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帝崩

    “英国公。”

    “臣在。”

    朱高炽瞧着英国公张辅,轻声道:“今日朕临终前召见诸臣,武臣中只见了公一人,公可知为何吗?”

    “臣对皇室忠诚。”

    “靖难之中,张氏功高,永乐年间,公为诸勋第一,永乐末年又扶朕登基,朕一直记在心中。

    这些年来,公的诚谨为先帝和朕所公认,乃至于举朝所公认,公便是我大明的定海神针,公在朝廷上,朕便放心,是以公在诸勋之中,朕以为不同。”

    “微臣张辅,叩谢陛下天恩。”

    朱高炽这番话几乎算是对一个武将的最高评价了。

    自古以来文官是不会功高震主的,但凡震主的文官,一定都参与了军事方面,比如诸葛亮这一种,所以君主和文官之中君臣相知很容易,和武将之间则非常难。

    张辅却能得到两朝皇帝的认可,甚至在这么关键的时刻,都召他来,看看另外八个大臣,都是清一色的太子党。

    这可不仅仅是朱高炽的信重那么简单,因为张辅不是太子党可太子却这么信任他,这就相当于告诉朱瞻基,张辅这个人可用,日后会是你的肱骨大臣,英国公府在下一朝的富贵算是保住了。

    实际上面对朱高炽突然要驾崩之事,张辅是非常懵的,一年前他才刚刚把皇帝扶上位,结果这么快就驾崩了。

    又要面对一位新皇,这就很危险了。

    自古以来,绝不是说和皇帝关系好,就能和太子关系好的,远的不说,唐朝的长孙无忌,不就被亲手捧上去的亲外甥弄死了,这种事可不是孤例。

    方才依靠着一碗参汤而振作的精神,渐渐消散,朱高炽又恢复了苍白灰败的脸色,强扯起一抹笑,有气无力的轻声道:“诸卿,且出宫去吧。”

    殿中众人都没动,依旧跪在地上,眼泪缓缓流淌下,望着病榻上的皇帝,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谁都知道,这一出宫,下次相见便是生死相隔,黄泉人间,不复相见了。

    “朕是个没福气的,贤臣在朝,可身子却不争气。”朱高炽笑着,而后望向朱瞻基,“太子,你去送送他们,时辰不早了,别误了回家吃饭,饿着肚子,不好受啊。”

    众人更是眼泪淌下,低声啜泣喊着“陛下”。

    “诸卿,出宫吧。”

    众人这才再次叩首后起身,转身往殿外而去,一直走到寝殿门前,才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愿大明在诸卿手中,昌盛隆耀!”

    众人脚步一顿,而后纷纷收敛心神出了殿。

    萦绕在鼻间的药味消散一空,耀耀的光照在身上,五月的天已然渐渐热起来,可众人只觉浑身冰冷。

    话未竟,殿外传来一声鸦啼,极长极厉,像一把钝刀划破绸缎,众人皆是一颤。

    ……

    自从宫中出来后,李显穆就有些魂不守舍,各项事务依旧能完备处理,可张婉和他夫妻十几年,怎么会看出不来其间差别。

    李显穆没说有关于宫里的事,而是不时望着窗外的庭院。

    京城中渐次走进了夏日,落下了一场场雨。

    傍晚时分,天空中已然渐渐有浓云遮蔽,将夕阳的一丝辉光淹没。

    分不清白天黑夜,但却一直都不曾有雨滴下来,直到夜幕真正降临……

    夜色深得像一瓮墨汁,连星子也被吞尽,阁楼下的风灯不知何时灭了两盏,只剩一点豆大的火在远处摇晃,仿佛随时会被黑暗掐灭。

    李显穆心中一个咯噔,因为此时已然是五月十一,距离父亲给出的大限,就在明日了。

    这突然大变的天日……

    来不及细想,忽有细雨声,沙沙地扫过瓦片,雨脚极细,却密,像无数银针自天而坠,轻轻扎在屋顶,碎成更细的雾,雾气顺着瓦沟滑下,滴在铜首上,叮咚作响,如更漏残声。

    “下雨了。”

    张婉走过来瞧着,突然开口道:“不像是京城这边的雨,到有些像是江南那里,淅沥沥的,不干脆。”

    李显穆的目光却好似透过雨幕,望到了宫中,好似看到了雨幕中的皇宫,以及皇宫中的皇帝。

    ……

    皇宫之中。

    殿门“砰”地被撞开,一股裹着雨丝的冷风灌进来,数十支烛火齐齐一暗。

    “太子殿下!”

    内侍急声惊叫着,“皇上不行了,皇后请您过去。”

    朱瞻基眼神一凝,他本就没脱衣裳,闻言立刻往外冲去,几名内侍持着灯笼在前。

    他在后面跟着,雨声愈大,瓦沟水满,溢出来,沿丹陛奔流。

    华盖殿依旧是灯火辉煌,在风雨中摇曳,映得大殿像一艘在暗夜里航行的巨船,龙骨震颤。

    这艘船要沉了,船的主人……

    朱瞻基再不敢想下去,匆忙进了侧殿,一进殿便见到他父皇只来得及最后再看他一眼,那双高高伸出的手臂就缓缓落了下来。

    “父皇!”

    朱瞻基奔向前去,可朱高炽任凭他呼喊却再也醒不过来了。

    五月十二凌晨,在风雨交加之中,帝崩于华盖殿!

    风雨如磐,灯火如豆。

    风雨不息,灯火已灭!

    华盖殿中跪了一连片的宫人,皇帝驾崩,每个人都战战兢兢,张皇后哭的几乎要昏厥过去。

    朱瞻基抹了抹眼泪站起来,又将张皇后扶起来,“母后,父皇已然驾崩,后事为大,千万保重身体。”

    张皇后依旧垂泪,无言的点点头,“一众事宜,交予太子吧。”

    朱瞻基这才对一众宫人面无表情道:“大行皇帝宾天,依照往日收敛大行皇帝遗体。”

    皇帝驾崩自然有规矩,皇宫之中早就准备好了,内廷这么庞大的机构,完成这些事轻而易举。

    朱瞻基望了外间的风雨一眼,“今夜雨大,且天色已晚,宫门闭锁,便暂时不召群臣进宫,明日开宫门后,敲钟,而后大发国丧之事!

    去做事吧。”

    大量宫人迅速上前为大行皇帝收敛,早已备好的棺椁也停灵在正殿,外间风雨依旧不停,宫中却到处都是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身影。

    ……

    京城中的百姓自然不知道,就在他们的睡梦之中,大明皇帝已然离开了人世。

    翌日。

    天光大亮,京城中刚刚有了些人气,转瞬便被从皇宫中踏出的铁蹄惊破,整座京城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惊醒了。

    这些从宫中出来的使者,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皇帝于昨夜驾崩,太子和皇后召集重臣进宫,宣读皇帝遗诏。

    天使到了李府后,张婉惊得不知所措,而后见到丈夫毫不意外的神色后,才明白过来,原来丈夫先前是在忧虑这件事。

    皇帝驾崩的消息自然在京城之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并且随着有心人,迅速扩散向四方九州。

    直到此时,大部分人才反应过来,十天之前皇帝抱恙时,怕是身体就已经不好了,前天皇帝召集两位尚书、六位阁臣入宫,怕是在交待后事。

    在得知皇帝驾崩后,往日的这一件件一桩桩,都全部串联了起来,果然这世上从来都没有孤立的人和事。

    李显穆在宫门前恰好遇到了另外几个进宫之人,众人都没说话,沉默着入了宫中,殿檐外,日影已高,琉璃瓦上的雨珠被阳光折射出七彩,映在他们眼中。

    今日第一批入宫的依旧是当初朱高炽临终前见过的那几个大臣,他们入宫后,皇帝自然已经被收敛。

    如今已经渐渐入夏,尸体要尽快入棺椁,否则一旦有腐臭味出现,大行皇帝的颜面就没法保证了。

    此番入宫自然便是商议大行皇帝的身后事。

    李显穆当仁不让道:“由臣来为大行皇帝治丧吧,之后所行,先将群臣唤进宫中,宣读遗诏,治丧也要按照大行皇帝的遗诏来做。”

    那一晚众人都在场,自然知道大行皇帝对自己的丧事有安排,如今先召群臣进宫,礼部尚书不在这里,有些事不好做。

    朱瞻基的效率很高,立刻派人去召群臣入宫,早在皇帝驾崩的消息传遍了京城时,大多数朝臣就已经做好了入宫的准备。

    往日只在大朝会时才召集的群臣,纷纷踏进宫中。

    即便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却整理情绪,可当看到遍布宫中的素色白绫后,他们依旧不敢置信,皇帝怎么突然就驾崩了?

    先帝驾崩还不到一年!

    新皇元年的年号才用了不到半年,竟然就直接驾崩了!

    很多臣子只觉得天都要塌了,大明将何去何从,他们浑浑噩噩的进了宫,见到皇帝的棺椁,而后痛哭失声。

    朱高炽在臣子中的威望的确是高,他这一死,很多臣子是真的如丧考妣,哭的完全是真心实意。

    当初朱元璋死的时候,甚至就连李祺都忍不住想要笑,二者之间可谓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诸位,陛下在前日,召集英国公张辅……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显穆入宫,作下遗诏,今日群臣入宫,正当宣读。”

    一众高官譬如左右都御史、六部尚书等人,闻言有些艳羡的望了杨士奇等人一眼,在皇帝临终前,被召进宫中的,便是皇帝真正的心腹。

    此番内阁六人都入宫见到了皇帝最后一面,而六部尚书之中,却有三人没能进宫,落在世人眼中,便是威势不同了。

    李显穆亲自宣读了他替皇帝写下的遗诏,这份遗诏读完之后,皇宫之中又是一片震天的痛苦之声,这次可不仅仅是文官们在哭了。

    那些宫人甚至于后妃,都不住的叩首。

    谁都没想到,大行皇帝竟然会在遗诏之中,将太祖的殉葬之策免除。

    要知道大行皇帝的后妃并不少,其中没有子嗣的是大多数,其中绝大多数都要为之殉葬,只有类似于张辅的女儿张贵妃这种家世煊赫的,才能因为父亲的缘故,而得到开恩。

    纵然日后只能在皇家寺庙中青灯古佛,那也比殉葬好太多了,这是绝对的仁政。

    后妃和宫人的痛哭是真心实意的。

    文官们也是真心实意,他们的想法和李显穆一样,这么一个仁善又有能力的明君,竟然就这么驾崩了,越想越觉得可惜到了极点。

    下一个皇帝,能比得上这个吗?

    “大行皇帝驾崩,蒙皇后娘娘信重,治丧之事,由我负责。”

    李显穆环视群臣一眼后,沉声道:“一应事务,礼部尚书先拿个章程出来,报在我这里。

    大行皇帝的庙号、谥号,三品以上皆入殿商议,由新皇裁定。”

    新皇。

    群臣心中皆是一颤,朱瞻基也从黑压压的人群中抬起头来,他望着身后殿中父亲的棺椁,沉默了一瞬。

    “请陛下圣裁!”

    先是一声默然,而后是齐声振作,“请陛下圣裁!”

    国不可一日无君,登基大典自然是稍后再办,但君臣之分却要尽快定下,毕竟在外还好豺狼虎豹,虎视眈眈。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无数人如同潮水一般,向着大明的新皇俯首,朱瞻基曾经无数次见到这幅场景,无数人向他的爷爷和父亲跪拜,可这是第一次,他成为了这个主角。

    一股油然而生的豪气顿然从胸膛之中升起,在此刻,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天下至尊。

    他明白了当初他父亲在看到皇爷爷棺椁时,心中到底在想什么。

    他本就英武,本就身姿笔挺,可此刻他的腰板愈发的直,因为在他的头上,再也没有人。

    他就是天!

    “众卿平身!”他的声音也前所未有的威严,往日的一丝不着调彻底消散不见。

    李显穆望去,微微点了点头。

    那把神奇的椅子,再次改变了一个人,在人坐在上面的那一瞬间!

    一个不属于男、不属于女的生物诞生了,它的名字叫做——皇帝!

    ————

    仁宗为帝一岁,丰功盛德固不可得,而为臣民所共盛赞者,有五:敬天、爱民、奉宗庙、好学、听谏,此五者行于天下,所以为仁也。

    崩殂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深山穷谷莫不奔走悲号而不能止,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明兴五百载,号称太平,至今民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明史·仁宗本纪》(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世家五百年不错,请把《大明世家五百年》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