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

    李显穆心情沉重的离开了谨身殿。

    踏出殿门时,他只觉寒风愈冷,天色愈差,正如他此刻的心情。

    此番进宫和太皇太后一番交谈,乃是重新厘定未来权责。

    太皇太后给予了他诸事不变的政治承诺,表面上看来,真的和宣宗时期变化不大,甚至因为实权皇帝的去世,他作为当朝第一人、首席顾命大臣,威望、权势还大增。

    但是!

    如果只追求短暂的权势,而看不到更深层次的变化,必然将在政治场上粉身碎骨。

    那些一时煊赫而后迅速家破人亡的重臣,皆是如此。

    宣宗时代,李显穆的定位实际上就是古代政治传统中的“宰相”定位,皇帝总控全局,而后将政事放权给宰相,由宰相去处理具体的大部分事务。

    经过仁宗朝、宣宗朝的十一年,对内阁制度的改制,让李显穆有了现实的权力依托,能够完成君主和宰相的制度相合。

    宣宗朝的政治结构是简单而稳定的,宣宗皇帝是实权皇帝,能够完全的控制李显穆,这是典型的“主强臣弱”、“主干重于枝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治形态。

    但宣宗的去世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朱祁镇年纪太小,直接便被排除出政治版图中,代行他权力的,是太皇太后、孙太后,但这两个人威望都不够,只能委政于他李显穆。

    但政治是平衡妥协的产物。

    李显穆势大、内阁势大,就必然会有另外一个机构平衡,在大明的政治版图中,这个机构已经显而易见了——司礼监!

    司礼监有批红权,在宣宗时期,由于宣宗和李显穆间的关系,这项权力形同虚设,但凡是李显穆呈报上去的奏章,皇帝都会亲自去见,司礼监掌印在其中没有任何做手脚的机会。

    没有转圜的余地,也就没有权力。

    但进入新朝,大势的改变,导致司礼监必然的崛起,而这种崛起,是李显穆绝对不想要看到的。

    可他左思右想,只发现,大势不可逆!

    司礼监的崛起是当前大明政治态势的产物,除非大明的根本政治态势发生了改变,否则便是必然之事。

    譬如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来回执掌权力,也是东汉政治形态的产物,这种局势什么时候发生了改变呢?

    是东汉中枢的威权被董卓乱京打散后,其根本政治形势发生了大变,外戚和宦官已然不再是政治角力场上的主角,于是再往后,再也不曾听过这二者的故事。

    李显穆越想心越冷,这世上的绝大多数人,皆是随波逐流,看不清滔滔大势,只能在风云的变幻中,被裹挟着一步步向前,直到一切终结,才发觉一路行来,是何等的浩浩荡荡、风起云涌。

    李显穆则不然,他总能看清大势的变化,可却也总是会发现,人难胜天,也绝难胜过大势。

    此刻他突然想到了父亲曾说过的一段话,“历史大势的磅礴,便如同川流不息的江河,想要改变大势,就如同一个人在水中逆行,却妄图席卷整条江河回流,那难道不是痴心妄想吗?

    可沧海能化为桑田,这世上终究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务,当低洼变成高原,原先高的变成低的,曾经一路奔腾向前的江流,便会回转。

    这便是老子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这番话如涓涓温暖细流,将李显穆身上的寒意稍稍驱散,他将裸露在外的手收进袖筒之中,往宫外而去。

    ……

    两日时间匆匆而过。

    自内阁发往诸部的文书,明确停了些许时日的大朝会将会再次召开,除极其特殊的情况外,京城诸部官员不得告修,若是有违逆者,直接就地免职。

    大朝会上。

    当太皇太后和太后一左一右牵着朱祁镇的手走出后,满殿群臣顿时知道了一切。

    太皇太后神色威严的立在殿中,指着朱祁镇道:“先帝遗诏,这便是新天子,诸位大臣拜见。”

    一字没有提谣言之事,却又是最明显的回应。

    殿中所有人的心,都在这一刻落了下来,纷纷跪在地上,三呼万岁。

    稍后,不出李显穆所料,果然有人进言,“先帝遗诏中说,凡朝廷大政均奏请皇太后张氏和皇后孙氏而后行,臣等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内阁顾命四大臣中,杨荣立刻神色微变,杨士奇和杨溥则不动神色,杨溥甚至还有一丝赞同。

    朝臣之中的反应也非常值得玩味,一部分欲言又止想要反对,却不知该说什么,还有许多大臣立刻出列赞同,齐声而出,颇有震撼之相。

    这下就连中立的大臣都看出来了一些东西,请求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乃是和李显穆一向不对付的大臣,这分明是要分李显穆的权。

    这次李显穆怕是要栽了。

    毕竟张太皇太后手里有遗诏,按照古代政治传统来看,她垂帘听政,也合情合理。

    只可惜,他们遇到了张太皇太后。

    面对群臣所请,张太皇太后径直拒绝,而后让李显穆等顾命四大臣上前,又让户部尚书胡濙上前,指着五人对群臣说道:“先帝已经为大明选出了可以委以重任的大臣,只需要让皇帝向他们学习即可。”

    又望向李显穆等五人,“你们都是永乐朝入仕的老臣,治理国家多年,如今皇帝年幼,社稷难免动荡,望你们能够同心协力,共同扶保大明社稷江山,百年之后,能够正大光明的面对历代先帝。”

    五人躬身叩谢。

    张太皇太后又对李显穆道:“李卿你身份贵重,历代先帝称之曰能,先帝临终前使你辅佐皇帝,望你能砥砺前行,不忘历代先帝信重。”

    又望向殿中群臣,言语低沉道:“李显穆宗家之长,三十年来,诚挚恭谨,有经世致用大才,永乐朝便列为九卿,而领内阁首辅兼为大司马,而后仁宗皇帝加恩、至宣宗皇帝时,为大冢宰,称元辅,遍数天下诸卿,未有能及者。

    正所谓根深则树大、基稳则屋固,他是我大明在这飘摇之时的定海神针、撑天巨木,天下事在皇帝,在诸位忠臣,李显穆,国之干臣,能臣,不可或缺,望诸卿一同进退,共保我大明四海太平。”

    此言一出,殿中一时寂然无声。

    即便是政治觉悟再低的人,也看出来了,这是明晃晃的站队!

    一时所有人都有些恍惚。。

    方才太皇太后拒绝了垂帘听政,就已经让人很是吃惊,现在又全力支持李显穆,真是……

    真是——胸怀天下啊!

    就算是李显穆的对手,也承认李显穆在治国方面的确是有才,不逊色于古之名相。

    太皇太后放权给李显穆,是最正确的。

    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天下的举动,若是太祖太宗活过来,也要大大称赞太皇太后。

    可对于李显穆的政敌而言,这就非常难受了,他们被李显穆压了这么多年,若不是为了保持朝廷上的平衡,甚至就连如今的地位都难以维持。

    这些年他们一直都在被打击,一点点失去了对抗的权力。

    结果现在太皇太后竟然给予了李显穆这么大的支持,甚至比先帝时期还要煊赫。

    这如何能不让人绝望?

    自古天下不过四个字——争当皇帝。

    朝廷之上,也不过是四个字——争权夺利!

    这四个字带着贬意,可却不能简单真的认为是贬意,争权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不同,也都想要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而想要做到,那就需要权力,所以所有人都在争夺权力,包括李显穆一直以来也所做的也是在争权。

    在众人愣神之中,李显穆走出列中,向太皇太后郑重行礼,“微臣叩谢太皇太后。”

    二人对视一眼。

    在殿中倒是不必再多说什么,想要说的,前几日在宫中都已经说尽了。

    于李显穆而言,既然现实如此,那便不必再想,不过是竭尽所能而已。

    他回身望向殿中群臣,将众人神情收在眼底。

    李显穆预计着,随着以他为首的心学党得到太皇太后的授权,彻底占据朝堂大势,估计很快,他们就会意识到唯有司礼监掌印能够抗衡自己,在这朝堂之上,很快就会有一个以司礼监掌印为核心的阉党出现了。

    天启时期的阉党,也是因为东林党借助三大案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在稍后的天启初年,东林党得到了朝堂上的主导权,继而将齐浙楚党挤压的没了生存空间。

    而后三党党人发现,东林党的强势,就是因为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但太监才是最被皇帝信任的,只要他们攀附太监,那东林党最优势的一个点,瞬间就会化为劣势。

    于是三党党人“投阉一念起,顿觉天地宽”,果断组成阉党,之后便是东林党被阉党重重打击,里面那些真正做实事、有能力、品德高尚的成员,都被搞死在了诏狱里面。

    东林党而后彻底变成了一个只知道袖手谈心性、夸夸其谈的组织,至于阉党,从他们迫害少数正直士人开始,根子上就不正,且在魏忠贤这种废物点心的领导下,能做个屁事。

    从救国方面来讲,两党都彻底失败,为了反对而反对。

    如今大明朝廷上,自然没有万历末年那么激烈的党争,那种激烈的党争程度,是嘉靖培养出来的怪物,又经过万历这个废物放纵,最终才成长到了反噬皇权的程度。

    李显穆虽然搞党争,但都是正大光明的借着贪污案搞,那些反对他的,但是真的干净的大臣,他一个都没动。

    一切都在人心的接受范围之内,这叫做斗争的底线。

    坏处大概就是,有一批他的政敌,真是觉得他足够“君子”,所以一直都在孜孜不倦的反对他。

    朝堂之上的刀光剑影,在一众大佬眼中闪过,那些不曾参与在这等层级的斗争的朝臣,则只觉气氛不对,却想不明白。

    但他们对于顾命四大臣却只有艳羡之色。

    尤其四人全部都是内阁大学士,这更是让人惊讶,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竟然一个都没有,这充分说明了,在先帝眼中,六部不如内阁。

    如今顾命四大臣都在内阁之中,更是增添了几分强势,一直到皇帝成年之前,怕是内阁都要稳压天下诸部一头了。

    太皇太后在这种境地之下,更是又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内阁次辅杨士奇,自即日起,主掌户部事,原户部尚书胡濙,主掌兵部尚书,入内阁为大学士。”

    自此,经过两轮调整,内阁之中便有五人,分别是吏部尚书李显穆、户部尚书杨士奇、兵部尚书胡濙,这三人皆是主持部务的大学士,而后是主掌翰林院的杨荣,主掌国子监的杨溥。

    这是自内阁制度出现以来,第一次所有内阁大学士,都有兼管的部门,尤其是三个权力最大的部被大学士所兼任,可以说,此时的内阁在夺取部务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殿中大臣却说不出来什么。

    实在是此时的内阁五人,资历太硬了。

    当初六部和内阁能分庭抗礼,是因为有夏原吉等老臣在,可夏原吉等人都死了数年。

    内阁这五人,都是从永乐初年就已经活跃在朝堂上,不知多少国家大事经过这几人之手。

    李显穆就不提了,早在永乐年间就已经是天下第一臣,名列正二品尚书。

    经过洪熙、宣德、正统三代皇帝的加官,他如今是大明唯一一位正一品的文官,加封太傅、首席顾命!

    其余杨士奇等人,也差不了多少,在洪熙年间已然是正二品尚书,宣德年间晋升从一品。

    这五个人,也就胡濙品级稍微低一些。

    就这样的一群神仙,让六部拿什么去打,幸好一直以来的传言,李显穆和杨士奇不算是完全一条心。

    否则真就连争的心思都没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世家五百年不错,请把《大明世家五百年》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