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乔迁

    李家三号大棚外,竹竿搭起的架子上铺着尿素袋子拼接的凉棚,遮住了东边升起的日头。

    吃过早饭后,李哲把众人叫到凉棚下开会。

    凉棚下的条凳上坐得满满当当,有人端着搪瓷缸子“咕咚”喝口水,也有人凑在一起低声唠嗑。

    “咳。”李哲见人来齐了,清了清嗓子,原本嗡嗡的说话声立马停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聚到他身上。

    他扫了圈众人:“开个小会,说说咱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先聊聊郭家兄弟的事,这俩兄弟在咱这待几天了,想跟着学越冬大棚技术,态度挺执着,我个人倾向把他们留下,大伙有啥想法尽管说,咱们一起商量。”

    凉棚里静了片刻,马来小先举了手,语气中带着几分顾虑:“这兄弟俩要是学了技术,是不是还得回寿光种棚?”

    老李在一旁接话:“我跟他俩聊过,没明说,但看那意思,十有八九是要回去的。”

    “那他们回寿光种了菜,要是也往京城运,会不会影响咱的菜价?”马来小追问,眉头微微皱着。

    “嫂子这想法想很好,看的很长远。”李哲先点了点头,才慢慢分析,“不过,啥事儿都有个过程。他俩今年就算学会了,回寿光种棚,规模也大不了——再说从寿光到京城,运输也没咱这儿方便。我估摸着,今年肯定影响不到。”

    “那明年呢?明年他们规模一扩,冬菜往京城运,咱的生意、咱的菜价不都得受影响?”马来小没松口,又追了一句。

    “对于寿光的情况,我比大家了解的多一些。”李哲语气沉了点,“寿光那边的蔬菜种植户本身就多,育苗棚的规模也不小,不管咱们教不教郭家兄弟,寿光都会发展越冬大棚。

    那边冬天比咱这儿暖和,又有育苗棚的老底子,学起来本来就快,咱拦不住。”

    这话一出,凉棚里又起了阵低声议论。

    朱益民先开口,打破沉默。他身子瘦,嗓门却亮:“这两天我跟郭家兄弟聊过,俩人真是种菜的好手,手艺不比我差。我觉得李老弟说得对,咱就算不教,他俩待这些日子也能看明白个七七八八。”

    “还有个事儿要跟大伙儿说。”李哲提高了点声音,接着说:“咱四季青公司不只是种蔬菜大棚,也是蔬菜采购商。咱能跟万安镇的种植户合作,将来也能跟寿光的种植户合作。”

    一提到采购,金百万立马接话,他往条凳上挪了挪,肚子顶着膝盖:“从采购这边说,我赞同李老弟。种植户越多,咱选择的余地越大,在市场上也更有话语权。”

    李哲心里的想法跟金百万差不多——教郭家兄弟种棚,对公司采购来说是好事,能多条进货渠道;

    但对周边的种植户来说未必是好事,多了竞争对手,菜价可能会被压低。

    可话又说回来,周边的种植户未必就跟四季青公司一条心,今年还不明显,等明年利益有了分歧,矛盾指定会冒头。

    说不定,寿光这步看似多余的棋,到时候能起上大作用……

    见还有人在底下小声琢磨,李哲干脆拍了板:“这事儿就先这么定,还有想法的,回头私下跟我说。

    咱接着说下一件——从去年九月种棚到现在,九个多月了,天越来越暖,昨天草帘子已经撤了,过几天棚膜也得摘。”

    “李哥,咱今年的棚啥时候开始种啊?”林小虎往前凑了凑,他年纪轻,性子急,有疑问就直接问。

    “得看品种。”李哲答,“有些生长期长的,七月就得提前育苗;但大部分品种,得等八月或九月初再种。”

    他顿了顿,又道:“这段时间棚里活儿少,但别的事不能落。比如挖大棚地基,除了咱公司自己的,种植户的地基也得顾着。舅舅,公司这边的地基挖掘,你多盯着。”

    王荣生在角落里应了声:“放心吧,我记着了。”

    李哲又看向李志强,“志强,你年轻,多跑几趟。你负责帮着种植户挖地基,有啥问题及时跟我说。”

    “好嘞叔,您放心!”李志强嗓门亮,脸上满是干劲。

    接着,李哲转向赵铁柱:“柱子,建材和农资这两块,你多上点心,都得提前备齐,别等用的时候断了货。”

    “知道了哥。”赵铁柱应得干脆。

    “爹,修建食堂的事,就交给你了。”李哲又看向老李。

    老李点头道:“行,我盯着。”

    最后,他看向朱益民:“朱哥,种植户的培训,你跟陈老师多费心。等食堂建好了,就搁食堂里培训。”

    朱益民点点头:“放心,我这几天正整理笔记,保证让大伙都能学会。”

    众人都记好了分工,凉棚下的气氛松快了不少。

    李哲看着大伙,忽然笑了:“还有个喜事跟大伙说——过两天我家搬新家,到时候都来热闹热闹,咱们再整个羊吃!”

    “真的?那可得去!”林小虎先嚷起来,他年纪轻,最爱凑热闹,“李哥,哪天搬新家,俺们都去帮忙搬东西!”

    老李笑道:“我看了日子,就定在后天,把你爹娘叫上。其他人也是,把家里人都带来,热闹热闹。”

    众人纷纷笑着恭喜,有的说要提前去帮忙收拾,有的琢磨着带点啥贺礼,凉棚里的笑声飘出老远。

    ……

    两日后,大营村代销店门口的遮阳棚下,聚着一群老娘们唠闲嗑。

    竹凳上、马扎上坐得满满当当,手里要么攥着针线,要么嗑瓜子、剥花生,瓜子皮扔得脚边满地都是。

    胖婶盘腿坐着,手里熟稔的剥着花生,她忽然压低声音,故作神秘地开口:“你们听说没?前些日子,王慧兰又生了。”

    快嘴媳妇手里的针线猛地一顿,眼睛瞪得溜圆:“妈呀!她都生仨闺女了,咋还生?这是要生到有儿子才罢手啊?”

    “可不就是想儿子想疯了。”胖婶嘿嘿笑,吐掉花生壳,“头三个都是丫头,婆家能乐意?”

    赵兵媳妇在一旁听得迷糊,插了句嘴:“王慧兰是谁啊?俺咋没听过这名儿?”

    “嗨,是王秀英的妹妹!”胖婶拍了下大腿,“你嫁过来晚,她早嫁去杨马村了,也就逢年过节回娘家串个门,你没印象也正常。”

    “那这回生的是小子还是丫头?”王大脚把脚边的花生壳踢开,凑得更近了些,满脸好奇。

    “带把的!”胖婶声音里带着点戏谑,“这下可算扬眉吐气了,在婆家腰杆都能挺直喽。”

    “生四个了,就不怕被罚款?”赵兵媳妇皱着眉,村里前些年抓超生抓得紧,她总觉得这事儿悬。

    胖婶摆了摆手,“俺家有亲戚在杨马村,说她男人家是出了名的重男轻女,只要能生个儿子,罚多少钱都乐意——再说了,这年头,总能想办法通融。”

    王大脚点点头,深以为然:“这话在理!村里要是没个男娃,不光婆家瞧不上,连亲戚都得低看你一眼,日子难过着呢。”

    几人又闲扯了几句,赵兵媳妇抬头看了看天,突然站起身:“哎呀,不跟你们唠了,俺得走了。”

    快嘴媳妇拽住她的袖子:“这还没到做饭点呢,你急着回啥?”

    “老李家今儿搬新宅,俺男人让俺早点过去帮忙,中午就在那儿吃了。”赵兵媳妇拍了拍裤腿上的灰,脸上带着笑意。

    胖婶挑眉:“你们俩去吃,家里老人孩子咋办?就不怕你公爹说你不懂事?”

    “李老板早说了,让俺们一家人都去!”赵兵媳妇笑得更欢了,“不光俺家,民兵连的都收到邀请了,一个都不少。”

    王大脚眼睛都亮了,满是羡慕:“妈呀!那得多少人?他家还管饭?”

    “管!咋不管!”赵兵媳妇嗓门都高了点,“听说李老板一开始想宰只羊,后来一算人太多,一只羊不够吃,又杀了头猪!中午不光有猪肉炖粉条,还能喝羊汤呢!”

    “俺不跟你们说了,先走了!”赵兵媳妇挥挥手,脚步匆匆地往李家方向去了。

    代销店里的张玉珍听见外面的动静,也掀着门帘走出来,冲众人喊:“大家伙儿,今儿个都早点回去做饭啊,俺也早点关门。”

    快嘴媳妇纳闷:“玉珍,你关这么早干啥去?”

    王大脚先反应过来,一拍巴掌:“嗨!你家小虎在李家干活,指定是要去李家吃搬家宴呗!”

    “要不说小虎机灵,跟对了人!”胖婶凑上前,语气里满是羡慕,“在李家干活不光工钱多,你们还能跟着沾光,这好事哪儿找去?”

    张玉珍笑着摆手:“啥沾光不沾光的,我跟秀英打小一起长大,当年小虎去李家干活,还是我托的秀英。她搬家,我咋能不去帮忙?”

    她又冲众人笑了笑,“明儿个我早点开门,你们再早点来唠,今儿个先这样啊!”

    一群老娘们不情不愿地站起身,刚走没几步,王大脚突然停住,转头看向快嘴媳妇:“哎,快嘴家的,你侄女虎妞不是在李家大棚干活吗?咋没见你去李家?”

    快嘴媳妇脸“唰”地红了,心里犯嘀咕——是虎妞忘了跟自己说,还是故意没提?这丫头,真是胳膊肘往外拐!

    快嘴媳妇闷头往前走,就快走到家的时候,停下脚步。

    她心里越想越不痛快:凭啥赵兵媳妇、张玉珍都能去,俺就不能?不行,今儿个说啥也得去吃碗猪肉炖粉条!

    这么一想,快嘴媳妇立马转身,大步往李家方向走。

    走到村北,老远就看见李家那栋二层小楼,比其他的房子高出不少。

    又沿着村路走了一段,拐了个弯,就到了李家新房——几百平米的大院子围着青砖院墙,门口两扇黑漆铁门,上面还焊着花纹,比村里谁家的门都气派。

    门口已经聚了不少人,有帮忙搬东西的,有站着唠嗑的,热闹得很。

    快嘴媳妇原本还觉得尴尬,走近了一看,忍不住乐了——王大脚和胖婶也站在人群里,正踮着脚往院子里瞅。

    三人对视一眼,都忍不住哈哈笑起来,刚才那点别扭劲全没了。

    “娘嘞!你看这铁门,比俺家的木门宽两倍还多,真气派!”王大脚指着李家的大门,眼睛都看直了。

    胖婶第一个挤进门,脚刚踩进院子,就忍不住“乖乖”一声。

    院子中间铺着青石板路,两侧种着几棵刚移栽的树,北侧的二层小楼红砖墙、玻璃窗,屋檐下还挂着红灯笼,在整个万安镇都是头一份的气派。“这房子,比镇上的供销社还好看!”

    院子空地上搭着四个临时灶台,几口大黑锅架在上面,其中两口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肉香从锅里飘出来,勾得人直咽口水。

    快嘴媳妇用力吸了吸鼻子:“真香!这两口锅得炖多少肉啊,够全村人吃了吧?”

    “李家搬新家这么大的事,村里人谁不知道?”胖婶凑到锅边瞅了眼,“过来道个喜,李家还能不管饭?再说了,李哲现在是大老板,也不差这点吃食。”

    王大脚点头附和:“就是!李家家大业大,又是种大棚又是搞罐头厂的,听说还在京城开了餐厅,能缺这顿饭?”

    院子里都是熟面孔,三人一边跟相熟的人打招呼,一边往小楼跟前凑。

    近看那二层小楼更显气派——墙面上的红砖码得整整齐齐,窗户框刷着亮堂堂的漆,二楼还围着一圈木栏杆,栏杆上雕着简单的花纹,看着就精致。

    进了一楼大厅,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地面铺着米白色的地砖,擦得能照见人影;靠墙摆着一套深棕色的木头沙发,旁边立着个实木茶几,上面放着暖水瓶和搪瓷杯;

    屋顶挂着盏圆形的吊灯,灯罩擦得干干净净,看着就敞亮。

    三人又跟着别人上了二楼,房间挨得整整齐齐,每个房间都有窗户,通风又亮堂。有的房间摆着新做的木床,有的房间堆着还没拆封的箱子,处处都透着新鲜劲儿。

    三人看得眼睛都直了,嘴里不停念叨:“这房子,也太好咧!”

    快到十二点时,灶台那边开始喊开饭。

    两大锅猪肉炖粉条咕嘟冒泡,粉条吸满了肉汁,油亮亮的;两大锅羊汤冒着热气,撒上葱花和香菜,香味能飘出老远。馒头是刚蒸好的,暄软雪白,随便拿随便吃。

    大半个村子的人都来了,院子里、屋里都摆上了桌子,热热闹闹的像办喜事,吃成了流水席。

    有人吃完了还舍不得走,坐在院子里唠嗑,直到天色暗下来,才帮着收拾碗筷,拿着自家带来的餐具陆续离开——李家的餐具不够,不少都是跟村里人借的。

    最后,大院里只剩下李家四口人和两条半大的狗。

    王秀英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红潮,嘴里不停念叨:“今儿个可真是风光,好些人都跟我夸咱这房子,以前哪有这待遇!”

    老李站在院子中间,抬头看着二层小楼,眼角堆着笑,嘴里嘀咕:“真好,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值了!”

    李娜在屋子里砰砰跳跳,嘴里喊着:“我有自己的房间啦!”

    李哲看着家人欢喜的模样,心里既有欣喜,也有一丝释然。

    他盖这新房,不光是为了让家人住得舒服,更是为了避开今年即将到来的暴雨——现在家人都搬进来了,他终于能放下心来。

    过去的事,就让它彻底过去,自己要迎接更好的生活……(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不错,请把《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