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真龙(卷末)

    殿中灯火摇曳,大片阴影落在廊柱之后,随着微风摇摆的烛火,忽明忽暗。

    光照在朱瞻基眼上,勾勒出深凹的瞳眸,细微的沟壑错开,带着沉幕之色。

    耳边回荡着皇帝自心底深处发出的遗憾之音。

    李显穆猛然心中大恸,竟然有垂泪之意。

    他短短的前半生,却经历极多,大明建国六十余年,已然五代皇帝或宾天、或垂危,而如今,已经是他亲眼所见到的,第四个皇帝临终前的场景了。

    在整个大明朝,这是独一份的——殊荣?

    至少如今的大明朝,唯有他李显穆一人,见过临终前的太祖皇帝朱元璋。

    这四位帝王,每一个都和他关系非凡。

    有亲自在宫中教养他的外祖父、太祖皇帝。

    有幼年丧父后,对他颇多几分怜惜的亲舅舅,太宗皇帝。

    有二十年来,共克艰难,既是兄弟、又是知己的表兄,仁宗皇帝。

    以及他用尽教导了十几年,有浓浓师徒之情的侄子。

    大明四代帝王,和他的羁绊之深,岂是其他大臣所能够想象的呢?

    就算是父亲李祺在和大明皇室方面的联系,也远不如他,他李显穆可是真的流着一半朱家的血!

    他眼见着四帝宾天,又听到了每一个人的临终遗言,虽言语相同,可其中之意,却一模一样。

    皇外祖父临终前,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大明社稷,“操劳半生,却不知未来天下将何如?”

    皇舅舅临终前,在榆木川,在那个瓢泼的雨夜,望着漆黑如墨的夜色,只道一句,“这万里江山如画,当真是让人迷恋、不舍。”

    仁宗皇帝去世前,道一句,“明达,帮我看着些大明江山,你的志向,要太子去践行了。”

    如今,皇帝又道出了这句话,壮年的皇帝,上天却连三十年都不给他,留下孤儿寡母,如何让他心甘呢?

    历史,恍若当真是一个又一个遗憾所组成的。

    殿中一时寂然。

    “太后娘娘和太子殿下来了。”

    话音落下不过几息,张太后牵着太子的手,走了进来,二人皆是满目悲戚之色。

    “皇帝。”

    “父皇。”

    朱祁镇虎头虎脑的咚咚跑过来,泣声扑了上来,“父皇,你怎么了?”

    李显穆几人连忙向张太后和太子行礼。

    朱瞻基见到朱祁镇,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带着一丝宠溺,指向李显穆几人,“皇儿,以后就由这些大臣来辅佐你,你好好看看,日后有不懂的就问你皇祖母、母亲,还有这四位大臣。”

    朱祁镇顿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他虽然生长在宫中,耳濡目染之下,比同龄人成熟几分,可他只有一个住在宫外的兄弟,和皇帝独子没有区别,从小并未受到过什么挫折。

    东汉明帝时常梦到父皇刘秀和母亲阴丽华,少年时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甚至会垂泪。

    朱祁镇和这个也差不多。

    此时完全克制不住心中的悲伤,这般父子天性的亲情,让李显穆也不由生出恻隐之心。

    宣德十年帝崩,他为此做了许久的准备,当真到了这时,恍然有隔世之意。

    见到朱祁镇哭的停不下来,朱瞻基又是开心、又是难过,他还没有真正开始教导自己的儿子,竟然就没时间了。

    “皇儿,过来。”

    朱瞻基给孙皇后使了个眼色,孙皇后这才开口安抚住朱祁镇,他不再啼哭,只是微微抽噎,泪眼婆娑的望向父皇,朱瞻基指着李显穆道:“来拜见你表叔祖父。”

    朱祁镇瞧着有些瘦弱,虽有些畏惧,但还是缓缓向李显穆拱手行礼道:“见过表叔祖父。”

    “殿下不必多礼。”李显穆亦向朱祁镇回礼。

    朱瞻基强提一口气,郑重叮嘱道:“你表叔祖父受四朝皇帝信重,乃是宗家威重者,他辅佐三朝皇帝清平社稷,是国朝重臣中的重臣,一挑天下之担,而虎视豺狼蝇狗,你日后政事上若是不懂之处,便询问他。”

    朱祁镇怯生生清脆道:“回父皇,儿子明白了。”

    朱瞻基又看向李显穆,收起了先前遗憾的神色,“老师,你是宗家中的长者,太祖皇帝说你是大明麒麟,国朝将因你而兴;太宗皇帝点你为状元,盛赞你将为大明开太平,到先帝和朕时,太祖太宗所言,成真了。

    自永乐二十四年为始,到宣德九年为终,十一年间,大明天下清平,功在你者,五成!

    纵然是比起所谓古之名相,亦不遑多让。

    如今我将宾天,嗣主尚幼,若说这天下汹汹、社稷重担,我又怎么可能真的放心交给他呢?

    这偌大的锦绣江山,这万里的大明社稷,列祖列宗的沉沉重任,我又怎么能不担忧呢?”

    朱瞻基越说越激动,一口气说到最后,甚至就连气都喘不上来,甚至重重的咳嗽起来,甚至直接有鲜血从唇齿间溢出。

    惊得众人立刻就要围上去,殿中响彻惊呼。

    “陛下,您别说了。”孙皇后泣声上前抱着皇帝,“您别说了。”

    朱瞻基拍了拍孙皇后的手臂,而后缓缓推开,“朕要说,再不说,就没机会了。”

    “朕只能说,幸好有你。

    老师,幸好有你啊!”

    朱瞻基紧紧盯着李显穆,眼珠通红,脸色苍白,声音也有气无力起来,可言语中却依旧带着坚定。

    “军中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或许当初太祖太宗盛赞老师时,也不曾想过,不过短短三十余年,我大明就要有幼主即位了。

    自古以来,幼主即位,皆天下不稳,我大明诸王守边,其势颇大,中枢之重,谁来相保?

    以朕所想——朕之母太后,朕之叔显穆。

    表叔、老师,朕崩后,万里江山、幼主天下,你帮朕看着,别让它败坏了。

    帮朕看着皇帝,让他能安安稳稳的坐在皇位上,朕的统嗣,要留在宗庙。”

    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

    在这个大明的关键时刻,除了张太后和孙皇后之外,朱瞻基最信任的便是李显穆。

    四位辅政大臣,李显穆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这一番言语说出后,殿中众人神色不一,皇帝这一番话前面都是信重之词,是对辅政大臣所说之言,最后那一句,却不一般。

    皇帝这是担心仁宗皇帝诸子日后为帝,太子出现意外,亦或者有什么“国赖长君”之言,到了那时,他就是绝嗣的皇帝,那在宗庙之中日后便是香火零落。

    可以说是为帝者,最悲惨的一件事。

    他不希望落到那等地方,所以希望日后,无论发生什么,李显穆都能坚定的站在太子一方。

    李显穆是当朝第一重臣,一旦太子登基,他就是首席辅政大臣、又是四朝老臣,他还是宗人令,太祖皇帝的亲外孙,这个身份是相当硬的,当今皇室之中,绝大多数都是他的晚辈。

    有李显穆力保,只要朱祁镇不出现生命危险,那些“国赖长君”之言,便成不了气候。

    李显穆闻言神情一肃,缓缓跪在地上,向朱瞻基行大礼,而后坚定道:“陛下放心,您的统序必将永列在大明宗庙之中,谁也不能撼动,大明江山,臣会和太后、皇后以及诸位辅政大臣一同看着,直到太子能亲政。

    数十年前,臣在太祖、太宗皇帝面前许下这样的誓言,如今臣再在陛下面前许下这样的誓言。

    纵然泰山被磨成了石粒,纵然黄河细的如腰带,臣依然会永远守卫着大明社稷,日日如此,夜夜皆然,直到时间和生命的尽头,鞠躬尽瘁,如此而已!”

    一字字一句句,斩钉截铁。

    殿中几人尽皆沉默着,神色复杂的望向李显穆。

    这样肃然沉重的李显穆,绝大多数人不曾见过,少数人曾在太祖皇帝的起居录中见过,在太宗皇帝面前时见过。

    李显穆的声音并不如何高,高不过青天白日双飞燕、高不过泰山之巅雷鸣闪,可却极有力量。

    言语的力量。

    如同席卷一切的大潮、如同泰山压下来的磅礴,你听着,就知道他的承诺有多重,你看着,就知道他的誓言如黄金,你盯着他的眼睛,里面只有执着,你望着他的脸,像是钢铁!

    朱瞻基笑了起来,他没有什么力气,却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他在大笑,他在朗声大笑。

    皇帝非常喜悦。

    而后皇帝摆了摆手,用一种底色中夹杂着欢欣的语气,“诸位爱卿出宫吧,天色不早了,早日回家,明天又会是一个艳阳天。”

    没有人动。

    李显穆、杨士奇、杨荣、杨溥,四人皆紧紧捏着拳,不时松开又蜷起,眼眶通红。

    “走吧。”

    朱瞻基的脸色愈发苍白,嘴唇上也无血色,他缓缓坐起,在床榻边上,两侧是金黄的纱幔垂落,雕龙画凤的床架,他身形有些佝偻,可气势却磅礴。

    病榻好似龙椅。

    凛然的气势自身体之内而生,他依旧是那个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的皇帝,君威莫测、君威难测!

    “既然诸卿不愿意走,那便最后给朕行个礼再走吧,你我君臣,今生不见了。”

    四人齐刷刷跪倒在地,杨荣和杨溥终究没能忍住,泣泪出声,四人同声齐音,“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朕万岁难矣,大明万岁或可为也!”朱瞻基叹声,“诸卿平身,退去吧。”

    四人这才缓缓起身,向后退几步,怀着沉重的心情,转身正要缓缓离开,便听病榻之处,皇帝轻声而重音。

    “诸卿莫忧,前路且行。”

    四人豁然立在原地,回头望向皇帝。

    垂落的纱幔挡住了些灯光。

    皇帝依旧坐在病榻上,他的身子不再佝偻,他的眼睛隐在暗中,深邃如渊,虽显随意,亦如真龙,方才所暗藏的势也凛然冠于卓然。

    他的脸上并无表情,眼中却好似有笑,轻声慢道:“日月山河还在,大明江山永在!”

    “在君在朕,在诸位臣工!”

    说罢,缓缓闭上了眼,四人俱无太多神情,今日至此,已然不知该说什么。

    殿中幽幽,灯火摇曳。

    ……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宣德皇帝朱瞻基,于病中驾崩,宫中丧钟大鸣。

    依照宣宗皇帝遗愿,丧事从简,葬于皇陵,举朝哀悼九日,民间只服丧一月,莫要耽误婚丧嫁娶。

    治丧委员会再次由内阁首辅李显穆代行,这已经是李显穆第三次为皇帝治丧,让人闻之唏嘘。

    廷议为大行皇帝上庙号“宣宗”,又上美谥,诵其功德,布于四方。

    皇帝突然驾崩,举朝震惊,外省诸官甚至来不及反应,毕竟之前皇帝还正常上朝理政。

    天下惊然。

    一朝天子一朝臣,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就换了天子。

    天下汹汹,暗流涌动。

    十年时间,两任天子,太子朱祁镇,不过是个八岁的稚童,却在此时,被推倒了天下最汹涌的风口浪尖之上。

    很快便有传言出。

    其传言也不出先前所料,国赖长君的确是有市场,很多人都接受不了一个八岁的天子,坐在皇位上。

    在京城之中,张太后欲要立仁宗嫡子为帝的消息传的到处都是。

    李显穆并未理会这些消息,他按部就班的为朱瞻基处理着身后事,这也是他所能送朱瞻基的最后一程。

    一尊大明青天之上的太阳落下了,另外一尊太阳将升起,大明将会迎来一位新的君父。

    数千万生民,战战兢兢的仰视着。

    就在京城。

    明宣宗章皇帝,入庙,宣德年间,自此而终!

    ————

    帝少而聪颖,颇类太宗,永乐间,于诸皇孙中卓然,仁庙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首重显穆,而太孙亦有力哉。

    仁庙就国短年,宣宗践祚,即位以来,躬行正道,内惩贪暴、外御北狄,政得太平、纲纪修明,仓廪充实、百业安居,盖明兴六十余年,故元之破,去之远矣,蒸然有清平之象,帝之英略雄武,有似太宗,汉唐以降,守成令主,斯与帝比焉?

    然阉宦之祸,此则宣宗之失也,著书人未敢没功,亦不可讳过也。——《明史·宣宗本纪》(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世家五百年不错,请把《大明世家五百年》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