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芯火

    四九城,黄河集团计算机研发中心实验室。

    黄令仪面对着一堆设计图纸和仿真数据,眉头紧锁。

    芯片设计进展还算顺利,但卡在了一个关键环节——制程。

    新加坡实验室拥有的先进光刻机数量有限,根本无法借给国内的研究所。

    她给新加坡去过电话,想要订购非常难,尤其是东方国家,这东西受到严格管制,就算是能买到短时间内也无法运抵国内。

    她手头上虽然也是新购的的设备,可不是最先进的,无法满足她设计的微处理器精度要求。(西方倾销低端光刻机,但是技术和配件全都限制,更别说高端的了。)

    她想起几年前曾在国内学术期刊上看到过关于光刻技术的研究论文。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让助手去资料室和各大院校图书馆广泛查阅、搜集相关资料。

    几天后,助手抱回一摞泛黄的论文和内部技术报告。

    黄令仪连夜翻阅,越看心情越复杂。资料显示,国内早在十几年前就启动了光刻机研发项目,几家单位曾取得过阶段性成果,但后来或因经费不足,或因方向调整,项目大多陷入停滞,人员流散。

    她尤其注意到两份报告,一份来自代号“四十五所”的研究所,在光学系统和精密机械方面有深厚积累;另一份来自武汉的一家无线电设备厂,曾尝试过接触式光刻机的研制。

    第二天一早,黄令仪拨通了何雨鑫的电话,详细汇报了情况。

    “何总,我们遇到瓶颈了,高端光刻机进不来。但我发现,国内并非毫无基础,只是中断了。如果我们能整合这些残留的技术力量和资料,或许能走出一条路来,至少解决眼下的有无问题。”

    何雨鑫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这事超出了他的知识范围。

    “黄主管,这样,你先把情况整理一份详细报告给我,我立刻向董事长汇报。”

    隔天何雨鑫就收到了传真,接着他就给何雨柱打了个电话。

    “哥,情况就是这样。黄主管认为,与其完全受制于人,不如尝试重启国内的光刻机研发。她提到了四十五所和武汉无线电三厂,说那里可能还有些家底。”

    何雨柱是忘了么,真不是,研究所和国企这类的单位之前想要介入太难了,尤其是高端项目。

    现在既然有机会了那就要尝试一下,何雨柱道:“雨鑫,黄主管的判断是对的。我们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外面。这样,你看你是亲自带队跑一趟还是下面人能完成,你自己定。”

    “我觉得黄主管能做这件事,毕竟她是体制内出来的人。”

    “那行,那就给她权限,成立一个小组,去办这件事,不过既然办就要办利索,有几点也要求。”

    “哥,你说。”何雨鑫拿起来了笔准备记录。

    “第一,找到那些参与过相关项目的老工程师、老专家,不管他们现在在干什么,退休还是在岗,尽量请过来,待遇从优。第二,跟那些单位谈,把他们闲置的技术资料、图纸,甚至是半成品设备,买下来。”

    “明白了,哥。”何雨鑫应道。

    “还有,如果不顺利你就找找周叔、方叔、赵叔帮着协调协调。”

    “哥,用得着动用几位叔叔的关系么?”何雨鑫惊讶道。

    “用得着,这个东西很重要,以后你就明白了。”

    “万一他们想要我们投经费呢?”

    “也不是不可以,技术共享,合同最少二十年起,你看他们愿不愿意吧,还有就是如果他们倒闭了或者项目下马了,所有东西还是归我们。”

    “那我知道了,我这就找人去办。”

    “从你自己的那个团队分点人给黄令仪,这事要办就办利索,不要留后患。”

    “了解,我本来就打算这么做的。”

    “嗯,就这样吧。”

    “嘟嘟嘟”

    挂了电话,何雨鑫立刻选了几个人飞四九城,然后打电话给黄令仪交代了要求。

    对于什么二十年,项目下马这类的黄令仪也不抵触,她就是这些人中曾经的一员。

    何雨鑫派出的团队抵达四九城后,与黄令仪小组汇合。

    黄令仪带着他们直接去了甘省的四十五所。

    接待的负责人文明来意后,很是惊讶,光刻机项目停摆好几年了,人员都分流了,居然还有人找上门,还是个民营企业。

    “你们真打算接这个项目,要知道这个项目的资料虽然有,但肯定有缺失,设备有些也被其他项目用了,重启难度很大。”

    “是的,我们想接这个项目,不管是资料和设备,还有人。”

    “这个.我要去问问上面的意思。”

    “我们可以等。”

    “那我先安排你们住下?”

    “不用了,我们自己已经找好了地方,这是我们住的地方的电话。”黄令仪递过去一张纸。

    那人一看上面是市里最好的宾馆,心道:“怪不得,不用我们安排。”

    不过他立马想到了一种可能,这事有可能成,对方有钱啊。

    黄令仪带人走后,那人找到了主管领导,第二天电话就打到了宾馆,然后黄令仪他们又过去了一趟。

    当晚,四十五所的领导层开了个会,但是会上意见分歧很大。

    有人认为这是甩掉包袱的好机会,反正项目停了,留着那些资料和设备也是积灰,换点资金还能改善所里其他项目的研究条件。

    另一些人则顾虑重重,担心核心技术流失,更怕将来上面追究责任。

    “他们是民营企业,还是外资背景,把这么多年的研究成果交出去,合适吗?”一位副所长提出质疑。

    “项目都下马三年了,人员也散了,我们守着这些‘宝贝’有什么用?所里现在经费多紧张你不是不知道。再说了人家给了两个选择,我们也可以选择黄河集团资金投入后续研发资金,虽然要技术共享,可如果资金利用合理我也别的项目也能借借光啊,我认为这是好事。”另一位持支持态度。

    “可他们的要求是至少签二十年,条件是不是太苛刻了?”

    “这项目没有人家投钱,已经不存在了,还纠结这些干什么吗。再说了,合同里也写了,如果国家需要,他们必须无条件支持。我看可以谈。”

    争论持续到深夜,没有结论。

    之后由于分歧严重,他们把这个事情报到了中电科总部。

    总部那边权衡了利弊,最终做出了转让项目的决定,因为他们不确定黄河会持续投钱,这种项目一旦没了研发资金直接就废了,再有一点就是他们没有能力购买新的设备和元器件,黄河也没有给这方面的承诺,所以才让他们做了这个决定。

    一周后,黄河的团队再次去了研究所,负责跟他们谈判的人道:“这个项目的事情我们已经报批了,上面也出了回复,同意转让项目。”

    “那技术人员呢?”黄令仪道。

    “这个,要你们自己去谈,当然在我们别的项目上的重要研发人你们不能抢。”

    “这个没问题。”

    “至于项目转让费”

    “我们集团的评估师评估了一个价格,设备加资料五十万美刀。”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其实黄令仪的心也直颤,他们当初的项目资金一年几万块,集团这一砸就是几百万,还是评估师给的价,根本不用过集团上层。

    “咳咳.”对面的负责人眼皮直跳,他们之所以停项目是因为,这几年国家对于这个项目一共拨一百万,四十五所分得22万元,还需要中科院光电所与上海光学机械厂分摊,平均一年分下来也就两三万,对方一上来就砸了个五十万还是美刀,他觉得自己心跳都慢了半拍。

    “老张你没事吧。”坐在边上的一个人连忙缓解尴尬。

    “没事没事,小黄同志,你确定是五十万美刀?”

    “确定。”

    四十五所这边几个人对望了一下,那个老张又开口了:“要不你们先盘点一下资料清单和设备我们再来谈?”

    “可以,什么时候可以开始?”

    “给我们三天时间准备。”

    “好。”

    回去后,跟黄令仪一起来的评估师和法务提出了疑问。

    “黄主管,他们是不是想提价?”

    “恰恰相反,他们怕这笔钱拿的不踏实。”黄令仪道。

    “那他们会不会反悔,觉得能卖出这么高价,让我们拿出这笔钱投入研发呢?”

    “这个.我也不确定还真有这种可能,但是吧,还有个问题,这种项目必须持续投入,有可能是千万级或者上亿的项目,我们自己集团的实验室也需要资金,我觉得要是这样董事长那边有可能不会同意。”黄令仪道。

    “那也未必,就我对董事长的了解,如果他们真的能做好,钱应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们能不能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我们在内地很多大学都搞这样的项目,目前效果都不错。”评估师道。

    “那就先问问何总吧。”黄令仪道。

    “我赞同,这样我们心里也有个底。”法务道。

    于是电话打给了何雨鑫,何雨鑫又打给了何雨柱,何雨柱道:“这点事你小子自己做主就是了。”

    “哥,高精尖的东西还是把握大局的好,我怕我定了再出问题。”

    “行,那我就给框框,以后遇到了也可以这么谈。”

    “你说。”

    “那就是看对方的规模和团队,如果对方的规模不小,团队完善,你又不能全挖过来,那就投;但是现在四十五所这样的我们的原则是收,因为投入的回报肯定会小于收回来。”

    “那如果对方不同意呢。”

    “那就等等,搞不好价格还要低,当然我说的这些仅限于十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超过就无效了。”

    “哦,为什么?”

    “国内的发展趋势,会促使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到时候国家就不缺钱了,你觉得这种项目国家会放出来?”

    “明白了,那我去给黄主管他们一个回复,我估计这个项目要跑的地方不是一个。”

    “这个他们看着办,如果能有个配套的厂子更好。”

    “知道了。”

    三天后,黄令仪团队再次来到四十五所。

    这次出面接待的是一位姓王的副所长,态度比上次热情了不少。

    “黄研究员,欢迎欢迎!”王副所长跟黄令仪握了一下手,“经过我们所里慎重研究,并报请上级同意,我们原则上同意转让这个项目。不过.”

    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所里一些老同志对项目很有感情,觉得直接卖掉太可惜了。大家讨论后,更倾向于由贵集团投入研发资金,我们出技术和人员,合作推进。这样既能盘活项目,也能为国家保留这支技术力量。”

    黄令仪和团队的评估师、法务交换了一个眼神,果然出现了预料中的情况。

    “王所长,我们理解所里同志们的感情。但黄河集团作为企业,投资需要考量回报和效率。目前这个项目的基础,按照市场评估,独立重启并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投入将是个天文数字,而且周期会非常长。我们最初的方案,是基于项目现状的一次性买断,这能最快速度让技术获得新生。”

    评估师也补充道:“王所长,五十万美刀的评估价,是充分考虑了项目的历史投入和现有资料、设备的残值。如果转为长期合作投资,我们需要重新评估风险与收益,投资规模和方式都会不同,可能远不如一次性转让对贵所眼下改善财务状况有利。”

    王副所长沉吟片刻,说道:“黄研究员,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但所里也有难处,毕竟这是国家立项的项目,直接卖断,怕将来有闲话。你看这样行不行,合作开发,我们可以接受技术共享,甚至你们占大头。”

    谈判陷入了僵局,黄令仪按照何雨鑫的指示,没有松口,坚持买断方案。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又进行了两轮接触。

    四十五所方面试图争取合作,但黄河团队寸步不让,只是将买断价格略微提升到了五十五万美刀。

    眼看谈判就要破裂,王副所长终于接到了上级更为明确的指示。

    考虑到所里严峻的经费形势,以及项目重启确实需要巨额持续投入,最终决定接受买断方案。

    但在最终签约前,王副所长又提出一个要求:“黄研究员,项目可以卖,但那些资料是我们老一代科研人员的心血。价格就按你们说的五十五万,我们没意见,但那些资料可不可以给我们留下副本。”

    “这个,我要请示一下。”这个场景显然没有在黄河这边的预估中。

    “可以,我们可以等。”

    “不用很久的,明天我们会再来。”

    “行。”

    果然,黄令仪请示何雨鑫后,得到了同意的答复。

    最终,黄河集团以五十五万美刀的价格,全资买断了四十五所光刻机项目的全部技术资料、专利以及相关专用设备。

    合同明确规定,该项目后续研发成果归黄河集团所有,但同时约定,在同等条件下,黄河集团优先与四十五所合作,并可为四十五想继续研究光刻机的所退休专家提供顾问职位。

    这个结果在目前阶段来看自然是皆大欢喜,四十五所得到了资金,黄河得到了研发基础。

    签约仪式很简单,并没有什么仪式。

    看着那些泛黄的图纸和布满灰尘的设备被小心翼翼地装箱运走,王副所长和几位老工程师眼眶都有些湿润。

    “希望这些东西在你们手里,真能发挥出作用。”王副所长道。

    “我们一定尽力。”黄令仪郑重承诺。

    在谈项目的时候,黄河这边也跟四十五所的一部分参与过光刻机项目的人谈过,想走的并不多,毕竟他们这里的级别还是挺高的,待遇也还行。

    到了黄河那就真不知道什么情况了,毕竟没有人兜底,对于这一点黄河的人也没有解释,强扭的瓜不甜。

    在跟想走的人约定好之后,黄令仪团队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武汉。

    有了四十五所的经验,与武汉无线电设备厂的谈判相对顺利。

    该厂的光刻机项目下马更早,资料散佚较多,设备也更加老旧。

    最终,黄河集团以十万美刀的价格,收购了其剩余的相关资产,至于人,还是算了,他们的人员素质还不是特区黄河自己的电子厂。

    上海光学机械厂他们也跑了一趟,人家现在有订单,根本不把黄河看在眼里,所以就没谈别的,倒是上海光学机械厂还想着让黄河跟他们下单来着,参观了一下厂里的设备和工人情况,黄河委婉的拒绝了。

    同去的人吐槽,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自信。

    黄令仪道:“你们看外国货看多了,他们在国内还真的属于上游那一批。”

    “黄主管,我们倒不是说别的,他们根本生产不出来我们要的件。”

    “这点我承认,所以我拒绝了,等他们有那个实力我们再来谈。”

    “嗯。”(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不错,请把《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