气里带着犹豫。

    “那时候给了还不一定能保住!”

    一个满脸沧桑的老短工轻哼一声。

    “我爹当年跟着夏王,好不容易得了两亩地,后来还被收回去了!夏王再好,也没给咱们真正的好处,现在皇帝给地,还能免费领粮种,只要好好干,就能吃饱饭,这不比啥都强?”

    这话戳中了所有人的心思。

    无论是夏王还是现在的皇帝,对他们来说,谁能给饭吃、给地种,谁就是好君主。

    “就是啊,最后得了好处的不还是那些个庄主吗?”

    “这一次也是他们骗的我们吧,说什么贞观稻种的粮食少!”

    这一言,好似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场不少农户都义愤填膺了起来。

    “这春耕都过了,今年即便是能领,怕是也耽误了!”

    “都是那些个庄户,这些个吸血虫,平日里佃租收的高也就算了,现在还不想让咱们大家伙吃饱饭!”

    那些个农户都朝着彼此看去,眼中都涌向着怒火。

    可是愤怒归愤怒,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那些个人家里可都是有护院的。

    一想到这,他们心中都有些无奈。

    “要不,咱们去折冲府问问?”

    刚才那几个短工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心动。

    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如去拼一把。

    话音刚落,十几个人便放下手中的活计,朝着折冲府的方向走去。

    周围不少人见状,也纷纷跟上。

    反正现在没战事,不过是每月训练几日,就能得两亩地,划算!

    可刚到折冲府外,众人就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

    原本该门可罗雀的折冲府,此刻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府门一直延伸到街角。

    “都别挤!要登记的先去抬石臼,抬不起来的趁早回去!”一个身着甲胄的校尉站在府门前,大声呵斥着。

    “你个小娃娃才多大?毛都没长齐,快回家喝奶去!”另一个士兵对着一个瘦弱的少年挥手。

    “这……这是怎么回事?”刚赶来的短工们愣住了。

    “还能怎么回事?都想参军得地呗!”排在队伍后的一个汉子回头,笑着说。

    “没听刚才那个人说吗?就招三千人,来晚了可就没机会了!”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挤到队伍末尾,生怕错过机会。队伍里,有人互相打趣。

    “赵八,你爹以前不是跟着窦建德吗?你怎么也来参军了?”

    赵八脸一红,梗着脖子道。

    “我爹跟着夏王,最后连块地都没保住,还丢了性命!我可不想跟他一样!现在皇帝给地,我为啥不来?”

    “刘四,你爹不是死在唐军手里吗?你也来?”又有人调侃。

    刘四攥紧拳头,沉声道:“我爹是我爹,我是我!我不管以前怎样,现在只要能有地种、能吃饱饭,我就愿意为朝廷出力!”

    “就是,去他的夏王,以前他在的时候,咱们不也没吃饱饭吗?”

    “柳家庄的柳庄主倒是吃饱了,但他可一点渣子都没给咱们过。”

    队伍越排越长,议论声、笑声、催促声混在一起。

    声音越来越大。

    ……

    “好啊!真是太好了!”

    立政殿内,李世民手里捏着河北道送来的札子,嘴角上扬的弧度就没落下过,语气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欣喜。

    他将札子递给身旁的内侍,对着殿内重臣说道。

    “单单魏州三十几个折冲府,就登记了六千多府兵!若是今年北方有战事,关内都不必调兵,直接从河北调集便可,这才多久,河北民心就归拢了大半!”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房玄龄、杜如晦等三省六部的大佬们纷纷起身,躬身行礼祝贺,殿内气氛一派喜庆。

    温禾站在人群中,原本正想打个哈欠。

    他昨晚在新建的工坊里面忙到大半夜,此刻正犯困,却硬生生把哈欠咽了回去,跟着众人一起躬身,脸上努力挤出欣喜的表情。

    李世民正高兴,眼角余光却瞥见了他这细微的动作,嘴角的笑意淡了几分,微微眯起眼眸,突然开口道。

    “此次河北能有这般成效,百骑在暗中查探谣言、协助士子,功不可没,温禾,你做得不错。”

    温禾心里咯噔一下。

    他连忙直起身,语气诚恳。

    “启禀陛下,这都是百骑将士们尽力,还有士子们驻村授课、百姓们愿意相信朝廷,微臣只是做了些分内之事,不过,微臣以为,此刻高兴或许还太早了些。”

    他不是想扫李世民的兴,而是真心觉得。

    粮种刚推广、参军热潮刚起,这些只是表面成效,要真正笼络住河北民心,还得看后续政策能否落地,若是稍有差池,之前的努力很可能白费。

    “高阳县伯所言甚是。”

    房玄龄立刻附和,他如今已是尚书左仆射,萧瑀因病致仕后,朝堂首辅之责便落在了他肩上。

    所以老房现在已经是大唐的尚书左仆射,名正言顺的首相。

    他上前一步,躬身道。

    “启禀陛下,老臣以为,当趁此时机,向河北道全面推广曲辕犁,此物省力高产,能助农户更快见成效。”

    “另外,老臣听闻,之前雍州陈仓县丞吴生,在当地试行的‘分牛之策’已有成效,可将耕牛按户分配,解决农户无牛耕地的难题。”

    “老臣建议,将吴生调往河北道任知县,专门负责推广曲辕犁与‘分牛之策’。”

    闻言,原本困倦的温禾顿时来了精神。

    房玄龄居然推荐吴生?

    不过说起来,他最近好像都没给自己来信。

    但听房玄龄的意思,吴生好像做的不错。

    如今大唐虽然还缺牛,但若是能够按照生产队的方式进行下去,那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需要为耕牛发愁了。

    这个时候让吴生去河北,倒是也不错。

    “此外,之前崔敦礼曾言,愿说服博陵崔氏协助朝廷推广贞观稻,老臣以为,可任其为检校民部侍郎,辅助民部处理河北农桑之事。”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没人反对,却也没人立刻附和。

    崔敦礼原本只是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一跃成为从四品上的检校民部侍郎,连升两级,这提拔速度不可谓不快,更重要的是,他背后代表着博陵崔氏。

    这个位置,可以说是大唐的中流砥柱了。

    再进一步,那便是尚书了。

    主要是在场的人摸不透李世民的意思。

    不知道他愿不愿意让这朝堂的上层再多一个士族。

    李世民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转头看向杜如晦:“克明以为如何?”

    “启禀陛下,老臣以为可。”杜如晦躬身应道,语气笃定。

    温禾站在一旁,心里暗自腹诽,

    这就是所谓的“房谋杜断”?

    但他很快他便微微的摇了摇头。

    不过是杜如晦猜透了李世民的心思罢了。

    河北士族盘根错节,朝廷不能干预太深,否则易引发反弹。

    之前温禾提议让赵郡李氏牵头,李世民欣然同意;如今房玄龄举荐崔敦礼,拉拢博陵崔氏,正是顺着这个思路,让五姓七望中的两家站在朝廷这边,用士族制衡士族,稳固河北局势。

    ‘头疼啊。’

    温禾揉了揉太阳穴。

    想到这些,温禾就觉得自己脑瓜子疼。

    他今天来这里可不是为了河北那边的事情的。

    有百骑的人在暗中行动,还有那些游学士子,还有用李世民的年号做担保。

    粮种推广下去,只是时间问题而来。

    东风已经吹起来了,还怕没有火烧到赤壁?

    而他今天来,是为了来和李世民要钱的。

    “嗯,那便如此吧。”

    李世民点了点头,对着中书省官员吩咐道。

    “中书省让吏部核实吴生的履历与崔敦礼的任职资格,尽快下旨。”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顿下来,目光转向温禾,故意带着几分调笑的语气问道:“高阳县伯,你可认同左仆射方才的安排?”

    方才温禾,坏了他的好心情,此刻李世民故意这么问,就是想逗逗他,也算报之前的被他坏了心情的仇。

    可他没料到,温禾还真的摇了摇头,语气认真。

    “启禀陛下,房公所言皆有道理,可臣以为,还有一处关键事宜被遗漏了。”

    “哦?”

    房玄龄捋着花白的胡子,眼中闪过一丝好奇,笑着问道。

    “不知高阳县伯觉得老夫漏了什么?”

    “水利。”

    温禾只吐出两个字,却让大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自古以来河北水利都不算好,特别是靠近黄河那一块区域。

    隔三差五便会泛滥一次。

    根据历史记载,唐初便有三十七次水灾。

    这个母亲河,可暴躁的很。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众人头上。

    修水利确实是河北的重中之重,可在场的重臣都清楚,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又是一笔巨额开销。

    之前关内道修水利,虽说是让商人承包,可若不是温禾设计坑”了士族、李世民忽悠了宗室。

    那些水利工程根本修不起来。

    而河北道的豪族与商贾不似关内,想要忽悠他们,只怕不好骗呐。

    “咳咳。”

    窦静见大殿内没人说话,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苦着脸说道。

    “高阳县伯,并非老夫不愿修水利,只是如今国库的钱财,大部分已规划了用途,河北推广贞观稻的粮种、曲辕犁的打造、‘分牛之策’的耕牛采购,哪一样都少不了花钱,实在没有多余的款项再投入水利了。”

    谁让他是民部尚书,管着国库收支,这种话,只能由他来说。

    温禾闻言,没有丝毫意外,反而眼睛一亮,目光灼灼地看向李世民。

    “陛下的内帑……”

    “朕的内帑还有别的用处!”

    李世民不等他说完,就赫然瞪圆了眼睛,语气带着几分警惕。

    这竖子,竟然敢打他内帑的主意!

    他的内帑还要留着对付突厥,自然不可能此刻拿出来。

    何况就算全拿出来,也不够河北道修水利的开销!

    温禾见李世民反应激烈,连忙笑道。

    “陛下莫急,臣并非要动内帑的钱。其实修建水利,花销最大的无非两项,材料和人工,只要能把这两项的成本降下来,根本花不了多少钱。”

    “哦?”

    这话一出,大殿内的众人都不由惊异地面向温禾,眼中满是好奇。

    材料和人工是修水利的核心开销,怎么可能轻易降低?

    尤其是李世民、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看着温禾的目光,都带着几分灼热。(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不错,请把《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