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反面教材

    晚上六点多,陈淑萍推着自行车回到筒子楼,车筐里放着个菜篮子。

    她下班后特意绕去菜市场买了点青菜,自从李振国去了万安镇罐头厂,家里里里外外都得她操持,每天都跟赶场似的。

    刚上二楼,就碰到住在隔壁的张大妈,张大妈穿着花布衫,手里端着个搪瓷盆,见了她就笑着说:“淑萍啊,你家来客人啦?听着屋里挺热闹。”

    “是婷婷来给辉京补课。”陈淑萍笑着应下,心里并不意外。

    推开家门,一股浓郁的烤肉香扑面而来,屋里比平时热闹不少。王婷正坐在桌边帮小胖子检查作业,李哲穿戴围裙在擦手,餐桌上已经摆好了几道菜,小胖子站在旁咽口水。

    “婷婷,老二,你们都来了。”陈淑萍笑着走进来,把菜篮子放到墙角。

    “小姨。”王婷起身迎了迎。

    “二婶。”李哲也跟着打招呼。

    小胖子跑过来,拉着陈淑萍往餐桌旁走:“妈!今儿个是二哥下厨!保准您没吃过。”

    陈淑萍这才注意到,餐桌上摆了好几道菜:盘子里摆着切成小块的煎牛排,外皮金黄,还冒着热气;旁边是一盘爆炒大虾,红亮诱人;还有韭菜炒鸡蛋、拍黄瓜。

    “哟,这牛排做的真不错,看着就有食欲。”陈淑萍凑过去看,牛排边缘煎得微焦,里面的肉透着嫩粉色,还冒着热气。

    “家里餐刀不够,我就先切成小块了,大家用筷子夹着吃方便。”李哲说着,给陈老太碗里夹了一块,“老太太,您尝尝,凉了就不好吃了。”

    小胖子早就等不及了,拿起筷子夹了一块塞进嘴里,眼睛瞬间亮了:“这牛排真好吃!香得很,还不塞牙!”

    陈老太也尝了一块,原本还担心肉太硬咬不动,结果嚼着特别嫩,忍不住点头:“是不错,这牛肉选得好,嫩得很。”

    陈淑萍简单洗了把手,也坐下来吃饭,夹起一块牛排尝了尝,口感确实好,忍不住问:“嗯,这牛肉确实不赖,在哪买的啊?”

    王婷笑着解释:“这是李哲的蔬菜店卖的秦川杂交牛,属于特供牛肉,在店里卖二十多外汇券一斤呢。”

    “妈呀,这么贵!”陈淑萍吓了一跳,这一顿牛排起码用了三四斤肉,算下来,差不多顶她一个月的工资了。

    小胖子光顾着吃,又夹了一只大虾,含糊地说:“二哥,你厨艺也太好了吧,比饭馆做的还好吃!”

    “喜欢吃就好,下次再给你做。”李哲揉了揉他的头。

    “嗯嗯!我暑假都在家,你啥时候来都成!”小胖子连连点头。

    陈淑萍瞪了他一眼:“你二哥那么忙,哪有时间天天给你做饭?别添乱。”

    李哲放下筷子,看向陈淑萍:“二婶,我看您平时工作挺忙的,下班回来还得照顾辉京。要不下次我回廊方的时候,把辉京带回大营村住段时间?现在家里盖了新房,地方大,也能住得下。”

    “我要去!我要看新房子!”小胖子立刻答道。

    上次爸爸回家说过,大伯家盖了二层小楼,还有个大院子,养了两只半大的小狗,他早就想去看看了。

    陈淑萍有些犹豫:“这孩子太闹,怕给大哥大嫂添麻烦。”

    “您放心,家里人多,不差他一口吃的。他去了村里,白天跟着孩子跑着玩,晚上跟二叔住,不麻烦。”李哲笑着说。

    小胖子赶紧表决心:“妈,我去了肯定听话!大伯大娘让我干啥我就干啥,绝不捣乱!”

    陈淑萍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又看了看李哲,终于点头:“那行,老二,就麻烦你了。”

    “太好喽!”小胖子顿时欢呼起来。

    ……

    万安镇罐头厂的大门开着半扇,门口的水泥地上还残留着些许水渍,显然是早上刚打扫过。

    一辆白色伏尔加轿车缓缓停在厂门口,副驾驶室的车门打开,小胖子李辉京从车里钻了出来,圆乎乎的脸上满是好奇,东张西望地打量着眼前的罐头厂。

    看门的张大爷正坐在门卫室里喝茶,听到汽车声,抬头一看就认出了这是李哲的车。

    他连忙放下茶杯,起身走出门卫室,刚准备打开另外半扇门,却见轿车“嗖”地一下开走了,只留下小胖子一个人站在门口。

    张大爷凑上前,上下打量着小胖子,笑着问道:“孩子,你找谁啊?”

    “大爷,我找李振国。”小胖子仰着脑袋,声音里挂着京腔。

    “原来是找李主任啊,快进去吧。”张大爷打开门,把小胖子让进厂里,又多问了一句:“你是坐李老板的车来的?”

    小胖子点头:“对,那是我哥。”

    “难怪我瞧着你和李老板有几分像,快进去吧,李主任就在西边那个厂房……”张大爷说到这儿,忽然顿了顿,“算了,我还是带你进去吧,省得你找错地方。”

    “谢谢大爷。”

    “嘿,客气啥,顺带的事儿。”张大爷摆了摆手,领着小胖子往厂里走。快到西厂房时,他朝着里面吆喝了两声:“李主任,李主任……”

    李振国听见动静,从厂房里走了出来。他先看到走在前面的张大爷,问道:“张哥,找我有事?”

    话音刚落,他才注意到一旁的小胖子,惊讶道:“辉京,你怎么来了?”

    小胖子笑着说:“二哥带我来的。他看我放暑假了,就说带我回老家住一段时间。”

    张大爷见状,说道:“李主任,你们聊,我先回门卫室了。”

    李振国连忙招呼:“张哥,改天咱哥俩一块喝两杯。”

    “好嘞,我早就想跟李主任您喝几杯了!”张大爷应了一声,转身朝门卫室走去。

    李振国转向儿子,问道:“你二哥呢?”

    小胖子答道:“他去信用社办事了,说办完就过来接我。”

    李振国指了指不远处的老式红砖楼,说:“走,我带你去办公室坐会儿。”

    小胖子却一脸好奇:“爹,我不想去办公室,我想去你们罐头厂车间看看,瞧瞧你们是怎么干活的?”

    “呵,你这小子好奇心还挺重。行,带你去瞅瞅。”说着,李振国把小胖子领进西厂房,从车间备品柜里翻出一套洗得发白的小号蓝布工作服,还有圆顶工作帽、口罩和鞋套,递给他:“把这些穿上。”

    “爸,这大热天的还戴帽子、口罩,得多热啊!”小胖子皱着眉嘟囔。

    李振国板起脸:“少废话,让你戴你就戴,不然就别想看。”

    “我看,我看!”小胖子赶紧接过衣物,麻利地穿戴上,问道:“这样行了吧?”

    李振国伸手帮他调整帽子,把帽檐往下拽了拽,盖住耳朵,不让头发露出来:“咱食品厂最讲究卫生,掉一根头发进罐头里,就会造成不小的损失。”

    他自己也迅速套上同款工装,只是胸前别着一枚“生产主任”的牌子。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李振国问:“走,你想先看番茄罐头的生产线,还是黄桃罐头的?”

    “看黄桃的!黄桃好吃。”小胖子想都没想就答。

    爷俩先走进飘着甜香的原料车间,几名女工正围着水泥池忙活,池子里泡着刚从附近果园拉来的黄桃。

    李振国指着水池解释:“这第一步叫‘预洗’,黄桃表面沾的泥土、树叶,得先在清水里泡十分钟,把脏东西泡松了。”

    接着,他拉着小胖子走到旁边的清洗机前——机器里的尼龙毛刷正嗡嗡作响,黄桃在滚筒里来回翻滚,表面的细毛被刷得干干净净。

    “这是‘精洗’,比用手搓得还仔细,你再看那边。”李振国抬手一指,两名女工正握着小刀,飞快地给黄桃去皮去核,

    “桃皮得削干净,不然罐头里有皮会影响口感;桃核得挖得圆整,不能留碎核,这样才能保证罐头口感。”

    小胖子盯着女工手里刚削好的黄桃,嫩黄透亮的果肉看着就诱人,忍不住想伸手碰,李振国赶紧按住他的手:“别碰!就算穿了工装,也不能直接摸原料。”

    爷俩穿过原料车间,迎面是一排白铁皮做的方池,池里的水泛着淡淡的黄色,刚切好的桃块正泡在里面。

    李振国舀起一勺水,凑到儿子面前:“闻闻,这里面加了点柠檬酸,黄桃一切开,接触空气就容易发黑,跟苹果切开久了变褐是一个道理。

    泡在这池子里,桃肉就能一直保持这种嫩黄色,看着才有食欲。”

    旁边的案台上,几名男工正用不锈钢切刀把桃块分成四瓣。李振国介绍道;“切块也有讲究,太大了装罐时塞不下,太小了煮的时候容易烂;而且每瓣都得带点桃尖,形状好看,顾客打开罐头才乐意买。”

    李振国领着儿子继续往前走,进了灌装车间,车间里的噪音明显大了不少,两台灌装机正“咔嗒咔嗒”地运转着。

    传送带上,干净的玻璃罐一个个排着队,女工们手持长柄勺,从护色池里舀起桃块,往罐子里整齐码放。

    李振国又指着灌装机上的管道:“桃块装完,就该灌糖水了。这糖水是按比例调的,太甜会齁人,太淡又没味。”

    再往前是封口车间,一台半自动封口机前,一名女员工正把灌好的罐头放在转盘上,机器“咔嚓”一声,铁盖就牢牢扣在了玻璃罐上。

    封好的罐头被装进铁筐,推到一口半人高的大锅前,工人正往锅里加水,随后把铁筐吊进锅里,盖紧锅盖。李振国介绍道;“这是‘高压杀菌’,锅里的压力比外面大,黄桃里的细菌就能全被杀光。”

    他又指着前方说道:“冷却后的罐头还要再次检验,查看是否有杂质,封口是否严密,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装箱了。”

    最后,爷俩走到打包区,合格的罐头正被装进印着“好滋味黄桃罐头”的硬纸盒里,每盒 12罐。

    小胖子看着墙角堆得像小山似的罐头箱,忍不住舔了舔嘴唇:“爸,看着挺专业,就是不知道味道咋样?”

    李振国笑了,从旁边拿起一个刚检验合格的罐头,拧开盖子:“想吃就说,不过吃完得给我们提提意见。”

    小胖子拿起一块黄桃罐头放进嘴里,眼睛一亮:“真甜,真好吃,味儿特别正,比你以前带回家的还好吃!”

    连着吃了两块,小胖子才停下来,看着父亲说:“爸,我感觉你跟以前不一样了。”

    “怎么不一样?”李振国反问。

    小胖子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才摇摇头:“我也说不上来,反正就是不一样了。以前你在京城的时候,总觉得你很累,现在看着你讲这些的时候,好像特别有精神。”

    李振国听了儿子的话,心里一阵感慨。

    自从来到万安镇罐头厂当生产主管,他确实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这种踏实干事的感觉,是以前在京城罐头厂从未有过的。

    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笑着说:“等你以后长大了就明白了,干自己喜欢的事,就不会觉得累。”

    ……

    万安镇信用社的主任办公室里,一台老式电扇正左右摆头,“呜呜”地吹着风,扬起桌上几张纸的边角。

    孙立国端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子,放到李哲面前:“老弟,喝点这个,降降暑气。”

    李哲坐在沙发上,伸手接过来,缸子里是红乎乎的绿豆汤,飘着几颗没捞干净的绿豆,他喝了一口,甜丝丝的,忍不住笑:“孙哥,您这是改口味了?以前总见您泡浓茶,现在换成绿豆汤了。”

    “这天气,喝茶哪有喝绿豆汤痛快!”孙立国也坐到沙发上,随手抹了把额头的汗,“泡壶茶越喝越热,等茶放凉喝,又没那股子茶劲了;这绿豆汤煮好晾着,啥时候喝都解渴。”

    “可不是嘛,村里人干活离不开这个。”李哲点点头,他以前也没少喝绿豆汤,下地干活谁家不备点,只是他不习惯放糖。

    孙立国从抽屉里拿出一沓装订好的资料,递到李哲手里:“老弟,你瞅瞅这个——这是第二批种植户买棚膜的贷款批额,这是第三批挖地基的,没问题我就签字了。对了,第四批的贷款也快下来了。”

    李哲接过资料,一页页仔细翻着,目光在名单和金额上慢慢扫过。

    翻到第三批贷款名单时,他的手指顿住,眉头轻轻皱了起来,抬头对孙立国说:“孙哥,第二批没啥问题,正常批就行。第三批先批一半,剩下的先卡一卡。”

    孙立国愣了一下,身子往前倾了倾,声音压低了点:“咋了?是种植户跟咱公司闹矛盾了?”

    “矛盾倒算不上,就是有点贪心不足。”李哲把资料放到茶几上,指尖轻轻敲着纸面,

    “前段时间不是下了场暴雨嘛,把村里人吓坏了,现在他们担心种大棚再遇到天灾,就想着让公司兜底——说要是真因为极端天气大棚赔了,四季青公司得给他们赔偿。”

    “这叫啥道理!”孙立国一下皱紧眉头,语气也沉了些,“别人带着你挣钱,还得帮你扛天灾风险?哪有这么不讲理的!”

    “有些人就是这样,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就想把风险全推给别人。”李哲笑了笑,语气平静,“我寻思着,先卡着一半贷款,太顺利了他们不知道珍惜,又该瞎琢磨了。”

    “你说的没错。”孙立国露出赞同的神色,随后追问:“那卡完之后呢?”

    “批还是要批的,咱还得指着跟他们合作种大棚挣钱。”李哲从兜里掏出钢笔,在第三批贷款名单上圈出“赵大山”“陈老蔫”等几个种植户的名字,

    “不过这几个领头提要求的,我准备终止合作,他们的贷款资格直接取消。”

    孙立国凑过去看了眼名单,心里有点担忧:“这赵大山和陈老蔫都是大营村的,要是他们知道贷款被取消,后悔了闹事咋办?”

    “孙哥您放心,大营村王支书是铁了心支持种大棚的,村里民兵大半都跟着我干,还有本村、邻村几百个种植户都想跟着咱种蔬菜大棚赚钱。”李哲喝了口绿豆汤,语气里带着点笃定,

    “他们真敢闹事,不用我出手,其他种植户先不答应。”

    李哲心中暗道,村里人最是会看眼色,欺软怕硬;自己不找他们麻烦就不错了,他们哪来的胆子。

    孙立国想想也是,现在大营村周边几百户人指着四季青公司挣钱,真有人敢捣乱,不用李哲说,其他人就得站出来拦着。

    他点点头,拿起笔在名单上做了个标记:“行,一会我就让人取消他们的贷款资质。”

    李哲取消这些人的贷款,不是跟这几个人斗气,也不是小心眼。

    要是这次轻轻放过,没点实打实的惩罚,以后指不定还有多少人跟着学,觉得“闹一闹就能提要求”。

    有时候,树立一两个反面教材,比说一百句道理都管用……(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不错,请把《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