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新朝

    新帝甫立,以宣德为年号,明年为宣德元年,大赦天下。

    无论心中如何想,历史的车轮皆滚滚向前,不曾停歇。

    仁宗皇帝的葬礼声势浩大,最终于九月葬入皇陵。

    而在此之前,天下局势就已然为之一变。

    皇宫,宫道之上,杨荣和李显穆并行,微微叹口气道:“守正公,如今新帝一立,朝廷以及地方立刻便人心浮动,洪熙年间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心思,再次浮躁起来。”

    李显穆了然,一朝天子一朝臣,先帝的老臣难道能都在新朝得势吗?

    新帝难道就不往诸部安插自己的亲信吗?

    毕竟新帝可是从永乐年间就被封为太孙的,他有一整套的班底,正如同先帝继位后,内阁众太子党一跃而起,新帝也有这么一批党羽。

    这些人下面也还有许多人,这些人是必然要夺取一部分权力的。

    自古以来顾命大臣没几个有好下场,其中和皇帝的原因不太大,基本上都是政斗而导致的。

    比如汉武帝安排的几个顾命大臣,就斗的非常惨烈,只剩下了霍光一人。

    李显穆没太在意,只淡淡说了一句,“相互争斗乃是本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要在其中把好关,不让争斗涉及到天下即可。”

    杨荣见李显穆不太在意的神情,踌躇了一下后低声道:“守正公,昨日我在华盖殿当值,陛下有意换一个左都御史。”

    李显穆一怔,如今的左都御史是心学派的巨擘郑欢,先后担任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后来被调任左都御史,主管监察,一直都是李显穆最得力的政治盟友之一。

    如今皇帝竟然想要调走。

    李显穆转念一想,左都御史主管都察院,可以监察百官,历来都是朝廷中仅次于宰相的重要权位。

    新帝一下子瞄准了这个位置,便是为了握住一把对百官的刀,这是为了收权,再加上锦衣卫和东厂的动作,不得不说,皇帝的思路很清晰。

    二人并行在宫道上,李显穆安抚道:“新帝刚刚登基,替换一部分旧臣乃是应有之意,说不破天去,郑欢没被先帝临终前召见,自然便要动他,我看不光是他一人。

    今日进宫后,京中以及天下的局势便是要大变。”

    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想错,朱瞻基的安排来的很快。

    今日入殿中的是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以及左右都御史,左右各自坐着,一共是十三个人,全部都是正二品的大员,任何一个抬出来,都是大明官场上,响当当的人物。

    “子荣,守正公不是和你一起来的吗?怎么不见他?”

    杨荣往后边瞟了一眼,“守正公先被陛下召见了,大概稍后会和陛下一起入殿吧。”

    听到李显穆被单独召见,在场众人反应各不相同,心中自然都有羡慕之心,知道皇帝对李显穆还是信任,毕竟是帝师,又是关系亲近的长辈。

    但同时众人也都微微带起了些凝重之色,心知今日的朝会怕是没那么简单,皇帝竟然要先和李显穆通气,而非直接说于众臣。

    殿中气氛肉眼可见的凝滞起来,不少人都有些不安,毕竟这十三人之中,有五个人,在先帝临终前没有被召见,这就先天有缺了。

    说曹操,曹操就到。

    皇帝朱瞻基和李显穆以及宫人自殿后而入,朱瞻基坐在上首,李显穆则立在左手第一的位置。

    “这些时日以来,先帝的丧事辛苦诸卿,如今万事具备,只待新朝之征了。”朱瞻基笑道:“朕思及新朝大事,还是要将先帝朝不曾完成的政策推行下去。

    在先帝驾崩前,曾经定下拆分诸省的大事,却没来得及实行,如今朕登基,便先做这件有关于大明社稷苍生的大事。

    只是朕思来想去,拆分诸省后,新建立的诸省,必然事务繁杂,还需要从朝廷大员中,派人前往担任父母官,朕才能放心啊。”

    !!!

    皇帝这番话一出,殿中众人皆是对政治敏感性极高的人,立刻就意识到,皇帝这是要调整他们这些人了!

    众人不由自主望向了李显穆,却见李显穆眼观鼻、耳观心,一看就知道皇帝已经和李显穆商量过。

    其实不仅仅是商量过,借助分拆诸省的事由,把一些臣子调出京城,本来就是李显穆出的主意。

    “陛下所言极是,分拆诸省乃是朝廷的千年大计,不知谁入了陛下的眼,得以为朝廷做这等大事。”

    李显穆的附和让好几个人心中警铃大作,但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新建立的辽宁、江苏、安徽、湖南、甘肃五省,都是之前没有建立过的行省,那便需要五人。”

    这话一出,左、右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五人立刻脸色大变,无论怎么看,皇帝这都是冲着他们来的。

    果不其然稍后皇帝就一一点了他们的名字,高高的帽子给他们戴上,“分拆诸省事关重大,新建立的布政使司,巡抚要有绝对的权威,布政使是从二品大员,巡抚也是从二品的话,朕担心镇不住,以朝廷二品大员前往,必然能够功成,震慑一域!”

    六部尚书之中,除了兵部尚书李显穆、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三人外,另外三人都被调出京城,分别前往安徽、湖南、甘肃三省兼任巡抚都御史。

    左都御史郑欢被调往江苏兼任巡抚都御史,右都御史则被调往辽宁省兼任巡抚都御史。

    他们都是配合分拆后在当地巡抚的人选,分拆的人却不是他们,而是另外选专人前往。

    皇帝说的是慷慨激昂,五人却如丧考妣,京官见地方官是高一级的,外省从二品的布政使到了京城,做正三品的侍郎算是高升。

    从二品的巡抚都御史比起正三品的侍郎来说,才算是差不多。

    正二品的尚书去担任巡抚都御史,是妥妥的降级使用。

    一下子把五个正二品大员降级,其他没被影响的大臣,也不由惊诧,真是好大的手笔。

    见殿中一下子冷了场,李显穆面不改色的问道:“陛下,诸大臣出外当是兼任吧?”

    朱瞻基笑道:“自然是兼任,否则如何让地方畏惧而不敢趁着分拆诸省而上下其手呢?”

    “兼任”二字让人微微松了口气。

    既然势不可挡,也只能顺从,很快众人就思索起这件事,抛去皇帝想要改变上层官员的格局外,让正二品大员去新建立的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巡抚,的确是一个很妙的主意,能够快速奠定当地格局。

    这么一批大员出外巡抚,当地的官员自然是战战兢兢,不敢趁着分拆诸省混乱期间而做下错事。

    明眼人也都能看得出来,这些被调出京城的二品大员,既不在先帝的托付名单上,又不在新帝的心腹名单上,这才是从七卿位置上被调走的原因。

    所以如果巡抚自己要做些什么事,地方官员也敢鱼死网破,相互之间制衡,不让一家独大,顺利完成分拆诸省的大事。

    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是真的很妙。

    而且非常像李显穆的手笔,一步三算,将一件事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

    面对新帝的人事调整,众人上基本上保持了沉默,而被点到名的五人,则纷纷谢恩,这就是皇帝的权力。

    总能把自己希望的人放到需要的位置上。

    在后殿时,朱瞻基就问过李显穆的意思,“老师会不会觉得,朕一登基就放逐老臣,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李显穆只略一沉吟,就向朱瞻基说了一段话,大致意思如下——

    “如今朝廷上的大臣基本都是永乐年间就留下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不说身体如何,终究有一日是要致仕的。

    军中讲究老人带新人,政坛之上亦当如此,总该是要培养一些能够挑起大梁的朝廷栋梁。

    如果这一批老人都致仕或者去世了,难道还看着大明出纰漏吗?

    臣很赞同陛下准备换一批新人的想法,只是在人选上,要好好把关,六部尚书以及左都御史,执掌国朝重器,不可轻视啊。”

    对朱瞻基而言,这是一个很“李显穆”的回答,永远站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上去看待国朝大事。

    格局拉满。

    “诸位爱卿多年劳苦功高,如今还要为国朝远赴千里之外,朕深慰之,朕特为诸卿加从一品散官初授荣禄大夫。”

    这个大手笔甚至把杨士奇他们都震住了,七卿变成巡抚,权力自然是大幅度缩水,但真要说的话,其实也还好,从七卿变成了封疆大吏而已。

    不是那些养老位置,也没有真的退出权力场。

    如今皇帝拿出一个初授荣禄大夫,那就一切都值了,毕竟这里不少人可能一辈子都拿不出这个级别的散官。

    如今殿中,也只有李显穆才有从一品升授光禄大夫,这是朱瞻基登基后,为了凸显李显穆帝师的地位,而特意封赏的,是如今文官中最高的。

    而且李显穆拿到光禄大夫,也是因为他本就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朱瞻基又为他加了少傅,本就是从一品的加官,光禄大夫只能说是水到渠成。

    一场精准的政治交换,朝廷上就空出了五个正二品的高位,而这种位置,本来就只有八个!

    这下皇帝手中的政治资源,一下子便充足起来,在稍后的政治博弈中,有了更多的腾挪空间。

    见一切顺利,朱瞻基不由自主的望了李显穆一眼。

    李显穆教给了他很多东西,而今日,又是一堂课,在不准备动手血淋淋的情况下,该怎么去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在确定了这件大事后,接下来由李显穆主持,具体商量起了派谁去分拆诸省,王艮是之前先帝就定好的,南直隶交给他。

    甘肃和辽宁,这两个承宣布政使司和内地布政使司不同,肩负着更多的军事重任,所以派去的人选也要细细斟酌。

    一直商议到日中之时,人选才全部定好。

    群臣出殿时,郑欢走到李显穆身边并行,嘴角带着丝苦笑,“明达,以后在京中,就要看你一人了。

    果然还是躲不过啊。”

    李显穆也不知道说什么,当初郑欢是帝党,并不愿意加入太子党,后来想加也没核心位置了。

    朱高炽登基后,郑欢从户部尚书位置上被调走,担任都御史,就已经有点边缘化,因为朱高炽不太在乎都察院。

    现在朱瞻基继位,郑欢离开核心官位,是必然的事情,左都御史这种位高权重的位置,不是他这个前前帝党所能占据的。

    “江苏乃是大明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到了江苏之后记得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日后我对江苏有非常重大的安排,需要你打好基础。

    况且京中局势一日三变,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又有尚书出缺,你就能从江苏回京。”

    郑欢一惊,因为他看到了李显穆眼底的寒光。

    “明达,如今你位列第一臣,难道还有人敢撄你的锋芒?”

    李显穆面无表情道:“我只是重臣,又不是权臣,就算是权臣也有人不时反对,何况我呢?

    如今新皇登基,朝廷势力格局再次洗牌,我这个旧时代的大臣,自然是众矢之的。

    不提外边,只说心学内部,如今你前往江苏,我师兄则已然预定七卿之位,心学内部便会有变革出现。”

    这下郑欢也面色沉了下来,心学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他和王艮就是两大派系之一。

    之前他们这一派在心学内部是占据绝对官位优势的,他是七卿,杨荣是皇帝的核心大臣,而王艮相比较起来,就落在了后面。

    但如今他却被迫出局了。

    一起一落,如同潮水浪化,渐渐改变。

    想到这里,郑欢悚然一惊,低声道:“难道是陛下……”

    李显穆沉吟了下,缓缓摇头道:“大概率不是,心学并没有强到需要内部分化的地步,最重要的是,有我在,心学就内斗不起来。”

    这番话中带着傲然之色!

    他李显穆才是心学真正的定海神针!(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世家五百年不错,请把《大明世家五百年》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