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旱灾是以三到五年为一个周期变化发展的,从天启七年到崇祯二年是第一个旱灾小周期,熬过了己巳年的旱灾小高潮以后,旱灾开始有所缓和。
具体的表现为重旱区北移到漠南蒙古地区,虽然陕西、山西的旱情仍在持续,但程度上相比于上一年已经是大大减轻了的,可以尝试种植一些耐旱植物。
更可喜的是,北直隶地区的旱情已经基本解除,而且在实践之中,查处了很多为了免税而谎报灾情的地方官,说明实际灾情相比于历史文献记载的还是有所减轻的。
老天爷好不容易给了面子,而朝廷要做的就是竭力避免人祸。
说朝廷放弃了陕西、不积极赈灾,实际上这几年朝廷对于陕北是完全免税的。陕西的关中和陕南地区虽然继续收税,但是一文钱都没有向上转运,全部都是留存地方了的。
这几年催缴税款的活动针对的主要还是南方这些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当然这些地区的百姓也很苦,这种苦是几乎没有承受风险的能力,只要家里有人生病,或者家乡受了灾,就要被迫卖田卖地、卖儿卖女。
这不是生存环境恶劣的绝对贫穷,而是贫富差距过大所形成的对于穷人的压迫和剥削,剥削者自然也包括了朝廷。
改革成效最大的并非是税收数字上的增长,而是税基切切实实的扩大,王朝末年最荒诞的一点往往是:只拥有不到两成土地的农民,往往需要承担朝廷九成的税收。
将税基扩大,摊薄税收,实现的财税增长无疑是伟大的,因为这并不会对穷苦百姓的生活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
朝廷虽然百病缠身,没有布武全球的能力,但是在大明境内任何地方投放碾压性的武力还是可以做到的。
南方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强大,他们的舆论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中央朝廷,但唯有一点,他们的武力实在太孱弱了,孱弱到朱由检丢了三千骑兵下去,他们一点脾气都不敢有。
如今的大明,除了放到明面上规定的特权阶级免税额度,也就是藩王万亩、伯爵三千、进士一千、生员三百的免税额度以外,名义上是实现了官绅一体纳赋了的。
具体成果表现为:天启七年征收本色粮食一千六百万石,崇祯元年为两千万石,崇祯二年达到了两千三百万石。
别看增长得并不高,但这是顶着天灾一年比一年严重的 debuff实现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本色、折色征收比例调整的因素,但能够调整的程度是很有限的,漕运的运力就那么多,海运是直接买粮食,而不是指挥郑芝龙给朝廷运粮。
因为朝廷指挥不动他,同时也害怕如果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话,他会玩一些诸如“漂没”之类的把戏。
北方方便运粮到京师的区域也不多,像是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要折银的。
当然,如果仅仅凭借那可怜的“三十税一”,是做不到收取两千多万石粮食还有每年两千多万两白银的,这里面辽饷差不多占了一半。辽饷是加到田赋里面按亩征收的,几乎达到了正税的两倍!
也别说大明不收地主的税,其实到了征“三饷”的时候,很多小地主都要被逼得破产。
缺钱是大明的死因之一,但这些钱不完全是被贪污掉了,很大的一部分确实是被战争给烧掉了的。
现实不是打游戏,没有进度条,更不能存档。
对于目前的税收情况,朱由检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达不到张居正当政时期四千多万两的水平,但这也未必是他手底下的这一套班底比张居正差,只是年景不同,不能刻舟求剑。
张居正时期,他作为摄政宰相,还是充满了政治妥协的:封疆大吏他惹不起,藩王他不敢动,他也只是带着镣铐跳舞罢了。他能够得罪的,就只有文官群体,结果在他死后就被疯狂报复。
说实话,朱由检对于这些也还是心里有些毛毛的,倒不是在乎身后名,而是担心自己的亲人或者自己看重的大臣在他死后遭到清算。
好在他足够年轻,只要没有遭到暗算,他活过这群大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且他得罪这些人也不算狠,都是在政治规则之内合理地打转。
说到底,他并没有伟大的人格,愿意燃烧自己为天下万民谋福祉,为此粉身碎骨也不害怕;幻想拯救天下苍生,又何尝不是一种藐视众生的高傲呢?
但他明白自己不能掉以轻心,官员是会懈怠的。新政策颁布的时候,很多蛀虫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没有参透规则,还没有找到漏洞;运行的时间久了以后,总会被他们找到破绽,搬空、蛀空。
比如,朱由检就常常做这样的噩梦:
他在紫禁城造大粮仓,账面上屯了几百上千万石的粮食,就算遭遇大灾,也能让全城军民吃上几年,灾情再严重心也不慌;结果当他美滋滋地打开大粮仓,映入眼帘的是空荡荡的仓库,又或者是堆满装着泥沙的麻布袋;
又或者当他让人去查验仓库的时候,突然来一场无法扑灭的大火,使用了几千年的“平账”手法再现,拙劣、老土!而他却只能无能狂怒!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发生,朱由检频繁地、每半个月就派人去查验粮仓的。囤积粮食是技术活,温度、湿度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还要有专门的管粮官吏团队。
上有查验人员,中有仓管,外有禁军守卫,每一车粮食的出入都要登记造册,防止偷运。
朱由检只是性格好,但不是大傻子,他不想砍人,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就只能防微杜渐,不让手底下的人走到非砍不可的地步。
当然,随着他当皇帝的资历慢慢上涨、威望的积累,对于官员的管理肯定是要慢慢收紧、越来越严格的;
或许等到他壮年的时候,朝廷的纪律和整个国家的国力都会到达顶峰;
又随着他年龄的增长、精力的下滑,官员们急着找下家、忠诚不再,他对于朝廷的掌控力下降,国家又会走向衰落。
这就是“家天下”的本质:国家与皇帝本人深度绑定,相互作用,深刻影响。(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