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集权

    大朝会在一众人垂头丧气之中落下帷幕。

    经过这一次大朝会,大明确认了以内阁五大臣为首的体制。

    群臣不由自主将目光放在几人身上。

    内阁五人,李显穆、杨荣二人自左侧门出奉天殿,杨士奇、杨溥、胡濙三人自右侧出奉天殿。

    两扇门实际只隔了一根门框,可却有种泾渭分明之意。

    眼见这一幕的朝臣,顿时心中浮出几丝遐想来。

    先前所传出的内阁并不和睦,想来不是假的,如今之场景,便是明证。

    五人出了殿,皆目不斜视,齐齐往文渊阁而去,徒留下身后眺望的群臣。

    一行五人并肩走着,渐渐周围群臣尽皆走散了,文渊阁出现在不远前,李显穆突然开口道:“源洁新进内阁,不若相议一下未来。”

    未来?

    几人纷纷疑惑的转过头来,便见李显穆脸上挂起了一丝忧虑,“如今内阁可谓是权势深重了,可未来当真是一片坦途吗?

    司礼监……”

    随着李显穆的讲述,几人脸色都微微凝重起来,对李显穆的判断他们都是相信的。

    尤其是杨士奇,他更清楚李显穆这是在提醒他,内阁如今不是高枕无忧,万万不要做出一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他略一沉吟,“先帝留下顾命大臣,守住江山便是我等事宜,元辅所言,是重中之重,不知元辅可有什么想法?”

    几人说着便入了文渊阁的偏堂,一件不太大的屋子,侍从奉上茶后便离去,只剩下几人,李显穆坐在上首,其余四人左右相对而坐。

    “单纯的司礼监并不算什么,但若是司礼监能够驱使六部,那就相当可怕了。”

    几人神色不变,这是显而易见的。

    自古以来,仅仅内廷都是成不了事的,但是一旦能够驱使外朝,那就是大半个皇权。

    内阁如今的权势,不也是因为可以用票拟等制度,来驱使外朝吗?

    “一旦六部的尚书、侍郎,都察院的御史,以及外省的巡抚、布政使,都投入司礼监门下,内阁权威必然将大大削弱,而这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李显穆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其余几人,“你们都该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

    杨溥突然出言道:“若是让外界猜测内阁不和呢?他们会不会不投靠司礼监,而是……”

    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口,但意思很明显了。

    朝廷之中,如今很多反对内阁的人,实际上反对的是李显穆,如今内阁之中本就有另外一个反对李显穆的人,那他们就不必去投靠司礼监了。

    杨荣闻言立刻厉声道:“大敌当前,难不成我等内阁大学士,还要内讧不成?

    朝野之中诚然有反对元辅者,但更多的难道不是冲着我等顾命四大臣来的吗?

    我等顾命四大臣皆在内阁三十余年,操持天下权柄日久,早已是无数官员欲除之而后快的角色,尤其是那些二三品的官员,皆被内阁压制多年,心中愤懑,岂是元辅一人所为!”

    杨溥脾气比较好,对杨荣的态度倒也没太大反应,“子荣莫要如此生气,吾不过是商议一番而已。”

    最终还是方才加入内阁的胡濙出言道:“子荣说的有道理,六部权重、都察院超然,十九省巡抚,皆是封疆。

    本来都该直达天子,可如今事事都要经过内阁,下面的人还不觉得有什么,可尚书、侍郎、都御史、巡抚这些二三品的高官,都很不满。

    他们是最希望裁撤内阁的。

    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司礼监之所以会掌握批红权,就是因为内阁票拟的出现,皇帝为了制衡才让宦官掌握大权。

    所以他们更加反对内阁,认为裁撤内阁,就能同时裁撤司礼监。”

    前面的事,内阁众人都知道,但后面的说法,就连李显穆都是第一次听说,众人顿时有些绷不住,这都是什么神人。

    杨士奇都忍不住开口道:“元辅可有什么想法,直接说出来吧,我等五人群策群力,总能找出些办法。”

    他这话一出,内阁中顿时有了种同仇敌忾的味道。

    李显穆微微扬起笑容,虽然他和杨士奇在不少方面有冲突,但在维护内阁方面,是始终站在一起的。

    面对几人的目光,李显穆终于抛出了自己思考了很久的一桩大事,“我一直在思考,为何经过这些年,六部等还是对内阁不服,思来想去,只得出一个结论。

    洪武时期废除丞相后,从法律层面来说,六部权力太大,六部尚书的权力太大,于是让他们生来就对内阁不服。

    正面的例子,便是工部被拆分后,立刻声量小了很多,工部尚书很多时候都底气不足。

    这便是我想到的办法,拆分诸部,把六部拆成十几个部,甚至更多,而后将诸部的品级降为从二品。

    品级、权力都降了,他们也就能意识到和内阁大学士的差距了。”

    轰!

    李显穆的话如同一道惊雷直接在众人的脑海中炸开,他们万万没想到李显穆想出来的竟然是如此石破天惊的主意。

    “六部可是自周朝就存在的,怎么能拆分……”出身传统儒家的杨士奇几乎立刻出声反驳,这种反驳完全是不由自主的,甚至没有思考。

    “为何不能?”李显穆反问。

    “因为……”杨士奇正要说,却说不出来,是啊,为何不能?

    他眼神有些迷茫,对啊,为什么不能呢?他说不出来,但就是觉得不对,不应该这么做。

    杨溥旁观者清,轻声道:“是传统,自古以来皆是六部,从来没有变过,于是这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是了。

    杨士奇点点头,“这便是天经地义,从来不曾有人想过要拆分六部,若是真的拆分了,就不符合周礼。

    天地春夏秋冬,这是上古的天子六官,拆开之后,便对不上其中寓意了。”

    李显穆轻笑道:“当初把工部大部分的职责都拆出来,让商人去做从前工部的事,也是前所未有的。

    若说前所未有,大明废除宰相制度,这才是真正前所未有,最终不也被接受了。

    我大明朝做过的前所未有之事,可还少了?

    只说这拆分六部之策,可行还是不可行?”

    几人被李显穆这么一说,稍微回过点神来,至于此策可行否?

    自然是可行的!

    谁听完都知道这办法绝对有用,拆分六部,就像是推恩令,各部权力必然下降,权力下降后,腰杆就不硬,再把品级一降,瞬间就不一样了。

    不要说什么位卑权重,那完全不一样。

    当初永乐时期,内阁大学士五品,杨士奇他们权力也不小,能参加廷议,但说话分量就明显不如二品的尚书,也算不上朝廷重臣。

    等到洪熙时期,兼任二品尚书衔后,在朝廷中说话的分量明显不同。

    同样,内阁大学士是正五品,所以内阁一直在被挑战,但如果内阁大学士是从一品,那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六部尚书立刻就会安静若素。

    只不过没人敢那么干,毕竟太祖皇帝明令不能恢复宰相制度,真设立比尚书还高的官职,那可就没法圆了。

    李显穆被太祖皇帝亲自教养长大,自然不会干这件事,公然打太祖的脸,所以他一直以来想的都是曲线救国,从事实上确立内阁的宰相地位。

    既然不能明面上提升内阁地位,那就降低六部地位,根据官场相对论,六部下降=内阁上升。

    文渊阁中氛围变了一些,比先前轻松了几分,万事只要有了应对的办法,就不再算是难事。

    “拆分诸部,这件事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关键在于太皇太后的态度。”

    “至于切实相关的六部……”

    “如今的大明,他们还没资格和我们内阁平等对话。”

    “更何况,我们本就占据六部三席,且是最强势的三席,他们更没资格说不。”

    “顾命四大臣,如今是我们权势最盛的时候,既然要做,那就要在我们最强、他们最弱的时候,彻底击垮他们。”

    “只是……”杨士奇望向李显穆,“这六部该怎么拆分,总要先有个章程,才能去和太皇太后上奏。”

    众人神色纷纷一凛,杨士奇表面上在问六部怎么分,实际上却是在问未来的权责划分,要知道如今李显穆、杨士奇、胡濙三人分别担任吏部、户部、兵部尚书,拆分六部,实际上也在拆分他们三个人的权力。

    吏部是基本上分拆不了的。

    毕竟吏部负责的就是官员升迁这一项事务,根本拆不开。

    但户部和兵部都能分拆。

    若是拆分完六部,杨士奇和胡濙的权力不仅没变大,反而变小了,那他二人自然不会同意。

    李显穆自然早就有所准备,径直抛出了自己早就构思好的想法,“我的想法是不仅仅拆分六部,而是将六部、五寺等部门全部一起分拆、组合,而后分别以权责列出从二品和正三品的部门。

    从二品的称为部,正三品的称为寺。

    这样算下来部、寺大概会有二十多个,甚至达到三十个,这么多的直属部门自然不可能直接和陛下对话,内阁大学士可以分别主管几个部门,指导这些部门的工作。”

    几人闻言顿时微微眯起了眼睛,但眼睛却满是光亮,按照李显穆的想法,内阁每个人的权力都会增加。

    杨士奇和胡濙不仅能管着原先那一片工作,甚至还能将触手伸到其余的部门上。

    当然,最大的好处还是在李显穆身上,这件事若是做完,作为权力完整的吏部尚书,再加上控制朝廷诸部的局势,他就不用担心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侵蚀,不用太担心外朝官员投靠司礼监,让局面彻底失控。

    毕竟他们都能想得到,等到六部降级后,能够纳入吏部管控的官员必然大增,这意味着李显穆的权力会增加。

    几人心中都清楚,李显穆的计划这么完备,绝对不是突然临时想出来的想法,而是早就思考了许久。

    只是此时才提出来而已。

    “就按照元辅所言,我们要尽快将这件事上呈给太皇太后,这件事还要元辅多多进言。

    我等则在朝中发动官员。”

    内阁五人这些年自然在外朝有很多亲友,杨士奇敢在内阁中和李显穆偶尔相左,自然是也有一批自己的班底。

    胡濙就更不必说了,他刚入内阁,根基本就在外朝,这件事他能发挥的作用不少。

    李显穆也是因为这二人都有大用,所以才会将此事说出商议,只要内阁五人齐心,在如今的大明,可以说万事顺遂。

    没人能阻止四位顾命大臣的齐心之为!

    ……

    虽然太皇太后没有接受垂帘听政的建议,但她还是在事实上成为了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让李显穆去做太皇太后的工作,也是看到了二人间的良好关系,太皇太后明显非常信任李显穆。

    这种信任可能是从永乐初年就存在的,那时李显穆为东宫冲锋陷阵很多次,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期,李显穆如同遮天巨翼,挡下了洒落向东宫的风风雨雨。

    作为一个女人,太皇太后是感性的,她相信李显穆,于是给予了李显穆绝对的信任。

    这些产自微末时期的信任,在此时化为了李显穆的政治资本,他回想起来,也不禁有些唏嘘,谁能想到呢?

    有朝一日,一个妇人的信任,竟然能够成为他执政的根基!

    此次觐见太皇太后,地点便选在了华盖殿中。

    一位帝王的逝去,并没有让华盖殿有丝毫的变化,这座皇城从建立始,已然见证了不知多少帝王的残酷厮杀。

    自大明迁都以来,也已然见证了三位帝王的逝去。

    它永远都在这里,见证下一位帝王的辉煌、落寞。

    李显穆入殿,如同过往觐见诸位帝王一样,向太皇太后行礼,郑重正色,“微臣李显穆,叩见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千岁。”

    “卿且平身。”

    太皇太后沉着应声,“卿今日入宫觐见,可有要事?”

    “微臣确有要事,关乎大明社稷体制,此乃内阁诸位同僚,共同上奏,请太皇太后品鉴。”

    太皇太后略带惊疑的将奏章取过,粗粗略过,便已然惊骇变色!(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世家五百年不错,请把《大明世家五百年》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