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惊变

    休沐之日。

    李显穆坐在窗前,凭栏远眺,但见院中枯枝零落,乃至于微微覆上的霜雪,阵阵寒意自窗棂外拂进,枯冬无色,毫无生机。

    “夫君为何不争一下帝师之位呢?”

    不止一人向李显穆问出这个问题。

    “我只听从陛下的命令,只看陛下的意愿。”这是李显穆给所有人的答案,符合他一向的人设。

    而事实的真相是——正常而言,朱祁镇如果成年后登基,李显穆这个帝师地位虽高、权势虽大,可最多也就和现在相似。

    但朱祁镇如果幼年登基,李显穆做帝师,那就有些太像司马懿了。

    所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总要有人能制衡李显穆,才让人放心。

    “这个冬天可真是孤寂啊。”

    张婉站在李显穆身边,有些疑惑的向外望去,见墙角有数枝盛放的寒梅,和往年并无区别,偏过头来,“夫君若是觉得孤寂,不若使人将后院的寒梅移入院中,今年生的格外艳丽,虽无牡丹之色,在梅中却似王。”

    李显穆拢了拢身上的锦裘,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自言自语道:“是心中孤寂,天发杀机,人间翻覆,这大明的天要变了。”

    他心中沉重无人可知,如今已然是宣德九年十二月末,马上就要步入天机所泄露的宣德十年,皇帝会在这一年驾崩。

    这十年以来,李显穆做事无往而不利,皇帝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他如何能安然而坐视?

    可他只能坐视!

    此天之命也,此人之运也,又岂是他一介凡人、蝼蚁之身,所能够撼动改变的?

    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李显穆只知道自己父亲一人,超脱了生死祸福,永远立在高天之上,俯视人间潮起潮落。

    其他人,俱化为了黄土,消散于历史的尘埃中,有人彻底湮灭,有人精神尚在,以为怜惜。

    一阵凛冽的寒意袭来,张婉打了个寒颤,李显穆伸手将窗棂落下,哐当一声,内外分明,再无联系。

    ……

    宣德九年末,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年末财政汇算会议,以及新一年的财政预算会议。

    朝廷各部门依照往日在为各部门长官准备与会资料,眼见一步步临近,可却陡然宫中大变。

    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当要进宫开会时,突然传来消息,皇帝身体不适,精力不济,暂时取消年末会议,另行通知。

    这一旨意倒是并没有出乎众人预料。

    整个十二月,皇帝就一直身体抱恙,太医查看后说是风寒,一直用药温养着,但却一直不见好。

    古代风寒,因为没有抗生素,虽说死亡概率很高,但那是穷人家,张仲景写出伤寒杂病论后,大部分风寒,只要吃药及时,温养得宜,还是没问题的,是以并无人将此事放在心中。

    只以为是皇帝起来之后觉得身体不适,年末会议这种事,精力消耗极多,不参加也正常。

    可第二日传来的消息,却让人不寒而栗。

    皇帝不是简单的身体不适,而是在宫中突然陷入昏迷,宫中担心引起外间恐慌,由张太后亲自下令,封锁了消息,又阻止了群臣进宫,直到今日皇帝醒来!

    这其中的首尾大部分人根本就懒得关注,最关键的是,此番皇帝昏迷,一看就大事不妙,这根本就不是普通风寒的表现,而是病重的表现啊!

    温养了一个月,结果病灶不见好,反而还加重了,太医院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却根本就找不出来原因。

    比太医院更着急的,则是朝臣。

    谁都没想过正值壮年、春秋鼎盛的皇帝,竟然会陷入病重的境地,如果……这大明的社稷怎么办?

    皇太子还只是个八岁的稚童。

    张太后、孙皇后,都不过是女流之辈。

    而天下汹汹,诸王虽然被翦除了羽翼,却说不得会再有什么心思,若是幼年天子登基,边境还会和平吗?

    无数问题如同潮水般涌入了众人心中,将一切准备击了个七零八落。

    这些嘈杂的声音最终化为了统一的声音,他们要进宫面见皇帝,看看皇帝到底如何了,若是真的事有不逮,皇帝总该给他们这些臣子留下一些交待的言语。

    难道真的让孤儿寡母来安排大明未来的一切吗?

    ……

    皇宫大内,皇帝寝宫。

    往日辉煌的雕龙画栋、台阁楼殿,今日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阴影,外殿之中,宫中内侍满脸焦急的进进出出,每个人皆是一幅天塌了的阴云之色。

    内殿之中,扑面而来的便是浓重的药味,挥之不散、恍若沉于其中,朱瞻基早已没了先前的英武神秀,带着一丝瘦削,眼窝深陷、眉眼憔悴,唯有眼中神光依旧湛湛,纵然无力却有神采,一眼望去,恍若狼群之中,孤老的老狼王,纵然走到了人生的终末,却尤有王者风范。

    十年君临天下,纵然知晓此生将要止于不远的未来,朱瞻基也不愿失却了尊严。

    孙皇后伏在榻上,早已哭的泣不成声,她本质上便是一个被丈夫宠爱了一辈子的女人,甚至就连宫斗,都是她丈夫帮她做完的,自古以来废后,皆是政治斗争,哪里有像她这样,只因为丈夫的宠爱,而得到后位的。

    此时皇帝眼见真的不行了,她心中之悲痛,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如钻心剜骨、痛彻心扉。

    “皇后。”

    朱瞻基望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纵然年过三十,依旧是风姿绰约,就像是自己年少时,第一次见到她的模样。

    “陛下。”

    “莫要哭了,待我走了,你要替我守好天下,还要好生将皇儿带大,这偌大的江山,不要败在他的手中。”

    “唉,自古以来孤儿寡母,想要坐稳江山谈何容易呢?母后乃是女中豪杰,太祖、太宗都称赞她,老师也敬重她,若是有事,便去寻母后解决。”

    孙皇后抹了抹眼角的泪水,依旧哽咽着,良久才担忧道:“陛下,母后自然是有能力的,臣妾从不怀疑,可皇儿还这么小,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幸,母后会不会让先帝其余诸子登基。”

    朱瞻基闻言只沉默了一瞬,便摇摇头,轻声道:“你放心吧,母后不会这样做的,而且有老师在,皇儿这个正统的太子,一定能登上皇位。

    越过太子去立亲王,老师会用死来对抗这等败坏制度的不轨行为。”

    孙皇后轻轻松了一口气,这是她最担心的一件事。

    “老师和我年龄相差不大,我们是叔侄、师徒,也是朋友、兄弟,从永乐时期,到如今,二十年来,我们肝胆相照,相互扶持,才有了大明如今的昌盛,他为人忠谨可靠,政务上若是有疑难,便去请教他。”

    “守正公贤明,天下皆知。”孙皇后泫然欲泣,“母后在,也不担心守正公如何,只是守正公尚不到知天命之年,若是母后也不在了,臣妾又当如何才能让守正公听令呢?

    孤儿寡母、主弱臣强,人心易变,纵然如今忠谨,翌日未必,这绝不是幸事,为之奈何?”

    “皇后多虑了。”

    朱瞻基立刻回答,其后又陷入了沉默,他自然是绝对相信李显穆的,这些年李显穆虽然权势极盛,但从来不干预皇权的核心地带,君臣之间的距离既亲密,又界限分明。

    这其中李显穆的分寸感,是关键。

    但孙皇后的考虑,也是综合了历史而提出的,远的不说,当初的司马懿,那也是三代老臣,勤勤恳恳,甚至和诸葛亮的名声都差不多。

    “朕稍后会设立几个辅政大臣,其中自然有能够制衡老师的。

    且内阁虽然权重,但批红权在司礼监手中,这司礼监掌印,不经过外廷,只听从皇帝的命令,日后母后薨逝,可以为你所掌控,足以对抗内阁。

    且听政大权在母后和你手中,你就是皇权的代行,有一众勋贵、忠诚于皇室的将领,你不必担心主弱臣强。”

    朱瞻基温声,一点点的将自己的安排讲给孙皇后听,他考虑的非常完备,在他的安排下,垂帘听政的张太后和孙皇后,以及各位辅政大臣,只能精诚合作,没人能独断专行。

    一旦到了时间,权力立刻就能重新移交回皇帝手中,完成这一次的权力交接。

    听罢皇帝的安排,这次孙皇后彻底放下了对未来的担忧,但她宁愿没有这些安排,如果皇帝能够健健康康的陪着她。

    无论孙皇后其人如何,对皇帝的确是真心一片,自少年时便结识相恋的情谊,甚是深厚。

    殿外风声赫赫,殿中温冷,帝后夫妻二人,垂然对视,泪如雨落。

    ……

    宣德十年大年初一,皇帝召见几位重臣进宫,内阁首辅李显穆,内阁次辅杨士奇,以及另外二杨,全部都是内阁系的大臣。

    六部系的大臣,随着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在宣德五年去世,已经在近臣之列,彻底出局,这也是近年来,六部系大臣地位愈发低,甚至渐渐被内阁普通辅臣所盖过的原因。

    几人进殿后,一眼便见到了皇帝堪称糟糕的状态,曾经那个英武的天子,此刻躺在病榻上,形容憔悴,失却了往昔的风采,只让人唏嘘。

    几人进宫前就已经做过了心理准备,可此刻依旧忍不住的心往下沉,皇帝是真的不行了,这是要交待后事了。

    “诸位爱卿,想必你们也都看出来了,朕这次是真不行了。”

    几人立刻跪在地上,齐声道:“圣体万安。”

    朱瞻基摆摆手,轻声道:“不说这些虚的,临走前,朕想和你们交待些事情,做些安排,太子还年幼,朕实在是放心不下啊,只能把大政交给你们,朕才能放心。”

    几人一动不动,皆垂首聆听,心中却愈发难受。

    先帝是个好皇帝,只在位一年,今上也是明君,在位十年,谁能想到,尽皆是春秋鼎盛时,便离开人世呢?

    难道上天见不得大明繁荣昌盛吗?

    “朕遗诏,驾崩后由皇太子朱祁镇继位为皇帝,太后、皇后听政,军国诸事,悉皆听命。

    诸位爱卿为辅政大臣,以老师李显穆为首,太子是朕的嫡长子,朕就把他托付给储位了。”

    “臣等遵旨!”

    辅政大臣!

    可谓是古代臣子至高的荣耀之一,既代表了上一任皇帝的信重,真正引为心腹,又代表着走向权力的巅峰。

    古代的伊尹、周公、霍光、诸葛亮,都是首席辅政大臣,继而掌控大政,谁又不向往呢?

    “老师。”

    朱瞻基望向李显穆,眼中流转着遗憾的光彩。

    “臣在。”

    “曾经你我君臣相约,要十年再十年,用三十年去清平天下,铸造远超以往任何盛世的盛世,可如今,朕要失约了。”

    朱瞻基语中的遗憾,扫过殿中,落在几乎每一个人的心头。

    他是真的遗憾啊。

    “臣……”

    纵然是李显穆也一时语塞。

    朱瞻基的遗憾是什么呢?

    是壮志未酬,却身先死,是欲要清平天下,却天不假年!

    ————

    明宣宗皇帝的逝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研究大明的学术圈中,对此有一个专业的词汇——“大明第一王朝”,即从洪武帝朱元璋开始,历经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这五代帝王的统治时期。

    这五代帝王统治时期,明朝处于完全的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是一切绝对的核心,虽然有李祺和李显穆改制,但只是在大框架中的缝缝补补,对整个体制并无丝毫撼动,且整个社会思想层面,同样保持着洪武后期的状态。

    而这一切在明宣宗皇帝朱瞻基驾崩后,出现了剧烈的变化,其后数十年,大明内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真正撼动了大明朝的根本制度。

    而这一切的根源,便是由于朱瞻基的驾崩,其继任者朱祁镇过于年幼,并不是合格的帝国掌控者,由此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皇权衰退!

    由皇帝为核心的君主专制,不得不转移其统治核心,而承担这一重任的,便是已然积攒了足够声望的内阁首辅、吏部尚书李显穆!

    历史在这里,将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交给了李显穆,他将驾驶着大明帝国这艘巨轮,在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明朝政治制度变迁》(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世家五百年不错,请把《大明世家五百年》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